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葉媽咪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比起遇到陌生人躲在媽媽身後不敢打招呼,家長們更喜歡看到自家孩子禮貌大方的模樣,可不是所有孩子都是這樣的性格。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內向是個缺點,其實並非如此。
孩子內向不可怕,可怕的是形成"迴避型人格",那才會對心理造成傷害,並且影響到孩子的人生。
提到內向,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長大以後必定沒出息,這是一種偏見。
著名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老師也說: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外向者的嘉獎。兩者只有差別之處,絕無是非對錯之分。
首先,每個孩子的性格都受到先天的影響。
孩子們的性格分為不同類型,性格內向的孩子大多屬於觀察型。
由於敏感、謹慎,面對陌生的事物,他們需要先觀察一段時間,確認安全,才會打開心扉去融入。
所以我們會發現,這些孩子剛開始幾次見到不熟悉的叔叔阿姨,都不敢打招呼;或者進入幼兒園的初步階段不去交友,而是一個人玩耍、觀察其他小朋友玩耍。
其次,孩子內向的性格可以引導。
在內向性格的影響下,孩子不如外向的孩子那般主動,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禮貌。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耐心和引導來教會他們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與朋友相處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給孩子包容和耐心,不要將他的內向看成一種缺點。
綜上所述,孩子內向並不可怕,既不會影響正常生活,也不會阻礙他們進步。我們最害怕的,是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有著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等特徵,是一種人格障礙。
"性格內向"和"迴避型人格"雖然都傾向於獨處,但是兩者卻有很大區別,後者比前者情況更為嚴重,已經是一種心理疾病了。
性格內向的孩子,就算不喜歡某些社交場合,也可以通過引導和調適而較好地適應,同時內心保有自我,以自己的方式跟世界相處,內向並不一定代表自卑。
而迴避型人格則是極度的敏感和自卑,自尊心極低,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讓孩子無法像常人一樣學習、工作,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01、除了家人,沒有親近的人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除了家人之外沒有其他親近的人,也就是沒有朋友,或者只有一個朋友。內向的孩子朋友少,是因為他們沒有多交友的欲望;
而迴避型的孩子朋友少,是因為他們雖然渴望友誼,卻害怕受到嘲笑和打擊,所以害怕交友,並認為自己能力低,沒有人會願意跟自己做朋友。
02、總是說"我不行"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有著濃濃的自卑,儘管要做的事情再普通不過,他也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困難,並且誇大潛在的風險。同時,他又會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我什麼都不會,說話也說不好,肯定沒辦法勝任。"
於是,在面對學習、交友、工作中,這些孩子會頻頻說"我不行",更加打擊自信心。
03、被批評後難以走出痛苦
由於強烈的自卑,在被批評以後,迴避型人格的孩子容易鑽牛角尖。比如一次考試考砸了,孩子被老師批評了一句"退步了",他就會覺得自己很沒用,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在極度的自我否定下,孩子很容易走上絕路,甚至做出輕生的舉動。
我們曾經看過類似的事件,孩子因為考試沒考好而自殺,留下的遺書寫道:爸爸媽媽,我沒考好,對不起,我不想再給你們增加負擔了。我知道你們會說我沒用,沒錯,我是很沒用,我這麼膽小,永遠成不了大器。
在被批評之後,孩子會覺得很痛苦,無法疏導解決這種負面情緒,難以走出。
04、怕出糗被嘲笑,不在社交場合說話
內向的孩子身處社交場合中,可能因為不願說話而沉默,也可能因為害羞而不敢大聲發言;而迴避型人格的表現,比之嚴重許多。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在社交場合中,會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好出糗,也擔心言行不當被譏諷,所以保持沉默,也不回答問題。
而在聽到別人在議論一些話題時,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也會下意識地認為對方在議論他、打擊他,內心更加抑鬱。
①緊抓"安全依戀模式"敏感期
奧利弗認為,0~3歲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戀模式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撫育方式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依戀模式,進而影響著孩子的婚姻、與人相處問題。
安全型依戀模式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父母和孩子之間可以享受被愛,也有能力愛彼此。
受到這種模式影響,孩子會擁有充足的陪伴和關愛,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自信心。所以這個階段,我們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礎,一個健康的家庭孕育出來的孩子,性格不會負面到哪裡去。
②幫助孩子正確自我認知
過度的自卑和過度的自信,都是自我認知出現了偏差。自我認知,即對自己行為、心理、發展階段的觀察和思考。
影響孩子自我認知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他自身對自己能力的判定,二是父母等外人對他的評價。
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當自我判定跟外界評價發生衝突時,第一時間應該進行思考,而是不是一味地認為"他們說的一定是對的,我一定是錯的"。
比如批評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做到對事不對人,並且儘量客觀,肯定他的可取之處,指出他的不足之處。而在孩子遭到不正確的批評時,我們要引導他去發散思維,幫他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在孩子建立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我們的鼓勵很重要:在孩子進步時,肯定他的勇氣和努力;在孩子犯錯時,指出錯誤,鼓勵他改正。
③不盲目指責孩子
很多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一開始都只是性格內向,他們之所以發生這樣的轉變,有一個原因是家長的盲目指責。
在孩子不敢跟不熟悉的叔叔阿姨打招呼時,在孩子不敢上臺表演時,我們不能急哄哄地推著他行動,更不要去指責他"懦弱""沒用",這只會讓他覺得"我真的很沒用"。
我們更應該接納孩子的這種情緒,給他適應的時間,先找到讓孩子舒適的區域,再引導他邁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