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假期,許多人喜歡到異地遊玩,增廣見聞體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到不同地方的博物館展開文化之旅,學習感受不同文化氣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博物館不僅收藏著各種珍貴的文物,更承載著數千年來的歷史記憶、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了解文化思想的重要殿堂。
隨著海峽兩岸民間交流日深,兩岸人民相互往來、旅遊,不少民眾會選擇參觀兩岸最熱門的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我是臺灣的學生,暑假期間來到北京實習,有幸參觀了首都博物館,發現首都博物館與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灣史博館)有幾分相像,同時也感受到兩者建築風格迥異,藏品數量和內容差別,文創產品設計思路不同。我記錄和總結了一些資料,對比兩者的異同,讓大家了解一下兩岸博物館特色與差異性。
現代建築文化新坐標與傳統宮廷式建築
首都博物館的建築十分現代化,不鏽鋼頂棚、玻璃幕牆讓陽光灑落大廳,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空間的封閉、沉悶的感覺,營造出開放、溫馨、明亮的文化休閒環境。破牆而出的青銅柱體,象徵發掘文物,在傳統材料與現代材料並置下,呈現出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也表達對歷史與未來的描繪。
首都博物館外景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位於臺北的臺灣史博館,四層樓空間大的參觀空間,總體面積約首都博物館四分之一。建築外觀以優雅的傳統宮廷式建築為特色,揉合了明清風格,典雅瑰麗。不少遊客來史博館參觀後,會到一旁的植物園觀賞,特定季節會有候鳥來此棲息,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
臺灣歷史博物館外景 資料圖
大而強與小而美的館藏
首都博物館屬於綜合性強、規模大、軟硬體設施先進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展示內容涉及到綜合學科,如人文、歷史、宗教、藝術等。展陳以《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為特色,表現恢宏壯麗的北京文化。館藏文物達25萬件,包括:青銅、陶瓷、書畫、石刻、錢幣、玉器、織繡、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民間工藝品等文物。
首都博物館展品 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臺灣史博館是臺灣除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外另一個以展示華夏歷史為主的博物館。臺灣的博物館沒有綜合與專業博物館之分,規模上與展示內容多半偏向專業類型。位於臺北的臺灣史博館偏重於歷史文化,藏品近5萬件,主要來自河南博物館遷臺文物及日本戰後歸還的古物,上從殷商時期下至民國,館內經常展出如甲骨、青銅器、玉器、瓷器及文獻等。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品 資料圖
兩家博物館的展品有著相似性,首都博物館收藏規模量大於臺灣史博館,但臺灣史博館展品多元化,定期邀請外國知名展物舉辦特展,如近期舉辦的美國動畫《皮克斯30周年特展》吸引了不少民眾參觀。首都博物館舉辦過的特展仍以中華文化展物為主,如近期舉辦《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參觀質量:量大與質精
首都博物館開放免費參觀,年接待觀眾能力超過100萬人次。臺灣史博館則需購票入場,常設展門票6元、特展門票約60元,年參觀人數約20萬人次。臺灣史博館參觀人數不如首都博物館,但參觀路線規劃明確,不需要通過安檢,沒有大量人潮擠爆博物館情形,相對提升參觀質量。
首都博物館最大優勢在於體量大,館藏豐富、參觀人數多。然而論文化服務的細膩度而言,臺灣史博館是較好的。臺灣史博館的解說員以及志工受完整教育訓練,熱心、詳細地為遊客解說,如同將自己開心的事物分享給遊客。
高冷美與多元化趣味性文創產品
臺灣史博館經營文創商店超過20年,在臺灣的各大機場幾乎都有設店,一年吸引10萬人次購買,已成為臺灣史博館重要的收入來源,其文創產品特色在於除了造型有趣外,更是因為貼近民眾生活,讓遙遠的歷史印記顯得更加親民,廣為遊客所接受,文創綜合實力僅次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灣歷史博物館文創產品《龍鳳呈祥感溫變色杯》 資料圖
相對於臺灣史博館,首都博物館銷售的紀念品顯得比較高冷,價錢略高,難以貼近民眾生活,實用性不高。
首都博物館銷售的紀念品 中國經濟網實習記者呂宜靜/攝
博物館創新創意結合科技突圍
臺灣史博館目前面臨參觀人數逐漸下滑的情況。臺灣史博館館長張譽騰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看展民眾被動漫展等高互動性展覽吸引走,因此,臺灣史博館需要結合科技突圍,並且通過設置在機場的店面、文藝走廊來增加臺灣史博館曝光度。數據顯示,機場文藝走廊參觀數一年達250萬人次。此外,透過精緻的網站設計、貼心志工服務、行動博物館、創意的紀念品、舒適的人文餐飲環境搭配觀光旅遊路線來增加曝光度。
首都博物館則是結合科技,在特展中曾採用虛擬實境技術(VR)還原考古現場,讓參觀者有親臨考古現場的真實感。並透過數位遊戲互動,吸引孩童的目光更增添在博物館參觀的樂趣。
寓教於樂將博物館文化紮根於孩童心中
臺灣對孩童的文化教育發展較早,從幼兒園開始帶領孩童定期參觀博物館,將博物館文化教育紮根於孩童。透過趣味性活動,例如:闖關、有獎徵答、集滿蓋章數換精美小獎品、遊戲數位互動教學,讓孩童開心地學習文化知識。
首都博物館也推出活動增進孩童的博物館文化教育,例如近期舉辦的讀城二期「發現北京四合院之美」,展覽沒有什麼開幕演講儀式,首次採用沉浸式情景的表演形式,通過古琴、太極、踢毽子、畫畫等表演,將老北京文化融入帶領觀眾於情景中。
博物館的存在,對一個城市而言有自己獨特的地位,是城市居民心中的一個文化坐標;是孩子們學習的殿堂;更是人與人之間維繫共同記憶、保存文化的一個重要場域。不同的博物館最終目的都是在打造一個最佳的人文環境,讓人們不僅能在博物館中獲得很多歷史、藝術等文化知識,還可以陶冶心靈。相信兩岸人民在參觀遊覽兩岸博物館,彼此學習、相互欣賞,在兩岸博物館之間找尋美好文化傳承,讓兩岸間博物館相互輝映。(中國經濟網實習記者呂宜靜)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