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黑手伸向臺北故宮博物館,島內輿論:應該把文物還給祖國

2020-12-22 近期消息

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黑手正在向臺北故宮伸出手。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計劃將前「行政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

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因為有20件珍品和30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1948年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文物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名稱具有歷史文化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

臺北故宮降級改名,臺灣能從中受益嗎?答案是,除了民進黨有能力從中獲得政治利益外,臺北故宮博物院和臺灣民眾都將是受害者。

島內文化界人士指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都是國寶,不應貿然降級,管理這麼多文物,不是一個文化部下屬單位能夠勝任的。」請想想,1933年北平故宮博物院成立時,為何歸行政院管轄,並受立法院、檢察院監督,「臺北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學科門類繁多,它的機構比文化部大得多。故宮博物院併入文化部,意味著它的縮編和研究功能在萎縮,國際地位在下降。

「降級」的弊端已被專業人士解釋清楚;「改名」的危害是所有婦女和兒童都知道的。如果將臺北故宮的名稱改為「華夏博物館」和「亞洲博物館」等等奇怪的名字,其多年積累的品牌資產將受到嚴重損害甚至毀滅。試想,如果一家公司不容易樹立良好的聲譽和聲譽,它會不會無緣無故地改名呢?這和自殺有何不同?

這就是民進黨,不分職業,不顧常識,不顧公共利益和人民生死存亡,只要高興就好,民進黨一直要求臺灣中華航空公司改名,也正是為了「臺獨」美夢和阿Q的自身利益,才不惜毀掉自己的招牌。

民進黨想動臺北故宮早已不止一日,陳水扁時期,他想把臺北故宮的名稱改為「福爾摩沙展覽館」和「萬國博物館」,將其中一座分為「臺灣博物館」和「中國博物館」,並將館藏文物分為「臺灣文物」和「中國文物」兩部分,迫於壓力,陳水扁失敗了。然而,民進黨現在「大權在握」,不僅雙手遮天,而且無法無天。我擔心它會肆無忌憚地行動到底。

民進黨的相關行動仍處於公開謠言、試探水溫的階段,只要島內社會反彈稍有降低,就會按照既定的劇本打壓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前,民進黨當局強行關閉中天電視臺,並用「選委會」牌清除國民黨等無下限的行動。

民進黨當局自二次上臺以來,「去中國化」無所不用其極,去孔子、去孫中山、去鄭成功,取消遙祭黃帝陵……為一黨一己之私,將大量公帑和社會資源耗費在對臺灣有害無益的事上,令兩岸對立升高、臺海局勢危急,民進黨實在心太黑!島內輿論怒嗆,如果民進黨這麼想對臺北故宮「去中國化」,何不乾脆把文物還給祖國?

(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

相關焦點

  • 日月談: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伸向臺北故宮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島內文化界人士指出,臺北故宮典藏的都是國寶級文物,不可貿然降級,要管那麼多文物,不是一個「文化部」下屬單位所能勝任,「請想想為何1933年國立故宮北平博物館成立時,就隸屬於行政院管轄,受立法院、檢察院監督?」臺北故宮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所涉專業極廣,編制遠比「文化部」大,併入「文化部」,就意味著縮編和研究功能縮水、國際地位下降。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導讀:最近兩岸關係十分嚴峻,民進黨試圖與大陸擺脫關係,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黑手開始伸向臺北故宮。據臺媒報導稱:民進黨當局目前開始籌備將臺北故宮降級,原屬於「行政機構」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在不久後降級成為「文化部」的下屬單位,還可能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者「亞洲博物館」。
  • 俠客島:民進黨為何又要對臺北故宮下黑手?
    「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誰能想像,這種毫無辨識度的大路貨名,要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新名字?但這就是民進黨當局日前在籌備的最新動作。據島內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正「醞釀」給臺北故宮「降級」、改名。這些新名字之所以會被媒體知悉,應是有心人故意放話,測試「風向」。
  • 輿論壓力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叫停 」改名
    臺海網12月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將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披露後,島內輿論猛烈抨擊,質疑民進黨當局「臺獨」幻想作祟。迫於壓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昨天緊急出面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爭議緣起:傳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臺媒日前爆料,為配合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組織改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降級為「文化部」的下屬三級機構。消息傳出後,有人認為這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
  • 民進黨,不想要文物,那就還給大陸
    導讀:有消息稱,臺灣民進黨當局為了「臺獨」不擇手段。近日竟想對臺北故宮改名降級,抹去「中國」印記。對此,有網友嗆聲:何不乾脆把文物還給大陸?臺北故宮要改名了?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北故宮會近日由隸屬臺灣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降為隸屬臺灣文化事務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並改名「華夏博物館」,引發島內民眾引發議論。這又是臺灣民進黨沒事找事做,目前「臺獨」無望,就在其他事情上做「去中國化」,企圖割斷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有網友諷刺說,既然要「去中國」,還留著這些文物幹嘛?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民進黨當局給改名了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的著名博物館之一,其中存放了大量歷史悠久的珍貴文物,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在臺灣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最近,由於民進黨當局不斷在島內推進「臺獨」政策,臺北故宮博物院可能會面臨「改名以及降級」的風險,這令許多人士感到非常不滿。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臺北故宮新院長公然叫囂「臺獨」,又稱「文物是我們的」
    海外網7月17日電 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16日上午上任。上任當天,他就公然揚言自己主張「臺獨」,並叫囂「故宮臺灣化」,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他還聲稱,臺北故宮並不是「把人家的文物搶過來」,而是「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就跑到臺灣」。
  • 臺北故宮「小媳婦化」,是想讓臺灣成孤島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被踢爆將從2020年起整修閉館3年,其文物將移至位於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這個奇葩決議的提出者,正是之前宣稱任內重要任務是「故宮臺灣化」的新院長陳其南。這位「臺獨」色彩濃厚的院長如此行事,所為何來呢?解救觀光?
  • 更名「華夏博物館」?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並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
  • 更名「華夏博物館」?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華夏經緯網綜合報導】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並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且不論主事者背後的論述及思維為何,但想法之幼稚及不專業,形同兒戲,卻馬上被人看穿。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導語: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行政機關,欲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更改名稱並降級。島內專業人士對此「心有餘而力不足」。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繼臺北故宮要「去中國化」後,下一個是臺灣歷史博物館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自新任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上任後宣示,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被批「去中國化」後,日前,臺灣歷史博物館前主任秘書徐天福稱,史博館從今年7月1日起,罕見閉館整修3年,從河南博物院考古出土的文物都要被送到臺北故宮、「中研院」史語所及臺灣美術館。對此,徐天福質疑青銅器、唐三彩等中華文化都是從大陸出土,難道是要「臺灣化」?
  • 民進黨魔爪伸向了臺北故宮
    博物館的精神不是只有服務觀光人潮,它還要有文化的高度,如果都是用觀光考慮,其實非常不專業,請不要把故宮當成工具。    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館長馮明珠:這個做法非常不專業,文物搬遷不是想像中容易,包括南院是否有這麼大的庫房?新的庫房文物夠不夠放,庫房設計是否符合文物典藏環境。
  • 臺北故宮改名?學者潘朝陽:「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不可分割」
    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教授潘朝陽作者:吳生林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將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披露後,島內輿論猛烈抨擊,質疑民進黨當局「臺獨」幻想作祟。潘朝陽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珍藏的文物,不僅是中國人的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珍寶,民進黨當局改其名降其級,根本是「臺獨」幻想在作祟。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臺北故宮改名?臺學者吳昆財痛罵:這種伎倆連民國軍閥都不屑為之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作者:吳生林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將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披露後,島內輿論猛烈抨擊,質疑民進黨當局「臺獨」幻想作祟。其一是許多鼎鼎大名的學者,如胡適、傅斯年、林語堂、張大千等鴻儒名士;其二是聞名中外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多少遊客千裡迢迢來臺北故宮博物院朝聖,只為了一償宿願,一睹中華文明,甚至是全人類的瑰寶文物。任何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會竭盡全力呵護這些屬於中國人的國寶,以突顯中國文明對人類歷史的貢獻。
  • 臺完成新一輪人事布局 臺北故宮新院長被指「涉獨」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餘潞】蘇貞昌接任「行政院長」後迅速完成「組閣」,但部分成員名單尚未敲定。13日,「內閣」完成新一輪人事布局。臺「行政院」13日證實,「海洋委員會主委」由現任代理主委兼「海巡署長」李仲威升任,臺北故宮院長則由「國史館館長」吳密察出任。《聯合晚報》13日介紹稱,今年63歲的吳密察從臺大歷史系畢業後赴日本留學,專研臺灣近代史,2001年首度「入閣」擔任「文化部」的前身「文建會副主委」,後來任「臺灣歷史博物館」首任館長及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系主任,2016年接掌「國史館」。
  • 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