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從首都博物館和臺灣歷史博物館 看文化傳承之美

2020-12-24 中國經濟網

  一到假期,許多人喜歡到異地遊玩,增廣見聞體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到不同地方的博物館展開文化之旅,學習感受不同文化氣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博物館不僅收藏著各種珍貴的文物,更承載著數千年來的歷史記憶、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了解文化思想的重要殿堂。

  隨著海峽兩岸民間交流日深,兩岸人民相互往來、旅遊,不少民眾會選擇參觀兩岸最熱門的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我是臺灣的學生,暑假期間來到北京實習,有幸參觀了首都博物館,發現首都博物館與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灣史博館)有幾分相像,同時也感受到兩者建築風格迥異,藏品數量和內容差別,文創產品設計思路不同。我記錄和總結了一些資料,對比兩者的異同,讓大家了解一下兩岸博物館特色與差異性。

  現代建築文化新坐標與傳統宮廷式建築

  首都博物館的建築十分現代化,不鏽鋼頂棚、玻璃幕牆讓陽光灑落大廳,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空間的封閉、沉悶的感覺,營造出開放、溫馨、明亮的文化休閒環境。破牆而出的青銅柱體,象徵發掘文物,在傳統材料與現代材料並置下,呈現出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也表達對歷史與未來的描繪。

首都博物館外景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位於臺北的臺灣史博館,四層樓空間大的參觀空間,總體面積約首都博物館四分之一。建築外觀以優雅的傳統宮廷式建築為特色,揉合了明清風格,典雅瑰麗。不少遊客來史博館參觀後,會到一旁的植物園觀賞,特定季節會有候鳥來此棲息,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

臺灣歷史博物館外景 資料圖

  大而強與小而美的館藏

  首都博物館屬於綜合性強、規模大、軟硬體設施先進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展示內容涉及到綜合學科,如人文、歷史、宗教、藝術等。展陳以《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為特色,表現恢宏壯麗的北京文化。館藏文物達25萬件,包括:青銅、陶瓷、書畫、石刻、錢幣、玉器、織繡、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民間工藝品等文物。

首都博物館展品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臺灣史博館是臺灣除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外另一個以展示華夏歷史為主的博物館。臺灣的博物館沒有綜合與專業博物館之分,規模上與展示內容多半偏向專業類型。位於臺北的臺灣史博館偏重於歷史文化,藏品近5萬件,主要來自河南博物館遷臺文物及日本戰後歸還的古物,上從殷商時期下至民國,館內經常展出如甲骨、青銅器、玉器、瓷器及文獻等。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品 資料圖

  兩家博物館的展品有著相似性,首都博物館收藏規模量大於臺灣史博館,但臺灣史博館展品多元化,定期邀請外國知名展物舉辦特展,如近期舉辦的美國動畫《皮克斯30周年特展》吸引了不少民眾參觀。首都博物館舉辦過的特展仍以中華文化展物為主,如近期舉辦《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參觀質量:量大與質精

  首都博物館開放免費參觀,年接待觀眾能力超過100萬人次。臺灣史博館則需購票入場,常設展門票6元、特展門票約60元,年參觀人數約20萬人次。臺灣史博館參觀人數不如首都博物館,但參觀路線規劃明確,不需要通過安檢,沒有大量人潮擠爆博物館情形,相對提升參觀質量。

  首都博物館最大優勢在於體量大,館藏豐富、參觀人數多。然而論文化服務的細膩度而言,臺灣史博館是較好的。臺灣史博館的解說員以及志工受完整教育訓練,熱心、詳細地為遊客解說,如同將自己開心的事物分享給遊客。

  高冷美與多元化趣味性文創產品

  臺灣史博館經營文創商店超過20年,在臺灣的各大機場幾乎都有設店,一年吸引10萬人次購買,已成為臺灣史博館重要的收入來源,其文創產品特色在於除了造型有趣外,更是因為貼近民眾生活,讓遙遠的歷史印記顯得更加親民,廣為遊客所接受,文創綜合實力僅次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灣歷史博物館文創產品《龍鳳呈祥感溫變色杯》 資料圖

  相對於臺灣史博館,首都博物館銷售的紀念品顯得比較高冷,價錢略高,難以貼近民眾生活,實用性不高。

首都博物館銷售的紀念品 中國經濟網實習記者呂宜靜/攝

  博物館創新創意結合科技突圍

  臺灣史博館目前面臨參觀人數逐漸下滑的情況。臺灣史博館館長張譽騰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看展民眾被動漫展等高互動性展覽吸引走,因此,臺灣史博館需要結合科技突圍,並且通過設置在機場的店面、文藝走廊來增加臺灣史博館曝光度。數據顯示,機場文藝走廊參觀數一年達250萬人次。此外,透過精緻的網站設計、貼心志工服務、行動博物館、創意的紀念品、舒適的人文餐飲環境搭配觀光旅遊路線來增加曝光度。

  首都博物館則是結合科技,在特展中曾採用虛擬實境技術(VR)還原考古現場,讓參觀者有親臨考古現場的真實感。並透過數位遊戲互動,吸引孩童的目光更增添在博物館參觀的樂趣。

  寓教於樂將博物館文化紮根於孩童心中

  臺灣對孩童的文化教育發展較早,從幼兒園開始帶領孩童定期參觀博物館,將博物館文化教育紮根於孩童。透過趣味性活動,例如:闖關、有獎徵答、集滿蓋章數換精美小獎品、遊戲數位互動教學,讓孩童開心地學習文化知識。

  首都博物館也推出活動增進孩童的博物館文化教育,例如近期舉辦的讀城二期「發現北京四合院之美」,展覽沒有什麼開幕演講儀式,首次採用沉浸式情景的表演形式,通過古琴、太極、踢毽子、畫畫等表演,將老北京文化融入帶領觀眾於情景中。

  博物館的存在,對一個城市而言有自己獨特的地位,是城市居民心中的一個文化坐標;是孩子們學習的殿堂;更是人與人之間維繫共同記憶、保存文化的一個重要場域。不同的博物館最終目的都是在打造一個最佳的人文環境,讓人們不僅能在博物館中獲得很多歷史、藝術等文化知識,還可以陶冶心靈。相信兩岸人民在參觀遊覽兩岸博物館,彼此學習、相互欣賞,在兩岸博物館之間找尋美好文化傳承,讓兩岸間博物館相互輝映。(中國經濟網實習記者呂宜靜)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

相關焦點

  • 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以其宏大的建築、豐富的展覽、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功能,成為一座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 和「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相稱的大型現代化博物館,並躋身於「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博物館行列。    經典的建築    首都博物館的建築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以文物為本,為社會服務」,強調「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首博建築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和現代美於一體的建築藝術品,既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又呈現鮮明的現代感。
  • 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伯矩鬲亮相燕國歷史文化展
    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伯矩鬲亮相燕國歷史文化展 2019-08-01 11:07:00來源:央廣網
  • 湖北省博物館:新時代的傳承之夢
    大楚網獨家策劃「大城復興紀」——力邀學界、文化界名家大師、專家學者,共論武漢在城市大踏步進階過程中,對歷史精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今天,與您相約湖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館長——萬全文,暢聊省博的傳承之夢。】
  • 你對一座首都博物館有什麼期待?
    弱勢文物館藏 強勢文化傳播自2002年起,首都博物館、江戶東京博物館、首爾歷史博物館,每年輪流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後來瀋陽故宮博物院也加入,至今會議已舉辦了17次。會議最初發起的三個城市:北京、東京、首爾,他們都是國家的首都,同時他們也都是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的古都,他們有著共同的社會價值、發展訴求和使命擔當。
  • 首都博物館極具特色的古都北京歷史文化展:中國史和世界史對照
    北京的首都博物館有一處非常有特色的展覽:古都北京歷史文化展,在這個展覽中,利用場地的空間,一面展示中國歷史,一面展示世界歷史,讓參觀者有了非常直觀的對照。北京的首都博物館(簡稱首博)位於西城區,長安街西延長線上的南側。
  • 北京文博|首都博物館連接你和我
    一起開啟2020年博物館之旅吧!來自北京文博00:0001:00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縮影,走進博物館,如同登上一列穿越時空隧道的列車,我們懷著好奇心和求知慾,去觸摸城市輝煌的歷史,探索文化的變遷。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北京地區博物館類型豐富多樣、資源特色鮮明,這些博物館如何攜手同行,展現平等多樣的觀點,為不同群體提供更有意義的文化體驗?又如何以包容、開放的姿態,與不同社會背景和年齡層次的公眾展開平等對話、暢談古今?讓我們一起開啟今年的博物館之旅吧!
  • 國際博物館日|北京為什麼要打造博物館之城
    孩子在博物館感受傳統文化之美。陳名傑表示,北京積極打造「博物館之城」,是新形勢下首都文博事業發展的新目標,也是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博物館之城」的建設,不僅要依託於博物館的力量,更需要不同類型博物館之間的交流互通與有機融合。
  • 【文化】厲害了!諸暨7件寶貝文物首次進京,今日亮相首都博物館!
    【文化】厲害了!諸暨7件寶貝文物首次進京,今日亮相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今日在北京展出 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首都博物館自今天開始至2020年2月16日,舉辦以浙江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展覽「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本次展覽共展出468組件文物。
  • 安徽美食博物館:傳承文化 品味歷史
    四水歸堂的空間布局將這座佔地1.3畝、總建築面積約700平米的徽州古宅分隔為美食用品展示區、美食創新體驗區、傳統文化交流區和僑鄉人文接待區。  【同期】三饗一宅美食博物館館長 吳慶梅  我們六家畈主要以吳姓為主,我們吳姓的族始就來自於徽州,加上我從這個地方出生,對家鄉的這些童年也好、美食也好,都有一些很刻骨、念念不忘的情結,所以當時這棟宅子花了三年的時間,給它復建好以後,我們想通過這個宅子的窗口,把本土的美食文化,去宣傳出去。
  • 博物館IP的破次元融合——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
    展覽組合展示了120餘件故宮博物院的特色文創產品,環境營造以「故宮紅」為主色調,結合多種的藝術手法,力求以具有生活化藝術趣味的方式,突出文創品的主題特徵,同時從另一角度,讓觀眾對故宮的皇家風範、建築特點、文物之美有更為全面的認知。
  • 最該帶孩子去的博物館:首都博物館
    說到博物館,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幾乎都是故宮博物館,故宮博物館館藏豐富、展品眾多,的確是一個好去處。但是,若你是帶孩子去參觀,我想,故宮博物館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最好的選擇應該是:首都博物館!首都博物館1953年開始籌建,1981年第一次對外開放,它與故宮博物館最大的不同,便是它的建館目的並非為了收藏,而是為了考古研究及文化教育。首都博物館地上五層、地下兩層,暢覽其中,如暢遊於歷史長河,濃濃的歷史氣息,淡淡的文化之香,不自禁就沉入其間。
  • 參觀首都博物館 了解厚重北京歷史
    順義區沿河中學師生參觀首都博物館。圖為活動現場。學校供圖首都博物館展示了北京從原始聚落到形成城市的過程。同學們跟隨講解員有序參觀,講解員老師耐心細緻的給同學們講解了關於遼朝(契丹),突出了燕雲十六州的地位,而北京就是燕雲十六州中的」燕「。隨著歷史的演進,北京又進入了金朝時期。簡短描述了金朝崛起和遷都北京的歷史,尤其強調了1153年,金朝海陵王遷都燕京,從此北京成為了中國半壁江山的首都。
  • 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劃東亞港口展 「取經」大陸博物館
    廖靜 攝   中新網泉州8月29日電 (廖靜)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29日在福建泉州表示,該館正在籌劃16、17世紀東亞國際港口城市特展,將深入考察福建泉州刺桐古港、漳州月港等古代大港口,同時也將前往分散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地的古港調研。  「我們將從各地留存的文字、文物、地圖、民間傳說等佐證臺灣在歷史上的地位。」
  • 北京探索建設「博物館之城」:在「多元和包容」中彰顯文化魅力
    在近日舉行的一場「博物館之城」建設初探論壇上,與會人員圍繞「博物館之城」建設帶來了一場「思享匯」。  「建設『博物館之城』是對北京文博事業的頂層設計和戰略思考,也是推進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內在要求。」北京企業文博協會會長周蔭良說,北京市相繼《關於新時代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的意見》和《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擬定了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線路圖。
  • 「人文灣區少年行」趣遊博物館,品味嶺南歷史文化之美
    南都訊 記者許曉蕾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 8月15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0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之人文灣區少年行活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開啟,數十名穗港澳青少年來到活動現場,趣遊博物館,品味嶺南歷史文化之美。
  • [文旅局]第六屆臺灣歷史教師中華文化研習營 走進天水市博物館開展...
    7月6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陝西省文物局、甘肅省文物局支持,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承辦,陝西歷史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天水市博物館協辦的第六屆臺灣歷史教師中華文化研習營甘肅之行到達天水。
  • 河南省博物院和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成果豐碩
    華廣網5月30日鄭州訊 (記者 肖卓 特約記者 鄭永 趙海龍)5月29日上午,「中華文化之旅」聯合採訪報導組來到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李宏在接受華廣網獨家專訪時表示,河南省博物院自1998年開始就與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進行交往,12年來,雙方在學術研究、互辦展覽、人員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 臺南興建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南興建臺灣歷史博物館 2003年12月22日 14:50:27  來源:   中新網消息 佔地五十公頃的臺灣歷史博物館二十一日在臺南動土興建,臺南市長許添財表示
  • 「博物館的歷史」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分論壇在南通舉辦
    南通市政府黨組成員朱晉主持分論壇開幕式,中共南通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浩,江蘇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法國軍事博物館館長亞歷山大·德·塞裡奇將軍,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金瑞國等先後致辭。來自德國、法國、美國等11個國家的23位知名博物館館長和包括首都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博物館館長在內的24位國內嘉賓以及當地15個博物館館長參加了本次論壇。
  • 最美北京網紅打卡地|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外觀 楊曉君/攝首都博物館以展示北京五十萬年人居史、三千年城市史、八百年京都史及其無比豐厚的文化遺存為主業,兼及收集、整理、修復、研究、保管北京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重任,同時也是新北京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場所。首都博物館 楊曉君/攝1953年,首都博物館開始籌備,館址位於國子監街孔廟內。1981年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