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臺灣的博物館

2020-12-20 今日中國

一般認為,博物館應具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休閒的功能。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博物館數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社會文明狀況的標誌,也是一個社會教育和文化發達程度的標誌。

包括臺北市和臺北縣在內的大臺北地區究竟有多少個博物館?筆者曾問過臺北市的前文化局局長廖鹹浩。廖鹹浩說,僅臺北市,在冊的就約有60多個。如果再加上臺北縣的博物館「家族」,少說也應有90多個,還不包括不在冊和臺北縣官辦的,因為臺北縣博物館「家族」的30多個成員,清一色都是民辦的。

在臺北市和臺北縣,筆者走訪過很多博物館,它們各具特色,很有看頭。

臺灣目前唯一的城市博物館

臺灣的博物館種類雖多,但可稱為嚴格意義的城市博物館只有一個。這就是位於臺北市政府內的臺北探索館。

臺北探索館共有四層樓。一樓是臺北印象廳;二樓為特展廳;三樓是城市探索廳;四樓為時空對話廳。與一般的博物館不同的是,如果依時間為順序,它的探索是從四樓開始倒著來的。走入時空對話廳,人們尤如掉入時光隧道中,回到了100年前的臺北府。

「現在的臺北是沒有西門的,由於它的建築太過中國化,侵佔臺灣的日本人擔心因此引發民眾的抗日情緒,就藉口都市更新,把西門給拆掉了。但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古城的全貌。」當筆者前來參觀時,導覽小姐正在向遊客講述著臺北的歷史。

她從荷據時期的地圖說起,講到鄭成功的收復臺灣,鄭氏父子對臺灣的經營;從「艋舺」講到「大稻埕」,到清政府設立的臺北府;從「三市街的傳奇」,講到「淡水河的身世」。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結合著影像、標本、模型和高科技的表現形式,使參觀者對臺北的過去一覽無餘。她是一名義工,筆者在她的引領下,繞著仿真的古城牆走了一圈。它與筆者在大陸看過的古城,沒什麼兩樣,的確極具中國特色。

不過,讓筆者最感興趣和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闢在這一層的「發現劇場」。在這個面積660多平方米、百多個座位的圓形空間裡。除了星期一休館,參觀者每天都可在此處,從360度的環形大銀幕上觀看三部反映臺北過去、現在、未來的影片,分別是《城市身世》、《城市生活》和《城市想像》。導覽員周彥霖與筆者一起觀看了第二部。它是現代的臺北人從沉靜、喧譁、忙碌到歸於平靜一天的典型縮影。

雖然筆者錯過了看《城市想像》的時間,但卻看到了影片的說明。說明寫著:「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童謠中的桃花源存在於想像之中,如果有一天,臺北人的家園都是這個樣子,那是個什麼樣美麗的城市?想像與企盼是築夢的基石,動畫影像的勾摹,讓臺北的城市遠景幻化成真了。」在筆者看來,正是它使探索館名符其實。

如果說四樓展廳是對臺北古城和人文歷史的回顧,那麼三樓展廳就是對臺北新城由來的講述。它的最大特點是「從臺北街道的變遷,看臺北城市的發展」。這是探索館館長郭義復對三樓展廳的概括。走入城市探索廳,就如同走入今日的臺北市。展廳以傳統的古街騎樓樓門作區隔,再現了臺北市六條主要街道的變遷史和各自的特色。

導覽員許小姐說,新生南路不算長,但因有聖家堂、清真寺等宗教場所,是臺北市宗教場所最集中的地方,頗有特點,也入選了。

相關焦點

  • 臺灣最早的博物館:臺灣博物館
    其前身是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職產局附屬紀念博物館」,它成立於1908年5月,為紀念臺灣南北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於1908年10月設置「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開館時有展品一萬多件。1915年博物館的新館舍在臺北新公園內落成啟用,成為日本殖民統治在臺興築的公共建築代表作品之一。
  • 臺灣寫真:踏訪臺北"上海街" 尋覓當年風華已不易
    臺灣寫真:踏訪臺北"上海街" 尋覓當年風華已不易 2008年06月01日 12: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伍中行」傳人周老闆介紹,該行販售臺灣特色的烏魚子、上海蘇式點心等已有七十多年的悠久歷史。
  • 臺灣個人遊創意景點 踏訪偶像明星走過的路
    小麥和瑾在彩虹河濱公園談情,在自來水博物館上課 據可靠情報稱,Toscana也是許多臺灣明星的蒲點,如大小S姐妹、林志玲等都愛來喝英式下午茶。   而仔仔在劇中為追求能賢而學習的提拉米蘇,也被精明的商家做成招牌菜推出給劇迷分享!據酒店公關說,仔仔跟酒店員工混得非常熟,除了記者招待會在這裡召開,劇集結束後和朋友喝酒聊天也會來。說不定一不小心就會撞見他哦。
  • 臺灣企業別樣的私家博物館
    臺灣許多企業行銷產品,往往不是展示材料或參觀工廠,而是先打開專屬於企業的博物館大門。桃園金蘭醬油博物館、彰化溪湖糖廠觀光工廠、臺南鹽博物館等,這些跳脫傳統刻板展示套路、極具個性化的臺灣企業博物館,成為企業品牌和文化推廣的重要策略,也成為大陸居民赴臺遊的熱點線路。在臺南市七股鄉臺灣鹽博物館,遊客可全方位體驗南部的「鹽味生活」。博物館內分四層樓,內設鹽田風光、鹽井探訪等主題,對於喜歡探險的小朋友絕對是一段難忘的旅程。
  • 兩岸青年學子踏訪常德桃花源:秦人村裡做新郎
    中新社常德七月十日電 題:桃花仙源祈平安秦人村裡做「新郎」——海峽兩岸青年學子踏訪常德桃花源  作者劉雙雙  洞庭之濱、沅水之畔的湖南省常德桃源縣,有一處堪稱人間勝景的絕妙去處。這便是一千六百年前晉代詩人陶淵明筆下所描述的「人間仙境」——桃花源。
  • 臺南興建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南興建臺灣歷史博物館 2003年12月22日 14:50:27  來源:   中新網消息 佔地五十公頃的臺灣歷史博物館二十一日在臺南動土興建,臺南市長許添財表示
  • 蘇州絲綢博物館首次與臺灣的博物館合作
    蘇州絲綢博物館研究員王晨向市民介紹黑緞地漁樵耕讀條幅錦的獨特之處。  昨天(3月9日)上午,「瑞慶禎祥——清代織錦珍品特展」在蘇州絲綢博物館現代館開幕。本次展覽由蘇州絲綢博物館與臺北歷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聯合舉辦,共展出清代織錦珍品52件。據悉,這是蘇州絲綢博物館首次與臺灣的博物館合作,也是臺灣收藏的清代絲織品文物第一次在蘇展覽。  織錦代表著中國傳統絲織技藝的最高水平。本次展出的這批清代織錦珍品,在20世紀初期由河南博物館收藏,並按照當時的文物分類編為「月字號」。
  •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介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成立於2002年8月17日,屬於考古遺址就地興建的野外博物館,習簡稱「史前館」。   此館主要是為了搶救臺東卑南遺址而成立的。1980年7月,臺灣鐵路管理局南迴線因興建卑南車站(今臺東車站),無意中發掘出藏有大量文物的卑南文化遺址,經過當局及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師生考察,該地是臺灣新石器時代目前發掘出來範圍最大的遺址,在多年的文物搶救、考察與規劃下,博物館目前分為三大主題來展示不同種類的文物,分別是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與臺灣南島民族。該館並非直接建在考古遺址上,而是另建有卑南文化公園來保存遺址。
  • 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劃東亞港口展 「取經」大陸博物館
    信息 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劃東亞港口展 「取經」大陸博物館 廖靜 攝   中新網泉州8月29日電 (廖靜)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29日在福建泉州表示,該館正在籌劃16、17世紀東亞國際港口城市特展,將深入考察福建泉州刺桐古港、漳州月港等古代大港口,同時也將前往分散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地的古港調研。  「我們將從各地留存的文字、文物、地圖、民間傳說等佐證臺灣在歷史上的地位。」
  • 臺灣電影收藏家博物館開館
    新華社臺北7月28日電(記者齊湘輝何自力)老式的電影放映機沙沙作響,光影投在幕布上,上世紀60年代的老電影正在放映……28日下午,電影收藏家博物館在臺北舉行開幕典禮,讓人仿佛走進時光隧道,回到臺灣早期的電影時代。  上百位電影、藝術界人士出席了開幕典禮。
  • 臺灣第一家魚丸博物館
    夜晚的登峰魚丸博物館十分耀眼。這裡可以體驗做魚丸,小朋友個個精神專注。(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到淡水,除了吃阿給,魚丸更是不能錯過的美食,1950年在淡水媽祖廟旁創業的「登峰魚丸」,為了讓大家能夠了解淡水魚丸的由來和歷史過程,成立了「淡水登峰魚丸博物館」,它不僅是淡水唯一一家,也是臺灣第一家的魚丸博物館。   做魚丸是臺灣特有的行業,是小小人物做的小小生意。
  • 臺灣博物館奇妙之旅 另類博物館值得陸客一遊
    臺灣有各類博物館500多家,除了知名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灣博物館等外,還有不少諸如臺灣鹽博物館的另類博物館。隨著越來越多的大陸遊客湧入寶島,這些「古怪」的博物館越發吸引他們的眼球。  鹽、雞精、香腸都有博物館  位於臺南七股的臺灣鹽博物館,是島內最大的產業博物館,鹽堆狀的造型格外有特色,遠遠望去如同白色金字塔矗立在鹽田裡。
  • 隨筆:從首都博物館和臺灣歷史博物館 看文化傳承之美
    我是臺灣的學生,暑假期間來到北京實習,有幸參觀了首都博物館,發現首都博物館與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灣史博館)有幾分相像,同時也感受到兩者建築風格迥異,藏品數量和內容差別,文創產品設計思路不同。我記錄和總結了一些資料,對比兩者的異同,讓大家了解一下兩岸博物館特色與差異性。
  • 易鵬飛參觀臺灣收藏家的私人博物館
    易鵬飛參觀臺灣收藏家的私人博物館 字號:小大 2012-06-26 14:45易鵬飛一行參觀臺灣收藏家蘇義吉的私人博物館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泓安 曠雷兵)6月11日,在臺灣出席第八屆湘臺經貿交流合作會的婁底市委副書記
  • 探訪臺灣高雄勞工博物館
    探訪臺灣高雄勞工博物館 2014年08月04日 11:45:39  來源:環球網 高雄勞工博物館是由臺糖的舊倉庫改建而成。
  • 坪林茶業博物館 臺灣唯一茶業博物館
    坪林茶業博物館  臺北縣坪林鄉茶業博物館內有一塊「虎字碑」古碑,值得一看。  說起虎字碑,很多人都知道草嶺古道的埡口附近有一塊虎字碑,是清代同治六年(1867)臺灣鎮總兵劉明燈路過該地時所題,為三級古蹟,坪林虎字碑則默默無名,少有人知,曾經寂寥多時。  坪林的虎字碑,立於同治七年,也是劉明燈所題。這塊古碑原立於北宜公路最高點石牌附近的古道上,上世紀60年代,臺軍部隊開闢山區戰備道路時,將這塊古碑遷移至今「國防部」後備司令部博愛園區保存。
  • 乾貨 臺灣各地博物館都在這了!
    國立臺灣博物館位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建築本身就是國定古蹟,也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博物館,主要館藏臺灣歷史人文史料與自然產物,包括各主題的資料和近四萬件標本,常設展和特展使內容更為豐富,增添趣味。位於新北八裡的十三行博物館保留有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的臺灣史前鐵器時代文化,是北臺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展館的特殊建築風格曾獲得「臺灣建築獎」的殊榮。
  • 臺灣新竹「失戀博物館」吸引參觀者
    近日,臺灣新竹縣內灣老街的「失戀博物館」開館,吸引參觀者。該館面積近百平方米,展示有各種失戀標語、照片及情侶分手後捐贈的物品,吸引遊客前來觀看。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近日,臺灣新竹縣內灣老街的「失戀博物館」開館。
  • 臺灣博物館界組團參訪大陸
    記者從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獲悉,應中華文物交流協會邀請,14位臺灣博物館界學者專家組成的「臺灣文博專業人士交流訪問團」,15日起對大陸進行為期12天的交流訪問。該團將先後參訪成都、鄭州、洛陽、北京等擁有豐富考古與博物館資源的重要城市,參觀當地美術館、博物館與文化遺址,並與博物館界進行交流。
  • 臺灣五花八門博物館不完全手冊
    原標題:臺灣五花八門博物館不完全手冊   眷村博物館新竹    眷村博物館是全臺灣第一間以眷村為主題的博物館。入口大門以眷村紅門白線的傳統造形設計,館內收藏的手工藝品都由眷村民眾捐贈,蘊含著眷村獨有的歷史價值,還有一個很特別的「飛機副油箱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