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箱故宮珍寶被偷偷運往臺灣,竟然放在一個小村莊15年無人問津!

2020-12-22 騰訊網

1949年國民政府面臨崩潰,蔣介石暗地裡密謀將大批的故宮珍寶運往臺灣。在1月底前,他已經安排時任教育政務次長的杭立武向臺灣運送了兩批文物。

杭立武

當時從南京逃往臺灣的人很多,所以等到杭立武回到南京準備運送第三批文物時,已經是連一條空船都找不到了。在海軍司令桂永清的安排下,第三批文物終於登上「崑崙號」離開南京。

但是「崑崙號」本是有任務在身,並不是專門用來運送文物的,所以沿途的港口都要停靠。就這樣在海上走走停停航行了20多天後,直到2月22號,船才到達了臺灣的基隆港。

打著封條的文物

這最後一批文物的抵臺,象徵著蔣介石的運寶行動的結束。從1948年12月21號到1949年2月22號,短短61天時間,杭立武將3批共計5522箱文物從南京的朝天宮庫房運抵到了臺灣基隆港。這五千多箱文物全部堆到了臺中一個糖廠的倉庫。

清點文物

臺中糖廠的倉庫條件肯定是達不到文物保護和收藏要求的,只能暫時作為庫房堆放解燃眉之急。杭立武也知道,長此以往一些古籍善本會因保管不當受到損壞。

杭立武是真正的愛寶之人,他第一時間就向蔣介石反應了問題。可是這個時候的蔣介石正忙著在臺灣大肆的政治清洗,鞏固自己的地位,哪有什麼時間來管文物。

為了文物的安全,杭立武無奈之下只能自己想辦法建一個倉庫。他和來臺的故宮文物專家們開始為修建倉庫尋找合適的地址,最後,他們在臺中平原的邊上丘陵地的邊緣——霧峰鄉北溝村的村外找到了一個高地。

看中這個地方之後,杭立武又幾次去求見蔣介石索要經費。一年多後杭立武才拿到了經費,修建存放文物的庫房。庫房建好之後,這批稀世珍寶就被封存在了霧峰鄉,一放就是15年。

上世紀50年代,工作人員在臺北霧峰北溝庫房中搬運南遷文物

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臺灣當局才記起來,霧峰鄉有一個倉庫裡面全是寶貝。漸漸的,臺中的霧峰鄉又熱鬧起來。1963年3月22日下午,工作人員在對封存的文物進行例行檢查的時候,發現庫房裡的箱子上有一點水跡,打開之後發現滲漏的水滴浸溼了裡面,這可把工作人員嚇壞了!

很顯然,霧峰鄉庫房已經滿足不了展覽以及存放的要求,於是參與保護這些精品文物的文物專家和原故宮工作人員集體給蔣介石寫信,希望能在臺灣新建一所正式的博物館,用以存放這批文物。

臺北霧峰北溝庫房中搬運南遷文物

這一次蔣介石沒有猶豫,很快建立新博物館的批准文件和專項建設經費就發了下來。1964年3月初在臺北近郊的外雙溪,工程正式開工。1965年11月12號新館落成,存放在臺中霧峰鄉3879箱25萬多件文物,開始運往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幾十年慢慢蠻南遷顛沛流離的國寶們終於就此安定了下來。2011年6月1日,來自大陸的《富春山居圖》之剩山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的《富春山居圖》之無用師卷,同一幅畫卷歷經磨難之後,跨越海峽一千多公裡的合併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被海峽兩岸的國人賦予了深遠意義。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

分久必合的歷史大趨勢,在蒼勁有力的筆鋒和氣勢磅礴的山水之間,得到了清晰的詮釋。兩岸和平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故宮國寶所承載的是所有中國人對5000年中華文明傳承的共識,是一個祖宗一個中國的共識。

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景

相關焦點

  • 3000箱故宮國寶被偷運臺灣,在小山村棄置15年無人問津,後來如何
    而這座瀋陽故宮便是清軍入關前的皇宮,後來清太祖努爾哈赤將首都遷居到北京後,這座瀋陽故宮便成了陪都宮殿,就此淡出了歷史。那麼,臺北故宮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自古以來,臺灣地區從來沒有形成過獨立的王朝政權,怎麼會有一所故宮呢?其實,臺北故宮乃是現代新蓋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存放1949年後,國民政府從大陸出逃時捲走的文物。
  • 臺灣故宮博物院建立的來龍去脈(組圖)
    )向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下達了一道緊急命令,要求後者為北平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精品編制一份名單並配以詳細說明,同時準備安排這些文物用飛機分批運往南京。國民黨的高級軍官希望國寶都能聚集在南京,這樣一旦需要,他們就可以把這些珍寶安全地帶到臺灣去。  12月,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秘書、中央博物館和中央圖書館的館長杭立武電告馬衡前往南京參加一個重要會議。馬衡回電說自己身體不適不能出席會議。在馬衡缺席的情況下,這次會議做出了決議:儘可能快地將珍寶運往臺灣,任命杭立武負責運送工作。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1948年12月21日,經蔣介石批准,故宮南遷的文物開始運往臺灣,第一批文物由海軍部中鼎輪運送,共計320箱。第二批於1949年1月6日起運,由招商局的海滬輪載運,共運走1680箱,第三批由海軍部崑崙號運輸艦載運,於同月29日出發,共運走972箱。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就在國寶起運前幾日,故宮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被北平市長下令逮捕,以防他武力劫運。 1933年2月6日,兩列載滿19557箱文物的火車繞開天津,由平漢線轉隴海再轉津浦線,抵達上海。此趟遷運包括價值連城的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翠玉白菜等古籍書畫器物。
  • 組圖: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乾隆的玩具箱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碧玉雕花多寶格」,裡面各式珍寶,如同皇帝的玩具箱。(圖片來源:臺「公視」)  人民網1月29日電清乾隆皇喜愛利用餘暇欣賞宮廷收藏,並命令能工巧匠照樣仿製出袖珍品,放在身旁的小型寶盒─多寶格,以方便他隨時把玩。
  • 故宮文物南遷之後:國民黨敗走臺灣,帶走近三千箱文物
    面對北平隨時可能失守的危險,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自1月31日起將故宮所藏文物分批裝箱運往上海,並由國民政府指令北平市政府及交通部門全力協助,以求完成故宮文物南遷計劃。 1933 年 2 月 5 日晚,故宮博物院第一批文物自太和門搬出,自此開始了艱辛坎坷的旅程,至 5 月 15 日運走文物 5 批,共 13427 箱又 64 包精品文物遷址保存
  • 到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有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臺北故宮時刻提醒著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根源在哪裡,根在哪裡?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可時局動蕩,日寇侵華,為了保護國寶,故宮開始了「文物萬裡大遷徙」。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餘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經11年,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其中驚心動魄之事何止一二,然文物竟無絲毫遺損,著實令人讚嘆。  直到1948年,國民黨知大勢已去,便將國寶分為三批。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文章引述了單院長在過去曾說過的關於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現在重溫,打破大眾既有的迷思,頗有必要。 文章講到,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華北告急。為了免遭日軍破壞,1933年後包括蔣介石在內的故宮理事會,決定把一部分故宮文物南遷。於是,故宮人員製作了13491個箱子,裝好文物後分五批運往上海和南京。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故宮分院來了!抗戰時期,重慶守護了大批故宮南遷珍寶
    還有,你知道嗎,重慶與故宮歷史淵源悠久——抗戰時期,安達森洋行舊址、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等,是故宮文物南遷到重慶的重要存放點,其中安達森洋行舊址曾存放故宮文物3694箱,重慶與故宮博物院一道不畏艱險,為保護故宮稀世珍寶盡到最大努力。
  • 探秘臺北故宮館藏 蔣介石帶去臺灣的珍寶
    原標題:探秘臺北故宮館藏 蔣介石帶去臺灣的珍寶   臺北故宮,原名中山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
  • 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了多少?有這麼多被遷往臺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故宮文物南遷迫在眉睫,準備工作千頭萬緒。幾百萬件文物不可能全部運走,也不可能細細篩選,結果有些精品未被收入,次品卻整箱帶走。這些被選中的文物包括書畫、銅器、瓷器、象牙、琺瑯、善本等,共分5批,計13491箱62萬件。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 臺北故宮餐桌上的"珍寶"(組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經濟網臺北12月30日訊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遊臺灣的必去之地,它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院內收藏有自北平故宮博物館及瀋陽故宮,熱河行宮運到臺灣的諸多文物,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保護文物,禁止遊客拍照。
  •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她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地位堪比臺灣「央行」,典藏中華民族珍寶,有必要直屬臺行政機構,若貿然行事,將使其國際地位下滑。她強調,臺北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5大博物館之一,涉及的專業極廣,編制遠比臺灣文化部門大,併入文化部門一定縮編,將導致研究動能不足,導致國際地位下滑。
  •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她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地位堪比臺灣「央行」,典藏中華民族珍寶,有必要直屬臺行政機構,若貿然行事,將使其國際地位下滑。      她強調,臺北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5大博物館之一,涉及的專業極廣,編制遠比臺灣文化部門大,併入文化部門一定縮編,將導致研究動能不足,導致國際地位下滑。
  • 兩岸「故宮」比一比:各擅勝場
    歷史沿革不同  兩岸故宮博物院的興建時間,其實只差了3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設立於1925年10月10日,而臺北故宮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不過,因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坐落於紫禁城內,所以算上故宮的歷史,那可就是有600多年了。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
  • 當年故宮文物被迫南遷,如今還有2000多箱遺留在南京,可惜了
    在90年前,故宮的文物卻被迫轉移,顛破流離了大半個中國,可謂「歷經風雲」。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又步步進逼華北,形勢危急,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擇其精要裝箱南遷,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 皇帝的玩具箱——臺北故宮典藏數十件清代多保格
    臺北故宮典藏的「碧玉雕花多寶格」,裡面各式珍寶,如同皇帝的玩具箱。圖片來源:聯合報中新網1月29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清朝乾隆皇帝喜愛利用餘暇欣賞宮廷收藏,並命令能工巧匠照樣仿製出袖珍品,放在身旁的小型寶盒─多寶格,以方便他隨時把玩。由臺灣公視與ARTE法德藝術電視臺合作,歷經兩年的策劃、拍攝,一部呈現多寶格之美的紀錄片「皇帝的玩具箱」最近入圍二○一○蒙特婁藝術影展,中午將在信義誠品店舉行首映會、今晚十時在公視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