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件精美的展品在展出過程中被熊孩子損壞
上海玻璃博物館近期衝上了熱搜榜
根據介紹,這件玻璃展品是由Arribas藝術家兄弟花費500小時,以特殊的燈工工藝——線圈技術打造而成。這座玻璃城堡重達60公斤,包含了近30000個部件,並由24K黃金裝飾而成,價值超過7萬美元(約45萬人民幣)。
根據館方通報,
5月30日,因兩位小觀眾翻越展區圍欄
並在追逐玩鬧的過程中撞到展櫃
城堡隨即發生塔尖倒塌、破碎的情況
而其餘部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錯位、破損
好在,可以修復!
館方透露,目前和藝術家已經在研究修復事宜,
後續事宜將由專業團隊有序妥善處理。
藏品遭破壞後 圖片來源:網友@柚稚園裡的ong扭扭
這件被「熊孩子」損壞的玻璃城堡
在網上引起了廣大關注
不少網友表示十分心痛
有人表示,7年前,上海玻璃博物館另一件展品也遭遇過「熊孩子」。
玻璃展品「天使在等待」
同樣是兩位小觀眾翻越圍欄,用力拉扯、
搖晃掛在展牆上的一件藝術品《天使在等待》,
這是藝術家專門為她剛出生的女兒製作的。
如今,作品改名為《折》繼續展出
城堡被損壞後
一些網友認為應該
「禁止小朋友參觀」
@黑色的春水:建議部分展覽明確禁止兒童入內
@做個夢起來就暴富:能不能規定幾歲以下的不得進入某些區域?
有人覺得
之所以有「熊孩子」就是因為有「熊家長」
@pililibeibei:建議讓孩子家長賠償,作為監護人應該盡到監護義務,孩子和家長都該有個教訓。
@怡安永逸:貼個標籤,損壞照價賠償,來時候先保險公司估個價。沒什麼比讓孩子爹媽掏錢更能遏制熊孩子的了
而上海玻璃博物館
卻不這麼認為!
事件剛發酵的時候
上海玻璃博物館立場就很鮮明:
小觀眾已經認識到錯誤
相信未來一代會成長為好觀眾
而在7月18日,
館方的微信公號還發了一篇文章
處理方式之大氣,超拉好感
· 他們認為罵別人「熊孩子」,是走偏了:
「給孩子打上犯罪者標籤,並禁止小朋友參觀,作為博物館人,我們覺得畫風逐漸走偏……」
· 同時,他們不認為應該怪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
「神獸看護人aka家長們,雖然去博物館的路上千叮嚀萬囑咐,「眼觀手不動」「不要跑不要鬧」,可是到了之後,還是抑制不住神獸的爆棚行動力和精力?」
· 館方表示理解孩子們在參觀中「摸一摸」的衝動:
「用觸覺感知這個世界,是人類的本能,更何況充滿好奇心的小朋友,他們甚至會撿起地上的小垃圾放進嘴裡嘗嘗味道,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不可以。」
對的,沒有什麼不可以
但是要注意禮儀~
表明了立場之後,
上海玻璃博物館給出了針對「熊孩子」的「治癒良方」
「不要觸摸展品,不要追逐打鬧,
不要展廳內飲食,不要翻越圍欄……」
為此,上海玻璃博物館決定推出公教活動——
禮儀工作坊2.0版
兒童禮儀工作坊
他們認為,在我們的世界裡,
孩子決不是潛藏的破壞者,
通過引導,他們也可以是博物館的守護者。
這次禮儀工作坊活動是城堡被損壞事件發生後,館方一早計劃好的:
據上觀新聞7月12日報導,館方表示,將從這次的遺憾中積極學習並思考, 未來會特別設計升級面向孩子們的參觀「禮儀工作坊」,承擔起更多教育責任。希望能通過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將文明參觀轉化為一種可以趣味性習得的知識和習慣。
現在,專治博物館內
「摸一摸」「蹭一蹭」「靠一靠」
等疑難雜症的
「治癒良方」來了~參加嗎?
消息一出
網友紛紛表示要報名:
這才是教育!
和上海玻璃博物館類似
當遊客無意損壞展品時
大部分博物館或美術館都
不要賠償,而選擇了原諒為主
· 2006年,一位名叫尼克·弗林的外國觀眾在參觀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時,被自己的鞋帶絆倒,一下子打碎了3隻價值約17.5萬歐元的17世紀花瓶。
他唯一受到的懲罰是收到博物館的一封郵件:「在近期內請勿再踏足我館。」
· 2017年,英國《每日郵報》曾報導,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參觀展覽時,因為自拍不小心碰倒了一個陳列展品的方形柱子,導致後面陳列展品的柱子發生骨牌效應,相繼倒下,最後導致價值20萬美元的藝術品被損壞。
她還被館方安慰:「這只是一個意外,她還是個學生,不需要她做出賠償。」
文明是「底色」,
引導並培養觀眾群是各館的長期作業
復旦大學博物館館長、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鄭奕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採訪時表示:「對博物館而言,從兒童抓起,激發他們到場館參觀的興趣,培養他們利用場館學習的習慣,是機構的教育目標。即使這些孩子日後並不從事相關工作,可從小形成的對博物館的親切感、對其文化的認同感,也會使他們在一生中不斷回來。但文明應是底色,這包括博物館對所有觀眾的要求,無論其年齡差異,也包括參觀群體中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以及中小學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因此,國外不少博物館都會事先或同步提供一系列針對教師和家長的建議或推薦,為他們優化師生考察及家庭遊提供務實引導。並且,這些引導還按照觀眾參觀博物館的前、中、後三階段推進。國內已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在如此踐行。」
在鄭奕看來,目前,我國大部分博物館都免費開放,擁有較之以往更多、更廣的觀眾,這為場館的管理帶來難度。「如何引導並培養觀眾群,並且從娃娃抓起,是各館的長期作業。」
鄭奕引用教育家葉聖陶的觀點,所謂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們的目標是,促使民眾從小跟隨博物館一起成長,並逐步養成文明參觀、優質利用場館的習慣,喜歡並熱愛博物館,甚至日後以各種方式『反哺』。」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