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之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傳統文化的復興,讓武漢會更加旗幟鮮明的告訴世界,我們心目中的東方大都市是什麼樣的。
大楚網獨家策劃「大城復興紀」——力邀學界、文化界名家大師、專家學者,共論武漢在城市大踏步進階過程中,對歷史精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今天,與您相約湖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館長——萬全文,暢聊省博的傳承之夢。】
2017年底,一檔「現象級風潮」欄目《國家寶藏》,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燃」爆了全國。
湖北省博物館在節目中呈現了三件寶物:越王勾踐劍、雲夢睡虎地秦簡和曾侯乙編鐘。
越王勾踐劍
雲夢睡虎地秦簡
曾侯乙編鐘
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延續著華夏民族的精神血脈。通過《國家寶藏》,很多觀眾第一次知道,原來雲夢秦簡中的法制精神、商鞅方升裡的精準理念、銅鎏金木芯馬鐙的古老智慧、秦杜虎符開創的信息安全技術……至今仍在我們的生活中延用。
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從帝王將相到平凡百姓,那些守護的傳奇、技藝的傳承、精神的傳遞,因此發出此起彼伏的驚嘆。
因為《國家寶藏》,雲夢秦簡等文物成了「明星文物」,也有多位博物館館長、今生故事講述嘉賓成了被觀眾熟悉、敬仰和熱議的「明星人物」。
他,是將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和雲夢睡虎地秦簡帶上《國家寶藏》的「明星館長」。
他,亦是從事主要研究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和楚文化的專業學者。
他,就是湖北省博物館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館長——萬全文。
推廣博物館教育,讓展品「走出來」
博物館的教育是一種從成人到兒童的通識教育,也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湖北省博物館有《楚文化》、《曾侯乙》、《梁莊王》等常設展覽,近年來我們也引進了很多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於全世界各地的臨時展覽。我們還圍繞展覽舉辦一系列的教育推廣活動和公益講座,並出版圖書和音像製品。除此之外,我們也在適當的時候通過「流動博物館」的方式讓展覽和藏品「走出去」,推介我們的傳統文化。
近年來,湖北省博物館創立了「禮樂學堂」的教育品牌。我們研發了《禮樂中國》《楚國青銅冶鑄成就》《古文字發展歷史》《傳統節日》等課程,不僅將「禮樂學堂」的課程帶進了武漢的幼兒園、小學、中學、高校、福利院、部隊、社區,而且送到了湖北的黃岡、隨州、宜昌等縣市,還在新疆的吐魯番、博爾塔拉州以及臺灣等地巡講。
除了禮樂學堂的課程,我們也成立了編鐘古樂團,應邀出訪了日本、新加坡、美國、德國、英國、法國、荷蘭、盧森堡以及香港、臺灣地區,參加了建國35周年大典及97香港回歸的慶典等演出。於此同時,還與亞洲青年交響樂團、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以及臺灣的國樂團等世界著名樂團合作演出,並與日本NHK國家電視臺長期合作製作音樂節目。
到目前為止,編鐘演奏仍然是湖北省博物館的一個傳統特色項目,觀眾們在參觀之餘,也可以去我們的演奏廳聆聽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的演奏。這種表現形式對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極其有益的。
傳播工匠精神,用現代元素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
利用現代新元素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做法,很多博物館都在做。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紅火,讓文博界的工匠們從幕後走到了臺前。湖北省博物館也有眾多的文物修復師,大家在展廳看到的很多文物,都是這些專家們巧手施為,妙手回春的。以前媒體報導過省博的青銅器修復師,漆器修復師,曾侯乙編鐘複製者,新華網還曾經報導過我館文保中心同齡同名同修文物的「80後」小夫妻,這都是我們宣傳工匠精神、讓傳統文化引發關注的具體做法。
近年來,眾多博物館積極研發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取得了豐碩成果。湖北省博物館也積極應對博物館的文創大潮。2017年6月,湖北省博物館牽頭成立湖北博物館文創聯盟,連續舉辦了多次文創大賽。結合館藏特色,採用授權開發、合作開發等方式研發新品:比如2017年就研發了編鐘AVR產品、楚隨交鋒飛行棋、金枝玉葉系列首飾、彩銅書籤等近110多種文創產品投入生產。在廈門海峽兩岸文創博覽會上,我館開發的益智遊戲系列文創產品獲「最佳人氣獎」,整個2017年商品銷售額突破千萬元。
在我們看來,文創產品商店應該成為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廳」。觀眾來博物館參觀,看了展覽,看了展品,參加完互動體驗,最後來到博物館藝術品商店,帶走一兩件文化產品,這才是一次完整的博物館之旅,也是一次「把博物館記憶帶回家」的文化體驗。
領悟傳承楚文化的氣度與精神
大家知道,武漢的城市之根可以追溯到商代早期的盤龍城。我們湖北省博物館有一個盤龍城的專題展廳,而盤龍城所在的黃陂,也建立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博物館。這是武漢人民對城市之根的紀念與展示。
清朝末年,張之洞建漢陽鐵廠,這是考慮到了武漢便捷的水路運輸;包括之前漢口成為通商口岸,同樣是因為「東方芝加哥」的特殊地位。武漢還有黃鶴樓,有古琴臺,有值得在近代史上大書特書的辛亥首義,有相當數量的名人故居。
因此,我們在討論武漢的發展之時,也要考慮到這座城市的歷史積澱與發展的態勢,並且在心態上與之吻合。新時期的武漢,應該在充分發揮「九省通衢」地位的同時,也具備一種開放、理解、包容、共贏、敢為人先的心態。外求諸人以博採眾長,內求諸己以獨具一格,這曾經是楚文化的氣度與精神,同樣,這也應該是今天全武漢人民的氣度與精神。
一座博物館,復興一座城
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的問題並非中國獨有,而是一個國際化的命題。近年來,隨著我們改革開放的深入,傳統與現代的衝突日益凸顯。
作為一家文博機構,湖北省博物館在這方面是有責任和義務的。我們有自己的藏品,這些藏品不僅包括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很多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我們有條件根據這些藏品去展示、表達、啟發、引導,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博物館在觀眾眼中有很強的公信力,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種信任,我們也不能夠辜負這種信任。
對一個城市而言,博物館既是地域名片,也是其獨有的文化IP。我們文博界有一句話,叫做「一座博物館可以復興一座城市。」武漢這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形成了以省博物館為龍頭的國有博物館系列,以辛亥革命博物館為代表的近現代系列,以武漢革命博物館為代表的紅色文化系列,以武鋼博物館為代表的行業博物館系列,以武漢琴臺鋼琴博物館為代表的非國有博物館系列格局,大家共同推動博物館向社會開放,讓博物館走近市民。
博物館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她有張力,博古通今,是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等待我們去感知前人的情感與智慧。文化的復興和城市的復興任重道遠,在這個建設過程當中,我們需要通過博物館去和古人建立真誠豁達的理解,我們也需要通過博物館的積澱去消弭生活當中的焦慮與浮躁。
希望大家都能夠經常到博物館來逛一逛,我相信博物館一定有值得大家留戀的地方,大家也一定可以在博物館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寧靜。
後記:
文物真正讓人動容的核心,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博物館所承載的,不僅是歷史的厚度,還有各類藏品所蘊含的深度。要將這些寶物好好保護修繕,然後挖掘它們的精髓,以通俗易懂、豐富立體的形象展現給受眾,做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歷史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