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2020-12-20 騰訊網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

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現場

興建中的臺中北溝山洞中的故宮庫房,

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南遷。1936年存上海的文物分五批遷運至南京新庫房。1937年「七七」事變後,故宮南遷文物加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今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的文物又分3路運往四川,1946年3處文物先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彼時的首都南京。

誰也沒有料到,這些來不及喘息的文物,註定要與故土分離。東歸南京僅僅一年之後,其中部分文物又因隨之而來的當時國共內戰再次踏上遠去的旅程。

1930年代,從故宮博物院裝箱準備南遷的文物

淮海戰役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當時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長翁之灝,邀集常務理事朱家驊、王世傑、傅斯年、徐鴻寶、李濟等座談,在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已回北平主持故宮本院工作)缺席的情況下,理事會做出了擇選故宮文物運送臺灣地區的決定。

在北平,馬衡幾次接到行政院命令,要求將故宮本院重要文物裝箱,分批空運南京,以安排疏散運臺,但馬衡決定與國民政府分道揚鑣。他一方面佯將精品文物編目造冊報南京做準備文物南遷狀,另一方面採取拖延的辦法,使裝箱進度緩慢,延至平津戰役爆發。1948年12月14日,馬衡下令將故宮對外交通全部關閉,嚴禁車輛通行,以致選裝之文物精品一件都未運出。而遷臺文物從南京下關碼頭出發,分三批,先後由中鼎輪、海滬輪、崑侖艦,自南京遷往臺灣地區,抵臺後先運到桃園楊梅鐵路倉庫,後暫存臺中糖廠倉庫。。

留在南京的10455箱故宮南遷文物,從1950年起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剩餘2221箱留於南京庫房,劃歸南京博物院所有。

臺北故宮博物院「北溝傳奇」現場中的文物包裝箱

臺中糖廠倉庫外景

臺中糖廠倉庫文物箱件入存實景

1949年10月,相關管理部門認為文物應遷離市區,以求妥慎,並以尋覓山麓之地,建築專用庫房為宜,遂決定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為庫房興建地點。1950年4月,霧峰北溝庫房修築完工,臺北故宮博物院與中山博物院文物入庫貯置。1953年3月,相關部門再就北溝庫房附近山地開建小規模山洞,以保存最精文物。北溝山洞庫房呈U字形,內部約可容納文物600箱。

修建北溝文物庫房

臺中北溝時期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發展進程中一重要階段。相關文物管理部門雖囿於房舍、人員、經費,博物院業務不易開展,工作多局限於編目守藏,然相關人員於藏品管理、保存維護、研究出版、展覽傳播方面之作為,可謂臺北故宮新館建成後不斷拓展新境界的基石。2020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故宮文物遷存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以及「編輯出版」、「展覽傳播」、「臺北復院」六單元,以院史資料室集藏之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遷臺前賢后人提供之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遷臺初期的歷史經緯。

在「文物遷臺」和「典守維護」部分即以圖片資料展示了當時臺中糖廠庫房文物箱件貯置實景、北溝文物庫房實景及相關工作人員先後在臺中糖廠庫房和北溝山洞庫房工作的場景。

相關工作人員在北溝山洞庫房運輸故宮文物

相關工作人員清點在臺中清點故宮文物

相關工作人員清點故宮文物

1950年7月,相關文物管理部門開始清點遷臺文物,以明責任。1951年6月,抽查工作始事,迄九月完成。1952年7月,相關文物管理部門繼續逐箱逐件清點,迄1954年9月畢事,結果與原始清冊著錄完全符合,箱內文物鹹以無闕。在此次「清查點驗」展出部分,觀眾還可看到當時文物工作者清點書畫和文物的場景以及他們的工作報告和文物記錄。

相關工作人員清點遷臺故宮文物

據相關文章介紹,從1951年開始,北溝「故宮」展開大規模清點工作,由來臺的大師,包括李濟、屈萬裡、董作賓、孔德成、高去尋、勞榦等人組成抽查委員會,據原始清冊開箱並按冊清點,同時註記毀損或保存狀況,前後費時四年時間,最後確認全部遷臺文物共24萬餘件。

故宮文物被運到臺灣地區後的點查已畢,相關文物管理部門旋即著手遷臺文物詳細目錄之編制,並訂定期程,循序推動。1955年至1961年間出版的書畫錄、銅器圖錄及瓷器錄等,迄今仍為中國藝術史研究重要參考資料。在「編輯出版」展出部分,呈現了這一時期出版的各類文物圖錄,包括《中華文物集成》、《中華美術圖集》等。

故宮文物存入北溝庫房後,海內外參觀請求不斷。相關文物管理部門乃決定於庫房左近修建陳列室,以利於分類展陳。1957年3月,小型陳列室啟用,開放參觀。北溝文物陳列室遂成為國內外重量級人士慕名而來的重鎮,包括蔣介石與宋美齡,訪問臺灣地區的一些政界要人以及張大千、黃君璧、胡適、李濟、董作賓、臺靜農等人都曾陸續造訪北溝,一睹國寶廬山真面目。

1961年5月,臺灣地區相關文物管理部門應邀赴美五大城市舉辦「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獲得極大的反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建成,這期間15年的時間被運到臺灣地區的故宮文物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民眾面前。在「展覽傳播」部分,可看到美國弗瑞爾美術館副館長約翰‧亞歷山大‧蒲柏伉儷於北溝庫房欣賞文物、日本梅原末治教授至北溝庫房研究銅器、英國收藏家大衛德爵士至北溝庫房欣賞文物的舊影,以及舊金山狄揚紀念博物館「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布展的情形。

舊金山狄揚紀念博物館「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布展現場

舊金山狄揚紀念博物館「中國古藝術品展覽會」展覽現場

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落成揭幕,正式對外開放。12月,北溝庫房裡的故宮文物開始北運,迄次年(1966)三月結束。最後在展覽的最後一部分展示了建築師黃寶瑜所作臺北故宮正館俯視及中央園林設計圖、臺北故宮新館落成啟用典禮以及北溝庫房文物遷運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的情形。

建築師黃寶瑜所作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俯視及中央園林設計圖

建設現場

北溝庫房的故宮文物被運到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建築完工後之院區俯視圖

據此前臺灣地區媒體報導,故宮文物後來遷到臺北外雙溪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後,存放文物的北溝原址改為「臺灣電影文化城」,其后土地多次轉幾手,已成為私人擁有土地,原本的地上建築物都已經不再,唯一保存是當初典藏國寶文物的山洞。 2015年在臺中地區文史工作者的努力呼籲之下,「北溝故宮文物典藏山洞」被臺中視為重要歷史建築。

(本文圖文綜合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同時參考部分故宮南遷研究文章)

相關焦點

  • 「北溝傳奇」:故宮國寶深藏臺中山洞的那些往事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
  • 臺中北溝故宮:要成兩岸文化合作亮點
    當媒體目光聚焦到臺北跟北京時,兩岸民眾恐怕不知道故宮國寶曾經以「臺中北溝故宮文物陳列室」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致力保存北溝故宮文史資料的「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呼籲,政府要正視這段歷史,未來兩岸可以攜手在北溝故宮舊址,打造為「國寶南遷歷史文化園區」。   由霧峰光復新村第二代及對霧峰文史古蹟保存有興趣的民眾組成的「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帶領中評社記者到「北溝故宮」原址走訪。
  • 故宮珍寶曾落腳臺中北溝山洞
    (記者 林谷隆)故宮博物院1925年在北平建院,至今已90年,兩岸故宮今年將共同舉辦系列活動。當媒體目光聚焦到臺北跟北京時,兩岸民眾恐怕不知道故宮國寶曾經以「北溝故宮博物院陳列室」呈現在世人面前。對於這段神秘的歷史,中評社走訪原址,發現昔日風光的北溝故宮現在已成為荒土一片,唯一現存的「北溝故宮文物典藏山洞」以列為臺中市歷史建築,希望未來修復之後,能重新當初藏放國寶的榮景。   故宮博物院1925年在北平建院起,1965年在臺北復院,由王雲五擔任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主任委員,聘任蔣復璁為院長。故宮典藏品包含歷代皇室收藏與宮廷珍品,承襲自宋、元、明、清四朝宮中收藏。
  • 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簡介
    一座紫禁城,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寶島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65萬件傳世珍寶的背後是一場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曾執導《故宮》、開創國內「紀錄大片」風格的總導演周兵稱,紀錄片試圖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都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雖然比起北京故宮還是稍微遜色一點,但是名聲卻比大陸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更為流傳廣泛、深遠。這個和其中保存的國寶有分不開的必然聯繫,當然也和他本身的建造歷程有很大的聯繫。臺北故宮的建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
  • 千年國寶竟被臺北故宮送到日本展出
    事件發酵後,臺灣本土的一檔節目中,主持人就怒斥臺北故宮:「你憑什麼!」不僅如此,就文物的安全情況,主持人也是一連串的發問:「(國寶)半夜去到東京,沒人有知道,(這)是來自我們中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你(當局)是怎麼同意的?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關門了?12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當局立法機構表示,正在評估從2020年起封館整修3年,期間臺北故宮重要展品送至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  這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13日上午,陳其南召開記者會,改口稱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朝「不閉館擴建方向」設計,但未談及文物是否繼續南遷。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農曆新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於華表廊道階梯,以院藏「鳥譜」為主題設置了春節應景的地貼,期待觀眾於年節期間走春遊臺北故宮時,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氣息。同時,新年之際,正在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展出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等,臺中院區的「新媒體藝術展」都值得期待。
  • 小南國攜手臺北故宮晶華 在上海虹梅路店推出「國寶展」
    近日,上海迎來一場難以拒絕的饕餮雅集, 小南國(集團)首次攜手臺北故宮晶華,在開春之時展開兩岸美食交流「對話」。繼2015年3月中,小南國(集團)將招牌海派味道引去臺北餐桌之後,時隔一月,臺北故宮晶華的廚師回訪上海,於4月22日起,為上海食客帶來其久負盛名的故宮晶華珍寶宴。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國寶多?
    北京故宮老照片   兩大故宮博物院,哪裡的國寶多?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藏品多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
  • 臺北故宮裡,到底藏了多少寶貝?和北京故宮相比又怎樣?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遺留下的燦爛文物基本珍藏在故宮中,準確說是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2009年周兵執導紀錄片《臺北故宮》曾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臺北故宮》共12集,追溯了文物遷台歷史和臺北故宮現狀,並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珍玩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一一進行介紹。近期再觀看,感想頗多。
  • "臺北故宮"國寶檔案揭秘
    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由於歷史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我們對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容。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一想到將來在香港這個「小故宮」內可以有機會仔細欣賞到比「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還要高檔次的一流國寶,內心興奮不已。 臺北故宮的宣傳「姿勢」恐怕錯了 事實上,關於臺北故宮頂級珍品,文博界專業人員或愛好者早就發出過「99%的人去臺北故宮都用錯了姿勢」這樣的感慨。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臺北故宮人
    上世紀90年代,溥家長子把溥心畬的書畫作品和部分收藏委託臺北故宮博物院代為保管,其中書法175件、繪畫292件,其它收藏包括書畫13件,硯石、印章、瓷器等58件,總計543件。我曾在臺北故宮書畫展廳裡拜讀過他的《鬼趣圖冊》,而那方「舊王孫」的閒章卻怎麼也沒有找到。    在臺北,還有人津津樂道於30年代張大千與溥心畬的一次詩書畫合璧的合作。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國寶應還給國民黨?該院一把手回應
    疫情衝擊旅遊業,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即總部)也遭到檢討,今年1月至8月參訪人數僅45萬,而去年同期有282萬,等於下滑84%。民進黨「立委」黃國書質詢提及,故宮南院反而增加4%,為何北院沒搭上「國旅潮」?
  • 輿論壓力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叫停 」改名
    迫於壓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昨天緊急出面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爭議緣起:傳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臺媒日前爆料,為配合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組織改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降級為「文化部」的下屬三級機構。消息傳出後,有人認為這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將首度離臺赴日本展出(圖)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故宮策劃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展」,將於6月24日至9月15日及10月7日至31日,分赴東京博物館、九州島博物館展出。翠玉白菜6月中旬赴東京博物館展出,肉形石9月底赴九州島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