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博物館應具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休閒的功能。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博物館數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社會文明狀況的標誌,也是一個社會教育和文化發達程度的標誌。
包括臺北市和臺北縣在內的大臺北地區究竟有多少個博物館?筆者曾問過臺北市的前文化局局長廖鹹浩。廖鹹浩說,僅臺北市,在冊的就約有60多個。如果再加上臺北縣的博物館「家族」,少說也應有90多個,還不包括不在冊和臺北縣官辦的,因為臺北縣博物館「家族」的30多個成員,清一色都是民辦的。
在臺北市和臺北縣,筆者走訪過很多博物館,它們各具特色,很有看頭。
臺灣目前唯一的城市博物館
臺灣的博物館種類雖多,但可稱為嚴格意義的城市博物館只有一個。這就是位於臺北市政府內的臺北探索館。
臺北探索館共有四層樓。一樓是臺北印象廳;二樓為特展廳;三樓是城市探索廳;四樓為時空對話廳。與一般的博物館不同的是,如果依時間為順序,它的探索是從四樓開始倒著來的。走入時空對話廳,人們尤如掉入時光隧道中,回到了100年前的臺北府。
「現在的臺北是沒有西門的,由於它的建築太過中國化,侵佔臺灣的日本人擔心因此引發民眾的抗日情緒,就藉口都市更新,把西門給拆掉了。但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古城的全貌。」當筆者前來參觀時,導覽小姐正在向遊客講述著臺北的歷史。
她從荷據時期的地圖說起,講到鄭成功的收復臺灣,鄭氏父子對臺灣的經營;從「艋舺」講到「大稻埕」,到清政府設立的臺北府;從「三市街的傳奇」,講到「淡水河的身世」。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結合著影像、標本、模型和高科技的表現形式,使參觀者對臺北的過去一覽無餘。她是一名義工,筆者在她的引領下,繞著仿真的古城牆走了一圈。它與筆者在大陸看過的古城,沒什麼兩樣,的確極具中國特色。
不過,讓筆者最感興趣和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闢在這一層的「發現劇場」。在這個面積660多平方米、百多個座位的圓形空間裡。除了星期一休館,參觀者每天都可在此處,從360度的環形大銀幕上觀看三部反映臺北過去、現在、未來的影片,分別是《城市身世》、《城市生活》和《城市想像》。導覽員周彥霖與筆者一起觀看了第二部。它是現代的臺北人從沉靜、喧譁、忙碌到歸於平靜一天的典型縮影。
雖然筆者錯過了看《城市想像》的時間,但卻看到了影片的說明。說明寫著:「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童謠中的桃花源存在於想像之中,如果有一天,臺北人的家園都是這個樣子,那是個什麼樣美麗的城市?想像與企盼是築夢的基石,動畫影像的勾摹,讓臺北的城市遠景幻化成真了。」在筆者看來,正是它使探索館名符其實。
如果說四樓展廳是對臺北古城和人文歷史的回顧,那麼三樓展廳就是對臺北新城由來的講述。它的最大特點是「從臺北街道的變遷,看臺北城市的發展」。這是探索館館長郭義復對三樓展廳的概括。走入城市探索廳,就如同走入今日的臺北市。展廳以傳統的古街騎樓樓門作區隔,再現了臺北市六條主要街道的變遷史和各自的特色。
導覽員許小姐說,新生南路不算長,但因有聖家堂、清真寺等宗教場所,是臺北市宗教場所最集中的地方,頗有特點,也入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