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臺北故宮珍寶 看一看盛世的瑰寶

2020-12-22 網易旅遊

臺灣文物專家們從中挑選了十件,取名「故宮十大國寶」:

1 散氏盤

  此為西周晚期青銅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盤高20.6釐米,腹深9.8釐米,直徑54.6釐米,地盤直徑41.4釐米,重21312克。上刻西周晚期土地契約,共19行,357字。所刻文字線條婉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 357 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於今日 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 國侵佔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 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 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 ,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2 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

  汝窯為北宋徽宗朝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於世。此盆高6.7釐米,深3.5釐米,長23釐米,寬16.4釐米,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窯傳世作品不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約20件,水仙盆盆體簡雅大方,由於重複施釉的關係,釉層略具厚度,並帶有流動性。口沿處釉層較薄,隱約透出胎土色澤;而四個雲頭足的轉折部分,又有釉層堆積,柔膩如脂。釉層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與質感的細膩變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窯器多有開片,獨此件光潔無紋,益發顯得勻淨端莊,充分展現北宋制瓷工藝對於如玉釉質的無上追求。

3 鍍金鑲珊瑚松石壇城

  高:14.8公分 徑:32.4公分,壇城(Mandala)是藏傳佛教用以象徵宇宙結構的法器。這件壇城是達賴喇嘛五世於清朝順治九年(1652)送給順治皇帝的禮物,高14.8釐米,直徑32.4釐米,通體鍍金,並以綠松石鑲嵌,極為珍貴,由此可見清朝與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密切聯繫。

4 松山行旅圖

  範寬是北宋中期著名畫家,此圖是他傳世的惟一真跡。這幅作品為設色絹本,高206.3釐米,寬103.3釐米,由上而下分為三段,分別代表前、中、後的距離。主體是氣勢雄渾的主峰,高不可攀,中景有一隊商旅奮力趕路,在巨山的襯託下顯得極為渺小。此畫原本不知作者是誰,後來被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霖燦發現畫右下角樹葉中有範寬的籤名。據一個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研究員透露,該隱藏在樹葉中的籤名最先是被一個工友(清潔工)首先發現的。

  範寬出身於關地區,因得飽覽北地的雄渾景致,筆下山水氣勢磅礴。《溪山行旅圖》是範寬傳世的唯一真跡,右下角樹叢中有範寬的名款。《溪山行旅圖》的畫面由下而上分三段布局,分別代表前、中、後的距離,這也是中國早期山水畫中常見的空間表現手法。畫中傳達著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以天地為萬物之逆旅,人類只是其中短暫的過客。

5 早春圖


  據說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現任館長石守謙最喜歡的一幅畫。這幅作品屬於設色絹本,長158.3釐米,寬108.1釐米,作者為北宋時期著名的宮廷畫師郭熙。

  郭熙是北宋神宗朝的宮廷畫師,這幅作於1072年的《早春圖》,充分體現他的繪畫成就,畫上如蒸雲般充滿動感的山石,以及蟹爪般的枝 ,是主要的特色。畫面中央的主山之外,兩側有舟子、漁人、婦人、童子在水邊勞動。這是春雪乍融的時節,草木才剛開始發枝,自然界與生民百姓都正開始新年度的生命循環。

  北宋畫家對於四季節氣與自然律動十分留意,郭熙本人即曾觀察四季山水,說:「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 ,冬山慘澹而如睡。」這幅《早春圖》表現的正是如笑的春山。不同於範寬迥然三段的嚴峻構圖,卻多了一股微妙的氣氛,柔和了物象,也統合了全畫遠近、深淺的空間感,塑造出可遊可居的理想山水。

6 萬壑松風圖


  此畫長188.7釐米,寬139.8釐米,是宋朝另一位著名畫家李唐的作品。李唐橫跨南北宋兩代,是中國畫史上承上啟下的人物。這幅作品是李唐在北宋畫院時期的作品,李唐表現石面質感的用筆稱為「斧劈皴」,是其筆法的一大特色。

  李唐(約 1049-1130 後,另一說約 1070-1150 後)於宋徽宗朝任職於畫院,靖康之難後南渡到杭州,高宗重建畫院後,再度入畫院任職。李唐橫跨了南北宋兩代,是畫史上承先啟後的人物。

  《萬壑松風圖》是李唐在北宋畫院時的作品。圖中是粗礪嶙峋的石質山壁,松樹林於亂石中拔起,表現了旺盛的生命力。兩側的溪澗流水沿石而下,觀者彷佛可感受到水流的速度與聲音。比起範寬、郭熙兩位前代的大師,由於主山的比例縮小,且去除了霧氣的使用,山水看來格外清晰,亦令觀者產生如臨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氣象。

7 快雪時晴帖

(點擊放大)

  這是王羲之致朋友的簡訊,他在一場大雪初晴之時想起了遠方的朋友,原帖長23釐米,寬14.8釐米,內容如下: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王羲之的作品已無真跡傳世,這是唐代的摹本。乾隆皇帝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的《伯遠帖》同列為三件稀世珍寶,珍藏於他的書房「三希堂」中。另兩幅字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聖」王羲之,以優雅閒逸著稱,此帖則是傳世作品中筆劃最為圓鈍的,更富有質內斂的氣質。其筆法與結字,幾近無懈可擊,行氣舒緩連貫,給人悠從容的感覺。王羲之的作品今已無真跡傳世。這件《快雪時晴帖》與同藏於臺北故宮本院的《遠宦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是三件重要的唐代摹本。

8 國子監刊本《爾雅》

  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學府——國子監刊印,保存完整。國子監自五代開始刊刻經籍,但如今五代與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見。這部南宋時代的《爾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書規模的重要物證。值得一提的是,古書的字體與刊印形式也如藝術品一般有其風格演變的歷史。這部《爾雅》的字體端莊有力,版面寬大疏朗,又稱為宋刻大字本,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9 藏文大藏經

  藏文佛經的裝幀形式不同於漢族人習慣用的佛教經本,而是以經葉、經版和經衣組成。經葉呈長方形,一張張疊成一摞,上下以經版夾住,然後用絲帶紮緊,並附上白色哈達,最後以黃綾經衣包裹,成為完整的一函經篋。這種經本形式源自印度,為西藏佛教沿用,稱為「梵夾裝」。此為清朝的收藏,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的經葉,正反兩面均以金泥正楷書寫,每函300~500葉不等,經葉依次序疊放後,邊緣即呈現金泥彩繪的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吉祥結等8種圖案。

10 帝鑑圖說

  這是張居正為當時年僅10歲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所編的教科書,每段故事先錄一段簡短的史傳記載,再翻譯成當時通行的白話文,於文末提醒為政之方,通俗易懂。「臺北故宮」所藏《帝鑑圖說》共兩冊,是清代內府的圖繪寫本,色彩鮮豔,製作精美。依製作人員的年代判斷,應該完成於鹹豐十一年(1861)之後。

  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根據普通民眾的推舉,評選出了「票選十大國寶」,其中僅一件和專家評選重合,顯示了臺灣民間對待文物的態度和專家有著顯著的不同:


1 翠玉白菜

  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最受人喜愛的藏品,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7釐米。匠人巧妙地運用了玉料本身的色彩變化,雕出一株渾然天成的白菜,白嫩的菜莖,翻卷的菜葉以及葉片山的昆蟲,均栩栩如生。傳說這是清末瑾妃的嫁妝,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娘的純潔,昆蟲象徵多產,祈願多子多孫。

  這棵「翠玉白菜」原陳列於清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宮,是清代藝人巧妙地運用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灰玉雕成,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萊葉,白色的雕成菜幫,菜葉自然反卷,筋脈分明,上面還攀爬兩隻紅色小息的螽斯蟲,屬飛蝗科,俗名「紡織娘」或「蟈蟈兒」,善於高聲鳴叫,繁殖力很強。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樣大,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會出水一樣,增添了活意,令人嘆服。在當時,白菜象徵家世清白,螽斯蟲則有子孫綿延之意。是件別有含意的嫁妝。

  據傳,翠玉白菜原是珍妃的嫁妝,怎麼會在瑾妃所居住的永和宮內呢?原來這裡面還有一段插曲:瑾妃和珍妃是姐妹倆,她們同時被選為光緒皇帝的妃子,其父為姐妹倆各準備了豐厚的嫁妝,瑾妃愛財就給她許多金銀財寶,妹妹珍妃不愛財,陪嫁的箱子裡面全是書,其父就把這件翠玉白菜作為補償給了珍妃。當瑾妃發現嫁妝中沒有「翠玉白菜」就大吵大鬧起來,看到姐姐吵鬧,本來就不愛財的珍妃於是乎就把這件寶貝給了姐姐。瑾妃長相比珍妃差遠了,不但肥胖而且脾氣極壞,珍妃容貌端莊美麗,知書達理,這大概也是珍妃受到光緒寵愛的緣故。


  這個是北京故宮的翠玉白菜與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比較起來,就顯得稍為差一些,給人的感覺是不嫩!似乎是老了,不過話又說回來,畢竟是玉製品,也算是件不多見的珍寶。


2 龍形佩

  中華民族早在周代以前就有佩玉的習俗,這組以青綠玉雕成的龍形佩產自戰國時代,長20.5釐米,寬7.8釐米,厚0.75釐米。像這樣尺寸如此之大而又保存完好的佩玉實屬罕見。

  青綠玉,局部灰黑斑;器表多薄沁一層灰白斑。雕作一對盤旋繞轉,氣勢矯健的大龍。雖然體積甚大,但以絲線穿系之,仍十分平衡。兩面花紋相同。卷鼻與長鬣分別向前後伸展,下頦作圓弧形,龍口上下顎以分,腮邊刻飾雕有斜格紋的盾形圖案;似蛇的體軀,又附加各式卷勾;龍體上滿雕谷紋,穀粒多排列成行,卷勾上常雕有毛束紋。為典型的戰國風格。

  考古出土以及流散或傳世的,成對戰國玉龍形佩為數甚豐,但鮮有尺寸如此長大,而品相端莊,雕工精緻的佳品。這應為當時最高級的貴族,始能擁有的,象徵身份的玉佩。


3 大雁玉帶飾

  長11釐米,寬6.4釐米,正面以多層次鏤空技法,呈現大雁穿梭於河塘葦叢間的景況,塑造出線條層疊的豐富空間。背面則由銅製帶扣,供穿系革帶之用。這件作品既有元朝帶飾的橢圓造型,又只呈現大雁而無獵鷹,可能創作於元明風格交替的時期。

  遼、金服飾中,常見獵鷹捕雁的紋飾題材,稱為「春水」,與北方鮮卑、女真族在春日縱鷹捕雁的習俗有關。明代以後的匠人承襲了這個傳統,但淡化了 遊牧民族的狩獵特質,因此構圖不見獵 鷹,只見大雁。本作品既有元朝帶飾的橢圓造型,又只呈現大雁而無獵鷹,可能創作於元明風格交替的時期。


4 清明上河圖

  此為清院本(北宋張擇端原作 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設色絹本,長1152.8釐米,寬35.6釐米。「清明上河圖」歷代有很多畫家相繼模仿,清院本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仿本,雍正皇帝下詔繪製,乾隆年間完成。此版本廣採各家所長,並增添了很多明清時代的特殊風格,如踏青、戲劇、猴戲、特技和擂臺等。

5 掐絲琺瑯天雞尊

  為18世紀後期文物,銅胎,仿古銅器天雞尊形制,高25.8釐米,寬9.0釐米,最長處21.0釐米,重約3535克。 銅胎,仿古銅器天雞尊形制,鳳首與背部「T」形 脊鍍金,餘施淺綠及藍地滿飾各式羽紋,腹飾獸面紋,喇叭式口飾纏枝花及拐子龍等變飾,雙足蹲在車軸上,以內卷的尾羽和鏤制的車輪為座,器形莊重,釉色鮮明 麗,是上好的陳設器。根據粉紅、紫紅等釉色,應屬十八世紀後期的文物。

6 快雪時晴帖

  與專家評選相同。


7 清高宗夏朝冠

  這是乾隆皇帝的夏朝冠,又稱為涼帽。冠高14釐米,直徑28釐米,冠頂高12.4釐米。帽體以一種出產於東北的「玉草」編織而成,涼爽舒適。夏朝冠帽頂需系上「冠頂」、正面飾上「金佛」、並於背面綴上「舍林」,現以故宮院藏的冠頂、金佛、舍林等配飾搭配,大致還原為當年的樣貌。這些帽飾均嵌有東北出產的名貴珍珠 「東珠」。在清朝的制度中,只有皇帝王才能享有在「冠頂」與「金佛」上嵌入十五顆東珠的特權。


8 乾隆香山九老

  這件清朝木雕是廣東宮廷匠人楊維佔所作,高18釐米,寬9釐米。這件比一本書還小的沉香木上雕刻出9位老人在危巖壁洞邊的活動,形象傳神,巖壁間還刻有乾隆皇帝的詩句和印章。其中一人於壁題字,兩人旁觀,後方四人繞幾相談,再往外又有兩名立者倚石而望,角落有童子烹茶。根據題識可知是香山九老的題材,即唐代詩人白居易與八位老友聚會吟詩的情景。

9 多寶格

  這是清宮內專門收藏各式珍玩的百寶箱,常被稱為「皇帝的玩具箱」。


10 漢六朝玉角形杯

  玉杯的質地為青白色的閃玉,雜有褐色斑。杯身似獸角,而橫斷面則呈圓角的長方形。器的正面飾一龍紋,從左上方起首,軀體呈s形向下延伸至器底,接著尾部大幅度扭轉到器的背面後再向上攀升,約在杯身的三分之二處回向,繼而沿杯外側的弧度徐緩下降,於杯的右下方盤捲成一圓後終結。首、身、尾採取不同的表現方式,首、尾為高浮雕,身則為淺浮雕。器的背面淺浮雕一鳳鳥,身軀亦呈S形。超過比例的長尾一直延續至杯底與龍尾相接,而頂部的鳳冠也出乎意料的高聳華麗。紋飾的處理虛實相間,布局四方呼應,具有律動感,且十分平衡和諧。

  考古數據中,取獸角為器形者,數量不在少數,其質地包括陶、銅及玉,而時代則從新石器時代直到漢、唐。廣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西漢的玉角形杯,形式與本器接近。若從技藝的角度評比,則院藏的玉杯所呈現的技巧較為成熟老練,但也較為制式化。依此推測,本件玉杯的年代略晚於南越王墓出土者。

  院藏的玉杯附一精緻的紫檀木座。木座外壁縷雕成層層起伏洶湧的波濤,波濤中一面有背載著「河圖」的龍馬;一面則馱負著「洛書」的靈龜。座內陰刻泥金「商山吳俟侯式」六字,尚不明其意。

  另外,沒有列出的重要文物還有很多,比如良渚玉琮、懷素《自敘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西周晚期毛公鼎等等。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餐桌上的"珍寶"(組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經濟網臺北12月30日訊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遊臺灣的必去之地院內收藏有自北平故宮博物館及瀋陽故宮,熱河行宮運到臺灣的諸多文物,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保護文物,禁止遊客拍照。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始建之初,曾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好東西都被帶到了臺北,放入了臺北故宮,事實並非如此。有這種錯覺是因為北京故宮太低調,許多東西都被收藏著沒有被展出,另外就是故宮太大了,沒法一次性逛完。
  •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珍寶約65萬件,多樣珍寶珍貴程度世所罕見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臺北故宮裡,到底藏了多少寶貝?和北京故宮相比又怎樣?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遺留下的燦爛文物基本珍藏在故宮中,準確說是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2009年周兵執導紀錄片《臺北故宮》曾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臺北故宮》共12集,追溯了文物遷台歷史和臺北故宮現狀,並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珍玩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一一進行介紹。近期再觀看,感想頗多。
  • 探秘臺北故宮館藏 蔣介石帶去臺灣的珍寶
    原標題:探秘臺北故宮館藏 蔣介石帶去臺灣的珍寶   臺北故宮,原名中山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臺北故宮博物院:感覺中華文化之絕妙,臺北的魅力!
    故宮絕對是值得一去的地方,除了廣為人知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故宮有太多的珍寶,是我見過的珍品最多的博物館,展出的器物保存完好,檔次很高,不愧是皇家收藏,真是當時全國文物的精華都運來臺灣了。據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要看完的話要很多很多年,所以展出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我們去的時候正好碰到唐伯虎書畫展,真跡多多啊! 看完故宮真感覺中華文化之絕妙啊!臺北的魅力,我想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因為有故宮博物院,這個集中華瑰寶的地方,所以建議至少流出半天時間慢慢體會。故宮博物院到藏品真是嘆為觀止,分為書畫,瓷器,擺件等,分為三層樓。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從此中華瑰寶被迫天各一方。  這些「國寶」被運往臺灣後,先存於臺中市糖廠倉庫,後又遷到臺中郊外霧峰鄉倉庫。1961年,臺灣「行政院」決定在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設新館,1965年該館落成。新館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名為「中山博物院」。同年,臺灣「行政院」又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條例規程,其中還有一條:「將來國家統一後,故宮文物仍交回本院」。
  • 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值得一去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這裡之前最好做點功課,畢竟這裡收藏著故宮一半的珍寶,而且大部分都必留在大陸的更加貴重,值得細細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 南京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 北京 故宮、 瀋陽 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在南院區建珍寶文物「修復展示館」
    新華社臺北1月6日電(記者李慧穎、李凱)臺北故宮博物院6日表示,將在位於嘉義的南院區興建空間面積超過2.2萬平方米的珍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展示館定位為強化文物修復功能與修復人才培育等,希望這一計劃能吸引遊客到南院區參觀,帶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
  • 臺灣:賞絕世珍寶 讀悠悠歷史
    賞絕世珍寶 讀悠悠歷史去過臺北的人都知道,到臺北,如果只有一天時間,只能玩一個地方,最應該去的地方一定是故宮,臺北故宮!臺北故宮不是古蹟,卻因藏有中國歷代稀世珍寶、頂級精品文物而聲名遠揚。這裡的每一件藏品都大有來歷,那是一段顛沛流離、輾轉萬裡的辛酸歷程。臺北故宮博物院坐落在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依山傍水。
  • 每日佳軟:穿越千年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之外,遠在寶島臺灣也設立有國立故宮博物院,一南一北一脈相承的兩館藏品豐富,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擁有1949年運入臺灣60萬餘件,體量龐大。 如今硝煙散盡,兩館均積極參與館藏電子化,我們之前對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了多款App讚譽有加,臺北國立博物院也不甘示弱,推出了這款叫做「故宮常設展 NPM InSight」的手機客戶端,讓沒有機會實地觀賞的網友在家也能瀏覽珍寶。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獨具匠心的珍寶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存放著一件名氣很大的文物——翠玉白菜。我國古代的玉器雕刻藝術一向世界聞名,因此具有巧奪天工技藝水準的這件「翠玉白菜」理所當然成為了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可為什麼這件接地氣的「大白菜」能夠既受當年皇家大內的喜愛,又得到如今芸芸眾生的推崇呢?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臺北故宮藏永樂青花瓷!
    明成祖朱棣 畫像 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眾所周知,臺北故宮藏有大量的歷朝歷代藝術瑰寶,其中許多精品是世界第一流的水準。臺北故宮的明代永樂時期青花瓷收藏也是重器連連、蔚為可觀。本文就此作簡要賞析:
  • 輿論壓力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叫停 」改名
    迫於壓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昨天緊急出面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爭議緣起:傳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臺媒日前爆料,為配合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組織改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降級為「文化部」的下屬三級機構。消息傳出後,有人認為這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如今,臺北故宮博物院已成為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經之地,此岸的人們奔著翠玉白菜、東坡肉石和傳說中裝滿了一個山洞的國之重器與瑰寶欣然前往,一簇簇講著大陸各地方言的遊客擠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前合影,隱約仿佛一出弔詭的時間遊戲。
  •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記者幾年前趕在旅遊旺季拜訪臺北故宮,當時因中文語音導覽器早被人佔盡,只能以英文導覽器勉強代替,為了穿越人潮,在侷促的展室中多看文物一眼,也是被折騰得夠嗆。 聽說臺北故宮的「兄弟」南院籌建過程長達15年,其間遭遇天災人禍導致工期延宕。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如馬英九所說,恰逢臺北故宮建院90周年,這份生日賀禮,「來得正是時候」。
  • "臺北故宮"國寶檔案揭秘
    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由於歷史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我們對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