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珍寶約65萬件,多樣珍寶珍貴程度世所罕見

2020-12-19 總覺得太冷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三大鎮館之寶,分別是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皆是精巧絕倫的工藝品,栩栩如生的造型足以以假亂真;而毛公鼎則是迄今為止鐫刻銘文最多的重器,珍貴程度世所罕見。

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黃牆綠瓦,館藏文物近70萬餘件文物,收集了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稀世珍寶,為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文化的重鎮。

翡翠白菜可是清代的鎮館之寶。這塊翡翠原料原本是屬於有裂隙的次品,但是經過清代工匠獨具匠心,構思巧妙,將裂隙化為菜葉中間的褶皺縫隙,並且在菜葉上雕刻出兩隻昆蟲蝗蟲和螽斯,寓意多子多孫,可謂是神來之筆。

大名鼎鼎的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容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臺灣故宮博物館的實際藏品數目是驚人的,所以用一個展覽廳不能一次性裝完,所以他們定期地更換然後策劃不同的特展。可是這些東西,其實是從大陸拿過去的呀。

有人說,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藏品,其實有一定道理。當年國民黨撤離時,拿走的幾乎是字畫,珠寶,玉器等等那些小件的東西,能帶走的都帶走了。那個著名的白菜也是光緒帝的妃子瑾妃陪嫁過來,擺放自己屋裡的物件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值得一去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皆是精巧絕倫的工藝品,栩栩如生,世所罕見。來這裡之前最好做點功課,畢竟這裡收藏著故宮一半的珍寶,而且大部分都必留在大陸的更加貴重,值得細細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 南京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 北京 故宮、 瀋陽 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
  • 故宮博物院「五大珍寶」,件件珍品,極其珍貴,有專人看守!
    【故宮博物院「五大珍寶」,件件珍品,極其珍貴,有專人看守!】 1.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用八成金製成。杯為圓形口,口邊刻有回紋。後入清內府,旋出歸成親王永瑆、恭親王奕訢,後歸溥儒等人,建國後由張伯駒先生捐獻故宮博物院收藏。3.青玉雲龍紋爐為故宮玉器的代表作品。宋代出品,高7.9cm,口徑12.8cm.爐青玉質。通體以「工」字紋為底,上飾遊龍、祥雲和海水紋。器內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何年廟器贊天經,刻作飛龍殿四靈。毛伯邢侯異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韞匵閱桑海,所惜從薪遇丙叮土氣羊脂胥變幻,只餘雲水淡拖青。」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臺北故宮餐桌上的"珍寶"(組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經濟網臺北12月30日訊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遊臺灣的必去之地,它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院內收藏有自北平故宮博物館及瀋陽故宮,熱河行宮運到臺灣的諸多文物,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保護文物,禁止遊客拍照。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與珍貴藏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主要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處的皇家珍藏,成為了臺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一部分。20萬件珍藏的文物南遷。1965年在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臺北故宮博物院終於建成。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在南院區建珍寶文物「修復展示館」
    新華社臺北1月6日電(記者李慧穎、李凱)臺北故宮博物院6日表示,將在位於嘉義的南院區興建空間面積超過2.2萬平方米的珍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展示館定位為強化文物修復功能與修復人才培育等,希望這一計劃能吸引遊客到南院區參觀,帶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
  • 中國四大博物館,收藏著我國眾多珍寶,有很多都是世所罕見
    一、北京故宮博物館故宮博物館位於我國的首都北京,收藏品數量180餘萬件,收藏數量眾多,物品價值極高,收藏珍貴文物佔比全國最高,故宮不僅僅是一座博物館,還是古皇宮,也是世界上三大宮殿之一。故宮本身的建築就是一個極為珍貴的珍品,故宮一年四季都很美,夏天看花,春天聞風,秋天賞葉,冬天看雪,當冬天的第一場雪落在故宮博物館的屋頂上面,那就是一道極為亮麗的風景線。二、臺北故宮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館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當然臺北故宮博物院如它的名字一般,是我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院內收藏有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紫禁城、
  • 臺灣:賞絕世珍寶 讀悠悠歷史
    賞絕世珍寶 讀悠悠歷史去過臺北的人都知道,到臺北,如果只有一天時間,只能玩一個地方,最應該去的地方一定是故宮,臺北故宮!臺北故宮不是古蹟,卻因藏有中國歷代稀世珍寶、頂級精品文物而聲名遠揚。這裡的每一件藏品都大有來歷,那是一段顛沛流離、輾轉萬裡的辛酸歷程。臺北故宮博物院坐落在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依山傍水。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走近臺北故宮珍寶 看一看盛世的瑰寶
    汝窯傳世作品不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約20件,水仙盆盆體簡雅大方,由於重複施釉的關係,釉層略具厚度,並帶有流動性。口沿處釉層較薄,隱約透出胎土色澤;而四個雲頭足的轉折部分,又有釉層堆積,柔膩如脂。釉層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與質感的細膩變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窯器多有開片,獨此件光潔無紋,益發顯得勻淨端莊,充分展現北宋制瓷工藝對於如玉釉質的無上追求。
  • 臺北故宮博物院
    】60萬件   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 探秘臺北故宮館藏 蔣介石帶去臺灣的珍寶
    原標題:探秘臺北故宮館藏 蔣介石帶去臺灣的珍寶   臺北故宮,原名中山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
  • 這裡擁有中華精粹藝術品,浩瀚文物藏品,來臺北博物館不虛此行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臺北 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又稱 臺北 故宮、 中山 博物院。是 中國 大型綜合性博物館、 中國 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 中國 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 臺灣 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這裡知名度最高的藏品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它們和毛公鼎合稱「故宮三寶」,在館內有獨立的展區。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園區
    5、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宋代瓷器之似玉非玉汝窯瓷
    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在1925年曾經是中國明清兩代皇宮的紫禁城,後來被更名為故宮博物院。從1933年起,為躲避戰火,故宮博物院其中一部分珍貴的文物幾經輾轉,最後遷往了臺灣。為了保存和展示這批文物,1965年在臺北建立了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這很中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依託清朝宮廷珍藏的歷史文物而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保護紫禁城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曾挑選其中的部分藏品打包運往南京。敗逃臺灣之前,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到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珍品,其中各個品類的鎮館之寶,也確實稱得上是國寶。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為了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準備組織文物南遷。1933年1月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至5月15日先後運走文物5批,共13491箱,約20萬件(套)。包括書畫、瓷器、銅器、玉器以及文獻等大量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