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殷國安
「工作人員管得好多啊!」「不給吃東西,又不讓孩子跑!」「觀眾不是上帝嗎?」…… 日前,有遊人在廣東省博物館的留言本寫下這樣的句子。這些觀眾留言被曝光後,引發網友關注。對此,廣東省博物館回應,在博物館遵循相關禮儀規範是對他人的尊重,並同時提醒,「博物館禮儀,從娃娃抓起」。(發布時間:201908-0306:28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
家長利用假期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在我們周圍,有的家長會特地帶孩子到北京去看相關的博物館,起碼也會把參觀博物館當作去北京旅遊的重要內容。因為博物館是給教育孩子的好課堂,孩子們會在這裡參觀實物、接受教育,那都是在學校的課堂上無法實現的切身的感受。
但是,現在看來,有些人,特別是有些家長,似乎是誤解了,他們帶著孩子到博物館,似乎也是來玩玩的,或者更因為發現博物館並沒有想像中的熱鬧、好玩吧,於是由孩子在博物館裡奔跑嬉鬧,隨便吃東西,甚至在工作人員制止後還很不理解,覺得工作人員管得多了,提出了「觀眾不是上帝嗎」這樣幼稚而無知的追問。我敢斷言,提出這種問題的家長,其文化水平應該在初中以下吧?因為他們缺乏最起碼的社會常識。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博物館不是遊樂場、菜市場,它應該保持安靜和秩序,孩子奔跑、吃東西是不能允許的。關於什麼是博物館,需要對這些家長普及一下。1979年,全國博物館工作座談會通過的《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明確規定:博物館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是中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通過徵集收藏文物、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陳列展覽;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你看,博物館是傳播知識、進行教育的場所,有點和圖書館差不多,豈能由孩子們嬉鬧奔跑吃東西?從傳播知識的角度,你能在老師上課時,在圖書館的閱覽大廳嬉鬧、奔跑、吃東西嗎?從接受教育的角度看,你能在中共一大會址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時,嬉鬧、奔跑、吃東西嗎?請保持肅靜,請維護莊嚴肅穆的環境。你的寶貝孩子也不能在這裡「胡作非為」。如果孩子的行為無法約束,那你帶孩子到這裡來就錯了。同時,你的孩子嬉鬧、奔跑、吃東西,不僅為博物館的制度所禁止,也會干擾別人的參觀,損害公眾利益,是不能允許的。
至於還有熊孩子「亂說亂動」,損害了博物館的展品,那不僅應該叫停,還應該被追究責任。幾年前,甚至還有因遊人不文明行為,造成博物館中海星被摸死的情況。而就在幾天前,武漢自然博物館還在微博中曝光了這樣的不文明行為——約400元一隻的蝴蝶標本,被小朋友們破壞掉玻璃展盒、撕扯掉翅膀。如果被損壞的文物是無可複製的,那「罪行」可大了。
所以,每一個到博物館參觀的人,必須遵守相關的制度和禮儀。例如,展品可以拍照,但不能開閃光燈,更不能觸摸;展廳內請勿飲食;勿隨意丟棄雜物,自覺維護環境衛生;請小聲交談、勿追跑打鬧。我在臺北故宮參觀時,看到展廳內有許多工作人員拿著牌子在各處走動,上面寫的是「請勿大聲喧譁」。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要求參觀者不要喧譁,也不是由工作人員用語言告訴你,而是用文字告訴你,從而保持展廳的安靜。
至於說「觀眾是上帝」的說法,也是一種一知半解的觀點。據說,「顧客是上帝」的說法是從外國引進的,因為我們並不信上帝。這句話只適用於飯店、商店等行業,並不通用於一切部門,因此,沒有理由認為參觀者是博物館的「上帝」,也不存在經營者與顧客的關係;而且,即使是上帝,也不能無法無天,也要遵守相關的制度。你就是到飯店吃飯,也不宜大聲喧譁、到處奔跑、亂丟垃圾、隨地吐痰、吸菸等。所以,不要只記得自己是「上帝」,更要記得自己是公民,要遵守公民的道德規範。
可見,孩子在博物館不遵守相關規範,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反映的恰恰是大人的問題。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低素質的家長。對於這樣的家長,固然需要提高素質,但他們其實是不需要帶孩子到博物館的,或許他們本來就是走錯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