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很無聊?奧美拍的臺北故宮,比遊樂場還好玩

2021-01-14 數英DIGITALING


廣告片截圖 © 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物的宮殿,到人的樂園。

 


 01 


博物館作為消費空間,針對它的推廣,從來就不是一道易解題。


近年來,各家展館爭奇鬥豔推出文化周邊,從口紅到手遊應有盡有,有趣得很,顏值也可。如此這般與大眾 social,除了打開博物館的知名度,也是為了激發大眾到現場一探究竟的欲望。


更傳統一點的方式還有策展:與打造文化周邊的邏輯一樣,它們都是通過宣傳具有歷史感的物品,進而傳播整個展覽空間。


然而,這些常規操作,並非沒有 bug。說白了就是:如果對文物不感興趣,我沒事兒費那麼大勁去博物館做甚?


博物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目標客群的單一與固定。

 


 02 


從「先推廣物品,後傳播空間」的角度出發,在「物」的花樣上多下些功夫,似乎是博物館拓客的唯一路徑。


倘若換個思考順序,即「先傳播空間,後推廣物品」呢?宜家不就是個典型案例:家居商場搖身一變,成為消閒空間,哪怕什麼都不需要買,有事兒沒事兒人都樂意去逛逛。


這個 idea 放到博物館身上會太大膽嗎?也許並不會。2019 年 9 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廣告片《未來,不期而遇》,由臺灣奧美為其量身打造,用極其厲害的洞察和創意,拓展,甚至顛覆了人們對博物館作為消費空間的全部想像。


作品中呈現的臺北故宮,親和而逗逼,市井且日常,溫暖中又帶著淚點。它敞開自家大門,哪怕對文物不那麼有興趣的人,大概也樂意踏足前往,探索一番。


臺北故宮博物院 《未來,不期而遇》



廣告片中唱主角的不再是文物,而是人與他們的各樣空間實踐。不單單是看展,包括約會、買菜、玩耍等日常行為,都被允許發生在臺北故宮裡,進而從整體空間的調性上,重新對博物館進行了包裝設計。


身在其中,人與文物互為伴隨與映照,見證著發生在彼此身上的故事。古早的歷史,與可以被感知的當下產生了高度銜接。這樣的博物館,有溫度,又充滿新意,煥發人群嚮往。

 


 03 


我大膽推測一下臺北故宮給出的項目 brief:目標就是拓客,尤其是想辦法讓那些平日裡對博物館沒什麼興趣的人,願意到現場一探究竟。


臺灣奧美給出的解決方案其實也蠻直接:針對上述人群,逐個擊破,將臺北故宮打造成,能夠為他們提供奇妙體驗的趣味空間,進而煥發魅力與吸引。

具體的創意策略,根據作品呈現,這裡將它簡單概括為三部分:


/ 為空間重新定調


從博物館,到以文物為主題的消閒空間。

 

與帶著筆記本,到博物館規規矩矩考察歷史的遊客相比,《未來,不期而遇》裡的主人公,實在是太「非典型」了:


有對館藏信息一知半解的半吊子粉絲;有一上來就直言「自己從來不愛博物館」的新新人類;還有對文物背景完全不熟,對做飯、吃飯卻相當熱衷的普通小老百姓。


這樣一幫人出現在博物館裡,表面上看實在魔幻,但仔細想想:他們不正是甲方意在拓展的客群麼?若你剛巧也是對文物不怎麼感冒的一族,看到這裡 maybe 會心一笑:「哎,那個怪怪的人,不正是我本人?」


《未來,不期而遇》中,博物館的訪客都很「非典型」
廣告片截圖 © 臺北故宮博物院


將人物放置進故事之後,臺北故宮開啟了「實力寵粉」模式:你對我不感興趣不要緊,這並不妨礙我寵你。於是乎,喜歡耍酷的年輕人遇見了 VR、想玩溜滑梯的小朋友遇見了古董版變形金剛、一心想著煮餐的新手媽媽從文物中獲得了烹調靈感。



廣告片截圖 © 臺北故宮博物院


通過人群示範,這些可能在臺北故宮中發生的奇妙體驗被一一展演出來,衝擊著觀眾的想像。臺北故宮繼而搖身一變,從博物館,成為了以文物為主題的大型、多功能消閒中心,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得其樂的方式(此處再次聯想到宜家 x2)。


功能屬性的延展,伴隨著空間整體調性的變化:當包括約會、買菜、玩耍等日常活動與生活細節,都被允許發生在博物裡時,它不再高高在上,接觸到了「地氣」,變得親切和有趣了起來。

 

/ 讓文物「下凡」


文物,也可以是承載人類想像力的遊樂場。

 

整部廣告片,僅輕描淡寫地介紹了館藏寶貝的名稱和年齡,再無透露更多關於它們的信息。如同一場用戶原創內容發布會,主人公們靠著自己的暢想對文物進行解讀。



《未來,不期而遇》中,主人公依靠自身想像,對文物進行解讀
廣告片截圖 © 臺北故宮博物院


那些看上去荒誕不經的古怪思路,用戲說為整部作品增色不少,同時也讓文物成功「下凡」,social 力瞬間爆棚(類似的手法表現文物,在抖音 2018 年刷屏案例中有出現)。


博物館裡的文物,從被字句所限定的歷史再現,變成了承載人類想像力的遊樂場。從被告知「它是什麼」,到按照自身體驗去主動想像「它是什麼」,於是每個人都能找到與文物獨特的連接方式。距離感變小,歸屬感增強。


人與物的連結,除去智性上的無限接近,《未來,不期而遇》還展示了另外一種形式:感性上的無限靠近。72 歲的林月梅,用手觸碰著文物的質感,喚醒她對青年時期在臺北故宮中與愛人暢遊的記憶。



廣告片截圖 © 臺北故宮博物院


林月梅的眼睛已經看不見了,但她來故宮不是為了眼睛,而是因為溫度、觸感、味道,還有記憶。


林月梅,72 歲。


清,八角形多寶格匣,大約 250 歲。


臺北故宮博物院《未來,不期而遇》視頻文案節選


人與文物之間的那道玻璃牆,消失了。每個人都能在文物身上,尋得獨一無二的解讀與體驗。


/ 注入奇緣


來到博物館,人遇見文物,文物也遇見人。

 

空間中若無故事,它頂多是片空白。有了人,有了與人相關的故事,空間才會充滿個性與趣味。


國際知名書店經理人、英國連鎖書店 Waterstones 總經理 James Daunt,認為實體書店的魅力之一,是「奇緣(serendipity)」的發生。


以上洞察似乎適用於任何一個消費空間:吸引人的地盤,無一不是製造「奇緣」的高手。每個人都帶著一份期許走進它,卻意外收穫了比自己預料中更美好的 surprise。想想看那些你愛逛的書店、百貨公司、格子鋪,是不是都有這樣的特質?


《未來,不期而遇》中的臺北故宮,就是一個奇緣發生地,其中充斥著人與文物的奇遇:原來這麼好玩?這麼有趣?這麼令人意想不到?諸如此類的全新體驗,分分鐘拆解了人對於博物館單調、無趣的刻板印象。



《未來,不期而遇》中,充斥著訪客與文物的奇緣
廣告片截圖 ©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另一種奇緣,則發生在人與人之間。注意到作品的後半段,陌生人彼此產生了非常有意思的互動,包括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情愫等等。




廣告片後半段,上演了奇特的人際互動
廣告片截圖 © 臺北故宮博物院


置身其中,人與文物互為伴隨與映照,見證著發生在彼此身上的故事。來到這裡,可以激發煮飯靈感,可以開啟魔幻討論,還可能遇見愛情。試問,這樣一個博物館,誰人會不愛?

 


 04 


奧美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拍攝的這支廣告,在我看來,是實體消費空間的創意佳作。流暢的敘事背後,每個細節設計都帶著洞察,協助甲方解決拓客上可能存在的問題。


當然,這支廣告並非臺北故宮嘗試拓寬自身受眾面的起點,打 social 牌連接青年群體,放下高姿態講走心故事,此類嘗試它其實一直都在做:比如 2018 年拍攝的微電影《故事的宮殿:記憶在手心》,講述了兩代館藏工作人員的親情;同年它也曾邀請 150 位高中生在宮殿內外大跳熱舞,上演如寶礦力水特廣告中的青春激情。


以上形象改變,在《未來,不期而遇》中被集中地呈現:博物館變得有趣、有愛,充滿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色彩。這個廣告作品今年會拿幾個獎呢?我拭目以待。


壕!這支廣告找了7位明星翻拍自己的表情包,創意團隊咋想的?

救命!喜茶的新品廣告土得我無法自拔


彩虹合唱團改編的《卡路裡》,把火箭少女們全唱哭了!


李榮浩:新歌只有9個字怎麼了?粉絲天天在微博懟我都沒在怕的!


數英內容涵蓋市場營銷、廣告策劃、創意設計、電子商務、移動網際網路、新媒體、信息技術等各數字相關領域。

相關焦點

  • 臺北遊記:101、臺北故宮博物館
    昨晚,我們去了臺北101觀賞夜景,或許是因為太高了,或許是因為與期待值有很大的差距,或許是因為隔著玻璃,並沒有覺得很壯觀或很美。個人覺得,或許在陽明山觀臺北夜景會更有FEEL呢!點擊翌日......今天睡到九點多起床,然後收拾行李,打個的搬去臺北的一家大酒店落腳。整頓好行李後,與兩個表妹一起去茶餐廳吃了粵菜(好感動,好多天沒吃米飯了,此時深刻認識到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吃完飯後我們就去臺北故宮博物館。
  • 臺北哪裡好玩兒 臺北故宮博物館值得一去
    世上好玩兒的地方那麼多,那在臺北,什麼地方值得一去呢?要說到臺北值得一去的地方,臺北故宮博物館一定是其中之一。下面就來為大家說說故宮博物館為什麼值得一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又被叫做「國立故宮博物院」,它的原始名字是中山博物院。臺北故宮於1962年開始建造,於1965年正式完工,1966年以「中山博物院」為名正式投入使用,最後定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來源:海峽導報  作者:林連金     近日,一向「愛搞」的臺北故宮,又對古文物「下手」,推出了好玩的文創商品,將唐朝女性「墜馬髻」髮型直接做成造型頸枕,備受追捧,產品熱銷。
  • 「矮化」臺北故宮還想改名「華夏博物館」?臺當局新提議被罵「頭殼...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為推行所謂的「組織改造」,臺當局又把主意打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據臺媒26日報導,臺「行政院」欲將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由所謂「二級機關」降為「三級機關」,更有民進黨籍「立委」建議將其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一出,立即在島內引發質疑。
  • 臺北旅遊該去哪 故宮博物館值得一覽
    臺北故宮,又叫故宮博物館。始建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距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築模仿中國古代宮殿式風格,不僅有眾多珍貴的藏品,它還賣許多有意思的紀念品。臺北故宮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館內藏品總量雖然不法與北京故宮相提並論,但是它也珍藏了許多世間珍寶。1.散氏盤。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故宮文物南遷的這段歷史,讓兩岸間形成這樣一個普遍印象:抗戰時期,存放在北京故宮中最有價值的文物,早已經打包南遷,那些留在北京的文物都是些不值一提的瑕疵品,比如,臺北故宮的鎮院之寶精品中的精品翠玉白菜,正是蔣介石從北京運到臺北故宮的。
  • 更名「華夏博物館」?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並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
  • 更名「華夏博物館」?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國民黨「立委」林奕華則認為,國際級博物館有保持超越性及獨立性的必要,將臺北故宮博物院納進文化部門茲事體大,她並不贊成。林奕華說,她曾詢問院長吳密察,「他說在接到一通臺行政機構的電話,詢問各國國際級博物館的組織如何,但不表示對改組沒問題,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沒參與質詢,這樣討論不被尊重。」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北京的故宮紅牆黃瓦,臺北的故宮黃牆綠瓦,一個在北京長安街之北,一個在臺北至善路之北,一個是古代宮殿,一個更接近於現代博物館。在日本記者野島剛《兩個故宮的離合》一書裡,他說,「兩岸的大型博物館都用同一個名字,這讓我感到不可思議。」
  • 孩子一去就不捨得離開的室內遊樂場:奧森兒童博物館
    【往期文章】帶孩子遊臺北如何玩出深度?看O媽最全攻略蓋玉璽、自製鼻煙壺……臺北故宮還可以這麼玩!兒童室內遊樂場,解放雙手的好地方。捷運線:淡水信義線「大安」站1號出口今天的行程非常簡單,但卻是Oscar最喜歡最開心的一天,因為我們選了一家在臺北比較出名的室內遊樂場給他。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臺「行政院」回應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灣「中央社」報導稱,臺「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今天(12月1日)說,臺「行政院」在討論組改案的過程,從沒有討論到任何臺北故宮改名的方案,也就是「故宮沒有要改名」,他還說「請外界勿再以訛傳訛」。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時資料圖)報導稱,外傳原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未來可能改隸屬於臺「文化部」,成為三級機關。
  • 中國最年輕的故宮,中國三大博物館之臺北故宮的文物來自哪裡?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國民黨「立委」回應
    【環球網報導 記者尹豔輝】據臺灣《聯合報》「東森新聞雲」等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別把博物館當成遊樂場
    ……  日前,有遊人在廣東省博物館的留言本寫下這樣的句子。這些觀眾留言被曝光後,引發網友關注。對此,廣東省博物館回應,在博物館遵循相關禮儀規範是對他人的尊重,並同時提醒,「博物館禮儀,從娃娃抓起」。(發布時間:201908-0306:28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家長利用假期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 「老東西」的新趣味: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近日,一向「愛搞」的臺北故宮,又對古文物「下手」,推出了好玩的文創商品,將唐朝女性「墜馬髻」髮型直接做成造型頸枕,備受追捧,產品熱銷。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
    據臺灣《聯合報》等多家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臺「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對此,臺「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說,目前沒有任何討論,至於「降級」說法,他稱博物館是文化機構,很難用行政層級論定。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兩道大菜」——「翠玉白菜」、「肉形石」,盛名在外。 不過,圍繞著這兩件文物的爭議也始終未消。這不,最近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又登上了媒體。 6月5日,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在《香港商報》刊登一篇題為「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的文章。文章背景是,5月29日「好事多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舉行動土儀式。
  • 「臺獨」黑手伸向臺北故宮博物館,島內輿論:應該把文物還給祖國
    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黑手正在向臺北故宮伸出手。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計劃將前「行政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因為有20件珍品和30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1948年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文物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名稱具有歷史文化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臺北故宮降級改名,臺灣能從中受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