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暑假,很多家長開始計劃帶孩子「刷」博物館了。
但是最近一則新聞,真的要提醒家長們留意了。
上海玻璃博物館在7月10日發文表示,其永久館藏、由Arribas藝術家兄弟製作的玻璃城堡在5月30日被兩位小觀眾在追逐中撞到,導致展品出現了嚴重的受損情況。然而,由於疫情期間,生活、工作於美國的藝術家無法往返上海對作品進行修復,使得展品只能暫時以「不完美」的面貌示人,並呼籲廣大觀眾文明參觀,遵守參觀禮儀。
被毀的夢幻城堡,本來長啥樣?
藝術品以迪士尼夢幻城堡為藍本
這是Arribas藝術家兄弟在上海玻璃博物館五周年慶時,捐贈的一件藝術品。
它花費了藝術家500小時打造,至少有30000個部件嵌套拼接而成,頂部裝飾全部採用24K黃金,重量超過60kg,最高處有110cm。
據說,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純手工打造的玻璃夢幻城堡,上海玻璃博物館曾為其申請世界吉尼斯紀錄。看網絡資料,這座玻璃夢幻城堡估值7萬美元(合人民幣48萬元人民幣)。
圖片源自網絡
這座城堡目前被放在在上海玻璃博物館主場館2樓的一個角落,城堡四周設有一個正方體的玻璃保護罩。
在城堡的一側,可以看到有幾截破損的塔頂散落在一旁,周圍還有一些零碎的玻璃殘渣。
展品遭破壞後
這,已經不是「熊孩子」第一次摧殘藝術品了。
2013年,同樣是在上海玻璃博物館,同樣是兩位小觀眾翻越圍欄,同樣是一件玻璃展品,在小觀眾的用力拉扯和搖晃下,被扯下一大塊,碎落在地。
注意看監控視頻:家長竟毫不制止,甚至還拿出手機錄製視頻
這幅作品其實原名叫《天使在等待》,是藝術家專門為她剛出生的女兒做的。在破損後,因為無法修補,作品改名叫做《折》,並且館方未向破壞者要求賠償。
這一受損展品依原樣展示在主館核心位置,並配合被破壞時的監控畫面,以示警醒,希望讓更多觀眾能夠意識到如何才是「正確的觀展方式」。
展品《折》,依原樣展示在主館核心位置,並配合被破壞時的監控畫面,以示警醒
然而,沒想到,七年之後,悲劇卻再次上演。
雖然事發後,上海玻璃博物館並未表示要向破壞展品的小朋友家長索賠,並肯定了他們認錯的態度……
而且7月18日,「大度」的上海玻璃博物館還在官微公號上發文表示,不要給孩子打上犯罪者標籤,也不需要責怪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並表示理解孩子們在參觀中「摸一摸」的衝動,強調參觀博物館要遵從「博物館禮儀」,並開設了「兒童禮儀工作坊」活動。
但還是有很多網友表示:「即使道歉,肇事者家庭也要對博物館的損失進行賠償。」
不少人覺得類似事件時有發生,最應該從家長層面引起重視,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在公共場所,小朋友的素養體現了家教情況。家長應該從小就讓小朋友知道在博物館裡什麼能做、什麼不該做。
甚至有一些網友建議,部分展覽可以明確禁止兒童入內,或者在參觀者年齡上進行一定限制。
再翻翻新聞,可以看見多起兒童破壞藝術品的事情——
2019年,香港佳士得拍賣預展,幼童意外撕毀一幅估價150-250萬港元的任伯年《花鳥四屏》畫作,致使拍賣行撤拍該拍品。
一幅估價150-250萬港元的任伯年《花鳥四屏》畫作,在拍賣預展時遭到幼童意外撕毀
2018年5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的《尼斯派:從波普藝術到偶發藝術》展,其中一件克萊因藍作品遭孩童誤闖破壞……
透過這類事件,我們要深入探討兩個要點:
1)熊孩子嬉戲損壞展品,應承擔怎樣的責任後果?法律上怎麼界定?
2)以後,我們還能愉快地帶孩子去博物館嗎?
不光是家教問題,更關於法律責任
每次我們碰到這類低幼齡孩子破壞展品的情況時,護短的家長都會拿「孩子還小」、「孩子不懂事」來當藉口爭辯。
而公眾則普遍指責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失職,認為是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正是一味慣著熊孩子作惡,才縱容孩子犯下難以原諒的錯誤。
然而,撇開道義層面、家教素養的問題來說,這類事故的責任分配卻經常被忽視。
正因對公眾破壞展品應該承擔的責任後果不甚了解,很多人可能會有「破壞展品不需負責」的僥倖心理。
其實家長們都應該了解一下這些相關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17條:「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9條:「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刑法》第324條:「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 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過失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針對這次熊孩子損壞玻璃博物館展品的事,有法律工作者分析認為,此次案例中所破壞的展品並非珍貴文物,雖然不會構成刑事犯罪,但應會受到治安處罰,並且應該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所以,看了上述法律條款和分析,我們真的不應該再放任熊孩子在外的言行舉止了,同時應該從小規範孩子去博物館等場所的行為。
我們該如何帶孩子看展?
為什麼很多家長熱衷帶孩子「刷」博物館、「打卡」各種展覽?因為去博物館去觀展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很多益處。
隨著博物館展教活動日益豐富,參觀人數也與日俱增。我們很多家長都有過帶孩子去博物館觀展的經歷。
不知道大家是否碰到過很多類似這樣的情景——原本安靜的參觀空間,時常會伴隨著孩子的跑跳喧鬧聲、家長的呼喊呵斥聲、公眾交談討論聲等等,參觀體驗感實在大打折扣,甚至到讓人忍無可忍的地步。
做家長的,該如何引導孩子做一名文明的參觀者呢?
以下10點,請在自己帶娃觀展的時候加以注意,並歡迎分享給身邊的人……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1)不要跑跳打鬧
上海玻璃博物館展品兩度被破壞,已經很好說明了這條的重要性。
孩子在館內封閉空間打鬧跑跳,不僅容易出現滑倒摔傷,也容易撞到文物展品,而且追逐行為破壞安靜秩序,不利於他人觀展。
我們都知道,孩子們都有好動的天性,所以家長們在跟隨孩子走進博物館時,尤其是低幼齡的小朋友,如果不是跟隨團隊參觀,不是由老師帶領下參觀的話,家長們一定要盯緊自己的孩子,看到有這類行為一定要及時制止。
2)該不該拍照?
答案是,你需要注意看館內拍照的標識和要求。
看到這樣的標識即是不許拍照
壁畫、織物、紙張等很多文物對光的感應是非常敏感的,它們很脆弱,因此很多博物館對在展廳拍照有特殊的要求。如果不允許拍照,則應理解並配合,一些國外來華的展覽,在這方面的要求更為嚴格。
在網上有很多偷拍的圖片,甚至是偷拍經驗的傳授,一來圖片的質量並不是很高,原來華美的色彩在鏡頭下的圖片中全都變了味道;二來作為普通觀眾也要樹立起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識。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已加入「CC0無權利保留協議」(Creative Commons Zero),這個協議裡的世界頂級藝術品的在線高清大圖都能免費下載,可以自行使用,也可以商用。
比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進入The Met官網:https://www.metmuseum.org
約25%的館藏作品可以直接下載,圖片寬度達4000像素
很多展館已經開放免費下載或者雲遊,在其官網上就可以找到資源。
如果允許拍照,家長和小朋友們在進入展廳前也需要「將閃光燈調整到關閉狀態」。
不過,話說回來,去博物館就應該多花時間去感受,不應浪費在拍照上;你費勁拍了半天,圖片質量還是不如官網上下載的,何必呢?
3)不要觸摸展品
不要觸碰展示的文物,比如油畫和各類展品,手指上的油脂會損壞這些文物。
尤其面對裸展文物時,千萬不要用手觸摸。
什麼是裸展?
博物館的很多文物為了讓觀眾更好、更近距離地看到,會採用裸展,也就是沒有一層玻璃的阻隔,參觀者能清晰而真實地感受到展品。
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陳列隋唐五代時期展示了著名的趙州橋石欄板,兩側已經隱隱被摸得起了反光,且不說對文物有多大的損傷,就連其他觀眾在欣賞起來恐怕也會覺得很「彆扭」。
還有一些展品或標本是國家珍稀展品/標本,很脆弱,需要保護,它的表面可能會採用經化學藥品進行防腐、清潔處理,也不適合公眾觸摸。
所以請家長們提醒自己,也提醒身邊的孩子,不要因為好奇或其他的原因用手去觸摸展品,當然,那些鼓勵孩子參與的科技展、科普展互動環節除外哦~
4)怎麼穿,重要嗎?
博物館免費開放後,來的觀眾多了,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走進博物館時,都穿著比較正式的衣服來。但說實話,這方面家長們應該為孩子們樹立起一個榜樣。
還是那句老話,帶著一份尊重走進博物館,這份尊重也體現在你以什麼樣的形象站在這些文物面前。
比如,博物館是個不太適合穿高跟鞋去的地方,一來參觀展覽很辛苦,二來很容易在展廳造成很大的響聲。試想在一個高挑空曠的展廳內,地面是深棕色的實木地板,你正在看著那件瓷器上的纏枝蓮紋,忽然聽到一個節奏感十足、響徹展廳的高跟鞋聲噠噠噠鑽進耳朵,多麼痛苦啊!
5)不要大聲喧譁
記住,博物館不是菜市場,更不是孩子的遊樂園!
博物館是一個傳播科學、傳承文明的文化場所,很多人來到這裡是抱著學習的目的,要保持安靜,不要影響他人參觀。在館內也不要使用電子設備的外放功能。
我們家長陪伴和帶領孩子在參觀,為孩子講解文物,和孩子分享交流時,請不要過分高聲,交談聲僅限在家長和孩子之間為宜;
面對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在制止他們時,家長們用正向的思路去引導他們,讓孩子們自己去感覺到這樣的行為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光靠大嗓門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6)傾聽的秩序
請不要輕易打斷別人的講解和對話 。
很多朋友去博物館參觀時,喜歡跟隨專職講解員或志願講解員,當他們在講解和分享時,請不要輕易打斷講解和對話。
這不僅是對家長的要求,更是對小朋友的要求。一個問題,可能會打斷講解員完整的思路,對後面的講解造成影響。這不僅僅影響到的是講解員,也是對隊伍中的其他參觀者的不尊重。
那是不是有問題就一直憋著呢?你可以在展廳和展廳間、展櫃和展櫃間移動轉換時藉機來問,或者是在講解結束之後單獨來提問,這樣自己聽得明白,講解員補充得也清楚。
7)最好不要攜帶食物飲料
帶了食物飲料在博物館裡吃喝,一來會產生氣味,破壞空氣和環境質量,給別人造成影響,而且食物殘渣也容易招致蟲蟻,導致文物受損。
比如國家博物館的佛造像展廳,很多佛像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年紀了,很多都是裸展,家長們端著水杯走到孩子跟前,保不齊後面有人推了一下,全潑在上面了,怎麼辦?
那麼孩子喊口渴時,怎麼辦?
可以帶到展廳外面「補充水分和能量」,少聽五分鐘,少看五分鐘,不影響整體參觀。
8)關於參觀距離
儘量不要站在別人和展櫃的中間,更不要翻越圍欄與展品「親密接觸」。
這一條,也是提給家長的,帶著孩子在參觀時,請留意是不是有人站在你的身後,正在遠遠欣賞著這件文物,或者你身後有人正在參照臨摹。
9)不要亂丟垃圾
其實不光是在博物館,在各種公共場所,都需要教育孩子不亂丟垃圾。
博物館每天幾千人的參觀數量,如果每個人扔一件垃圾,那博物館的參觀環境就可想而知了。
10)記住我們身處哪裡
在身處公共空間時請注意禮儀。
除了展廳之外,博物館中還有很大面積的公共空間,我們同樣需要有文明的禮儀,這些是基本的要求。
比如遇到人多擁擠時要自覺有序的排隊,不爭不搶,以免發生擁堵、踩踏等人身傷害和展品損壞;長椅上不要躺臥,也給其他走累的觀眾一個休息的座位;比如吃完的食品袋、用完的餐巾紙都去它們該去的地方等等。
培養孩子在公共空間與人、與環境相處的意識,注重禮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內容綜合看看新聞、弘博網、澎湃新聞等媒體報導,所推送的內容貴在分享、交流,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處理,我們將立即更正和刪除相關內容。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