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二次乘坐春秋航空公司的飛機,春秋航空的機型都是空客A320型,從民航的角度來說,是中短程機型。臺海局勢由於民進黨的上臺,似乎不那麼安寧了,但在飛機上的航行還是十分愜意的。
可能是夏天的緣故,也可能臺灣海峽的雲彩就那麼美,窗外的雲朵,與我所見到過的多有不同。雲是白色的,有時末端有點透明,被太陽籠罩的雲,白色外表上隱約鍍了一層金粉。過往邂逅的雲,都是連成一大片,往往感受不到飛機穿過一朵朵雪花時的愉悅,眼前的雲,彌補了我的遺憾。飛機經常穿過片片雲朵,摩擦著花蕊前行,機翼下雲彩無邊無際,連綿起伏,猶如草原上正在悠閒覓食的大群大群的綿羊。遠處的雲朵,有的像「蘑菇」,有的似「棉花樹」,我們就像是天使,在雲裡穿梭著。這些雲朵圍繞著飛機不斷變化,有時鋪成雪毯,有時騰起巨浪,有時如鱗似錦。雲並不說一句話,可似乎藏著一大堆雪白的語言,一不小心就會溢出來。這是我坐飛機以來看到的最過癮的雲。
旁邊有人輕呼:「看,軍艦!」我透過窗子向下望去,大海中有個緩緩遊動的物體隱約是軍艦,那隻船比米粒還要小,身後劃出兩道悠長的直線,雲淡淡的,點綴其中,這情景,不知船在天上,還是在水裡。臺灣海峽到了。
飛機下降中,能看到海水像魚鱗一樣起伏有致,泛著粼粼的波紋。片刻,看到臺灣寶島的摸樣,城市房屋林立,路上車水馬龍,大地如綠墨畫成的藍圖;白雲環繞山巒,公路彎曲逶迤,城鎮影現其間。這是臺灣的桃園市了。
當飛機的滾輪與地面跑道相互強烈觸碰、摩擦的那一刻,一股熱血噴湧心頭。我知道我已經落地臺灣了,這片360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一下子推近到我的眼前。
這個與大陸曾經槍炮互峙的地方,這個從大陸偷渡過來就成為「英雄」的地方,這個讓每一個中華兒女心頭翻湧、萬般思緒的島嶼。她是祖國一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茫茫的太平洋西岸,它的海岸線始終與母親連在一起,與大陸僅隔著一道淺淺的海峽,而這一阻隔,卻似乎隔斷了萬水千山,轉瞬之間,已是幾十年的日日夜夜。
臺灣共有八個機場,1、桃園:桃園國際機場(過去叫做中正機場);2、臺中:清泉崗機場、水湳機場;3、高雄:小崗國際機場;4、屏東:屏東北機場;5、馬祖:北竿機場;6、臺北:松山機場;7、澎湖:馬公機場;8、臺東:蘭嶼機場。
從地圖上看,臺灣像是個大地瓜形狀,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包括臺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目前所稱的臺灣地區,還包括靠近大陸的金門與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裡,為中國的「多島之省」。臺灣本島南北長而東西狹。南北最長達394公裡、東西最寬為144公裡,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於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之交界,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豐富多元。人口約2350萬,逾七成集中於西部5大都會區,其中以首要都市臺北為中心,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飛行,我們在桃園機場通關。當溫柔的國語在耳邊響起,心頭浮現出一絲溫暖。引示牌和廣告燈箱上一個個熟悉的漢字,讓我們有了從祖國省份這一家到那一家串門的感覺。
在機場可以兌換新臺幣,在集市小攤消費時就方便多了。人民幣對新臺幣的兌換率大致在1:4.8左右,比如你換1000新臺幣,需要200元左右的人民幣兌換,以當日匯率為準。同時,臺灣方面規定,每次兌換需要交納手續費,每筆交20元臺幣,不論兌換的數額多少,所以大家要聯合起來一起兌換比較合算。
入境遊客允許攜帶6萬元新臺幣、2萬元人民幣、1萬元美元或等值外幣,如所帶貨幣超過這一限額,需要在入境單上詳實註明,以便離境時順利離開。臺灣的商店基本都可以刷卡,大陸各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在臺灣可以直接使用,刷的時候告訴服務員刷銀聯就好。
大陸行動電話,不能在臺灣直接使用,入臺前,需要去營業廳,將手機開通國際漫遊業務。到達臺灣境內後,需要手動選擇一下運營商,有遠東電信、中華電信和臺灣大哥大。
也可以在機場申請一個臺灣的wifi, 30元臺幣,按你停留行程行止,不受時間限制,這樣,有QQ與微信與國內聯絡也是很方便的。住宿的每個旅館也都提供免費wifi。
在臺灣直接購買一張新的手機卡也不錯。使用臺灣手機號,向大陸地區撥打電話,具體操作方式是:撥打手機是00286+手機號碼,撥打固話則是00286+去掉第一個0的地區號(如北京010隻需撥10)+電話號碼。
臺灣的電壓以110伏特為主,插座也是清一色的兩孔插座。因此,遊客自帶或購買轉換插頭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忘記準備,在臺灣的便利店,有各式的轉換插頭出售。
從桃園到新北
國內旅行社領隊是個叫做李力的帥哥,國字臉,一米八幾的個子,陽光朝氣,此行,我與他住一個房間。他每個月能來臺灣兩次,每次8天。
在臺灣,旅行社與臺灣展誠精緻旅遊社對接,該旅遊社的導遊是個何姓女士,瓜子臉上戴著一個深度近視眼鏡,說起話來慢悠悠的,很有風趣,她1976年出生,讓大家喊她小何,說話很溫柔,知識面很廣博,責任心很強,一路陪大家歡聲笑語。
在向大家問好後,她用臺灣普通話首先向我們申明,自己是中國人,從爸爸到哥哥,以至自己上學的課本上都這樣寫的,也是不容改變的。並向我們介紹了一般稱呼的區別:如計程車叫計程車;摩託車叫機車;洗手間叫化妝間;快餐叫便當;手機叫行動電話;普通話叫國語;並叮囑我們,千萬不可晚上打問「夜總會」,因為在臺灣這個稱呼是墓地。還有,臺灣住宿要說「飯店」,千萬別說要住「酒店」,否則有可能吃啞巴虧。因為臺灣的酒店多帶有黃色性質,不小心住進去,沒個兩萬新臺幣恐怕出不來。
我與她聊天,問對「一個中國」的看法,她說:「兩蔣時期的年輕人,接受的教育是要好好讀書,將來去解救大陸人民;或者,好好工作,將來可能要去大陸某個地方當縣長。所以我們對中國的長江、黃河都很有感情,中國的鐵路,從哪兒到哪兒都非常了解,因為我們學的地理知識和大陸基本上是一樣的。如果,你讓一個臺灣人大聲喊「我是中國人」不容易,但是坐下來喝酒的時候,會不分彼此,一高興就會說『咱們中國人』,大家還一塊兒比著背誦唐詩宋詞。骨子裡的東西,是趕也趕不走的。」
出機場大廳,小何導遊帶我們上了汽車,臺灣的汽車是兩層的,司機在下層,旅客在上層,而且,車道狹窄,只能單人通行,上層的前兩排不準坐人,說是為遊客安全,並且每個汽車有觀光局監控,制度制定的很詳細。
比如,車上的麥客和揚聲器,使導遊的解說可以清晰送至你耳中。還有,每個汽車不準超載,都要有妥當位置坐好,不會丟掉客人;再有,每輛汽車是「一人一車」原則,即一個司機專門負責一輛旅遊車,司機的名字印在旅遊車的前後。這樣旅遊車有任何事情,小到違章,大到事故,交警或者管理機構都可以迅速找到人。形成一種自覺遵守的責任制。我們的大巴司機師傅,每天晨起,早早立於車旁,微笑著與大家道「早安」,鑽進底層的行李空間,一箱一箱地幫大家把行李排好,晚上,再一箱一箱地搬下來。工作的認真和嚴謹令人動容。
今日,看到7月19日大連遊客團的旅遊大巴著火,一車人全部死亡的消息,很是痛心。
臺灣的觀光管理制度制定的很詳細,要看你如何去執行了。比如,乘客上車後,按照標準程序,要先播放安全逃生影片,示範如何開啟緊急逃生門。其實,只要將逃生開關的保護外蓋拉起,將裡面的開關向右壓下,即可推開車門,開門時間可能不用5秒。
還有,危機情況時,如何使用安全錘敲碎玻璃逃生的問題。可這些,導遊與司機從沒有與我們講過,不能說不是管理的一個漏洞,我們不知道緊急逃生門在哪,更別說打開了。至於安全錘,導遊不講,自己也覺得沒有用處,所以,根本沒有注意去看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安全措施,臺灣管理部門應該提上議程,加強教育。假如是我們趕上那輛車,亦是不知道如何逃生,只有等死而已,感覺後怕。
再有,臺灣的旅遊車大部分是大型雙層客車,下層放置行李,上層供旅客乘坐。由於是雙層,因此車窗都比較高,導致車外的人砸窗很困難。此次事故中,有救援者試圖砸窗救人,但是從拍攝的照片來看,砸窗者一般都是勉強才能夠著車窗,因此破窗效果不佳,再加上緊急出口未能從車內打開,這也可能是導致全車人未能逃生的主要原因。
有制度不遵守,麻痺大意,看來是旅遊業的弊病。制度是為保障安全的,外表看起來很詳細,但執行力不夠,將自己性命也放了進去,這是本次事故給予的教訓,我認為,臺灣旅遊業真的該整頓了,要是與登飛機時一樣,先講明如何逃生,怎麼會有這樣事情出現呢?要知道,遇難的,不止是大陸人。
上車後,小何導遊說,我們要住在新北市,並詳細介紹了該市情況。她說:「前身是臺北縣,位於臺灣島北部,下轄29個區,總面積2052.5平方千米,約佔臺灣總面積的6%,常住人口396.6萬人,為臺灣全省首位。
臺北市是臺灣的首府與政治中心,臺北市與新北市象雞蛋的蛋黃和蛋白一樣,臺北市是蛋黃,而新北市是蛋白,包圍著臺北。臺灣的縣市與大陸不同,是縣領導市,因為縣市合併,很多都改了名字,比如高雄的縣和市,合併後叫高雄市,新竹縣跟新竹市、嘉義縣跟嘉義市、原本的臺中市跟臺中縣也是這樣,而臺北則因為早有了臺北市,所以縣名只能獨自升格叫「新北市」了。」我理解,就與省會過去的郊區一樣,雖然包圍著省會,升級後起了個相應的名字,實際就是以前市區的郊區而已。
她還告訴我們:「臺灣房價不便宜,臺北與新北也有區別,臺北總價1500-2000萬最多,佔比27%;新北市則是總價1000-1500萬佔比48%。購屋總價差距500萬元,可在高雄買一間房。要知道,臺灣只有臺北和高雄兩個直轄市。」
從桃園到新北約41公裡,行程一個來小時,要經過桃園內環線,轉福爾摩沙高速公路,轉土城線,再轉快速公路,再轉八九條線路,才能到新北。最後在文三忠孝路口下車,我不知道這條路是不是與「忠孝東路」是一條路,只知道臺灣忠孝東路全長超過10公裡,不但是臺灣最有名的一條路,也是地租最貴的一條路,地位相當於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和上海的南京路。
吃完飯後,天已經完全黑暗下來,小何導遊帶領我們去了汽車旅館。
汽車旅館
臺灣提到汽車旅館,那可是個時髦名詞。汽車旅館是美國人發明的,但讓汽車旅館持續火爆的卻是臺灣業者。把老美汽車旅館沒有的公共設施,全搬進一個房間裡,還將旅館擴大到鐘點房的服務。由於房間太大,一間房就是一個「世界」,大間達兩百平方米到三百平方米,裡面的設計風格讓人臉紅心跳,所以臺灣汽車旅館持續風靡。
汽車旅館最大的特點在於旅館提供的停車位與房間相連,一樓作車庫,二樓為房間,當然,有電梯可以另外直接到住宿房間。考慮到汽車旅館的消費群主要為年輕情侶,臺灣業者還在風格設計上突破渴望,創意無限。
主要,具有豐富情趣風格,一再突破他們的經營界限和消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光在旅館房間裡放大電視,世界名牌洗漱用品,還把按摩浴缸、遊泳池作為房間的基本配備。
汽車旅館多位於高速公路交流道附近,或是公路離城鎮較偏遠處,便於以汽車或機車作為旅行工具的旅客投宿。如今,汽車旅館在臺灣成了狗仔隊的最愛。有人戲稱,只要在幾個有名的汽車旅館放幾個狗仔守候,就會有很多精彩的新聞。
臺灣汽車旅館是按房間的大小、時段的不同付費。所謂「時段」,是指以兩小時或者兩個半小時為一時段計算,來這裡住宿的旅客,很少住滿24小時的。午夜12時之後的價格最貴。白天的價格比夜晚便宜。一般而言,每兩小時收費在2500元新臺幣(約為516元人民幣)以上,而過夜的房間,往往收費在新臺幣一萬元以上(2000元人民幣以上),至於特大客房更貴。
臺灣的汽車旅館以「精品、時尚、休閒」作為自己的特色,不惜工本豪華裝修。正因為這樣,臺灣的汽車旅館又稱「精品旅館」。臺灣汽車旅館風情萬種,風格各異,既有東方風情式的,也有印度尼西亞婆羅風格,歐洲的法式浪漫風格,還有巴黎紅磨坊、聖殿梵蒂岡、挪威森林、藍白希臘、神秘埃及以及墨西哥和美式風格。還有模仿美國大片《鐵達尼號》郵輪頭等艙的風格,一切裝飾、家具全是古老款式,也有以「夜上海」為主題的。
汽車旅館的管理人員並不多,大量僱傭清潔工,因為兩三小時就要換一次房客,客人一走就得清掃,何況房間大,清掃工作量也大。為了加快周轉,在設計汽車旅館的浴池時,為了加快洩水速度,安裝了兩個洩水孔,以便能夠迅速放水、清洗,迎接下一撥客人。
汽車旅館豐厚的利潤引得無數老闆投資。如今,臺灣的汽車旅館已多達九百多家。每一家都是上億元新臺幣的投資。汽車旅館的總統套房甚至達400平方米,還附設隨扈房。這樣的總統套房每夜租金在三萬新臺幣以上。
進入房間,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而豪華。床很大,兩米多寬的雙人床。46英寸的高清液晶電視,空調、沙發、吊燈、冰箱都很大。衛生間的牆壁以及地面都鋪著黃色碎花大理石,方形大理石浴池最引人注目,能裝的下三個人。
客廳里舖著地毯,一圈柔軟沙發,圍著一個圓形茶几。床前是個寬大的燈池,見一個電視遙控器,細細看,上面還有調節燈光的按鈕,分別是「景觀」、「浪漫」、「閱讀」、「舒適」、「晴空」。摁動不同的電鈕,可以調節屋內的十來盞大吊燈的光線,變幻出不同顏色,讓人感覺換了房間。
房間裡用的是現代家具風格,但牆上掛著古典美人照片,讓你在恍惚中產生出穿越的感覺。
衛生間砌著大理石浴池,像個小遊泳池。可以用粗大的水龍頭放水進來洗澡,也可以淋浴——跟普通淋浴不同的是,強大的水流是從天花板上,一個像26英寸電視屏幕那麼大小的長方形噴頭噴下,如同下雨一般。摁一下按摩鍵,浴池裡的水頓時上下翻滾。浴池邊沿的大理石上,放著一捧紅色的玫瑰花瓣和一盒「SPA泡澡精油」。特殊的是,在浴池的牆壁上,安放著一個液晶電視屏幕,可以一邊泡澡,一邊欣賞電視,這浴池是個不錯的遊泳池,放滿水之後,便「撲通」下去遊了起來。
這樣的奢華,讓我不敢想像,也不知道旅行社與他們是如何結算的。似我等粗魯之人,住進這樣條件的旅館,竟有了幾分不安的思緒。不過還好,由於勞累,「遊完泳」躺下就睡著了,一宿無話,一直到天亮。
清晨起來,喊同伴到街上去逛,可推門進去大吃一驚,原來每個房間布置是不一樣的,從布局到顏色,從家具到風格,有著完全的不同,看來,這是刻意設計的,大概是想給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刺激。
站在旅社前面,看到寬廣的道路,新起的樓房。摩託車開始忙碌,很多樓房還沒有住人,圍繞在一片荒草中,這點,與大陸某些地方是相同的,所以這裡的房子也有可能是有價無市。人很少,路上很安靜,沒有喧譁的氣息,一切都在靜默中進行,這是我對這個城市的看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建造於1962年,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上得階梯,院前廣場聳立著五間漢白玉六柱沖天式牌坊,正中一坊額上,有白底紅字的孫中山題詞「天下為公」。高大威嚴,令人仰首。進得坊門,兩側各有一巨大石獅掛著鈴鐺持球臥坐,守護著雄偉的博物院,很長的甬道,有與主題建築協調的大理石顏色方磚鋪設,大約200米,走到頭,左右道路分設,上階梯直達博物院的一樓。
從外表看,臺北故宮並不大。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沉靜。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這裡收藏有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瀋陽故宮、熱河行宮、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運到臺灣的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圖書、文獻等14類60萬餘件文物,皆為稀世之珍,價值連成。
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分為四層,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層是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第二層是展覽書畫、銅器、瓷器、侯家莊墓園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層陳列書畫、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碑帖、織繡等;第四層為各種專題特展。在第三層後面建有一座26米長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距離地面50米,內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長180米,高、寬均為3.6米,分隔成許多小庫房,中間為通道,分類收藏著各種文物。
一進大門,便看到孫中山先生的塑像,他長袍馬褂,安然就坐,背後有著醒目的「博愛」二字。「博愛」二字是最早是出自佛經《無量壽經》上的「尊聖敬善,仁慈博愛」。唐朝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據說,孫中山先生常寫這兩個字送人,這也是孫中山先生一生極好的概括和寫照。
故宮內部是不準拍照的,因為文物對溫度、溼度、光的強度要求很高,每人發一個耳機,導遊通過耳機向遊客介紹文物,展品排列軌整,燈光設置適宜,便於細緻觀察。所以我只拍攝了一些外部照片。至於幾件出名的國寶,是在網絡上搜來給大家欣賞的。
多有服務人員持有「請輕聲細語」告示牌經過,遇到不排隊或觀賞時間過久,導致後隊過長的遊客,會輕聲提醒維持秩序。數字講解器沒電了,只需告知他們,就會專人送達,不用遊客返回前臺更換。這些,北京故宮是沒有的,所以,臺北故宮內並不嘈雜。安靜也是文明的體現。
曾多次深深被北京故宮的強大氣場和珍藏的歷史文物所薰染,也許是這個原因,使得我多年來一直對海峽對岸的另一個宮殿,臺北故宮充滿了無限的好奇與期待。
這裡需要購票進入,標準是:1、普通票新臺幣160元;2、團體參觀票(10人以上)新臺幣120元;3、軍警學生、持文化機構義工證者、臺灣島外學生持學生證明者新臺幣80元;自2008年3月1日起周六夜間開館一律免費。
博物院通常每3個月更換一次展品,但有三件寶物始終展出,那就是毛公鼎、翠玉白菜和東坡肉形石。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陶瓷器2萬多件,包括從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銅器1萬多件,包括歷代錢幣,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聞名海內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鑲玉如意」等;古代書畫近1萬件,其中有從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卷,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善本古籍有近20萬冊,包括中國僅有四部的《四庫全書》較完整的一部;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其中有清朝歷代皇帝硃批奏摺、軍機處檔案、清史館檔、實錄、起居注等,分類統計,共有以下珍品:
滿文老檔40巨冊。
銅器-6,044件
繪畫-5,287件
瓷器-25,423件
書法-3,046件
玉器-12,104件
法帖-474件
漆器-707件
絲繡-306件
琺瑯器-2,510件
成扇-1,651件
雕刻-651件
善本書籍-198,459冊
文具-2,379件
清宮檔案文獻-386,729冊件
錢幣-6,953件
滿蒙藏文文獻-11,501件
雜項-12,347件
拓片-895件
織品-138件
以上總計677,609件冊,從分類來看:
金石:遷臺的學者當時認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國家的象徵,所以拿走大量(2382件)青銅器來臺北。
書畫:文人重視書畫,書畫本身也好運載,共拿走了5424件來臺北,其中僅宋畫即達943(實際上,臺北故宮元以前繪畫和書法分別為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和155件,被清宮歸為宋畫的作品中,有相當部分屬後世作品。
圖書典籍部分以宋朝、元朝和明朝的版本較多且完整度高,如文淵閣《四庫全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宛委別藏》等,都是展品特色所在。
臺北故宮在鑑定方面較為鬆散,以沿用清宮舊定結論為主,宋元山水畫系列,可構成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極品特展。
玉器:中國有君子佩玉之說,故玉器也拿走不少,現有1萬件;留給北京故宮2.3萬件精品。
陶瓷: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計17934件。陶器展品以宋代五大名窯瓷器、明代官窯瓷器和清宮舊藏瓷器為大宗,著名的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即為代表。
宮廷:臺北故宮收藏有比較完備的宋元以及明代的帝後畫像,多為故宮南燻殿舊藏,沒有清代帝後畫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重慶,11月,身在重慶的杭立武接到了來自蔣介石的嚴令,不惜一切代價將河南博物館存放在重慶的69箱古物搶運臺灣。這次要運往臺灣的古物包括甲骨、銅器、唐三彩等。現在,都收藏在臺北的歷史博物館中。
曾有學者這樣說:「在中國的博物館中,就藏品而言,除故宮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館堪居第二。」它的藏品多來源於新鄭、安陽等地的考古發掘,具有相當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1956年3月成立的歷史博物館,就是在這批河南文物基礎上建立的。
為了將這批河南博物館的重量級文物迅速遷臺,國民黨空軍司令周至柔專門調撥兩駕飛機。於是,杭立武從69箱文物中精選了38箱裝上飛機。
1949年11月29日,重慶白市驛機場,兩架國民黨空軍運輸機滿載著文物飛向臺灣。其中,233號飛機當日到達臺北松山機場,306號飛機因為機械故障,改飛昆明、海口,12月1日抵達臺北。 當年,69箱文物剩下31箱沒有運走。後來,這些文物運回了河南,現存河南博物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張大千參觀臺北故宮並留下了影像,說起張大千與臺北故宮的淵源,則另有一段傳奇。
1949年,張大千離開大陸,12月9日,一架飛機穩穩地停在新津機場。它是國民黨政權撤離大陸的最後一批飛機之一。準備搭乘這班飛機的乘客是這樣五個人:「行政院院長」閻錫山、「副院長」朱家驊、「政務委員」陳立夫、「秘書長」賈景德以及已升任「教育部長」的杭立武。
大家都帶上了自己的全部家當,閻錫山帶著兩大箱黃金一同飛往臺灣。正當飛機即將起飛的時候,一輛小汽車載著張大千衝進新津機場。張大千對杭立武說,他帶來了78幅敦煌臨摹壁畫,並請求與這批畫同機撤離。
杭立武深知敦煌臨摹壁畫的價值,但眼前的這架已經嚴重超載的飛機卻再也載不下一個人和78幅畫的重量了。萬般無奈之下,杭立武從飛機上卸下了自己的三件行李,行李當中有他畢生的積蓄20多兩黃金。但是,他也提出了一個條件:這個畫將來必須要捐給故宮博物院。
這班飛機終於起飛了,它在當天抵達了臺北松山機場。後來得知,杭立武用畢生積蓄換來的78幅畫作中只有62幅是張大千敦煌壁畫的臨摹本,另外的16幅是張氏私人收藏的古畫,到臺灣後,張大千又將這些敦煌臨摹壁畫借到印度、巴西展覽,1969年他兌現承諾,將這批畫捐給了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在這些敦煌壁畫摹本飛赴臺灣的第二天,也就是1949年12月10日下午2點,蔣介石的「美齡號」也從成都起飛了,從這一天起,他永遠告別了祖國大陸。
從1948年12月到1949年12月,先後五次,共計5606箱文物被運往臺灣,其中3879箱25萬多件文物在1965年入藏臺北故宮,而這裡面有2972箱是從北京紫禁城裡遷出來的。整整六十年過去了,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北京,一個在臺北。
自1965年在臺北外雙溪開館以來,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為臺灣最重要的中華文化傳播和教育基地,它也改變了中國的文化分布格局。在宋元書畫、宋代五大名窯、清代琺瑯彩瓷等收藏和學術研究領域始終著稱於世。
60年來,臺北故宮所收藏的這些珍寶,散發出藝術和人文精神,深深影響著生長在這裡的人們。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並不以海峽兩岸的分隔而停止,今天,它又呈現出獨具魅力的現代色彩。
60年前,幾乎所有人在踏上臺灣土地的那一刻,都以為這裡只是他們短暫停留的一站。60年過去了,曾經伴隨著文物來到臺灣的人們,大多數都已離開人世。杭立武后來一直生活在臺灣,直到88歲逝世他再也沒有踏上過祖國大陸的土地;高仁俊到臺灣的時候只帶了一身衣服,索予明還沒有來得及安頓好老母親就上了船,那志良到臺灣後勸說大家不要買木質家具,以免回北京時扔了可惜,李濟一直盼著早點回安陽繼續新的發掘,莊嚴在去世前還在和小兒子莊靈念叨,自己終生的遺憾,是沒能把這些寶貝再帶回北京去……
現在民進黨要追殺國民黨不良黨產,在臺灣看電視時,他們表示:「國民黨能帶地來嗎?」眼前的這些無價之寶,都是從大陸帶過去的。還不包括帶去的92萬兩黃金、3000萬銀元、8000萬美元,那時的美元都是和黃金掛鈎的,35美元等於1盎司(31克)黃金,8000萬美元合141.72萬兩黃金,3000萬銀元合50.2萬兩黃金,共計283.92萬兩黃金。就這些東西,在當時能買多少地?
那麼現在這些東西都到哪去了呢,存銀行還有利息,何況一個當時的執政黨。正是由於他們帶去的金錢,才保證了臺灣經濟發展,要是沒有這些財富,臺灣怎麼可能發展到當時的「四小龍」之一呢。我想的是,民進黨怎麼不敢理直氣壯的說一聲,清查黨產,既然來自大陸,把這些都還給大陸呢?
「兩岸故宮藏品,比起來哪家的多?哪家的精品多?」這是兩岸同胞乃至國際社會都不甚清楚而又很關注的一個問題。曾有專家比較過,北京故宮不僅藏品遠遠多於臺北故宮,而且總體上精品也多於臺北故宮:
一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遜帝溥儀將1200餘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新中國成立後,其中相當部分重新回到了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伯遠帖》、《中秋帖》等。
二是,1933年故宮南遷文物共13491箱,部分文物南遷後,北平故宮本院所留文物相當多,也有不少珍品,淪陷期間還在繼續清點未曾登記的文物,並徵集了一批珍貴文物。南京政府曾下令馬衡院長選擇留平文物菁華裝箱,分批空運南京,馬院長雖將珍品編目造冊報南京,但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後來一箱也未運走。南遷文物後來運臺2972箱,佔南遷箱件數的22%,當然多是精品。其實留下的78%精品也相當多。國民黨向臺灣運文物,因戰爭形勢突變只運了三次,第三次擬搬運1700箱,由於運輸艦艙位餘地有限,加之僅有24小時裝船時間,結果只運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內地。
三是,兩岸故宮文物藏品構成上稍有不同。運臺故宮文物約60萬件,其中清宮檔案文獻38萬件冊,善本書籍近16萬冊,器物書畫5萬餘件;加上抵臺後徵集的文物,總計65萬餘件。北京故宮原有明清檔案800萬件,善本特藏50多萬冊(件、塊),器物書畫100萬件,總計達960萬件。1980年明清檔案劃出,成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又將包括部分宋元版書在內的14萬冊宮廷藏書撥交國家圖書館及一些省市和大學圖書館。現北京故宮有藏品150餘萬件,其中1949年後徵集24萬多件,80%以上仍為清宮舊藏。
經細緻核對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一、書畫收藏。臺北故宮藏有書畫總計9120件,據介紹其中一半為優等和次等,元以前繪畫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元以前書法155件。北京故宮有書畫15萬件左右,約佔世界公立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書畫的1/4,其中約1/3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繪畫,310件元以前的書法。元以前書畫總收藏量,數量上北京故宮低於臺北故宮。但相對嚴格的鑑定工作,使得北京故宮早期(元以前)書畫中,很少有早期和晚期(明清)之爭。在繪畫的時代方面,北京故宮的早期藏品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繪畫面貌,特別是東晉顧愷之的兩件北宋摹本《列女圖》卷和《洛神賦圖》卷真實地反映了漢魏六朝時期的繪畫風格。就唐、五代、兩宋繪畫而言,臺北故宮在數量上較北京故宮要多,但北京故宮元代繪畫眾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質堪稱世界之冠。就宋代繪畫而言,臺北故宮的山水畫珍品多於北京故宮,但北京故宮的人物畫珍品則佔有重要地位。北京故宮繪畫藏品種類較全面,除捲軸畫外,還藏有版畫、年畫、清宮油畫、玻璃畫、屏風畫、貼落等,這些是臺北故宮所缺乏和不足的。此外北京故宮還有10件唐宋壁畫、7件唐五代敦煌紙絹畫、1鋪元代大幅壁畫等。北京故宮庋藏的明清大幅宮廷書畫也是臺北故宮所缺少的,因為這些在文物南遷時有一定運輸難度。由於臺北故宮主要接收的是清宮舊藏曆代書畫,而18、19世紀的「揚州八怪」、「京江畫派」、清初的「金陵諸家」、「四僧」等許多流派的繪畫和書法為清宮所缺,如今已是國之重寶。北京故宮於上世紀60年代初已將上述幾個時期書畫收藏齊備。在書法方面,臺北故宮的收藏量和品質不如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有4萬多通明清尺牘,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遠勝臺北故宮在這方面的收藏。在碑帖方面,北京故宮的碑帖善本佔全國大多數。目前尚沒有見到文物南遷中有關碑帖的記錄。
二、陶瓷類文物。北京故宮有35萬件,一級品1100多件,二級品約5.6萬件,還有上世紀以來在全國110多個窯口所採集的3萬餘片陶瓷標本。臺北故宮有25248件清宮舊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及明代官窯瓷器收藏均佔優勢,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絕大多數都藏在臺北故宮。但北京故宮的收藏數量是臺北故宮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瓷器、清代嘉慶至宣統官窯瓷器、歷代民窯瓷器以及古陶瓷窯址標本、實物資料收藏方面,北京故宮均佔有明顯優勢。北京故宮在歷代官窯瓷器收藏方面,無論數量還是質量,也都相當可觀,不容忽視。在古陶瓷收藏方面,兩岸故宮各有千秋。
三、青銅器方面。北京故宮藏曆代銅器1.5萬餘件,其中先秦青銅器約1萬件,有銘文的1600餘件,這三個數量均佔中外傳世與出土數量總和的1/10以上,是國內外收藏中國青銅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另外有歷代貨幣1萬餘枚、銅鏡4000面、印押1萬餘件。臺北故宮收藏有5615件青銅器,先秦有銘文的約500件。兩岸故宮青銅器都以傳世品為主,臺北故宮藏品的總量和精品數量都較少,但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重器則十分有名。
四、工藝類藏品方面。北京故宮藏有玉器28461件,數量上多於臺北故宮的11445件,而且又徵集了考古發掘出土的珍貴玉器數百件,其中安徽凌家灘遺址與六安楊公鄉戰國墓出土的一些玉器,為世所罕見,目前僅北京故宮有收藏。另外,北京故宮的「大禹治水」玉山,重逾萬斤,還有重量數千斤的幾件玉山,是臺北故宮所不能及的。漆器、琺瑯、玻璃、金銀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筆墨紙硯等「雜項」,臺北故宮總計7605件,北京故宮則有101355件。漆器總體上臺北故宮精品較少;金屬琺瑯器,兩岸所藏特點相近,但北京故宮的一些大型金屬琺瑯製品則是臺北故宮所沒有的;從臺北故宮出版的有關如意、文玩等出版物所選文物看,其工藝水平明顯遜於北京故宮藏品。另外,北京故宮還藏盆景1442件,匏器590件,而臺北故宮無此收藏。
五、宮廷類文物收藏。北京故宮具極大優勢,從代表皇權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無所不藏。例如清代玉璽「二十五寶」、滷簿儀仗等為臺北故宮所無,帝后冠服也最為齊全;反映清代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儀器、鐘錶亦為北京故宮特藏。清代皇帝稽古右文,重視文玩鑑賞,其鑑賞所用的印章,絕大部分藏在北京故宮。清代皇家信仰多種宗教,以本民族傳統的薩滿教、道教與藏傳佛教為主。北京故宮收藏有大量薩滿教與藏傳佛教的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還完整地保存了宮廷中一些藏傳佛教及道教殿堂的原狀。
六、圖書典籍方面。臺北故宮所藏版本時代早(宋、元、明版較多)、卷帙完整、書品好者居多,如文淵閣《四庫全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宛委別藏》及部分「天祿琳琅」藏書等,多是獨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當珍貴。北京故宮所存數量不多的宋元版書多已撥交國家圖書館,但現存的明清抄、刻本,品種、數量眾多,包括內府修書各館在編纂過程中產生的稿本,呈請皇帝御覽、待刻之書的定本,從未發刻的清代滿、蒙、漢文典籍,為便於皇帝閱覽或攜帶而重抄的各式書冊,以及為宮內外殿堂陳設而特製的各種賞玩性書冊。此外還有翰林學士、詞臣自撰的未刊行書籍,各地藏書家進呈之書;一大批宮中戲本和檔案;帝後服飾和器物小樣、「樣式雷」建築圖樣、輿圖等特藏文獻,等等,以上共約19.5萬冊(件)。另有20餘萬塊精美的武英殿「殿本」的原刻書版。這些構成了北京故宮善本特藏的特色。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除了所存舊藏外,有近1/5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領導和各省市積極支持下徵集、購買的散佚清宮文物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解放初期,國家就毅然花50多萬港幣從香港買回著名的「三希」中的兩希——《伯遠帖》和《中秋帖》。當時臺灣也想買,但經費沒有落實,他們至今引為憾事。迄今為止,先後有600多人向北京故宮捐獻文物。毛主席三次將友人送自己的文物轉送故宮保存。張伯駒、朱翼庵、孫瀛洲等人的無私捐贈,彪炳千秋。新徵集的文物,許多在價值上比清宮舊藏毫不遜色。這使故宮很快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歷代文化藝術的巨大寶庫,成為最有代表性的中華文明的象徵。
由於多種原因,許多人對北京故宮文物藏品狀況不很清楚,有人以為好東西都到了臺灣,有的甚至說:「臺北有文物沒有故宮,北京有故宮沒有文物」,這顯然是誤解。當然,文物自有其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兩岸故宮的收藏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有著很強的互補性,只有從整體上來看待,才能全面地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豐富多彩。
參觀臺北故宮,給我的感覺很寧靜,不像北京故宮那麼嘈雜。最讓我欣慰的是,終於見到了十件鎮館珍寶:
一、清朝:翠玉白菜。翠玉白菜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超人氣明星,居國寶排行榜的第一名,跟肉形石一樣「全年無休」,故宮不敢隨意換展品,即使國外也有大博物館想借展,故宮也都回絕。許多島內外遊客一進故宮,就先問翠玉白菜放在哪裡裡,一定要看過翠玉白菜才覺得不虛此行。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宮的陳設器,相傳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妝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純潔,翠綠葉片上雕塑兩隻象徵多產的螽斯,祈願能多子多孫。玉雕師運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澤分布,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的白菜。
二、西周毛公鼎,高53.8釐米,清道光年間於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毛公鼎繫於清代末葉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後,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本院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問鼎中原一直是蔣介石的幻想,也是他的精神寄託。
三、西周散氏盤。散氏盤又名「矢人盤」,是西周曆王時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陝西風翔出土,曾藏於乾隆內府。以其長篇銘文著稱於世。散氏盤銘文鑄於盤內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風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於純正,壯美多姿。四大國寶之一的西周散氏盤,原藏清內府,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並稱四大國寶,原拓本極珍罕,海內學者爭求而極難得。
四、顏真卿祭侄文稿,《祭侄文稿》行草墨跡,顏真卿書。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採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五、蘇軾《黃州寒食帖》,此外尚有諸名家及清乾隆皇帝題跋。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此帖先在民間輾轉收藏,後被清廷收入內府。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運多舛。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後流失海外,一直使華夏子孫耿耿於懷。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傑先生之力回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
六、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圖前題「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幹狀」,應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筆跡。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曆,清乾隆,嘉慶諸印,以及柯九思,吳瑞,梁清標,安岐諸收藏印。
七、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畫幅上詩堂處明董其昌題「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範寬的代表作,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歷代評論家對此畫稱讚備至。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八、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這卷名畫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在解放前夕運往臺灣,歸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九、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汝窯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汝窯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所以能呈現出純淨的天青色。汝窯以溫潤的天青釉色被譽為青瓷之冠,風格獨具。因傳世極少,彌足珍貴,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臺北故宮收藏有21件。
十、北宋汝窯《蓮花氏碗》,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還看到了不少宣德官窯的青花瓷器,是一種在白胎上描繪青料, 然後罩上透明釉色的釉下彩瓷,青花瓷黃金時代定格在宣德時期。造型多樣化,紋飾也多樣化,瓷器胎體本身有大有小,一些小瓶也很精美。
精巧特別的器形,白地蘭花的清新,迅速地徵服了世界。即使在一個特別高級的殿堂裡也不會失色,在一個很小的屋子裡會滿堂生輝。比如青花花卉燈,全世界幾乎沒有同樣的器形,目前只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油燈上的青花是釉大彩,在十六十七世紀時,這種彩飾曾經風靡全世界,西方貴族因為擺設了這樣幾件瓷器,便能夠炫耀自己的尊貴地位。人們在感嘆這些美麗青花瓷器的同時,也忍不住好奇宣德官窯的創造力。
《青花蓮瓣平紋漏鬥》,近距離地觀賞後發現,製作非常精緻,蓮瓣邊清晰自然,中間還有六個過濾小孔,這種款式的青花瓷器,相傳,是當時阿拉伯地區常用的醫療器具,除了臺北故宮,幾乎不能再找到類似的器形,更讓人著迷的是,這個時期的青花,像水墨畫般醇厚的色澤。這種青中泛紫的渲染效果和顆粒結晶,也要歸功於從大洋彼岸帶回來的蘇麻離青。
《霽青霽紅蓮瓣滷壺》,保留了宣德朝的醇美色澤,並且不像之前的瓷器,色釉遍部全身而是在蓮瓣尖留白,霽青明豔有如寶石藍一般,霽紅又出脫得分外耀眼。這種自然天成的神韻,傾倒的不僅僅是普通的愛瓷人。畫上,記錄了乾隆皇帝與古物獨處的一段時光,畫中最醒目位置,安放著這對小壺,乾隆不會想到,自己在深宮後苑賞玩古物的愜意,今天會在臺北與最普通的觀眾分享。
《胤禎妃行樂圖》,是雍正時期的畫作,畫中雍正妃身旁櫃閣中就放置著宣德寶石紅僧帽壺,它是當時顏色釉的高峰作品,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這種器形在元代就開始出現。
流淌的釉水,輕轉的筆觸,青花的流傳,將中國山水畫色彩紋飾,在泥與水的對話中延伸。傳燒千年的工藝,在古老的窯爐中修整、鍛造。呈現的,不僅是淺韻青醇,還有《青花瓷》的傳唱中,留給人們的回味,回味那些不曾流散的文化傳承,這種傳承,是景德鎮青花瓷器製作的綿延,也是宣德青花大氣磅礴的再現。
收藏於臺北故宮的琺瑯彩膽瓶形制優美,彩繪絢麗鮮豔,這種花色,需要三次才能燒製成功,北京故宮裡有件幾乎一樣的膽瓶,花紋與臺北故宮的那隻如出一轍,只是瓶身清晰的裂痕,提醒人們這一隻已經殘破。
雍正年制的琺瑯彩白梅花紅地碗,外壁畫老梅 枝幹蒼勁,開著朵朵的白梅花,顯示一番春意盎然的景象。北京故宮的這隻雖已殘破,但經過破損修復,顯示出來的器形紋飾,清晰告訴我們它們本是一套。
琺瑯彩黃地牡丹碗,釉面勻淨光滑,用來補色的明黃彩濃麗鮮亮,猶如一幅工筆細膩的沒骨花卉畫,給人雍容典雅儀態萬千的感覺。
琺瑯彩龍舟膽瓶,是乾隆年間的作品,展現的是一幅龍舟競賽的熱鬧場景,瓶頸處的詩句不失愜意的風雅。
琺瑯彩三友盤,是雍正時期的作品,傲立的紅梅、蒼勁的青松,當凝視的目光在它身上停留,一種安靜祥和的意境就會在心中升騰。
琺瑯彩瓷器,最讓人稱絕的是把花鳥山水畫法的技藝,在瓷胎的弧形表面上繼續,乾隆《琺瑯彩山水樓閣碗》外壁,以山水樓閣為描繪主題,山水留白處,加題詩句描紅閒章,展示出是一幅山水畫卷,水波蕩漾的地方,仿佛一不小心就濺出浪花,樹叢間嬉戲的飛燕,引領人們去欣賞另外一幅畫卷。
紅杏、柳樹各一株,再搭配翠竹和巖石,是乾隆年間的《琺瑯彩杏柳春燕蒜頭瓶》,使我領略到了琺瑯彩瓷詩、書、畫三絕的美譽,除了華麗幽雅,這種暈染在釉上的繁花之瓷,在製作和收藏上都享有絕對的統一和傳承。
在清宮記錄琺瑯彩瓷器的道光十五年檔案上看到,琺瑯彩瓷器共有四百一十八件。除了北京故宮存有少量,目前世界上真正的琺瑯彩瓷器都存放在了臺北故宮博物院。
望著這些稀世珍品,我不由的心疼,它們被掠帶到了這個小島上,回不了自己的家——昔日的北京宮中。
真正算起來,這些寶物的根確不屬於臺灣,它們被強行運到此處。含辛茹苦,背井離鄉,寄人籬下,歷經劫難,也許,就是這些文物的宿命,幸好,我們還能看到它們,但看到了它們,就想起了命運多舛的祖國,令人唏噓。
飛機上
千裡瓊花迎面飄,風吹雪雁頓稱嬌。
天邊柳絮忽生瑞,窗外煙波齊綻苞。
映水當流三界首,藏山不止半皚腰。
低瞧街市逐逐近,嘆道紅塵竟此高。
新北一掠
窄街晨上嘆人稀,車過無聲影色虛。
草簇新樓藏紫日,燈紅老路止摩駒。
雲白似絮撲塵近,瓊湛如擦待首低。
此處疑為瑤闕始,堪將高廈做天梯。
汽車旅館
霓燈漫灑彩生光,悠然勸夢到故鄉。
池水清清翻碧浪,寬床落落引星霜。
香茗桌上堪棲累,電視牆中尤嘆裝。
應道商家究策略,搜羅銀子取八方。
臺北故宮博物院
牌坊高佇玉鑽雲,守院雄獅恃深沉。
引殿斑石堪動魄,飛天宮闕自驚魂。
移來國寶當忱目,費去私心愧落淪。
萬古悠然憑是夢,掐訣算盡不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