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當「熊孩子、熊家長」博物館禮儀也要從娃娃抓起

2020-12-18 新華教育

  暑期到了,博物館迎來了人流高峰。近日,一張廣東省博物館的觀眾留言本照片在網上引起熱議,有人質疑博物館工作人員「管得好多啊」,質問:「不讓孩子解放天性嗎!跑怎麼了跳怎麼了,碰恐龍又怎麼了……」對此,廣東省博物館回應:在博物館遵循相關的禮儀規範,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逛博物館,你遇到過不文明現象嗎?日前,四川博物院在官方微博上做了一個關於博物館文明參觀的投票調查,其中接近半數的網友認為「在展廳大聲喧譁、四處跑動」最「不能忍」。

  引發熱議

  觀眾投訴不讓孩子跑跳博物館回應:禮儀從娃娃抓起

  近日,一張廣東省博物館的觀眾留言本照片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原因是一位觀眾在留言本上用了18個感嘆號和1個問號,發出的「靈魂質疑」,投訴博物館工作人員「管得好多啊」,「不讓孩子解放天性嗎!跑怎麼了跳怎麼了,碰恐龍又怎麼了……」並反問:「觀眾不是上帝嗎!孩子就不是嗎?管得也太多了吧!」隨後,廣東省博物館通過官方微博做出了回應,「在博物館遵循相關的禮儀規範,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博物館禮儀,從娃娃抓起。」

  不少網友認為這份「質疑」毫無道理,網友「咱說」就表示,「這個留言看著真令人不舒服。不同的公共機構有不同的功能,博物館顯然不是用來『解放天性』的。」

  網友「ZI葵葵葵葵葵」稱,「說實話,我去的幾次,真的是一言難盡,現在博物館都變成了遊樂場了?而且吵得我耳朵疼!玻璃都是指紋,看見熊孩子一個個趴在那,你在欣賞展品的時候忽然從你下面溜出來,真的是很可怕!我真心希望你們嚴肅對待,並且強硬一點!」還有網友一再強調杜絕博物館不文明行為:不要大聲喧譁、吃東西和嬉戲打鬧,不要開閃光燈拍照,不要觸摸展櫃玻璃。

  時有發生

  蝴蝶標本被扯掉翅膀 還有人抱著孩子往盆栽撒尿

  消息一出,同樣引發了來自文博圈的關注。四川博物院宣傳營銷部負責人張衡告訴天府早報記者,「這幾乎是很多博物館都遇到過的現象,尤其是在寒暑假或者節日期間,學生群體明顯增多,在展廳大聲喧譁和追逐打鬧的也是有的。」

  對此,張衡建議,學生在集體參觀前,先由學校老師做參觀前的行前教育,到了博物館以後,川博的講解員會再次集中就文明有序參觀做詳細的強調,讓參觀者提前了解博物館的文明參觀禮儀,做到「心裡有數,行為有度」。「在展廳和公共區域,遇到大聲喧譁和吵鬧,川博針對這樣的情況,專門印製有『噓,文物需要安靜』的手持提示牌。一般來說,巡場人員舉著提示牌走到他們面前,這樣的引導能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也能相對有效控制吵鬧的場面。」

  對於此類不文明參觀行為,不少博物館早已做出很多應對措施,然而不文明的現象依然時有發生。陝西歷史博物館志願者團隊在微博中透露,「每次進陝歷博第一展廳,好多人都是從『牽』藍田人的手開始的。」幾天前,武漢自然博物館也在微博中曝光:約400元一隻的蝴蝶標本,被小朋友們破壞掉玻璃展盒、撕扯掉翅膀。

  2017年7月,有網友在成都博物館目擊了尷尬一幕。網友稱,在成都博物館裡,有一位家長帶著自家小孩兒走著走著,小孩兒突然尿急,大人抱起小孩,尿進了盆栽裡。網友發文吐槽:「太惡劣了!這麼大的小孩兒了(起碼五歲),大人不曉得問一聲啊!你自己家你會讓孩子把尿撒在客廳的盆栽裡嗎?」

  此外,作為成都博物館的特展,為了給觀眾呈現更好的觀看效果,《陳像·蛻變》攝影展參照國外博物館藝術展的模式完全裸展,結果作品的玻璃鏡框常出現油乎乎的手印。

  投票調查

  「在展廳大聲喧譁、四處跑動」近半數網友最不能忍

  如今恰逢暑假,各大博物館也迎來了參觀高峰。在博物館裡,哪些不文明行為讓你不能忍受呢?日前,四川博物院在其官方微博上發起了一項關於博物館文明參觀的投票調查,列舉了「在博物館的展廳內吃喝食物」「在展廳大聲喧譁、四處跑動」「給文物拍照時不關閉閃光燈」「依靠文物展櫃,碰裸展展品」四種參觀中的不文明現象。目前,該項投票調查已達40多萬的閱讀量,共1347名網友參與了投票,其中,近半數的網友將「最不能忍」的行為投給了「在展廳大聲喧譁、四處跑動。」當然,不少網友也在留言中表達了態度「以上行為都不能忍」。

  針對這些屢禁不止的亂象,未來博物館還可以從哪些方面更好地引導觀眾文明參觀?張衡認為,一是完善博物館的參觀制度,通過線上告知和線下展板的形式,提前做好有效引導,此外,強化工作人員的巡場,對公眾的不文明行為做好勸導工作,「密切聯動學校和旅遊等單位,加強觀展前的教育和溫馨提示工作;加強宣傳教育,針對不文明的現象,更多的是去普及如何做到文明參觀。」張衡同時表示,大多數的觀眾並不能像博物館工作人員或專家一樣,他們其實也存在一些認知的空白,「不要把觀眾放到對立面,耐心做好解釋工作,能夠將更多的文明參觀習慣傳遞給他們。」

  網友聲音

  @「ZI葵葵葵葵葵」:「現在博物館都變成了遊樂場了?而且吵得我耳朵疼!玻璃都是指紋,看見熊孩子一個個趴在那,你在欣賞展品的時候忽然從你下面溜出來,真的是很可怕!」

  @佚名:「不要大聲喧譁、吃東西和嬉戲打鬧,不要開閃光燈拍照,不要觸摸展櫃玻璃。」

  新聞延伸

  你需要知道的博物館禮儀

  為什麼不能觸碰?

  一位觀眾在留言中表示了自己的困惑:「關於觸碰文物,為什麼可以摸帕特農神廟的柱子和天壇的欄杆,卻不能摸維納斯的雕像和三星堆的面具?我覺得雕塑這種東西用手摸了才能有更直觀的感受。」

  川博回覆:從文物安全出發,如果博物館允許觀眾用手接觸文物,極有可能對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損毀。所以,博物館對很多文物都是要求觀眾不使用閃光燈、不允許肢體接觸,博物館很多展覽也不採取文物裸展的形式。從文物保護出發,不同材質的文物保存和展示都需要不同的溼度、溫度或是光照條件。

  為什麼不能拍照?

  博物館的很多文物都是非常精美的,觀眾到博物館打卡,免不了要拍照留念。但因為文物的材質不同,有些展品對光照非常敏感,如書畫等展品,博物館要求拍照不可以使用閃光燈。同時為了文物安全和不妨礙他人參觀,在川博自拍杆也是不允許攜帶進展廳使用的。其次,著端莊舒適的服裝進博物館,不在展廳內飲食、高聲交談,也是給自己和他人提供舒心的博物館觀展體驗,需要具備的日常禮儀。(天府早報記者 段禎 實習生 林彬)

相關焦點

  • 博物館為啥不讓孩子跑?」熊孩子背後是熊大人
    抱歉,貌似還有一句「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還有一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你可以任由孩子在你自個兒家裡解放天性,拆房子都沒人管,別在公共場合解放天性,或者撒野。特別是博物館這種需要重點配合的地方。對此,廣東省博物館也做出回應:在博物館遵循相關的禮儀規範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博物館禮儀,從娃娃抓起!一位網友說:看到這個熱搜,不得不再提到7月初在國家博物館 看梵谷藝術沉浸式體驗展時候的經歷。一進大廳,一股火車站的"熱風"襲來。
  • 「禮儀教育」從娃娃抓起
    原標題:「禮儀教育」從娃娃抓起   「叔叔好!叔叔好……」近日,筆者走進長汀縣汀州幼兒園,正值下課時間,操場上一群玩耍的孩子看到筆者接二連三地「問好」,這著實讓筆者一時沒能反應過來「還禮」,心裡只有甜甜的感覺。
  • 觀眾投訴博物館不讓孩子跑「管太多」,回應:禮儀從娃娃抓起
    對此,廣東省博物館曬出截圖並回應:在博物館遵循相關的禮儀規範也是對他人的尊重提醒大家:博物館禮儀,從娃娃抓起對此,網友們也表示,這份質疑毫無道理:@熊貓兔子ling:那東西壞了,家長能賠嗎@陽光下的頹圮籬牆:博物館賣東西嗎?你是啥上帝?到哪兒都要解放天性,你咋不去大草原上放馬去?!@南園小貓:第一,觀眾從來不是上帝。第二,要解放天性視地點而定,比如,會讓孩子在馬路上隨意跑跳麼?第三,碰恐龍可以,只要滿足雙方均為化石或古生物即可。
  • 估價45萬的藏品,被「熊孩子」撞壞後……上海玻璃博物館:有救了...
    有人覺得之所以有「熊孩子」就是因為有「熊家長」@pililibeibei:建議讓孩子家長賠償,作為監護人應該盡到監護義務,孩子和家長都該有個教訓。,超拉好感· 他們認為罵別人「熊孩子」,是走偏了:「給孩子打上犯罪者標籤,並禁止小朋友參觀,作為博物館人,我們覺得畫風逐漸走偏……」· 同時,他們不認為應該怪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神獸看護人aka家長們,雖然去博物館的路上千叮嚀萬囑咐,「眼觀手不動」「不要跑不要鬧」,
  • 上海玻璃博物館估價45萬藏品被熊孩子撞壞後…….網友:太暖了
    有人覺得之所以有「熊孩子」就是因為有「熊家長」@pililibeibei:建議讓孩子家長賠償,作為監護人應該盡到監護義務,孩子和家長都該有個教訓。@怡安永逸:貼個標籤,損壞照價賠償,來時候先保險公司估個價。
  • 高價展品屢遭「熊孩子」破壞,博物館該如何打造「善意的距離」?|...
    卻也因此導致了清代著名畫家任伯年巔峰時期的佳作被「熊孩子」毀於一旦。類似的悲劇在頻頻上演,該如何避免這類事件的再次發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熊孩子」背後都有個「熊家長」近年來,隨著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展覽場所,家長把博物館當作第二課堂,帶娃參觀博物館的現象逐漸升溫,很多熱門博物館也成為打卡勝地。
  • 漯河少兒模特形體禮儀培訓從娃娃抓起·優雅夢工廠形體禮儀
    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家長們越來越注重對孩子形體禮儀方面的培養與教育 形體禮儀培訓從娃娃抓起 「挺直,站好,注意儀態,注意呼吸……」漯河的一家體育俱樂部內隨著家長對孩子教育理念的更新,不少家長開始將目光投向少兒形體禮儀培訓。而少兒形體乃至青少年模特培訓行業,作為教育培訓行業的細分市場,也越來越受到家長的追捧。 根據學生特點制定學習方法 2017年,漯河市舉辦了各類少兒模特大賽,在舞臺上綻放自信光芒的小模特們越來越多。
  • 熊孩子與家長應對策略點評||熊家長會讓熊孩子越來越熊
    下面將這些熊孩子行為及家長反應及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分享:A熊孩子事件:媽媽帶兒子去逛超市,一會兒功夫沒注意,小男孩就用手指把超市貨架上的桃子都戳了一個洞。家長應對:媽媽將孩子戳過的桃子全部買回家。【我的評價】媽媽對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而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值得肯定。
  • 設「熊孩子車廂」的建議熊不熊?
    近日,電視名嘴孟非和「熊孩子」「熊家長」們懟上了。孟非發微博稱:「高鐵上很多熊孩子發出的噪音其實遠不如他們爹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發出的噪音。國外已經有女性專用車廂,中國高鐵為什麼不可以有熊孩子和父母的專用車廂?」看得出來,孟非近期的一趟高鐵旅程,飽受「熊孩子」及其家長的困擾。
  • 別把博物館當成遊樂場
    ……  日前,有遊人在廣東省博物館的留言本寫下這樣的句子。這些觀眾留言被曝光後,引發網友關注。對此,廣東省博物館回應,在博物館遵循相關禮儀規範是對他人的尊重,並同時提醒,「博物館禮儀,從娃娃抓起」。(發布時間:201908-0306:28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家長利用假期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 面對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就得這麼幹!看完感覺神清氣爽
    近幾年「熊孩子」層出不窮,家長的溺愛,孩子的過於早熟加上不適當的教育,熊孩子便開始越來越「熊」。而幾乎每一個熊孩子背後往往會帶出一個熊家長。在網上流傳這麼一個視頻,一個熊孩子向鄰桌吃飯的火鍋裡吐口水,結果小孩的家長滿不在乎:小孩子嘛,不懂事啦,讓一讓不就好了。在得到家長維護之後孩子滿臉得意洋洋。
  • 遇到熊孩子+熊家長,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樣做解氣
    前些天寫了一篇文章是關於教育熊孩子的,有讀者向我反映:「曾經被一個熊孩子氣到了,當跑過去跟熊孩子的家長理論的時候,家長不僅沒有責怪孩子,還說『他還只是個孩子』,讓我不要在意。聽完之後我簡直要氣炸了,本來想著家長能教育一下熊孩子,結果完全不管。我氣不過罵他幾句還朝我吐舌頭,就差動手打他了!」生活中這樣的熊孩子太多了,老愛搗亂,或者故意捉弄人,有些甚至對你罵髒話或者直接動手。
  • 令人痛心的真相: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個更熊的家長
    但就在這天,兩個熊孩子在博物館內追逐、打鬧,甚至翻越護欄撞上了這座美輪美奐的展品。不一會的時間,展櫃倒塌,城堡被毀,幾乎無法修復。「小孩子就是要活潑!跑一跑怎麼了?」「大人怎麼跟孩子一般見識?」「哎呦,小孩嘛,不懂事,別這麼小心眼!」
  • 不要讓「熊孩子」成為「熊家長」,好家教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小女孩無疑是一位「熊孩子」。都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同理,「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位「熊家長」,而「熊家長」的過往,恐怕也是一位「熊孩子」。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小女孩一開始的衝動行為(或者,是無奈行為)可能就會變成習慣行為,久而久之,還會形成一套與此無理行為匹配的悖逆的邏輯思維。
  • 從娃娃抓起,孩子可能比你想像的更聰明
    留心有話:從娃娃抓起有些行為習慣是從小形成的,​從娃娃抓起並不是沒有什麼依據的,但現在的孩子可能比你想像的更聰明。是在舉行傳統節日「苗年節」的慶祝活動,並且家長也都參加了,是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民族特色,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從娃娃抓起。其實,其他的各種類似文化傳承又何嘗不應該從娃娃抓起呢,傳統文化、優良道德禮儀等,​都可以從小抓起的。
  • 對「熊孩子」公共禮儀教育迫在眉睫
    暑假來臨,博物館、美術館成為不少家長帶孩子假期活動的選擇。近日,上海玻璃博物館一件精美的展品在展出時被打鬧的小觀眾損壞,引發了一場關於文明觀展的熱議。由於疫情原因,兩位身在美國的藝術家無法趕赴上海。因此,館方只能讓展品暫時以「不完美」的面貌示人,並呼籲廣大觀眾文明參觀,遵守參觀禮儀。(7月27日《工人日報》)這件被孩子打鬧損壞的藝術品,價值超過了7萬美元。事情發生以後,引發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不少網友對「熊孩子」的行為表示憤怒,要求其背後的家長進行賠償。還有網友則表示,對於類似這樣的展覽,應該對參觀者進行年齡限制,禁止不懂事的「熊孩子」進入。
  • 熊孩子可恨,熊家長更可恨
    ,如果再有熊家長,那就不是讓人頭疼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有了「熊孩子」這個詞,很多時候熊孩子讓人無奈,有的時候熊孩子做的事情真的讓人感到可恨,但有一部分熊孩子的背後卻有著熊家長,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更加讓人可恨。
  • 熊孩子之所以成為熊孩子,是家長的責任麼?請你要明白3件事
    近年來,有關熊孩子的事件曾出不窮。但,孩子是無辜的,這世間本沒有熊孩子,只是熊家長多了,便有了熊孩子。很多熊孩子背後都是不明事理的父母,父母是怎樣的言行,孩子未來都會毫無保留的複製到自己身上,窮養富養,不如好的教養。
  • 熊孩子養成記:這6種行為最容易慣壞孩子,家長要注意
    我看到一位博主說過這樣一句話: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個熊家長。事實確實是這樣,每一個孩子在犯「熊」的時候,其實都是家長的不斷包容所造成的。:這6種行為最容易慣壞孩子,家長要注意!:被人袒護的娃娃你總能聽到這樣一個帶孩子去朋友家玩,孩子把人家的東西弄壞了,然後家長卻一直為孩子辯解,說孩子小,不懂事,別計較之類的。
  • 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
    發微博的女孩子喜歡追星,平時收集了很多偶像周邊放在家中,有一天親戚帶著孩子來家裡玩,一轉眼的功夫,幾箱子周邊被熊孩子撕得粉碎灑了一地。「哎,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別放在心上,不就是一堆紙嘛,阿姨賠得起!」親戚第一時間把孩子護住。女孩媽媽也附和道:「我早就說讓你別囤這麼多垃圾,多佔地方!」女孩崩潰大哭,發到微博上傾訴,也引發大量網友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