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了,博物館迎來了人流高峰。近日,一張廣東省博物館的觀眾留言本照片在網上引起熱議,有人質疑博物館工作人員「管得好多啊」,質問:「不讓孩子解放天性嗎!跑怎麼了跳怎麼了,碰恐龍又怎麼了……」對此,廣東省博物館回應:在博物館遵循相關的禮儀規範,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逛博物館,你遇到過不文明現象嗎?日前,四川博物院在官方微博上做了一個關於博物館文明參觀的投票調查,其中接近半數的網友認為「在展廳大聲喧譁、四處跑動」最「不能忍」。
引發熱議
觀眾投訴不讓孩子跑跳博物館回應:禮儀從娃娃抓起
近日,一張廣東省博物館的觀眾留言本照片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原因是一位觀眾在留言本上用了18個感嘆號和1個問號,發出的「靈魂質疑」,投訴博物館工作人員「管得好多啊」,「不讓孩子解放天性嗎!跑怎麼了跳怎麼了,碰恐龍又怎麼了……」並反問:「觀眾不是上帝嗎!孩子就不是嗎?管得也太多了吧!」隨後,廣東省博物館通過官方微博做出了回應,「在博物館遵循相關的禮儀規範,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博物館禮儀,從娃娃抓起。」
不少網友認為這份「質疑」毫無道理,網友「咱說」就表示,「這個留言看著真令人不舒服。不同的公共機構有不同的功能,博物館顯然不是用來『解放天性』的。」
網友「ZI葵葵葵葵葵」稱,「說實話,我去的幾次,真的是一言難盡,現在博物館都變成了遊樂場了?而且吵得我耳朵疼!玻璃都是指紋,看見熊孩子一個個趴在那,你在欣賞展品的時候忽然從你下面溜出來,真的是很可怕!我真心希望你們嚴肅對待,並且強硬一點!」還有網友一再強調杜絕博物館不文明行為:不要大聲喧譁、吃東西和嬉戲打鬧,不要開閃光燈拍照,不要觸摸展櫃玻璃。
時有發生
蝴蝶標本被扯掉翅膀 還有人抱著孩子往盆栽撒尿
消息一出,同樣引發了來自文博圈的關注。四川博物院宣傳營銷部負責人張衡告訴天府早報記者,「這幾乎是很多博物館都遇到過的現象,尤其是在寒暑假或者節日期間,學生群體明顯增多,在展廳大聲喧譁和追逐打鬧的也是有的。」
對此,張衡建議,學生在集體參觀前,先由學校老師做參觀前的行前教育,到了博物館以後,川博的講解員會再次集中就文明有序參觀做詳細的強調,讓參觀者提前了解博物館的文明參觀禮儀,做到「心裡有數,行為有度」。「在展廳和公共區域,遇到大聲喧譁和吵鬧,川博針對這樣的情況,專門印製有『噓,文物需要安靜』的手持提示牌。一般來說,巡場人員舉著提示牌走到他們面前,這樣的引導能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也能相對有效控制吵鬧的場面。」
對於此類不文明參觀行為,不少博物館早已做出很多應對措施,然而不文明的現象依然時有發生。陝西歷史博物館志願者團隊在微博中透露,「每次進陝歷博第一展廳,好多人都是從『牽』藍田人的手開始的。」幾天前,武漢自然博物館也在微博中曝光:約400元一隻的蝴蝶標本,被小朋友們破壞掉玻璃展盒、撕扯掉翅膀。
2017年7月,有網友在成都博物館目擊了尷尬一幕。網友稱,在成都博物館裡,有一位家長帶著自家小孩兒走著走著,小孩兒突然尿急,大人抱起小孩,尿進了盆栽裡。網友發文吐槽:「太惡劣了!這麼大的小孩兒了(起碼五歲),大人不曉得問一聲啊!你自己家你會讓孩子把尿撒在客廳的盆栽裡嗎?」
此外,作為成都博物館的特展,為了給觀眾呈現更好的觀看效果,《陳像·蛻變》攝影展參照國外博物館藝術展的模式完全裸展,結果作品的玻璃鏡框常出現油乎乎的手印。
投票調查
「在展廳大聲喧譁、四處跑動」近半數網友最不能忍
如今恰逢暑假,各大博物館也迎來了參觀高峰。在博物館裡,哪些不文明行為讓你不能忍受呢?日前,四川博物院在其官方微博上發起了一項關於博物館文明參觀的投票調查,列舉了「在博物館的展廳內吃喝食物」「在展廳大聲喧譁、四處跑動」「給文物拍照時不關閉閃光燈」「依靠文物展櫃,碰裸展展品」四種參觀中的不文明現象。目前,該項投票調查已達40多萬的閱讀量,共1347名網友參與了投票,其中,近半數的網友將「最不能忍」的行為投給了「在展廳大聲喧譁、四處跑動。」當然,不少網友也在留言中表達了態度「以上行為都不能忍」。
針對這些屢禁不止的亂象,未來博物館還可以從哪些方面更好地引導觀眾文明參觀?張衡認為,一是完善博物館的參觀制度,通過線上告知和線下展板的形式,提前做好有效引導,此外,強化工作人員的巡場,對公眾的不文明行為做好勸導工作,「密切聯動學校和旅遊等單位,加強觀展前的教育和溫馨提示工作;加強宣傳教育,針對不文明的現象,更多的是去普及如何做到文明參觀。」張衡同時表示,大多數的觀眾並不能像博物館工作人員或專家一樣,他們其實也存在一些認知的空白,「不要把觀眾放到對立面,耐心做好解釋工作,能夠將更多的文明參觀習慣傳遞給他們。」
網友聲音
@「ZI葵葵葵葵葵」:「現在博物館都變成了遊樂場了?而且吵得我耳朵疼!玻璃都是指紋,看見熊孩子一個個趴在那,你在欣賞展品的時候忽然從你下面溜出來,真的是很可怕!」
@佚名:「不要大聲喧譁、吃東西和嬉戲打鬧,不要開閃光燈拍照,不要觸摸展櫃玻璃。」
新聞延伸
你需要知道的博物館禮儀
為什麼不能觸碰?
一位觀眾在留言中表示了自己的困惑:「關於觸碰文物,為什麼可以摸帕特農神廟的柱子和天壇的欄杆,卻不能摸維納斯的雕像和三星堆的面具?我覺得雕塑這種東西用手摸了才能有更直觀的感受。」
川博回覆:從文物安全出發,如果博物館允許觀眾用手接觸文物,極有可能對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損毀。所以,博物館對很多文物都是要求觀眾不使用閃光燈、不允許肢體接觸,博物館很多展覽也不採取文物裸展的形式。從文物保護出發,不同材質的文物保存和展示都需要不同的溼度、溫度或是光照條件。
為什麼不能拍照?
博物館的很多文物都是非常精美的,觀眾到博物館打卡,免不了要拍照留念。但因為文物的材質不同,有些展品對光照非常敏感,如書畫等展品,博物館要求拍照不可以使用閃光燈。同時為了文物安全和不妨礙他人參觀,在川博自拍杆也是不允許攜帶進展廳使用的。其次,著端莊舒適的服裝進博物館,不在展廳內飲食、高聲交談,也是給自己和他人提供舒心的博物館觀展體驗,需要具備的日常禮儀。(天府早報記者 段禎 實習生 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