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裡,到底藏了多少寶貝?和北京故宮相比又怎樣?

2020-12-20 小城讀書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遺留下的燦爛文物基本珍藏在故宮中,準確說是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2009年周兵執導紀錄片《臺北故宮》曾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臺北故宮》共12集,追溯了文物遷台歷史和臺北故宮現狀,並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珍玩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一一進行介紹。近期再觀看,感想頗多。

一、天籟之音

這部紀錄片製作非常的精美,從畫面到音效都是精心雕琢的。音樂由小蟲監製。片頭曲《愛延續》,猶如天籟之音,飄渺散開,「溪的美,魚知道,那流淚傾訴的依賴,難分離;風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難忘記……here I’m to be together,伸出手,我就想擁抱……」,歌聲如輕煙薄霧縈繞,不知不覺你就被牽引,被種蠱,不能自己,跟隨紀小君略帶沙啞的聲音走近臺北故宮珍寶。

曾痴迷百家講壇馬未都的講學,漸漸對瓷器有點著迷,當片頭的青瓷無紋水仙盆、琺瑯彩山水樓閣碗漸入眼前,心中一陣柔柔的溫暖。這部紀錄片共十二集,由春曉解說,聲音溫婉知性,透著一股磁力,隨著她娓娓敘述,中國那深沉、含蓄甚至略帶憂傷的渾厚文化在我們眼前如水墨畫般輕輕舒展開來。每集的題名都能撩動你的心弦,好似在這裡能找到了心靈的歸屬:國寶遷臺、北溝煙雨、青銅記憶、釉彩千年、瓷中繁花、玉潤光華、巧奪天工、翰墨風雅、雲山深處、傳世珍籍、承古開今。

片尾曲《紗裡舞》小蟲親自演繹,旋律沉重深厚,小蟲的聲音澄淨輕盈,有著穿透歷史的清澈,如一對靈動翅膀帶你飛過高山,掠過田野,俯視大地,看盡人世間紅紅綠綠的繁華,最後在你心靈的角落輕輕落下,只剩餘音繚繞。

二、視覺寶貝

散氏盤

《國寶遷臺》、《北溝風雨》介紹了國寶顛沛的歷史,我雖不是政治感很強的人,當得知這些寶貝都是精挑細選赴臺灣的,是珍寶中的珍寶,心中還是有點異樣。

回憶青銅,總覺青銅器承載的歷史使命太重,甚至壓抑。青銅,讓農業耕作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卻使戰爭的殺戮更加的血腥,這讓青銅籠罩了穿不透的寒氣,不喜歡。青銅器中介紹最多的就是鼎了,商朝的鼎太莊嚴太肅穆了,看它一眼都怕觸怒了龍顏,好似看見了那殘忍無道的紂王,倒是周朝的鼎很平民化,沒有那麼多的紋飾,簡簡單單的,都能把它還原本質,當作一口大鍋,一大家子人圍著吃熱氣騰騰的飯菜,金文的「鄉」字就是由此演變而來。臺北故宮青銅器中毛公鼎和散氏盤最為珍稀。

竹雀碗

瓷器不用分說,最喜歡的還是青瓷,那中介於綠藍之間的色彩總是能令我一下子沉靜下來,雜念全無,心也和雨後的天空一樣澄清。無紋水仙盆、粉青蓮花碗造型簡單,樸素淡雅,光澤如玉,經得起你久久的琢磨,把玩。琺瑯彩集書法、工筆畫、瓷器藝術為一體。最喜歡其中的竹雀碗,青青的竹林,小雨剛過,清新宜人,幾隻小鳥嬉戲其間,「喳喳」幾聲,如孩童充滿著朝氣,為安靜的竹林增添幾分生氣。珍玩之中,文天祥的玉帶生硯也是簡單得很,腰間白線讓這小小的硯臺立刻生動起來。

書畫作品不懂,但從內心喜歡王羲之的字,筆畫靈動飄逸,書寫著意境。讀書的時候,學柳公權的「骨體」,大概源於「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的座右銘,後來發現,小女子寫這字,也太稜角分明了,改學王羲之的字,也沒有師傅,自己瞎琢磨。記得練「佛」字,王字之「佛」,筆畫較細,布局較空,看去就如大肚彌勒佛之像,能容天下之事,一雙笑眼,非空非實。而我的「佛」字,俗心一覽無遺,放開來寫,全部散架,是個空皮囊,拘謹起來,又變成了只想飯菜的餓和尚,怎麼寫都是那麼的彆扭。可惜現在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孤零零的擺放在臺北故宮,月明星稀的夜晚它當憶起乾隆皇帝將它與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擺放一堂,取名為「三希堂」。《雲山深處》這集介紹了中國山水畫,我雖看不懂其書畫技巧,不能深刻理解其意境,但也能感受到那麼一點山水畫折射出中國人的處事哲學,當身被禁錮,心就解放了,於是抑鬱的中國人總能跟隨莊子在山水中找到心靈的慰藉,「人籟不如地籟,地籟不如天籟。」

故宮寶藏包羅萬象,每一件寶貝都有它的歷史,見證著歲月的變遷,只怪自身知識太少,對於藝術作品的欣賞,只能停留在視覺上,無法深刻,所說的都是自己的一點淺薄的觀後感,漏洞百出。

三、閒扯皇帝

快雪時晴帖

每個朝代的藝術審美取嚮往往取決於當時統治者的藝術情趣和修養。在《臺北故宮》這部紀錄片裡,出現最多的皇帝就是宋徽宗和乾隆了。一個是真正的藝術家,糊塗的國君,另一個是精明的皇帝老兒,附庸風雅的文人。一樣的可愛。

青瓷應是瓷器藝術的一個神話,簡單樸素的造型,淡雅之極,完美至極,好似再多一點紋飾,都是畫蛇添足,都是糟蹋。汝窯青瓷的出現源於宋徽宗這位文人皇帝的細膩敏感,傳說一天睡夢中,宋徽宗看到雨過天晴天空天青色,純淨澄清,沒有一點雜質,一下子被吸引了,於是叫工匠燒制這種「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色彩的瓷器,神話就在皇帝睡夢中造就了。宋徽宗本來就信奉道教,道教主張「靜為依歸」、「清極遁世」,這直接影響了宋徽宗的審美情趣。汝窯在宋徽宗時達到了頂峰。小時看見宋徽宗的瘦金體,太「瘦」了,他的花鳥,太靜了,不喜歡,如今因青瓷,再看他的書畫,感受藝術的相通性,也喜歡上了這種無為清淨之美。雖然宋徽宗在歷史上留下昏庸的罵名,可是我依然羨慕、神往他的藝術生活,哪怕他留下「靖康之恥」的屈辱歷史,哪怕他被俘病死他鄉。對於政治,宋徽宗就是個門外漢,一個孩子,一隻飛蛾。飛蛾撲火有著對希望追求的執著忘我精神,都能令我們動容,我們又何必責怪孩子般的門外漢宋徽宗呢?

和宋徽宗相比,乾隆皇帝幸福得多了,縱觀歷代皇帝,誰也沒有他在龍椅上坐得那麼愜意了。少時被爺爺康熙欽點為接班人,爺爺平三藩、籤下尼布楚條約、收復臺灣,為他掃除一切政治障礙,老子雍正嚴謹治世,充盈內庫,留下繁榮盛世,於是他有時間、有精力、有財力瀟灑生活,琺瑯彩在他手上達到藝術頂峰,歷經十年編寫了史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他六下下江南,無數風流佳話傳於民間;愛好詩文,御筆一揮,阿諛一片,留詩四萬多首;天下珍寶,把玩掌間,一時興起,吟詩作刻,為所欲為。

收藏藝術中,乾隆爺留給後人最大的非議大概就是喜歡「題字」了,就連汝窯也難逃他的雅興,水仙盆底題到:「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秤卻識豢恩償。」可是這次乾隆爺走了眼,將水仙盆說成了貓食盆了,還用紫檀做了一個座。乾隆是很心疼這些寶貝的,紙槌瓶碎了一個口,小心地鑲上了銅圈,可是恃才自傲的他會依然題字說明緣由表達心情。乾隆題字這事有的人很難接受的,一件完整的藝術品憑什麼你動手動腳,破壞藝術美?王剛就評價乾隆時好事之徒,其實仔細一想,這好像是我們國人的共性,孫悟空以為飛到天邊,還在如來手指上撒泡尿,留下「孫大聖到此一遊」的字樣,武則天的「無字碑」上也成了後人的「有字碑」,風景區的樹木、亭臺樓閣的柱子上,「到此一遊」的字樣不少見,試想自詡「十全老人」的他,怎會不飄飄然,留點東西給子孫世代瞻仰呢?何況這些珍寶還是他家的呢?

兩個皇帝,兩個命運,如果他們互換皇位,乾隆去開封為皇,四面楚歌,會如何?趙佶來到大清當帝,社會繁榮穩定,又會如何?如果他們出生在平民家庭,又將如何?一個人的命運看樣從出生的時候就已定下來了。

四、大哥小弟

琺瑯彩

談到多寶格,陳臨生說:「你們的多寶格就是擺放珍玩的架子,雖然很多,我們的雖小,可是放在今天,都能獲設計獎。」聽了我的頭「轟」一聲大了,「你們」「我們」怎麼分得這麼清?我們不都是炎黃子孫嗎?看《臺北故宮》的過程是異樣的,就如一位淑女鞋子進了水,溼溼的,黏黏的,不好與人家說,更不能脫,只能用自己體溫焐幹,比打掉牙齒往肚子裡咽還彆扭,還不爽,牙齒一咽就沒了,可是靠體溫焐幹鞋襪的時間是漫長,需要極度的忍耐,更重要你還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因為特定的歷史,北京故宮的國寶都被精挑細選運到臺灣,青銅器中司母戊鼎因為太重,無法上飛機遺留在機場,金文最多的毛公鼎在臺北,瓷器中的極品汝窯21件在臺北,品質上乘,樣式繁多,琺瑯彩也能運則運,就連放珍玩的多寶格,都是這樣的不一樣,於是有了「臺北有寶無宮,大陸是有宮無寶」的戲言。作為華夏子孫,大哥心想明天都是地球村了,何況這些珍寶還是在我兄弟手中,又何必計較太多呢?心中雖不太好受,但只能坦然,只能接受。哥哥於是很大方地擺出燦爛的笑容,伸出手,可是小弟弟冷漠地看一眼,只留了一個孤傲的背影。陳臨生隨口的「你們,我們」,讓我們知道了,弟弟始終沒有把哥哥當做一家人,你的熱情是一廂情願的。

這紀錄片看似雖美,但我們能明顯的感覺出在雅致的背後有太多的「作」、太多的「塞」,臺北故宮並沒有真正的進入片子,文物介紹也不飽滿的,片子不緊湊,後才知攝製組根本沒被允許進入臺北故宮拍攝,文物介紹採用的都是以前的影像資料,採訪的故宮工作人員我們都能看到那很顯眼的「原」字介紹,「原**員」「原**長」。臺北故宮多年前就大方地將珍寶借給美國,並大方的和其他國家舉行展覽,可是對於同胞的大哥哥,卻是這樣。是不是大哥窮了點?土了點?可是畢竟是同胞大哥呀!

看樣大哥的「大」,不能只大在塊頭上呀,必須還練一身肌肉,一身力氣,這樣小弟就會認親了!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臺北故宮是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到景點,東坡肉形石,和翡翠白菜這些鎮館之寶,讓遊客嘆為觀止。東坡肉形石當年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帶走了大批文物,那麼到底有多少寶貝帶去了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2018年曾經提到:"1949 年運來臺北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相比,哪個故宮的藏品更具價值?竟然……
    不考慮博物館所在地的性質,否則北京故宮因原址的優勢完全不可比較了。我們只對比文物。按照大陸的不可出國出境文物的標準,臺北故宮約26件國寶可以入選。這個數量在大陸僅次於北京故宮(40),超過國博(23)。臺北故宮共有元以前繪畫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加上南薰殿,數量上遠遠超過北京故宮,其他各大國內省級博物館估計有其零頭的零頭就不錯,但北京故宮在頂級藏品上略微強一點點。
  • 臺北故宮新開的南院裡藏了些啥寶貝?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浙江新聞客戶端編輯 董立林從2001年選址後歷經15年漫長籌建、計劃修正和政治角力,臺北故宮南部院區12月28日正式開館試營運。作為臺北故宮的人氣王,「翠玉白菜」也暫別本院,來到南院「站臺」10個月。那麼,除了這棵「白菜」,新開的臺北故宮南院,還有什麼寶貝值得一看呢?
  • 京華物語丨故宮裡究竟藏有多少寶貝?
    提及故宮的藏品,經常最糾結的兩個問題是:故宮裡究竟有多少寶貝?故宮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到底誰的寶貝更多?故宮究竟有多少藏品?一直以來的說法是近100萬件,直到2004年故宮才進行了建院79年以來最徹底的文物清理,經過7年的時間,階段性的數字是180萬件。這之後,在2013年1月1日故宮博物院正式公布的藏品總目裡,給出了更為精確的答案。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兩道大菜」——「翠玉白菜」、「肉形石」,盛名在外。 不過,圍繞著這兩件文物的爭議也始終未消。這不,最近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又登上了媒體。 6月5日,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在《香港商報》刊登一篇題為「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的文章。文章背景是,5月29日「好事多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舉行動土儀式。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故宮文華殿現在是陶瓷館,有四五件常設汝窯展品,包括最著名的三足樽和三足承盤。陶瓷館展品400多件,精選自故宮35萬件陶瓷館藏,我感覺是全球展示陶瓷類別最全的常設展……連商周白陶都有,其他官窯民窯品種就不說了。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到臺灣旅行的重頭戲就是臺北故宮,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氣勢宏偉、綠瓦黃牆,和北京故宮的宏大相比,它略顯小巧。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藏品,這裡共收藏、展出的稀世珍品超過65萬件之多。
  • 第二座「臺北故宮」故宮南院 揭開神秘面紗
    「故宮南院」長啥樣? 臺北故宮南院位於臺灣嘉義縣太保市,被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院區共規劃有博物館區、景觀園區與人工湖區,預定今年10月完工。 跟臺北故宮佔地僅18公頃比起來,南院面積大多了。臺北故宮擁有近70萬件文物,但展覽面積不足萬平米,很多文物存在儲藏室裡沒辦法展出。展館擁擠,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出現端倪,當時便有擴建的呼聲。
  • 臺北故宮藏張大千國畫精選
    張大千於1938年在北京初見此畫,後於1946年初獲藏;終其一生,未嘗割愛。欣喜之餘,遍求當時名公如溥儒、謝稚柳、龐萊臣、吳湖帆與葉公綽等人題識。曾臨寫圖中老樹不下三十餘次,存世至少有三幅全圖臨本。大千畫裡如魚鱗般的水紋筆法,乃自此幅化來,影響大千甚巨。
  • 來自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碰撞
    臺北故宮位於我國臺灣省臺北市,臺北故宮修建於近代,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存放來自於大陸的珍貴文物。而北京故宮有著很長的歷史,走進故宮就會感到濃濃的歷史感,這種歷史感是臺北故宮不能比擬的。臺北故宮建築風格奇特,從外形看還是十分漂亮的,雖然面積沒有北京故宮大,可以藏品質量也是很高的。一說當年蔣介石撤往臺灣是命人將大批的寶物精挑細選,選了很多精品運往臺灣,甚至說到北京故宮裡只有一個空故宮而沒有文物。圖中的翠玉白菜就是臺北故宮藏品,可以說是國寶級的藏品,甚至看白玉白菜需要排隊觀看。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國寶多?
    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北京,一個在臺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的戰火,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幾經輾轉,1948年遷往臺灣。   北京故宮老照片   兩大故宮博物院,哪裡的國寶多?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故宮文物南遷的這段歷史,讓兩岸間形成這樣一個普遍印象:抗戰時期,存放在北京故宮中最有價值的文物,早已經打包南遷,那些留在北京的文物都是些不值一提的瑕疵品,比如,臺北故宮的鎮院之寶精品中的精品翠玉白菜,正是蔣介石從北京運到臺北故宮的。
  • 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他們都是做什麼的你清楚嗎?
    說起故宮,在我們的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北京故宮了。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還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值得每一個國人去自豪。
  • 故宮文物南遷又火了,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誰的文物更具價值?
    歡迎關注【雅萃國際】,以布道之心,弘揚中國文化,傳承世界文化最近,知名演員趙立新在其個人微博上發表了:「日本人佔領北京八年,為什麼沒有搶走故宮裡的文物並且燒掉故宮?這符合侵略者的本質麼?」此前大多數人了解故宮文物南遷的事都是十分表面化的,大多知道這件事是因為知道有臺北故宮的存在。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故宮文物南遷時運走了故宮大部分的文物,而後又全部運往臺灣了,這肯定是不符合史實物的。還有人認為運過去臺灣的都是最好的東西,以至於有人認為臺北故宮文物的價值比北京故宮文物的值錢。
  • "臺北故宮"國寶檔案揭秘
    據了解,「臺北故宮」並沒有讓人瞬間窒息的殺手措施,但卻設有紅外線偵測、碎音偵測和溫溼度偵測等系統,還擁有能抗擊重達百公斤撞擊力的防爆膜。與曾經遭竊的羅浮宮和其他博物館相比,「臺北故宮」的保安紀錄堪稱完美。「故宮」管制室主任蕭勵強笑言,「臺北故宮」自建立以來沒有發生過盜寶事件,「倒是有人偷過至善園的錦鯉。」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有什麼不同?
    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宮,之所以叫故宮有過去的皇宮之意,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這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是漢族建築的精華,故宮的建築群中無不體現了漢式宮殿的特點:首先故宮建築取坐北朝南的方向,這要求在施工前立華表確定方向。其次故宮的平面布局是以太和殿為主體,將諸多殿堂、樓閣、臺榭、廊廡、亭軒、門闕等建築左右對稱排列。宮殿都是以木構架支撐,柱底下有石柱礎,磚修牆體北、西、東三面維護,坐北朝南,屋頂蓋金黃色琉璃瓦。
  • 巔峰PK: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誰更厲害?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其實是一母同胎。抗戰爆發前夕,國民政府計劃將重要文物南遷。敗退臺灣之時,所運走的文物,便是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對比,吵了許多年。同為中國綜合性大型博物館首屈一指的存在,實力到底哪家強,不如看一下館藏寶物的比對!建築PK
  • 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簡介
    一座紫禁城,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寶島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65萬件傳世珍寶的背後是一場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曾執導《故宮》、開創國內「紀錄大片」風格的總導演周兵稱,紀錄片試圖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