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遺留下的燦爛文物基本珍藏在故宮中,準確說是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2009年周兵執導紀錄片《臺北故宮》曾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臺北故宮》共12集,追溯了文物遷台歷史和臺北故宮現狀,並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珍玩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一一進行介紹。近期再觀看,感想頗多。
一、天籟之音
這部紀錄片製作非常的精美,從畫面到音效都是精心雕琢的。音樂由小蟲監製。片頭曲《愛延續》,猶如天籟之音,飄渺散開,「溪的美,魚知道,那流淚傾訴的依賴,難分離;風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難忘記……here I’m to be together,伸出手,我就想擁抱……」,歌聲如輕煙薄霧縈繞,不知不覺你就被牽引,被種蠱,不能自己,跟隨紀小君略帶沙啞的聲音走近臺北故宮珍寶。
曾痴迷百家講壇馬未都的講學,漸漸對瓷器有點著迷,當片頭的青瓷無紋水仙盆、琺瑯彩山水樓閣碗漸入眼前,心中一陣柔柔的溫暖。這部紀錄片共十二集,由春曉解說,聲音溫婉知性,透著一股磁力,隨著她娓娓敘述,中國那深沉、含蓄甚至略帶憂傷的渾厚文化在我們眼前如水墨畫般輕輕舒展開來。每集的題名都能撩動你的心弦,好似在這裡能找到了心靈的歸屬:國寶遷臺、北溝煙雨、青銅記憶、釉彩千年、瓷中繁花、玉潤光華、巧奪天工、翰墨風雅、雲山深處、傳世珍籍、承古開今。
片尾曲《紗裡舞》小蟲親自演繹,旋律沉重深厚,小蟲的聲音澄淨輕盈,有著穿透歷史的清澈,如一對靈動翅膀帶你飛過高山,掠過田野,俯視大地,看盡人世間紅紅綠綠的繁華,最後在你心靈的角落輕輕落下,只剩餘音繚繞。
二、視覺寶貝
《國寶遷臺》、《北溝風雨》介紹了國寶顛沛的歷史,我雖不是政治感很強的人,當得知這些寶貝都是精挑細選赴臺灣的,是珍寶中的珍寶,心中還是有點異樣。
回憶青銅,總覺青銅器承載的歷史使命太重,甚至壓抑。青銅,讓農業耕作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卻使戰爭的殺戮更加的血腥,這讓青銅籠罩了穿不透的寒氣,不喜歡。青銅器中介紹最多的就是鼎了,商朝的鼎太莊嚴太肅穆了,看它一眼都怕觸怒了龍顏,好似看見了那殘忍無道的紂王,倒是周朝的鼎很平民化,沒有那麼多的紋飾,簡簡單單的,都能把它還原本質,當作一口大鍋,一大家子人圍著吃熱氣騰騰的飯菜,金文的「鄉」字就是由此演變而來。臺北故宮青銅器中毛公鼎和散氏盤最為珍稀。
瓷器不用分說,最喜歡的還是青瓷,那中介於綠藍之間的色彩總是能令我一下子沉靜下來,雜念全無,心也和雨後的天空一樣澄清。無紋水仙盆、粉青蓮花碗造型簡單,樸素淡雅,光澤如玉,經得起你久久的琢磨,把玩。琺瑯彩集書法、工筆畫、瓷器藝術為一體。最喜歡其中的竹雀碗,青青的竹林,小雨剛過,清新宜人,幾隻小鳥嬉戲其間,「喳喳」幾聲,如孩童充滿著朝氣,為安靜的竹林增添幾分生氣。珍玩之中,文天祥的玉帶生硯也是簡單得很,腰間白線讓這小小的硯臺立刻生動起來。
書畫作品不懂,但從內心喜歡王羲之的字,筆畫靈動飄逸,書寫著意境。讀書的時候,學柳公權的「骨體」,大概源於「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的座右銘,後來發現,小女子寫這字,也太稜角分明了,改學王羲之的字,也沒有師傅,自己瞎琢磨。記得練「佛」字,王字之「佛」,筆畫較細,布局較空,看去就如大肚彌勒佛之像,能容天下之事,一雙笑眼,非空非實。而我的「佛」字,俗心一覽無遺,放開來寫,全部散架,是個空皮囊,拘謹起來,又變成了只想飯菜的餓和尚,怎麼寫都是那麼的彆扭。可惜現在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孤零零的擺放在臺北故宮,月明星稀的夜晚它當憶起乾隆皇帝將它與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擺放一堂,取名為「三希堂」。《雲山深處》這集介紹了中國山水畫,我雖看不懂其書畫技巧,不能深刻理解其意境,但也能感受到那麼一點山水畫折射出中國人的處事哲學,當身被禁錮,心就解放了,於是抑鬱的中國人總能跟隨莊子在山水中找到心靈的慰藉,「人籟不如地籟,地籟不如天籟。」
故宮寶藏包羅萬象,每一件寶貝都有它的歷史,見證著歲月的變遷,只怪自身知識太少,對於藝術作品的欣賞,只能停留在視覺上,無法深刻,所說的都是自己的一點淺薄的觀後感,漏洞百出。
三、閒扯皇帝
每個朝代的藝術審美取嚮往往取決於當時統治者的藝術情趣和修養。在《臺北故宮》這部紀錄片裡,出現最多的皇帝就是宋徽宗和乾隆了。一個是真正的藝術家,糊塗的國君,另一個是精明的皇帝老兒,附庸風雅的文人。一樣的可愛。
青瓷應是瓷器藝術的一個神話,簡單樸素的造型,淡雅之極,完美至極,好似再多一點紋飾,都是畫蛇添足,都是糟蹋。汝窯青瓷的出現源於宋徽宗這位文人皇帝的細膩敏感,傳說一天睡夢中,宋徽宗看到雨過天晴天空天青色,純淨澄清,沒有一點雜質,一下子被吸引了,於是叫工匠燒制這種「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色彩的瓷器,神話就在皇帝睡夢中造就了。宋徽宗本來就信奉道教,道教主張「靜為依歸」、「清極遁世」,這直接影響了宋徽宗的審美情趣。汝窯在宋徽宗時達到了頂峰。小時看見宋徽宗的瘦金體,太「瘦」了,他的花鳥,太靜了,不喜歡,如今因青瓷,再看他的書畫,感受藝術的相通性,也喜歡上了這種無為清淨之美。雖然宋徽宗在歷史上留下昏庸的罵名,可是我依然羨慕、神往他的藝術生活,哪怕他留下「靖康之恥」的屈辱歷史,哪怕他被俘病死他鄉。對於政治,宋徽宗就是個門外漢,一個孩子,一隻飛蛾。飛蛾撲火有著對希望追求的執著忘我精神,都能令我們動容,我們又何必責怪孩子般的門外漢宋徽宗呢?
和宋徽宗相比,乾隆皇帝幸福得多了,縱觀歷代皇帝,誰也沒有他在龍椅上坐得那麼愜意了。少時被爺爺康熙欽點為接班人,爺爺平三藩、籤下尼布楚條約、收復臺灣,為他掃除一切政治障礙,老子雍正嚴謹治世,充盈內庫,留下繁榮盛世,於是他有時間、有精力、有財力瀟灑生活,琺瑯彩在他手上達到藝術頂峰,歷經十年編寫了史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他六下下江南,無數風流佳話傳於民間;愛好詩文,御筆一揮,阿諛一片,留詩四萬多首;天下珍寶,把玩掌間,一時興起,吟詩作刻,為所欲為。
收藏藝術中,乾隆爺留給後人最大的非議大概就是喜歡「題字」了,就連汝窯也難逃他的雅興,水仙盆底題到:「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蹴秤卻識豢恩償。」可是這次乾隆爺走了眼,將水仙盆說成了貓食盆了,還用紫檀做了一個座。乾隆是很心疼這些寶貝的,紙槌瓶碎了一個口,小心地鑲上了銅圈,可是恃才自傲的他會依然題字說明緣由表達心情。乾隆題字這事有的人很難接受的,一件完整的藝術品憑什麼你動手動腳,破壞藝術美?王剛就評價乾隆時好事之徒,其實仔細一想,這好像是我們國人的共性,孫悟空以為飛到天邊,還在如來手指上撒泡尿,留下「孫大聖到此一遊」的字樣,武則天的「無字碑」上也成了後人的「有字碑」,風景區的樹木、亭臺樓閣的柱子上,「到此一遊」的字樣不少見,試想自詡「十全老人」的他,怎會不飄飄然,留點東西給子孫世代瞻仰呢?何況這些珍寶還是他家的呢?
兩個皇帝,兩個命運,如果他們互換皇位,乾隆去開封為皇,四面楚歌,會如何?趙佶來到大清當帝,社會繁榮穩定,又會如何?如果他們出生在平民家庭,又將如何?一個人的命運看樣從出生的時候就已定下來了。
四、大哥小弟
談到多寶格,陳臨生說:「你們的多寶格就是擺放珍玩的架子,雖然很多,我們的雖小,可是放在今天,都能獲設計獎。」聽了我的頭「轟」一聲大了,「你們」「我們」怎麼分得這麼清?我們不都是炎黃子孫嗎?看《臺北故宮》的過程是異樣的,就如一位淑女鞋子進了水,溼溼的,黏黏的,不好與人家說,更不能脫,只能用自己體溫焐幹,比打掉牙齒往肚子裡咽還彆扭,還不爽,牙齒一咽就沒了,可是靠體溫焐幹鞋襪的時間是漫長,需要極度的忍耐,更重要你還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因為特定的歷史,北京故宮的國寶都被精挑細選運到臺灣,青銅器中司母戊鼎因為太重,無法上飛機遺留在機場,金文最多的毛公鼎在臺北,瓷器中的極品汝窯21件在臺北,品質上乘,樣式繁多,琺瑯彩也能運則運,就連放珍玩的多寶格,都是這樣的不一樣,於是有了「臺北有寶無宮,大陸是有宮無寶」的戲言。作為華夏子孫,大哥心想明天都是地球村了,何況這些珍寶還是在我兄弟手中,又何必計較太多呢?心中雖不太好受,但只能坦然,只能接受。哥哥於是很大方地擺出燦爛的笑容,伸出手,可是小弟弟冷漠地看一眼,只留了一個孤傲的背影。陳臨生隨口的「你們,我們」,讓我們知道了,弟弟始終沒有把哥哥當做一家人,你的熱情是一廂情願的。
這紀錄片看似雖美,但我們能明顯的感覺出在雅致的背後有太多的「作」、太多的「塞」,臺北故宮並沒有真正的進入片子,文物介紹也不飽滿的,片子不緊湊,後才知攝製組根本沒被允許進入臺北故宮拍攝,文物介紹採用的都是以前的影像資料,採訪的故宮工作人員我們都能看到那很顯眼的「原」字介紹,「原**員」「原**長」。臺北故宮多年前就大方地將珍寶借給美國,並大方的和其他國家舉行展覽,可是對於同胞的大哥哥,卻是這樣。是不是大哥窮了點?土了點?可是畢竟是同胞大哥呀!
看樣大哥的「大」,不能只大在塊頭上呀,必須還練一身肌肉,一身力氣,這樣小弟就會認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