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三大鎮館之寶,分別是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皆是精巧絕倫的工藝品,栩栩如生的造型足以以假亂真;而毛公鼎則是迄今為止鐫刻銘文最多的重器,珍貴程度世所罕見。
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黃牆綠瓦,館藏文物近70萬餘件文物,收集了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稀世珍寶,為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文化的重鎮。
翡翠白菜可是清代的鎮館之寶。這塊翡翠原料原本是屬於有裂隙的次品,但是經過清代工匠獨具匠心,構思巧妙,將裂隙化為菜葉中間的褶皺縫隙,並且在菜葉上雕刻出兩隻昆蟲蝗蟲和螽斯,寓意多子多孫,可謂是神來之筆。
大名鼎鼎的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容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臺灣故宮博物館的實際藏品數目是驚人的,所以用一個展覽廳不能一次性裝完,所以他們定期地更換然後策劃不同的特展。可是這些東西,其實是從大陸拿過去的呀。
有人說,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藏品,其實有一定道理。當年國民黨撤離時,拿走的幾乎是字畫,珠寶,玉器等等那些小件的東西,能帶走的都帶走了。那個著名的白菜也是光緒帝的妃子瑾妃陪嫁過來,擺放自己屋裡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