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北溝故宮:要成兩岸文化合作亮點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

  (記者 林谷隆)故宮博物院1925年在北平建院,至今已90年,兩岸故宮今年將共同舉辦系列活動。當媒體目光聚焦到臺北跟北京時,兩岸民眾恐怕不知道故宮國寶曾經以「臺中北溝故宮文物陳列室」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致力保存北溝故宮文史資料的「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呼籲,政府要正視這段歷史,未來兩岸可以攜手在北溝故宮舊址,打造為「國寶南遷歷史文化園區」。 

  由霧峰光復新村第二代及對霧峰文史古蹟保存有興趣的民眾組成的「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帶領中評社記者到「北溝故宮」原址走訪。 

  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秘書長吳東明表示,故宮文物遷臺後,從1950年移放到臺中霧峰北溝地區存放,一直到1965年臺北外雙溪故宮現址建好新館,這期間一共有15年的時間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民眾面前。 

  吳東明介紹,霧峰北溝故宮的面積大概有6公頃,建有四棟庫房、一個附屬「U字形」的藏寶山洞,還有一間招待所,當時蔣介石、宋美齡及胡適來霧峰北溝故宮參觀都是在此住宿,最重要是1956年5月設立「北溝文物陳列室」,於隔年3月對外開放,這是故宮文物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吳東明提到,因為當時「中華民國」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所以有很多外國友邦的元首政要來臺灣拜訪時,都會指定來霧峰北溝故宮參觀,這包括伊朗國王巴勒維、泰國國王蒲美蓬、日本前首相吉田茂。此外,當時的大師級人物,如胡適、羅家倫、張大千也常來參觀,盛況絡繹不絕。 

  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理事長範道莊表示,她是霧峰光復新村第二代,小時候不知道故宮國寶遷到霧峰北溝這段事跡,長大後透過報章雜誌介紹才瞭這一段歷史,沒有什麼猶豫就是覺得需要保存這個遺物,這是大時代的歷史,應該把這些文物保存下來,現在透過協會推動也以紀錄片的形式,告訴民眾這一段歷史。 

  範道莊透露,當初故宮國寶遷臺從基隆上岸,先放在臺中後火車站臺糖倉庫一年,最後來到霧峰北溝,所以隨國寶遷臺的老故宮人,子女很多都在霧峰就學,這些故宮員工的第二代對北溝故宮的印象非常深刻。 

   範道莊強調,至今霧峰人還津津樂道在北溝故宮時期,霧峰有一條吉峰路,有一陣子忽然要拓寬成「省道」標準,原來就是為了迎接伊朗國王巴勒維來參觀,這令當地然印象深刻。當1965年故宮北遷臺北外雙溪時,一夜之間霧峰國小整整少了好幾班,因為很多學生都隨國寶舉家遷到臺北了。 

  吳東明認為,老霧峰人看待北溝故宮,一段遙遠、驕傲又覺得神秘的歷史,感受到這一段過程,北溝故宮山洞保留是責任,因為日本NHK來臺拍攝故宮,社會大眾對這段歷史都不了解,具有國際能見度,過程中透過演講、教學讓民眾認識歷史。 

  範道莊提到,搶救北溝故宮藏寶山洞是勢在必行,面對山洞日漸風化,時間非常寶貴。兩岸交流是無法避免,文化方面攜手是更沒有爭議性,未來不排除可以與中國大陸合作重建故宮南遷至北溝故宮這一段歷史保存。 

  吳東明則說,希望北溝故宮藏寶山洞能變成國寶南遷歷史文化園區,目前仍是民間在推動,政府有關機關應該要站出來,所以多次建議臺中市政府能將土地買回,將來很樂意跟大陸故宮文物南遷,沿途各個文史景點合作,以臺灣的角度,詮釋這段跟大陸說法不盡相同的故宮南遷史,更完整呈現故宮的文化歷史。 

 

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故宮珍寶曾落腳臺中北溝山洞
    (記者 林谷隆)故宮博物院1925年在北平建院,至今已90年,兩岸故宮今年將共同舉辦系列活動。當媒體目光聚焦到臺北跟北京時,兩岸民眾恐怕不知道故宮國寶曾經以「北溝故宮博物院陳列室」呈現在世人面前。  曾存放故宮文物長達15年霧峰北溝故宮文物陳列室,位於臺中市霧峰區北溝地區,故宮北遷臺北外雙溪後,原址改為「臺灣電影文化城」,921地震後電影文化城風華不再,土地轉了好幾手,經當地已成為私人擁有土地,原本的地上建築物都已經不再,唯一保存是當初典藏國寶文物的山洞。
  • 「北溝傳奇」:故宮國寶深藏臺中山洞的那些往事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運送臺灣地區的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港媒:欲割裂故宮兩岸連結送返寶物最快
    民進黨「執政」後努力要把臺北故宮從「中國的故宮」,轉換成「臺灣的故宮」一直沒有成功,降級也是手法之一,欲以此斬斷故宮作為法統象徵的神聖性。   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不滿民進黨當局欲將故宮降級在社交平臺發文點出它在連結兩岸的地位。
  • 珍貴史料揭秘 故宮文物漂洋過海到臺灣(下)
    不久文物全部堆到了臺中一個糖廠倉庫因糖廠倉庫保管條件惡劣1950年文物轉移到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北溝的新庫北溝距離臺中市區不遠>當時修建了三間用磚頭蓋成的庫房每間庫房可容納1600箱文物1950年4月12日故宮運臺文物開始向北溝搬遷對於守護這批文物的故宮人來說本來以為這只是在暫時的安置可後來兩岸長期的隔絕
  • 第三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臺中隆重開幕
    10月12日,第三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隆重開幕。國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長率中華文物交流協會參訪團參加論壇。臺灣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王壽來、臺中市文化局副局長賈能汀、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嚴雋泰參加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 臺中市民冀望兩岸進一步加深交流合作
    臺中市民冀望兩岸進一步加深交流合作 12月20日電(記者劉剛 應堅)海協會與海基會第四次領導人會談即將在臺中舉行,不少當地民眾20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海協會代表團和陳雲林會長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對兩岸進一步加深交流和合作寄予厚望。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北線」經鐵路卡車輾轉運至四川峨眉存放。途中歷盡艱辛坎坷,險象環生,所幸文物完好無損。翠玉白菜(清朝)這批文物運臺後,一時找不到足夠大的地方存放,只好先存放在臺中糖廠內。20世紀50年代初,這批珍寶被轉移到臺中霧峰鄉一個叫北溝的小山村存放。
  • 「兩岸攜手•舞動臺中」—2020「海峽兩岸原創廣場舞」展演活動...
    「海峽兩岸原創廣場舞」廈門主會場    華夏經緯網11月1日訊:「兩岸攜手•舞動臺中」—2020「海峽兩岸原創廣場舞」展演活動於2020年10月31日在廈門和臺中成功舉辦。展演分別在廈門音樂廣場和臺中九天文化園區同時舉行,由在廈臺青、臺屬、街道、社區300人和臺中200人組成的30支隊伍、500位兩岸優秀舞者共同演繹,將兩岸的舞蹈藝術和文化精髓相結合,以「相聚雲端•牽手共舞」的新模式,在歡歌笑語中拉近兩岸同胞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認同。
  • 3000箱故宮珍寶被偷偷運往臺灣,竟然放在一個小村莊15年無人問津!
    他和來臺的故宮文物專家們開始為修建倉庫尋找合適的地址,最後,他們在臺中平原的邊上丘陵地的邊緣——霧峰鄉北溝村的村外找到了一個高地。 看中這個地方之後,杭立武又幾次去求見蔣介石索要經費。一年多後杭立武才拿到了經費,修建存放文物的庫房。庫房建好之後,這批稀世珍寶就被封存在了霧峰鄉,一放就是15年。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第十二屆兩岸文博會開幕 臺中寧波聯動亮相
    圖為兩岸文博會上,臺灣展區一角。楊伏山 攝  中新社廈門11月1日電 (黃詠綢)第十二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兩岸文博會」)1日在廈門開幕。  作為唯一以「海峽兩岸」命名、由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的國家級大型文化展會,兩岸文博會延續「一脈傳承、創意未來」的主題,發展成為海峽兩岸文化產業交流合作的第一平臺。圖為兩岸文博會上,臺灣展區一角。楊伏山 攝  首次設立兩岸主賓市,是本屆兩岸文博會的最大亮點。
  • 海峽兩岸文博會創意無限 關注公眾號報名後攜身份證即可免費參觀
    亮點1  首次設立兩岸主賓市  臺中文創有特色,寧波文化細細品  本屆海峽兩岸文博會首次設立兩岸主賓市,特邀寧波與臺中聯動參展。  臺中城市形象館以「品臺中」為策展主題,匯集15家在地文創、設計業者和工藝師參展,以品味臺中三大主題——「文創美學」「天然城市」「臺中燈會」為主軸,展示節慶文化、城市特色、製造產業、手搖飲產業、綠色生活廊帶等生活文化。
  • 遼寧(鐵嶺)臺中周暨兩岸少兒文化展演節啟幕
    中新社鐵嶺5月30日電 (王嬴)遼寧(鐵嶺)臺中周暨兩岸少兒文化展演節30日在遼寧省鐵嶺市拉開序幕。在為期3天的活動中,兩岸兩地將進行經貿、農業、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包括臺灣紙風車劇團展演、臺中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會等35項具體內容。鐵嶺市長林強在開幕式現場表示,近年來,鐵嶺與臺中市政府和臺中文化界、工商界互動頻繁,雙方在交流中形成了文化、教育、經貿、農業等多領域合作。期望此次以少兒文化交流為切入點的鐵嶺臺中周,成為兩岸兩城市凝聚共識、成就夢想的裡程碑。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另一個是中國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收藏各有千秋,呈現的都是炎黃子孫的共同文明,缺一不可。兩岸的故宮都保存70萬件以上的文物。故宮南院」;無獨有偶,面臨同樣問題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於2015年確定了「故宮北院」的設計方案。
  • 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參訪南投、臺中 盼增進閩臺合作
    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參訪南投、臺中 盼增進閩臺合作 2014-07-08 22:28:07中新社發 鍾欣 攝   中新社臺中7月8日電 首次訪臺的第二天,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尤權8日前往南投日月潭和臺中程泰機械公司等地參訪。晚間與臺中市長胡志強會面時,雙方都期盼未來進一步加強兩地合作與交流。  當天上午參訪日月潭時,尤權與當地旅遊業者座談交流,了解旅遊業發展。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本暫存於臺中的北溝文物陳列室,但該處展示空間狹隘且所處地點偏僻,社會教育功能無法發揮,加上簡陋館舍難敵雨水滲入庫房的危害,理事會於1959年提議於臺北興建現代化博物館,由理事會理事長王雲五經請"行政院長"陳誠同意撥款新臺幣6,200萬元興建,1965年完工。1948年12月22日,南京下關碼頭,中鼎號軍艦闢開兇險的海路,四天後,712箱文物到了基隆港。
  • 「京味文化」之旅臺中拉開序幕 傳遞兩岸濃濃中華情
    (中國臺灣網 高斯斯 攝)  中國臺灣網4月8日臺中消息 四月的臺中,微風徐徐,細雨連綿。第十屆京味文化之旅活動新聞交流會及首場兩岸書畫家筆會7日在臺中市政廳舉行,現場氣氛熱鬧活躍,不少來自臺中的「粉絲」們早早趕到,為的就是一睹名家們的風採。
  • 臺中高校到訪廈大 共推兩岸文教融合
    臺中高校到訪廈大 共推兩岸文教融合 2016-11-29 17:26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11月29日電 (記者)臺中科技大學文學院訪問團一行,29日到訪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就如何進一步深化兩校教學與學術合作交流,共同推進兩岸文教融合等相關議題展開座談交流。  這是該院繼2011年與廈大海外教育學院籤署合作協議以來,雙方在開展教學與學術交流,推進兩岸文教融合的又一次對接活動。
  • 為何說臺北故宮成犧牲品?
    文章說,北京故宮推廣文物的手法日益接地氣,前有《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師一夕成網紅,後有《國家寶藏》由名人加持獲得好口碑,去年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和第二季都在豆瓣上有9.4和9.6的高分;《上新了·故宮》則讓年輕人參與設計文物衍生商品。反觀臺北故宮,參觀人數自2016年起節節下滑,曾引領風騷的文創商品近年也未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