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周末,一個爸爸帶著他3歲的兒子來測評,小男孩剛到測評室的時候,像一陣風一樣衝了進去,到處跑來跑去。
我用玩具讓孩子安靜了沒1分鐘,他很快就盯上了我桌子上放著的測評記錄紙和黑色水筆。
好不容易把它們拿回來後,孩子又盯上了測評電腦,試圖去按開機鍵,當我向他解釋說:「這個不可以玩,你可以玩其他的玩具」。他反而對我一笑,快速地連按了幾下開機鍵。
孩子的爸爸看著我說:「這孩子就是皮,管不住,在家也這樣。」
我蹲下身,看著小男孩的眼睛,又堅定地說了一遍:「老師知道你很好奇,覺得這個好像很好玩,但你不可以按這個按鈕,因為按了它會把電腦關掉,如果你再按的話,你就不能和這些玩具玩了。」
小男孩這次到是聽話了,到一邊玩玩具去了。
這算是我遇到熊孩子的一次經歷,我想大家在生活中或者新聞上一定遇到過熊孩子,亂按電梯,亂翻東西,大聲喧譁,也許他們只是調皮搗蛋。
但是有的熊孩子在草莓中藏針,導致數千噸水果被銷毀,因為好奇孕婦摔倒是不是會流產,就猛推孕婦,這可就不單是惡作劇了,這是觸犯法律,甚至威脅到他人的人身安全。
有的家長認為熊可能是【孩子的天性使然】,用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就一次次地寬容,或者說縱容了他,而可能恰恰是因為這樣的認識,熊孩子才會源源不斷地產生。
「上臺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需要爸爸媽媽在生活中反覆教育的,需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幫助孩子形成清晰的邊界感。
有的家長認為【要給孩子自由,不用規則條條框框去束縛他】,會讓孩子失去想像力,創造力。好像規則和創造力是對立的事情,但其實越有規則才會越自由,越有創造力。
舉一個例子,孩子都想喜歡塗鴉,有些家長為了保護孩子的創造力,讓孩子在牆上,地板上,任何他想畫的地方畫畫,但這恰恰破壞了創造力,讓孩子很快失去對塗鴉的興趣。
什麼是創造力,創造是【需要孩子開動腦筋用新的辦法完成任務,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個突破】。如果孩子可以隨處亂塗亂畫,孩子就不需要去開動腦筋。
但是如果告訴TA,你只可以在這張白紙上塗鴉,或者給孩子一個大箱子,讓孩子待在箱子裡,告訴他你可以在這個範圍內塗鴉,不能超出這個範圍。
孩子就會去想怎麼樣用力,怎麼樣握筆,怎麼樣控制自己的手臂,怎麼樣可以在這個範圍內盡情塗抹,利用一個有限的空間去創造,才能最大化地激發他的創造力。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有規則,規則有利於孩子形成清晰的邊界感,有助於孩子創造力的培養,規則給孩子帶來的積極作用,挺多的。
比如規則是對孩子的保護,就像孩子小的時候,會在他的小床邊有一圈圍欄,保護她不滾到地上。
等孩子長到了,圍欄就關不住TA了,這時候就需要在孩子的心裏面建立一個安全的圍欄,TA可以知道哪些行為對我來說是安全的,哪些行為是危險的,讓自己在安全的範圍內,放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規則帶來的自由。
那麼,家長可以怎麼讓孩子理解規則並遵守規則呢?
一般孩子在2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抑制功能開始發展,這個時候是培養孩子自我控制和規則意識的敏感期。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我想分享5個注意點。
(1)明確什麼情況下要立規矩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況出現,爸爸媽媽不一定都能事先考慮到,定好規則。
因為規則定了就是要去執行的,所以在定規則之前,要考慮一下有哪些需要孩子學習的家庭規則和社會規則,明確哪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的,哪些事情是可以有一定彈性的。
(2)立規矩,親子關係是前提
每個人都不喜歡被約束,大部分時候,孩子是因為跟你關係好,才願意聽你的。所以,在跟孩子立規矩之前,你們的親子關係是基礎。
同時,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定這個規則,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有眼神交流,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讓TA注意到你,讓孩子知道你在說一件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隨便說說的,但是態度要尊重,語氣要溫和,一次只講一件事。
(3)規則要具體並給孩子選擇權
給孩子的規則要簡單具體,比如排隊的規則,你可以告訴TA:大家都想玩滑梯,如果你想滑滑梯的話,你需要站在那個小朋友的身後,等他滑下去以後,你才可以坐到滑梯上。
定規則的時候要和孩子商量,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制定,給TA一定的選擇權,這樣TA才會覺得是自己的事情。比如寶寶需要刷了牙才能睡覺,這也許是爸爸媽媽定的,但是TA可以選擇用哪只牙刷,用什麼牙膏刷牙,和誰一起刷牙。
(4)定完規則要堅定執行
立了這些規則後,一定要遵守,比如說吃飯的時候不準看電視,那就每次吃飯的都不準看,不能今天心情好,就同意看,改天心情不好了,又不能看了。
而且,爸爸媽媽要以身作則,站在統一戰線上,和寶寶一起遵守所有的規則,自己吃飯的時候也不能看電視。如果孩子遵守的規則,也要記得及時鼓勵。
(5)違反規則要有懲罰措施
當孩子違反了規則,我們可以和孩子商量一個懲罰的措施,建議使用現實後果懲罰,即【利用行為可能產生的現實後果去懲罰行為本身】。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會有什麼樣的現實後果?挨餓啊。
因為TA在該吃飯的時候沒有好好吃。因此,對於不好好吃飯的孩子,你要做的是問問TA現在是不是不想吃飯,如果TA說是的,告訴TA如果現在不吃,什麼時候才能吃,並且中間沒有零食吃。當有了幾次餓肚子的體驗後,就會明白自己不吃飯就會挨餓。
培養一個有規則意識的孩子,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期望孩子夠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明白錯誤行為導致的後果,而不是要求孩子「聽話」。
在孩子規則意識的養成上,總體態度就是【有愛有規則】,父母需要先和孩子搞好關係,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跟孩子制定規則,並在執行的過程中,做到「不含敵意的堅決」,跟孩子強調規則,溫和地說不。
一個社交型的寶寶,TA一定是能夠理解規則、遵守規則和尊重規則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