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欲割裂故宮兩岸連結送返寶物最快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評論員 林淑玲)蔡英文當局否認要將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但證實將進行組織調整,把臺北故宮從「正部級」降為「文化部」之下機構。民進黨「執政」後努力要把臺北故宮從「中國的故宮」,轉換成「臺灣的故宮」一直沒有成功,降級也是手法之一,欲以此斬斷故宮作為法統象徵的神聖性。

  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不滿民進黨當局欲將故宮降級在社交平臺發文點出它在連結兩岸的地位。馮明珠強調,從1933年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設置開始,它便直屬「行政院」,一方面彰顯「政府」重視文化,另一方面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掌理故宮。

  蔣介石1949年遷臺,將「總統府」、五院、故宮,以及重要檔案、文件與數十萬軍人與公務員等都帶來臺灣。故宮寶物不止是價值連城,也象徵與中國五千年文化的連結,比起行政機構,故宮的法統象徵性更強。1948年底國共戰爭形勢逆轉,國軍節節戰敗,12月就將首批故宮文物運抵基隆,之後陸續運送多批,抵臺後先安置於臺中霧峰北溝,後來選址臺北近郊外雙溪興建新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建築採中國傳統宮殿形式,亦是要複製北平故宮的皇家大院,奠定代表中國正統的基礎。從1949到1971「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外賓訪臺必訪的故宮扮演了重要角色。

  民進黨上任後對故宮的大中國象徵一直很看不順眼,從陳水扁任內第一任故宮院長杜正勝就開始推動本土化,後來陸陸續續包括「大故宮」計劃、設置南院等等都不算成功。日前傳出臺北故宮要改名「華夏博物館」的確是綠營部份人的想法,只要中國寶物,不要與中國連結,想經由改名「去中國化」。但臺北故宮畢竟是一塊世界級招牌,名列世界十大博物館,改名茲事體大,蔡當局退而求其次,以降級方式來去除故宮身上的政治外衣。

  臺北故宮自己主張降級,這在行政機關是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本來是「正部級」機關,院長等同「部長」,一旦降為「文化部」之下,院長職等、薪水都會降低,預算、人事規模也可能受影響。然而在鐵桿「獨派」的主張之下,他們要去除臺北故宮的政治符號,以及其承載的國族記憶、兩岸同屬中國人的認同。蔡當局把臺北故宮拉下來到與其他博物館平起平坐,意味著故宮就不再是具法統象徵,高人一等的皇家博物館。

  「文化部」否認臺北故宮降級是「去中國化」,故宮近70萬件文物多是來自中國皇家,當然無法去中國化!如果要從臺北故宮下手割裂兩岸連結,最好辦法就是把故宮館藏送回紫禁城,不是嗎?

 

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左秋子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去中國化」?新院長竟然說不排除在故宮裡建...
    隨著臺灣行政機構改組,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與媒體茶敘時表示,上任後的重要任務是讓故宮典藏文物和臺灣文化產生「連結」,讓故宮成為」臺灣人的故宮「。 「本土化」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 此言一出,立即引發外界對臺北故宮「去中國化」的擔憂。現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嚴重。
  • 香港欲建「小故宮」 部分港媒「文化統戰」言論遭批
    原標題:香港欲建「小故宮」 部分港媒怪異言論遭批【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孫越】港府日前宣布將在西九文化區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長期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珍藏。明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小故宮」項目被視為香港人提前收穫的一份「中央大禮」,香港文化界和旅遊界對此「喜出望外」。
  • 臺北故宮要把《祭侄文稿》借日本展覽 兩岸網友不幹
    臺北故宮要把「天下第二行書」送去日本展覽,兩岸網友不幹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又惹爭議了,日前有大陸網友爆料,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把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借給日本展覽。
  • 兩岸「故宮」比一比:各擅勝場
    歷史沿革不同  兩岸故宮博物院的興建時間,其實只差了3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設立於1925年10月10日,而臺北故宮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不過,因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坐落於紫禁城內,所以算上故宮的歷史,那可就是有600多年了。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
  • 港媒:柯文哲兩岸交流未因綠營施壓退縮
    【觀察者網綜合】據港媒2月11日報導,現任無黨籍臺北市長柯文哲和民進黨是否再度整合備受關注。傳出今年臺北上海雙城論壇已預訂最快4月或5月,最慢7月、8月舉行,時間會在柯綠決定是否整合之後。報導稱,蔡英文日前公開向柯文哲喊話,不認同柯提出的「兩岸一家親」主張,要求柯重新確認「臺灣價值」,才會考慮雙方能否在年底大選合作。柯文哲近來對民進黨有關言行收斂許多,但在兩岸路線上,柯並未因綠營施壓而有妥協,兩岸論述未改變,雙城持續密切交流。
  • 操辦全世界最成功的展覽——對話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後,一直強調把臺灣本土文化和藝術融入臺北故宮的收藏,試圖通過強調臺灣本土歷史割裂與大陸的聯繫。2006年1月,扁系人馬林曼麗接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與北京故宮合作時,用詞不無傲慢:「對大陸北京故宮,與其說合作不如先競爭,我相信臺灣故宮的優勢要勝過北京。
  • 繼臺北故宮要「去中國化」後,下一個是臺灣歷史博物館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自新任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上任後宣示,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被批「去中國化」後,日前,臺灣歷史博物館前主任秘書徐天福稱,史博館從今年7月1日起,罕見閉館整修3年,從河南博物院考古出土的文物都要被送到臺北故宮、「中研院」史語所及臺灣美術館。對此,徐天福質疑青銅器、唐三彩等中華文化都是從大陸出土,難道是要「臺灣化」?
  • 蔡當局要關臺北故宮?被批「去中國化」到「失心瘋」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源:視覺中國)海外網11月13日電眼看民進黨最近「九合一」選情告急,為挽救南部選情,蔡英文當局聲稱要關閉臺北故宮3年,將文物運送至臺灣南部的故宮南院展出。還有港媒指出,臺北故宮兩岸歷史文化的聯結,是「臺獨」的「眼中釘」,但中華文化早已在島內生根發芽,就算蔡英文當局永遠關閉臺北故宮,也無法切割兩岸歷史文化聯結。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昨天(12日),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證實,臺北故宮擬在2020年關閉3年整修,屆時展品將移至嘉義的故宮南院展出,希望由此提升南院的參觀人數。目前,該計劃正在評估中。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兩岸故宮PK:北京勝在底蘊歷史 臺北贏在服務營銷
    上周,兩岸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發生了一場有趣的隔空對話。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大家對北京故宮有個誤解,以為「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其實不然,北京故宮不但藏品數量遠遠多於臺北,而且精品也非常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就此回應,兩岸「各擅勝場,無需比較」。  兩岸故宮確實沒必要分個高下,不過,相信普通人都很感興趣,兩邊各有什麼特色?
  • 臺北故宮閉館激發南北對抗 寶物淪政治工具
    「新故宮計劃」3大主軸。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長陳其南與民進黨嘉義縣長候選人翁章梁等人連手下,故宮後年起將閉館3年,寶物改到南院展出,要藉此把觀光客帶到嘉義。「執政黨」無法有效解決南北區域發展不均的問題,不惜炒作「南北對抗」的意識形態,讓寶物淪為政治工具。
  • 民進黨「立委」要求臺軍艦「去中國化」:兩岸同名會奇怪
    羅致政還稱,兩岸有些軍艦名稱相同「更加糟糕」,例如鄭和、康定、西寧,昆明等,「如果(兩岸)兩艘軍艦遇到,昆明呼叫昆明,不是很奇怪?」他稱,希望臺灣未來的沱江級艦後續艦和「自造潛艇」都能以所謂「臺灣主體」來命名,並且可以向民眾徵集名字。
  • 故宮珍寶館,寶物太多讓人移不開眼,遊客:真是大飽眼福!
    故宮是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紅牆黛瓦,開闊壯觀,尤其是從景山頂上遠望的時候,紫禁城就在腳下,一覽無餘,氣勢磅礴。據說古時候朝鮮的皇帝到古代中國訪問時,驚嘆於宮廷建築的雄偉,回國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皇宮。故宮之大,也收藏了不少的寶貝,在故宮的珍寶館中,展示了價值連城的寶物,寶物太多讓人移不開眼,讓很多參觀的遊客為之駐足,並讚嘆道:真是大飽眼福!珍寶館位於故宮的東部,館中分成皇極殿、樂壽堂、頤和軒三室,這裡所收藏的寶貝大都是晚清時期的。曾經有一部分因為戰爭原因被遷移到南京,現存南京博物館中,還有一些跟著蔣介石漂洋過海到了臺灣。
  • 不知道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怎麼來的?為臺灣青少年痛心!
    △朱鳳蓮民進黨當局推「臺獨」課綱 國臺辦:心疼臺灣的孩子們例行記者會上,朱鳳蓮回應日前舉辦的「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兩岸嘉賓共同呼聲:兩岸要共享史料、共書抗戰史、共同譴責民進黨當局推行「臺獨」課綱,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等「去中國化」行徑時表示:「作為一名家長,我很心疼臺灣的孩子們
  • 蔡英文兩岸論述多變 港媒批其左右搖擺
    原標題:蔡英文兩岸論述多變 港媒批其左右搖擺  據臺媒報導,民進黨2016「大選」候選人蔡英文近期提出多項兩岸論述和主張,港媒指出,蔡英文在兩岸政策的相關提法上還在不斷修正,說明她的思考還沒有成熟;臺灣已無法切割大陸,但蔡受到黨內「臺獨黨綱」限制,加上骨子裡「兩國論」傾向,導致她左右搖擺。
  • 臺灣"故宮博物院網站"竟連結色情網站 瀏覽人數上萬
    3月2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舉世聞名的「故宮博物院網站「立法委員」曾燦燈日前表示,「故宮博物院」建置的「故宮e學園」,竟可以連結色情網站,簡直荒唐到極點,相關人員嚴重失職,他要求議處失職人員。  據了解,臺灣「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23日上午到「立法院」進行業務報告,「立委」曾燦燈當著石守謙和「故宮」多名行政主管的面,打開「故宮網站」時,果然電腦能連接到色情網站
  • 溥儀離宮時,唯一一件不願離身的寶物,現成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在溥儀離開紫禁城的時候,其實他身上只有一個貼身的寶物,除了這個寶物,其他的都沒有帶上。很多人都會很好奇,究竟這個時候溥儀究竟身上帶的是什麼呢?到了這個時候,溥儀身上帶著的應該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吧!下面我們看看究竟溥儀當時離開北京的時候隨身帶著的是什麼東西。
  • 日月談: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伸向臺北故宮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只因其中的20餘萬件館藏寶物和30餘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國民黨1948年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精華。臺北故宮之名,實有歷史和文化的雙重指向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
  • 俠客島:民進黨為何又要對臺北故宮下黑手?
    原因很簡單:故宮的「故」字,國寶的「國」字,都在提醒人們兩岸之間的歷史、文化和血脈聯繫。1948年至1949年,國民黨當局將5522箱文物從大陸運到了臺灣。其中,原北京故宮的文物就佔了2972箱。1965年,國民黨當局「復建」「國立故宮博物院」,並在臺北建設了佔地21.2萬平方米的展館與保存庫房,將文物存放其中。
  • 溥儀縫在衣服裡的寶物,死都不肯放手,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1924年11月5日下午,溥儀離開了他出生的地方,此時溥儀沒有傷心反而有一點喜悅,因為出生在這個高牆裡面,從小也生活在這裡面,終於能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他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早在1922年就有所預料,陸陸續續打包好大大小小几十箱寶物運到宮外,這裡面有很多都是現在的鎮館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