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codehome導語:百駿圖、象牙球、金魚轉心瓶...這些珍貴的館藏和STEAM教育到底有什麼聯繫?臺北故宮博物院做出一次可貴的嘗試——和STEAM課程設計合作,研發出一套題材「古典」的國寶文物創意課程。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日開展了一期教學活動,主題為《故宮丨數位教學應用工作坊》。
STEAM教育走進故宮博物院
在海峽對岸,故宮博物院在科普文物知識上一直不太「正經」,從Virtual Reality(VR)展示到《嘻哈故宮》,不遺餘力地用時下年輕人最熱衷的新潮話題來吸引他們進館學習。作為STEAM 教育進入臺灣中小學課堂的第一次嘗試,故宮博物院挑選了包括橄欖核舟、鏤雕象牙球、乾隆霽青描金遊魚轉心瓶和毛公鼎等10件具有代表性的館藏為主題,與編程相結合,同時融入3D列印、鐳射切割一系列新型技術,務求把動手操作與歷史文化做到無縫結合。
課程設計完成後,故宮博物院將舉辦教學應用工作坊,為中小學校是提供培訓,並以示範課巡演為載體,目標是將這套課程送到全臺灣中小學的講臺之上。
故宮博物院跨界嘻哈文化,讓人大跌眼鏡
作為臺灣省最重要的文化部門之一,臺北故宮博物院此次開展的國寶創意課程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乃是推動STEAM教育普及的其中一環。除文化部門外,科技部門、產業部門等同樣加入到這次的STEAM教育推廣中來。近年來臺灣省教育部門力推的108課綱,在STEAM教育上亦有明顯側重。
增加實際操作課程學分的佔重,以及讓跨學科領域課程項目式教學(PBL)進入正式課表等,都是鼓勵STEAM教育繼續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新課綱注重動手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重視培養學生對科技的敏感度和藝術涵養,在程式設計、科學與工程方面的知識掌握有明確指導,甚至連micro:bit一類的教具平臺也收納在課綱當中。
有官方背書的STEAM教育,在進入課堂的過程中自然順風順水,學校的執行也會相應流暢自然。教育部門鼓勵教師因材施教,在提高實操課程學分的同時,下調了必修學分比例,以求改變以往「百校一面」的情況,讓每所學校都能依據自己的教學特色辦出不同的風格。
從校園中培養出創客
臺灣中小學探索STEAM教育的道路,其實可以追溯到108課綱之前。創客文化進入臺灣校園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例如編程、3D列印等創客類課程,已經比較普及。
在學科教育的基礎上,每所學校會根據自身強項來著重推廣一些特色學科,像信息學競賽、機器人競賽、藝術創作和體育項目等為驅動,建立自己的口碑,在臺北市範圍乃至全臺灣省內打造自己的專屬IP。
3D列印技術已經走進很多臺灣中小學
舉個例子,鶯歌城是臺灣的陶瓷重鎮,而鎮中的昌福國小正是創客特色教育的踐行者。校務部門對於故宮文物創意課程有濃厚興趣,原因在於本期展品之一的乾隆轉心瓶題材非常貼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因為許多學生的家庭以製作陶瓷工藝品為生,所以轉心瓶的3D列印與瓷器歷史知識聯合課程,能容易令學生產生對課程的好感。
而在臺北市的日新國小,則聞名於創客教育多年,校園中濃厚的創客氛圍來源於大部分學生對編程和3D列印技術良好的技能基礎。日新國小的側重點放在了文物的歷史知識融合上,例如使用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為毛公鼎建模,將毛公鼎上的銘文譯文通過AR方式呈現在平板電腦上。
VR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
出於對動手能力的重視,臺灣大多中小學開設的編程課都會將編程與硬體製作相結合,單純的電腦代碼編程更多存在於信息學方面。校外培訓市場同樣印證了這一點,相較於目前國內的線上編程百家齊放,臺灣採取的途徑在我們看來會相對求穩,鼓勵學生線上學習與線下動手兩駕馬車並駕齊驅。
課程內容:開源,分享,共同進步
伴隨著PBL教學模式的引入,以及多元、差異化教學的需求,教師在專案題材上的創新也迎來了新的挑戰。保持對新鮮科技關注的同時,基礎學科的老師也開啟了如何將新技術與學科進行有機結合的新旅程。參加創意課程工作坊巡演的,除科技資訊學科的教師外,還有大量的國文歷史藝術學科教師,負責本次故宮文物創意課程設計的易心科技公司,汲取了來自這些非科技資訊學科教師的大量反饋和建議,反覆修改調整,讓課程能夠拆解成模塊單元,從而靈活地應用到不同的教學環境中。
數位教學應用工作坊的上課方式
在追求課堂創新的道路上,臺灣教學分享社區應運而生。從少數人將設計專案及教學經驗分享到社區上開始,逐漸引發大量教師甚至家長跟帖交流,在一眾博客、Facebook社區中萌芽的創客教師社群,在STEAM教育的風頭下迅速成長。
這個現象引起了Micro:bit CEO——Zach Shelby的注意,他提到Micro:bit網上社群的活躍度來說,來自臺灣地區的網民數量足以排進世界前三位。個別教師因在社群積極分享而成為大V,被同行視作標杆人物的同時也收穫了家長圈、創客圈的一眾粉絲。
臺灣的教師也和科技行業保持了緊密互動,不僅僅是臺灣本地的本道題硬體公司,還和眾多國際知名的科技公司、開源硬體組織保持聯繫,科技公司如微軟、谷歌,硬體製造公司如樹莓派、Arduino,甚至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Scratch Lab,都有相當深度的交流。正是如此,讓臺灣的STEAM課程內容可以緊隨科技發展的步伐,保證學生能接受到最純粹的創客教育。
來自各地區不同科目的教師在故宮博物院接受培訓
STEAM教育離不開優良的社會氛圍
離開校園,臺灣家長對STEAM教育的接受度也是相當之高。由於家長本身就是玩樂高積木長大,這本身就是一項自發性的STEAM教育行為,加之臺灣文化和歐美文化之間向來有較密切的聯繫,所以少兒編程、機器人、3D列印、Micro:bit這些STEAM教育項目很容易被家長和社會接受,這種狀況對於STEAM教育的推廣傳播來說是不小的助力。
STEAM教育理念在臺灣的快速發展,與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管理層的支持密不可分,教師們的積極配合,推陳出新的舉動也令STEAM在臺灣得以順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