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IP的破次元融合——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

2020-12-19 博展聯盟

Q1:什麼是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

A:它以博物館文化資源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手段,為公眾提供具有該館特色的文創產品、文化體驗及相關服務。

Q2:博物館文創的主要及潛在消費群體是哪些?

A:25至34歲的年輕人為消費市場的主體,19至24歲為潛在消費群體。

Q3:博物館文創該如何滿足該類人群的文化及消費需求?

A:這部分年輕群體創新意識強,更易接受新鮮事物,崇尚個性,具有求異型消費心理。為了滿足其需求,博物館文創需抓住時代特點,在文創產品的展現形式上進行創新與改革。

博物館文創產品,以文化為核心,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形成的產品。涉及內容廣泛,它形式多樣,普通觀眾都可通過它「將博物館帶回家」。

博物館文創品除了可作為商品進行售賣外,還可作為展品,進行展覽展示。2015年,由故宮博物院指導、上海魯迅紀念館主辦、我司博越藝術工程有限公司設計施工的「徜徉紫禁城——故宮文化展」於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開展。

展覽組合展示了120餘件故宮博物院的特色文創產品,環境營造以「故宮紅」為主色調,結合多種的藝術手法,力求以具有生活化藝術趣味的方式,突出文創品的主題特徵,同時從另一角度,讓觀眾對故宮的皇家風範、建築特點、文物之美有更為全面的認知。

故宮文創展,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前來參觀,前故宮博物館院長單霽翔親臨展覽現場指導工作,並對中國文博文創行業的發展做了精彩的報告。

博物館文創產品充分展示著博物館科技、文創發展的新業態,現如今,傳統文創品已不能滿足多元化的時代需求,「創新」成為時代的主題,在承辦該展覽後,我司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思考,除了在線下積極承辦實體文化創意體驗館和展覽活動外,該怎樣借著時代的東風,延展出全新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

博物館IP

近年來,IP(智慧財產權)一詞,幾乎涉及了各個行業,熱門IP改編的影視劇、周邊等層出不窮,可以說,熱門IP以其對公眾的影響力,通過轉化的形式實現了IP帶動全產業鏈的發展。

博物館,作為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機構,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如館藏、建築方式、設計理念等,本身就是一個大IP,對於文化的傳承,具有非凡的社會和經濟價值。2015年,IP開發的熱度蔓延至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

該年,《博物館條例》首次在國家層面上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表達了對博物館IP開發的贊成態度。然而,現在大部分博物館都還處於嘗試摸索階段,僅有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個別博物館率先藉助IP 熱潮,積極試水新型發展模式。

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實現IP開發

在邁入IP運營新時代的風口上,如何實現這一文化大IP的轉化,更好地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現如今的一大課題。博物館IP開發文創產品的特殊性,在於這是一種「再設計」,是文化資源與創意結合的過程,兩者缺一不可。

對已有文化資源的考證與研究,作為這一過程的「領導者」,至關重要,影響著設計師能否將藏品原本的思想與情感通過自己的設計準確地傳達給大眾。

而在設計中,否能從傳統文化中找到與現代設計的契合點,決定了此後產品的「生命力」。只有站在主要受眾的立場進行設計,以傳統文化為根,引入符合其觀念的時尚、科技等概念,才能使年輕一代從產品中得到情感共鳴,從內心接受、喜歡它。如此,文物才能真正「活」起來。

博物館IP+ACG的再設計

ACG,即為吸引年輕人的新興產業之一。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畫(Anime)、漫畫(Comics)與遊戲(Games)相結合,使更多年輕公眾了解博物館文化,帶動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博物館中的漫畫形象

以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的唐妞為例,正是由於設計者抓住了唐代文化元素與現代漫畫設計的契合點,同時將其合理運用於設計中,受人喜愛的「小胖妹」唐妞應運而生。唐妞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的形象代言人,她以館藏的一件唐粉彩仕女俑為原型,在設計時保留了唐代的妝容特點、以胖為美的豐腴體態、襦裙款式等,色彩採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紅,在技法上則是將國畫與動漫二次元風格相融合,構思十分巧妙。兼有陝西本土特色與現代感的唐妞不僅體現了中國特色、西安特色,傳承著唐文化的精神內涵,又符合富於生機的時代需求與新時代年輕群體的審美觀與時尚追求,成為吸引眼球的存在。

故宮作為一個超級大IP,其創作的卡通形象同樣源於其對於「皇家文化資源」的整合,如壯壯、美美等。此吉祥物形象的創意,源自於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瑞獸龍和鳳凰,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這些漫畫卡通形象蘊含著豐富的博物館文化元素及文化內涵,對館內文化資源傳播而言,是十分貼近時代的傳播載體,使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傳承。

卡通形象對文創產品的影響

在具有卡通形象的情況下,各類動漫化文創產品應運而生。根據唐妞的人物形象,現已開發了30餘種品類的產品,除了鑰匙扣、小鏡子、冰箱貼等傳統的旅遊紀念品外,還有設計有時下熱門的手辦盲盒系列,唐代仕女化身為現代化時尚女性,背上了現代的時尚挎包、搖起了呼啦圈、拿起了自拍杆,甚至稱起了體重。

故宮也一改以往古板說教的印象,改用搞怪、輕鬆的網絡形象,將故宮博物院莊重大氣的歷史文化,轉化為別具一格又極具藝術感染力的博物館衍生品,迅速拉近了故宮博物院與現代年輕群體的距離。

讓藏品「活起來」的動漫與遊戲

動漫有著極強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遊戲則帶來娛樂感、激發創造力,對於年輕人尤其有著不可抗拒的天然魅力。如今,優秀的動漫、遊戲作品不僅是日常普遍的娛樂性方式,更蘊含了思想性、藝術性、文化性,是一個以科技含量與文化傳承互動發展的「內容創新載體」。

博物館文創正是以「文化傳承」為紐帶,將文化元素巧用於其中,其作品於公眾而言,它們是獲取知識、體驗樂趣的非正式學習方式,於博物館文創產業而言,是創意的轉化品,是承載著歷史並讓靜態藏品「活起來」的重要載體,是「潛移默化」影響公眾的有效途徑;於博物館發展而言,它們是資訊時代的一種文化現象,文博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打造的遊戲「泰特的世界」,讓遊戲者於在不知不覺之中進入美術館,接受文化與藝術的薰陶,並在其中探索完成藝術相關的任務和挑戰,以此提升時空觀念、文化理解、探究技巧等能力。

日本《刀劍亂舞 -online-》這款遊戲,將日本古刀劍擬人化,通過與虛構的敵人對抗保護歷史,不僅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更使刀劍活態化,帶動了日本民眾對古刀劍的重視。

2015年,湖南省博物館全國首部文物題材系列動漫片《時空博物卡》,通過一張卡片,觀眾跟隨著主人公穿越至2000多年前的漢長沙國,了解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

2019年,故宮上線了解密類手機遊戲《繪真·妙筆千山》,通過做任務的形式,讓《千裡江山圖》真正活起來。

我司在多年的博物館展陳中,製作了相當數量的動畫作品,其中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的《錢王射潮》展示動畫,以獨到的設計、精美的畫面、有趣的展現方式,獲得了業內同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傳統文化題材的文創產品在融入現代化元素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更貼近現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必然會擁有更廣泛的消費群體。

數字媒體下的文化衍生品

在如今科技迅速發展、網際網路聯通世界、媒介融合傳播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依託於新科技環境,藉助這些新的數字媒體平臺玩跨界,成為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的新趨勢,開闢出傳播弘揚中華文化的新道路。文化體驗類衍生產品正是在這一趨勢下出現的、除了「實體」文創物品外的新型文創產品,它們將文化、創意、媒介、科技相融合,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高科技,藉助網絡、信息和媒體等多方力量優化整合,與傳統博物館互聯互通,為公眾開闢更生動地了解藏品及文化的渠道。

文化體驗類衍生產品有手機APP,如口袋博物館、每日故宮,可任意批註與點評的故宮名畫記等,不一而足。文化體驗類衍生產品,通過數字媒體的優勢進行高效的信息傳播,同時增加了互動性,以貼近現代化生活的形式拉近了藏品與公眾之間的時空距離,讓藏品背後傳達的精神與情懷得以展現在世人眼前。

博越從事博物館展陳行業多年,一直在積極探索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博物館文創產業的發展,從文化資源到文化需求、到文化IP、再到文化產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步都蘊藏著大學問、大胸懷與大智慧,任重而道遠。

在數位技術快速發展,多元化消費需求日益增長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文創產業,正逐漸擺脫傳統的束縛,開闢出新的發展道路。文創產業的「跨界融合」,將不再局限於產業和事業的明顯分界,不拘泥於一件文創商品、一部影音動畫,亦或是一場融合各界的新媒體展演,而是從博物館研究、教育、宣傳、展覽、出版、文保科技、網際網路 + 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出發,打造文創產品、文創活動、文創服務三位一體,實現實體與虛擬兩個領域的結合,打通線上與線下的完美互動,最終形成完整產業鏈。

在宣傳上,博物館IP與企業聯名合作以成為現實,進行品牌推廣、新品發布,博物館的IP形象甚至可成為企業品牌形象代言人出現於公眾眼前。

《我在故宮修文物》藉助電影、紀錄片「吸粉」,此後還出版了相關書籍,成功讓觀眾了解了何為博物館文保工作。

故宮博物院、NEXT IDEA騰訊創新大賽、QQ音樂三方聯合主辦了「古畫會唱歌」活動,以文創活動打通線上線下,線下公眾積極參與,創作出「古畫會唱歌」的音樂專輯,並於各大音樂平臺上線,給了古畫以新的展現方式。

故宮與老字號稻香村合作出品的節慶點心,於線上故宮淘寶銷售,虜獲了一大批吃貨粉絲。

時裝秀、燈光秀……博物館文創的產業鏈發展,還有更多種可能……全產業鏈的合作與發展對於收集、記錄、呈現、傳播、傳承、保護博物館文化資源,具有極其明顯的優勢和價值,促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向數位化時代邁進,最終,博物館文創產業必將逐步完善,以其影響力帶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

參考文獻:

單霽翔.《什麼阻礙了博物館文創的發展》

劉紹勇、廖雅.《動漫周邊產品在文創產業中的衍生——以博物館文物為例》

李核心.《對博物館文創發展的觀察與思考》

吳麗芳.《卡通形象在故宮文創產業中的運用研究》

胡緒雯.《博物館IP授權的理論與實踐——以上海博物館為例》

劉麗娟、叢紅豔.《在傳統中探尋本土設計——以陝西西安橋合動漫的原創 IP 品牌唐妞設計為例》

馮倩倩、林德祺.《博物館IP授權與文化衍生品的開發》

·END·

轉 自| 博越藝術機構

排 版|王 鑫

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博展聯盟觀點或立場。本文僅用作交流學習使用,圖文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文章發表後的30日內與博展聯盟聯繫。

相關焦點

  • 作品| 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高校博物館
    作品 | 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高校博物館 2021-0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現代化視野下中國博物館的未來發展
    中國博物館的現代化應是將博物館的功能置於「為人民服務」目標和策略之上的現代化,在觀眾服務上凸顯人性化,實現博物館的目標和公眾的志趣相匹配。一是在宏觀上,讓人民群眾分享更多的中國博物館資源。重點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
  • 讓研學遊更好地貼合傳統文化,城鎮文化ip
    每到暑期,中國各大高校、博物館、科技館裡,隨處可見浩浩蕩蕩的「研學大軍」,那些加入傳統文化元素的研學遊,更成為當下的熱門之選,受到許多家長和孩子的青睞。「研學遊」變成「研學熱」,其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同時也與學校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學生對攝取知識的渴望有關。
  • 端午傳統文化需要傳承與弘揚
    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龍舟節、醫藥節等,是最早出現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據記載,早在先秦已經出現,到了漢代,已有合藥、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在胳膊上系長命縷、迎濤神等諸多習俗。  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載體。包粽子、划龍舟是主要內容。
  • 2021高考作文時評素材:文物匠人、文化傳承、中國IP(附精批)
    比如近年備受關注的「女德班」,就是醜陋的「男尊女卑」文化在今天的「復活」。因此,能夠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對年輕人意義重大。(傳承傳統文化在內容上要勇於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運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傳播。)④再者,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找到其中與新時代青年文化熱點契合之處。比如,近年在年輕人中流行的「博物館熱」,就是很值得品味的典型案例。
  •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四川探索
    2017年2月,四川在全國率先啟動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從全省各地推薦的144名歷史名人中,遴選出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李白、杜甫、蘇軾等首批十大歷史名人,為其成立研究中心和研究會,打造博物館或紀念館,承載並弘揚歷史名人的當代價值。2017年9月,四川出臺《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施意見》,提出傳承發展的主要目標,梳理出17個主要項目。
  • 百名專家齊聚西安共話博物館文創發展的「跨界與融合」
    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賈強新時代的博物館角色更加豐富,文化更加多元,年輕態、社會化、無邊界等新概念已經對傳統的博物館經營和管理形成了巨大衝擊。文化傳播內容和形式的「破圈」與「出牆」,使博物館在年輕人心目中高冷刻板的印象正在逐漸改變,歷史文化與社會各界的對話交流也在持續更新。
  • 陝西歷史博物館《闕樓儀仗圖》特展受熱捧 借創新合作傳承傳統文化
    隨著暑期的到來,陝西歷史博物館旺季又至。除了展現地方歷史文明的常設展覽、唐代壁畫珍品館、大唐遺寶展等展廳,還有一系列特別展覽和最新展覽也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上線。其中,東展中廳舉辦的館藏國寶「唐懿德太子墓闕樓儀仗圖特展」尤為吸引年輕人的關注。
  • 如何打造優秀傳統文化IP之「網遊篇」
    那麼,作為數字文化的一部分,遊戲如何真正與傳統文化創新融合?新時代下傳統文化如何成為潮流文化本身?本文整理了一些把優秀傳統文化IP融入到網路遊戲中的典型案例,匯聚了一些業內人士的觀點和經驗之談。在「數字+」時代,遊戲企業積極探索傳統文化傳承活化之路,以高度包容性與延展性催生著國風遊戲不斷更新升級。1、國風與「慢美學」疊加《江南百景圖》將古典的美學風格與「慢生活」融合在一起,塑造出極具特色的遊戲節奏和玩法。以明朝萬曆四十四年的江南為背景,玩家在遊戲中建造自己的水鄉桃源,享受晴耕雨讀的閒暇時光。
  • 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香港現代都市融合
    新華社香港5月28日電(記者顏昊、周雪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8日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舉行奠基儀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設工程正式啟動。該館建築設計師嚴迅奇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他的設計目標是要讓博物館的參觀者與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交流,同時也要將這一傳承傳統文化的建築融入香港現代都市。坐落於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預計於2022年竣工,正式開放後將長期展出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藏品,並通過多媒體展示、講座、文創產品營銷等方式展現故宮文化。
  • 非遺+遊戲:傳統文化傳承有了新玩法
    而中國遊戲人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積極承接這一任務,將非遺與遊戲結合起來,給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玩法。 現代社會非遺傳承新方法:遊戲作為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日益受到重視,社會各界都紛紛投入到這項事業當中,但非遺傳承依舊處在困境當中:社會上年輕一代與這些傳統文化的距離越來越遠,很多非遺項目的傳承都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狀態。
  • 古建美 中華魂公益行動進駐西安碑林博物館,保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12月10日上午,古建美 中華魂——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陝西站暨西安碑林博物館公共衛生間改造公益捐贈項目籤約儀式在碑林博物館舉行。  本次活動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羅哲文基金管理委員會聯合西安碑林博物館主辦,中國民協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古建美中華魂—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九牧廚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公益支持。
  • 【理型語文•寫作專題】|2021高考作文時評素材:文物匠人、文化傳承、中國IP(附精批)
    ④再者,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找到其中與新時代青年文化熱點契合之處。比如,近年在年輕人中流行的「博物館熱」,就是很值得品味的典型案例。⑤曾經在不少人的認知中,存在對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刻板印象,認為這些都是無趣的「老古董」,但近年興起的一些新的文化樣態則改變了這些成見。
  • 傳承中國古建 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鑑賞的重要對象。為了讓同學們更多地鑑賞建築藝術,2020年8月20日、8月22日,寧縣博物館聯合藝苑美術培訓學校開展「傳承中國古建 弘揚傳統文化」社會教育活動。本次活動雙方精心策劃,組織安排。
  • 中國最文藝博物館,現代化和園林相融合,設計師曾參與擴建羅浮宮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改變了許多王朝,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寶物,很多人想去旅遊了解一個城市,就去博物館看看城市的歷史,博物館發現中國寶物最多的地方是故宮博物館,其次是臺北的故宮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但事實上,我國所有的博物館都有自己收藏的「真館的寶物」,有自己的特色,每個人的喜好都不一樣,但是,
  • 非遺課堂: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
    寒假裡的「非遺課堂」  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非遺部主任劉媛之告訴筆者,2017年寒假,南京市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三大主題,其中之一為「傳統文化在身邊 幸福新春喜盈門」,此主題與博物館的「非遺周周學·南京非遺在我身邊」正好契合,於是南京各校小學生自發組織起雛鷹假日小隊,紛紛來到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跟隨非遺大師學非遺。
  • 「雲遊博物館」啟示文保與傳統文化「數位化」
    任它滄海桑田,這些數據都將是數位化時代的一種可世代傳承的文化遺產。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姜偉超、張玉潔近些年,去博物館看展覽正在成為一種新年俗。但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大博物館閉館已一月有餘。不過,國家文物局組織各地博物館推出網上展覽,部分彌補了大家的遺憾。
  • 東莞可園傳統文化遊 讓博物館成貼近民心的文化後院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與往年以展覽和演示為主不同,今年的文化惠民系列活動以重視文化傳承、突出文化個性和互動模式為特色,通過舉辦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活動,拉近博物館與市民之間的距離,讓博物館成為貼近民心的「文化後院」。
  • 激發南京文化IP活力,讓「博物館之城」花式賦能美好生活
    在南京,博物館儼然已成為最強的IP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考察,腳步從南通博物苑到長江、運河岸線,並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發了南京文博界的熱烈響應並立刻行動起來。
  • 首個「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展會來了!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驚豔亮相!
    本屆展會是文化和旅遊部組建後,   舉辦的首個「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展會。   自本屆開始,展會增加了旅遊版塊,   也由此成為一個致力於   「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國字號展會。   展會主要分為   文旅融合主題館、美麗中國館、   詩畫浙江館、匠心傳承館、   電競動漫館5大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