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位博主說過這樣一句話: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個熊家長。事實確實是這樣,每一個孩子在犯「熊」的時候,其實都是家長的不斷包容所造成的。
我也總結了6種行為,這6種是最容易慣壞孩子的,家長們時刻警惕!
1、熊孩子養成記:不能獨立的娃娃
朋友們都聽說過這樣的事情,孩子離開家之後不會洗衣服,不會自己穿衣服,也不會疊被子。這樣的孩子就是自理能力差,不能獨自生活,而這樣的情況也不是個例,甚至有的不會自己吃飯。
這種孩子的家長都是:你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學習就可以。看似為了孩子,實際上也是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利。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就是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等到他們獨自面對社會的時候,就會顯得比較吃力。
親子教育家尹建莉老師說:「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父母的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2、熊孩子養成記:唯我獨尊的娃娃
有一種孩子在家裡表現的是天大地大我最大。
這種特殊對待會讓孩子誤認為,家裡的什麼事情都要聽他的,他才是整個家庭的中心,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自私的性格。
就像電視劇《虎媽貓爸》裡的茜茜一樣,穿個衣服還要奶奶說:公主更衣。後來也是在媽媽的嚴厲管教下才改變過來。
3、熊孩子養成記:不尊重人的娃娃
有的時候我們在孩子面前沒有威嚴,可能都是自己的問題,比如孩子吃飯的時候,我們總是追著孩子跟孩子說,求求他吃一口,好不好?然後一直處於央求的一種狀態。
這樣的態度很難讓孩子明確做家長的威嚴,孩子越長大弊端暴露得越多。家長放低姿態,孩子就不會把父母當回事情。而到後來不尊重父母、不尊重長輩、不尊重其他人。
這樣的孩子是會吃虧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您一定要明確一點,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就是父母,只有將自己的位置擺正,才能正確地教育孩子。
4、熊孩子養成記:被人袒護的娃娃
你總能聽到這樣一個帶孩子去朋友家玩,孩子把人家的東西弄壞了,然後家長卻一直為孩子辯解,說孩子小,不懂事,別計較之類的。
這個時候父母出面的袒護則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沒錯。或者是以後犯了任何錯誤,都由家長出面幫她解決,總是一種有恃無恐的狀態。
雖然可以庇護孩子一時,但不能庇護一世。未來總會有人幫你教育孩子讓他認識錯誤,並且付出巨大的代價。
5、熊孩子養成記:不懂珍惜的娃娃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所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有的家長對孩子是有求必應,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曾經有一名小姑娘拉著媽媽要買蘋果手機,並稱:同學朋友都有,就我沒有,你今天一定要給我買一個,要不然我在他們面前沒有面子。媽媽是個殘疾人,無法支付蘋果手機高昂的費用,只能跪下求孩子,女兒卻一點也不為所動繼續指責媽媽。
這些孩子眼裡,父母對他們的付出就是一種彌補,所以無論他提出什麼要求,父母都要滿足。
有一個博主,有這樣一句話,我也很喜歡:如果你不能養他一事,請不要寵他半生。
6、熊孩子養成記:過於依賴的娃娃
孩子受了一點小傷,本來沒哭,但家長一去哄反而開始大哭。其實如果不去看孩子,孩子還不以為然繼續玩。但就是家長的驚訝反而讓孩子覺得這一件可怕的事情。有的時候,不是孩子不夠勇敢,而是家長有些過於擔驚受怕。
而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之後,孩子就會過於依賴父母,將來也很難融入集體中,也不會得到大家的喜歡。總會讓人有一種這個人不可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