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黑手正在向臺北故宮伸出手。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計劃將前「行政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
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因為有20件珍品和30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1948年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文物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名稱具有歷史文化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
臺北故宮降級改名,臺灣能從中受益嗎?答案是,除了民進黨有能力從中獲得政治利益外,臺北故宮博物院和臺灣民眾都將是受害者。
島內文化界人士指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都是國寶,不應貿然降級,管理這麼多文物,不是一個文化部下屬單位能夠勝任的。」請想想,1933年北平故宮博物院成立時,為何歸行政院管轄,並受立法院、檢察院監督,「臺北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學科門類繁多,它的機構比文化部大得多。故宮博物院併入文化部,意味著它的縮編和研究功能在萎縮,國際地位在下降。
「降級」的弊端已被專業人士解釋清楚;「改名」的危害是所有婦女和兒童都知道的。如果將臺北故宮的名稱改為「華夏博物館」和「亞洲博物館」等等奇怪的名字,其多年積累的品牌資產將受到嚴重損害甚至毀滅。試想,如果一家公司不容易樹立良好的聲譽和聲譽,它會不會無緣無故地改名呢?這和自殺有何不同?
這就是民進黨,不分職業,不顧常識,不顧公共利益和人民生死存亡,只要高興就好,民進黨一直要求臺灣中華航空公司改名,也正是為了「臺獨」美夢和阿Q的自身利益,才不惜毀掉自己的招牌。
民進黨想動臺北故宮早已不止一日,陳水扁時期,他想把臺北故宮的名稱改為「福爾摩沙展覽館」和「萬國博物館」,將其中一座分為「臺灣博物館」和「中國博物館」,並將館藏文物分為「臺灣文物」和「中國文物」兩部分,迫於壓力,陳水扁失敗了。然而,民進黨現在「大權在握」,不僅雙手遮天,而且無法無天。我擔心它會肆無忌憚地行動到底。
民進黨的相關行動仍處於公開謠言、試探水溫的階段,只要島內社會反彈稍有降低,就會按照既定的劇本打壓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前,民進黨當局強行關閉中天電視臺,並用「選委會」牌清除國民黨等無下限的行動。
民進黨當局自二次上臺以來,「去中國化」無所不用其極,去孔子、去孫中山、去鄭成功,取消遙祭黃帝陵……為一黨一己之私,將大量公帑和社會資源耗費在對臺灣有害無益的事上,令兩岸對立升高、臺海局勢危急,民進黨實在心太黑!島內輿論怒嗆,如果民進黨這麼想對臺北故宮「去中國化」,何不乾脆把文物還給祖國?
(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