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名嘴:臺北故宮是中國人的故宮 將來統一後還要回到北京

2020-12-14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灣著名主持人,政治評論人黃智賢7月18日在臉書貼文稱臺北故宮屬於所有中國人,她說,民進黨難道連呼吸都在走「臺獨」之路 ?是的。每一呼吸之間,都要讓臺灣和大陸更遠一點。她強調,故宮不是「臺獨」的。是所有中國人的。將來,當國家統一,故宮必須完完整整,回到南京和北京去。一件都不能少。我們只是代管。

黃智賢臉書截圖

黃智賢表示,我們要分分秒秒,火眼金睛守護臺灣。中國的臺灣。她說,新任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說的話,正代表「臺獨」的一條路線 : 把中華文明全部掠為己有,絕口不承認我們之所以有,正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

黃智賢稱,這個手法用的字眼是,「要把故宮在地化,跟臺灣建立連結。」當然就是「去中國化」。我要中國大陸的東西,還把他改名叫做臺灣。

黃智賢表示,陳其南說「世界級博物館」必須心胸寬大、願意收藏與歌頌世界古文明的文物。臺北故宮院長談自家收藏的中華文物,要「心胸寬大」?要「願意收藏與歌頌世界古文明的文物」 ?陳其南意思是說,那是中國大陸的文物,不是我們的。但很珍貴,所以我們要。

她表示,陳其南還說,最珍視與欣賞故宮文物的,其實是日本人。日本人向來愛極了中國的東西,所以要侵略中國,佔為己有 ?世上最珍視故宮的,當然是包含臺灣人在內的中國人。所以我們都不是人 ?

臺北故宮珍藏國寶「翠玉白菜」

黃智賢說,陳其南故意假裝不知道,對日抗戰時,怎樣日本飛機幾次差點炸到故宮運寶的車隊 。怎樣故宮珍寶在前面逃,每一次都比日軍佔領的腳步快一點。我們的前人,是怎樣搶救故宮珍藏的。

那一批薪資微薄的公務員,在國家被侵略,在戰亂中,奮不顧身的保護故宮文物。但在陳其南眼中,不算數。竟變成日本人最愛故宮文物。

她批判,陳其南還說大英博物館收藏希臘文物,意思是大博物館可以收藏他國文物。陳其南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她說,她在英國讀書時,去大英博物館,看到英國人從中國劫掠走的文物,當場淚崩,無法自已。臺北故宮的文物,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珍寶,並不是他國文物。

黃智賢說,陳其南又說,「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就跑到臺灣,我們就突然成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陳當然知道為什麼,北京故宮和南京中央博物院的館藏,是怎樣才到臺灣的。故意這樣說,是無以自圓其說。

她強調,故宮不是「臺獨」的。是所有中國人的。將來,當國家統一,故宮必須完完整整,回到南京和北京去。一件都不能少。我們只是代管。

她表示,陳其南的談話,不是失言,不是天外一筆。是再一次的宣告「臺獨」的去「中國化」,無所不在,不會停歇。「臺獨」不是中國人。搞清楚,臺北故宮,是中國人的故宮。屬於所有中國人。

臺灣,只是代管。一日不承認是中國人,一日沒有代管的資格。

她說,但臺灣,難道不是「中華民國」領土?「中華民國」豈不是中國 ?我們為什麼要讓外國人統治我們?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臺北故宮新院長陳其南16日在臺北故宮與媒體茶敘時表態說,他上任後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將「故宮臺灣化」,並聲稱即使主張「臺獨」,也是可以重視中華文物的保存。他還希望故宮能像大英博物館一樣,做「古文明的繼承者」,替全世界、後代保留世界文明資產。

他聲稱,沒有人會認為臺北故宮是臺北的故宮,都會認為是北京故宮。於是他上任後想做的是讓故宮「土著化」、「臺灣化」,讓故宮的內在連接回到臺灣。

據臺「中央社」報導,今年71歲的陳其南,是美國耶魯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其「本土」色彩及論述能力,深受臺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器重。

陳其南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小媳婦化」,是想讓臺灣成孤島嗎
    但是島內業界則認為:該關的是已變成「蚊子館」的故宮南院!就像臺灣《中國時報》說的:文化是屬於內化的意涵,不是單憑几棟建築物或是文物展出就能達成,嘉義縣有好山好水和豐富的農業資源,臺當局應讓每個縣市都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才對。臺灣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發文感嘆:臺北故宮「越來越把自己小媳婦化」,現在更是連大門也要關上了。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後來日軍進入北京後,故宮六年半沒有對外開放,偽政權列了一個接收文物清理的計劃,點算沒有運走的文物,這份清冊現在就保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記載了當時沒有運走的文物數量是118.9萬件。這個數據就證明了絕大多數故宮文物沒有南遷,而南遷文物中也只有22%被運往臺灣。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故宮文物南遷的這段歷史,讓兩岸間形成這樣一個普遍印象:抗戰時期,存放在北京故宮中最有價值的文物,早已經打包南遷,那些留在北京的文物都是些不值一提的瑕疵品,比如,臺北故宮的鎮院之寶精品中的精品翠玉白菜,正是蔣介石從北京運到臺北故宮的。
  • 寶島臺灣遊記之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夜景臺灣行的第二站,我們來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館,目前它也是亞洲最優秀的博物館之一。雖然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遺物,但兩岸故宮文物藏品在構成上還是有所不同的。北京故宮原有明清檔案800萬件左右,善本特藏50多萬冊(件,塊)器物書畫100萬件,總計達到960萬件之多。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是當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偷偷從大陸運去的,文物約60萬件,其中清宮檔案文獻38萬件冊,善本書籍近16萬冊,器物書畫5萬餘件;加上抵臺後徵集的文物,總計65萬餘件。下面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部分展品。01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2009年2月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帶團赴中國大陸訪問北京故宮博物院,首度開啟兩岸故宮交流,而北京故宮也將在3月份訪臺。10月在臺北故宮舉辦的「雍正大展」,將成為兩岸故宮合作的試金石。他還重新跟蹤故宮文物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遷徙路線,進入山洞裡查看當年文物的保存環境,用他自己的話說,在經歷了這一切後,他自己對文物都有了一定的鑑定能力。從野島剛那裡,我們可以知道,許多臺灣人也以為故宮裡的好東西都在臺北故宮之中。他曾說:「有一些臺北故宮的人說北京故宮是一個空殼,沒有好的東西,好的東西全部都在臺灣,第二流、第三流的文物都在北京故宮,這是他們的驕傲。
  • 來自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碰撞
    臺北故宮位於我國臺灣省臺北市,臺北故宮修建於近代,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存放來自於大陸的珍貴文物。而北京故宮有著很長的歷史,走進故宮就會感到濃濃的歷史感,這種歷史感是臺北故宮不能比擬的。臺北故宮建築風格奇特,從外形看還是十分漂亮的,雖然面積沒有北京故宮大,可以藏品質量也是很高的。一說當年蔣介石撤往臺灣是命人將大批的寶物精挑細選,選了很多精品運往臺灣,甚至說到北京故宮裡只有一個空故宮而沒有文物。圖中的翠玉白菜就是臺北故宮藏品,可以說是國寶級的藏品,甚至看白玉白菜需要排隊觀看。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我給的統計出自北京故宮編的《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一書,這本書是故宮前院長鄭欣淼主持編寫的,其數據仍在被現任院長引用,徐邦達先生是故宮泰鬥,書畫方面的事情不可能繞過徐先生。其實吧,比較兩個博物館的藏品,說哪家「更好」很難,因為標準難以統一,你多一件青銅器,我多一件瓷器,又不能說青銅器和瓷器哪個更重要。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臺北故宮裡,到底藏了多少寶貝?和北京故宮相比又怎樣?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遺留下的燦爛文物基本珍藏在故宮中,準確說是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2009年周兵執導紀錄片《臺北故宮》曾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臺北故宮》共12集,追溯了文物遷台歷史和臺北故宮現狀,並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珍玩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一一進行介紹。近期再觀看,感想頗多。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一道海峽分割了兩岸,  無數「國寶」也因此被典藏在了兩家「故宮博物院」內,  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指明清皇帝的居所紫禁城。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放銅器、書畫、瓷器等陳列室。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另一個是中國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收藏各有千秋,呈現的都是炎黃子孫的共同文明,缺一不可。兩岸的故宮都保存70萬件以上的文物。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大家最熟悉的故宮應該是北京故宮,它位於北京城內,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居於世界五大宮之首,至今已經580多年的歷史,多數人都去領略過它的風採。北京故宮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於永樂四年開始籌建,北京原來叫應天府。這裡原是朱棣的封地,他奪得皇位後,在南京稱帝。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同時,臺灣當局的「行政院」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條例規程,其中規定:「將來國家統一後,故宮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館。至此,運往臺灣的國寶開始有了良好的保存和展覽環境。也正是由這一天開始,中國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比北京故宮博物院晚成立40年。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國寶多?
    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北京,一個在臺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的戰火,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幾經輾轉,1948年遷往臺灣。   北京故宮老照片   兩大故宮博物院,哪裡的國寶多?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有什麼不同?
    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宮,之所以叫故宮有過去的皇宮之意,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這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內廷中心是「後三宮」,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皇帝居住的正宮。
  • 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簡介
    一座紫禁城,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寶島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65萬件傳世珍寶的背後是一場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曾執導《故宮》、開創國內「紀錄大片」風格的總導演周兵稱,紀錄片試圖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
  • 臺北故宮人
    拍攝《臺北故宮》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告訴人們,在中國,在北京紫禁城東南方向2000公裡以外的一個地方,還有另外一座故宮。60年前,她從紫禁城的母體分娩出來,已經獨自生長了一個甲子的時光,並且將紫禁城和明清皇室的遺傳基因完整地保留到了現在。    一    《臺北故宮》的拍攝周期跨越了四個年度。
  • 民進黨魔爪伸向了臺北故宮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牽動數百萬觀光人潮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預計在2020年起閉館3年,並將部分寶物南遷至故宮南院置放並展覽,此舉是故宮開館以來首見,也引發了外界疑慮,昨(12)日臺「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進行臺北故宮博物院業務報告,「藍委」柯志恩質詢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是否真有此事,陳其南表示內部朝此一方向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