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孩子內向,只怕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希望你娃沒有

2020-12-12 綠葉媽咪

文|綠葉媽咪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比起遇到陌生人躲在媽媽身後不敢打招呼,家長們更喜歡看到自家孩子禮貌大方的模樣,可不是所有孩子都是這樣的性格。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內向是個缺點,其實並非如此。

孩子內向不可怕,可怕的是形成"迴避型人格",那才會對心理造成傷害,並且影響到孩子的人生。

孩子內向不可怕

提到內向,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長大以後必定沒出息,這是一種偏見。

著名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老師也說: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外向者的嘉獎。兩者只有差別之處,絕無是非對錯之分。

首先,每個孩子的性格都受到先天的影響。

孩子們的性格分為不同類型,性格內向的孩子大多屬於觀察型。

由於敏感、謹慎,面對陌生的事物,他們需要先觀察一段時間,確認安全,才會打開心扉去融入。

所以我們會發現,這些孩子剛開始幾次見到不熟悉的叔叔阿姨,都不敢打招呼;或者進入幼兒園的初步階段不去交友,而是一個人玩耍、觀察其他小朋友玩耍。

其次,孩子內向的性格可以引導。

在內向性格的影響下,孩子不如外向的孩子那般主動,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禮貌。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耐心和引導來教會他們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與朋友相處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給孩子包容和耐心,不要將他的內向看成一種缺點。

綜上所述,孩子內向並不可怕,既不會影響正常生活,也不會阻礙他們進步。我們最害怕的,是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跟"內向"有何區別?

迴避型人格,有著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等特徵,是一種人格障礙。

"性格內向"和"迴避型人格"雖然都傾向於獨處,但是兩者卻有很大區別,後者比前者情況更為嚴重,已經是一種心理疾病了。

性格內向的孩子,就算不喜歡某些社交場合,也可以通過引導和調適而較好地適應,同時內心保有自我,以自己的方式跟世界相處,內向並不一定代表自卑。

而迴避型人格則是極度的敏感和自卑,自尊心極低,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讓孩子無法像常人一樣學習、工作,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這些表現,希望你家孩子沒有

01、除了家人,沒有親近的人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除了家人之外沒有其他親近的人,也就是沒有朋友,或者只有一個朋友。內向的孩子朋友少,是因為他們沒有多交友的欲望;

而迴避型的孩子朋友少,是因為他們雖然渴望友誼,卻害怕受到嘲笑和打擊,所以害怕交友,並認為自己能力低,沒有人會願意跟自己做朋友。

02、總是說"我不行"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有著濃濃的自卑,儘管要做的事情再普通不過,他也會給自己預設很多困難,並且誇大潛在的風險。同時,他又會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我什麼都不會,說話也說不好,肯定沒辦法勝任。"

於是,在面對學習、交友、工作中,這些孩子會頻頻說"我不行",更加打擊自信心。

03、被批評後難以走出痛苦

由於強烈的自卑,在被批評以後,迴避型人格的孩子容易鑽牛角尖。比如一次考試考砸了,孩子被老師批評了一句"退步了",他就會覺得自己很沒用,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在極度的自我否定下,孩子很容易走上絕路,甚至做出輕生的舉動。

我們曾經看過類似的事件,孩子因為考試沒考好而自殺,留下的遺書寫道:爸爸媽媽,我沒考好,對不起,我不想再給你們增加負擔了。我知道你們會說我沒用,沒錯,我是很沒用,我這麼膽小,永遠成不了大器。

在被批評之後,孩子會覺得很痛苦,無法疏導解決這種負面情緒,難以走出。

04、怕出糗被嘲笑,不在社交場合說話

內向的孩子身處社交場合中,可能因為不願說話而沉默,也可能因為害羞而不敢大聲發言;而迴避型人格的表現,比之嚴重許多。

迴避型人格的孩子在社交場合中,會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好出糗,也擔心言行不當被譏諷,所以保持沉默,也不回答問題。

在聽到別人在議論一些話題時,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也會下意識地認為對方在議論他、打擊他,內心更加抑鬱。

避免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父母應學會預防

①緊抓"安全依戀模式"敏感期

奧利弗認為,0~3歲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戀模式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撫育方式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依戀模式,進而影響著孩子的婚姻、與人相處問題。

安全型依戀模式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父母和孩子之間可以享受被愛,也有能力愛彼此。

受到這種模式影響,孩子會擁有充足的陪伴和關愛,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自信心。所以這個階段,我們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礎,一個健康的家庭孕育出來的孩子,性格不會負面到哪裡去。

②幫助孩子正確自我認知

過度的自卑和過度的自信,都是自我認知出現了偏差。自我認知,即對自己行為、心理、發展階段的觀察和思考。

影響孩子自我認知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他自身對自己能力的判定,二是父母等外人對他的評價。

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當自我判定跟外界評價發生衝突時,第一時間應該進行思考,而是不是一味地認為"他們說的一定是對的,我一定是錯的"。

比如批評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做到對事不對人,並且儘量客觀,肯定他的可取之處,指出他的不足之處。而在孩子遭到不正確的批評時,我們要引導他去發散思維,幫他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在孩子建立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我們的鼓勵很重要:在孩子進步時,肯定他的勇氣和努力;在孩子犯錯時,指出錯誤,鼓勵他改正。

③不盲目指責孩子

很多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一開始都只是性格內向,他們之所以發生這樣的轉變,有一個原因是家長的盲目指責。

在孩子不敢跟不熟悉的叔叔阿姨打招呼時,在孩子不敢上臺表演時,我們不能急哄哄地推著他行動,更不要去指責他"懦弱""沒用",這只會讓他覺得"我真的很沒用"。

我們更應該接納孩子的這種情緒,給他適應的時間,先找到讓孩子舒適的區域,再引導他邁步向前。

相關焦點

  •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爸媽要注意
    不過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發展處一種迴避型人格,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對很多事情不擅長,就一點一點迴避,退回到讓自己舒服的環境中去,這樣的話,孩子的舒適空間會越來越小,越來越封閉。以後在學習和工作中,孩子也會選擇逃避困難,很難取得進步和成長。什麼叫迴避型人格?
  • 如何分辨孩子是內向還是「迴避型人格」?家長可以從這些表現入手
    但是孩子一旦從內向的性格演變成為迴避型人格的話,就會對孩子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了。02分析:小花孩子的這種性格特點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人格,他和內向有著一些差別,迴避型人格會喜歡逃避問題家長可以從這幾個表現來分辨孩子是否是「迴避型人格」。
  •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家長要知道早預防
    有些孩子性格內向,有些比較外向。這都不傷大雅,內向也是性格的一種,是健康的性格。 但是很多家長都錯把「迴避型人格」當成了內向。 內向的孩子,雖然很安靜,和人說話的時候也比較害羞,但是在表達自己這件事情上,絕對不遜色於外向的孩子。
  • 害怕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當娃出現這些特徵時,父母要多注意
    迴避型人格說的是這個人他習慣性地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內向,不願意與人交談,害怕與不認識的人打交道,喜歡自己獨處。「迴避型人格」有什麼特徵?1、沒有責任感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他們不是說沒有一點責任感都沒有,他們也想承擔責任。但是因為他們害怕與人打交道,不擅長溝通,當他們要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難免就要與人交流,這時孩子會因為害怕,本能的就會放棄,導致責任心變弱。
  • 孩子內向不是病,卻有可能成為「迴避型人格」,家長應注意
    迴避型人格其實指的就是在社交方面存在問題能力不足,而且對負面的評價非常敏感的一類人。存在迴避型人格的孩子,在小的時候通常會表現出害羞、孤獨,遇到陌生人會感到害怕,更沒有辦法去熟悉陌生環境。孩子存在迴避型人格,自然會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影響,但孩子內向的性格在轉變成迴避型人格的時候,也會存在許多情況,而當孩子產生以下這幾種表現的時候,家長就需要多加上心。
  • 孩子過分內向?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在作祟,家長處理方式很關鍵
    文/小熊育兒日記許多家長再見到孩子膽小、自卑、不敢在他人展現自己的時候,都會認為孩子是性格內向的原因。但實際上這種表現和內向毫無關聯,而是迴避型人格的表現。也正是因為迴避型人格才導致孩子出現了這種情況。現在大多數小孩子都存在這樣的表現,那麼究竟什麼是迴避性人格呢?
  • 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小心成為「迴避型人格」,早知道早預防
    孩子若有這些表現,並非「內向」這麼簡單,要預防「迴避型人格」。有些孩子仿佛天生的就是調皮搗蛋的主,活潑愛鬧騰,人來瘋。而有些孩子則大大相反,很害怕見到陌生人,很容易害羞。但是,太過內向的孩子,倘若不加以改變任其發展下去,便會發展成「迴避型人格」。正如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臨床心理科的瞿偉主任所說,「迴避型人格」大多數都是在早年形成的,與遺傳和個人經歷以及家庭有關。而這種人格都會有以下行為表現。
  • 孩子膽小內向並不可怕,怕的是形成「迴避型人格」,早知道早預防
    生活中你會發現,有些小孩性格比較靦腆、內向,父母採取了很多方式都沒有什麼效果,反而還加重了孩子的這種個性,其實就是因為孩子形成了「迴避型人格」。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要小心養成「迴避型人格」前段時間,住在同一個小區的郭阿姨帶著外孫女甜甜,來給我們家送了一些自己家菜園種的蔬菜,希望浩一寶寶吃輔食可以添加這種沒有任何農藥的新鮮蔬菜。
  • 孩子遇事總是膽小逃避?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直到當媽之後,讀了不少育兒書,才知道我當時的性格被稱為「迴避型人格」。而現在很多孩子不願意交往、害羞、膽小、逃避,就是出現了「迴避型人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孩子在童年時期就會有明顯表現,如果孩子有以下這些特點,多半是迴避型人格。
  • 你迴避社交,不是因為內向,而是因為一種危險的人格
    很多人想突破迴避社交的障礙,但卻無能為力,只好用性格內向來做完美解釋。性格內向是指人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表現自己。一種是不懂如何表達,一種是不屑表達。迴避社交,不是因為內向,而是一種危險的人格——「迴避型人格障礙」。
  • 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 害怕見陌生人、害怕陌生環境等。成年以後這些問題對患者的社交和職業功能產生不利影響。這類患者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
  • 「迴避型人格」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家長越早重視越好
    朋友說,她家孩子這樣已經能有一段時間,估計是太害羞、太內向了。但是,我卻看出,孩子這是「逃避型人格」。其實,逃避型人格,就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對負面評價以及能力不足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朋友家的孩子,害怕見到陌生人,甚至逃避跟人打交道,躲起來,就是「迴避型人格」的表現。「迴避型人格」和內向很相似,但是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內向只是安靜、保守、喜歡和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 拒絕評價,拒絕改變,孩子是如何一步步養成迴避型人格的?
    這就要看,你是在不斷拓展自己,還是在不斷壓縮自己了。我發現很多孩子就出現了不斷壓縮自己,不斷迴避的傾向。在《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講過一種人格,或者說有一種人格障礙,叫做迴避型人格,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就表現除了這種典型的迴避型人格。
  • 窺視現代人人格漏洞——迴避型人格障礙,你中招了沒有?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看 ,那些遁跡荒野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 ,則可能屬於迴避型人格。現代社會隱居者難以找到清淨之地,他們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接觸唯求自安。渴望一種有意義的孤獨與暫時的迴避人世並非一種病態,相反,真正具有迴避型人格的人不敢深入自己內心,他們的迴避帶有退縮行為、心理自卑,面對挑戰時採取迴避態度或無力應付的狀態。
  • 孩子一時認生沒問題,如果越來越嚴重,怕是形成了「迴避型」人格
    這些害羞認生的孩子,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引導,改變其性格的話,很有可能逐漸地演變成迴避型人格,那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呢?迴避型人格有四種比較常見的表現第一,拒絕與不熟悉的人相處,喜歡獨處大部分迴避型人格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情況,這種情況和真正的享受孤獨不一樣。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人格」這個詞語,但是心理學對人格的定義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在人格分類中,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病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弱,能力感不足,以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
  • 大學生怕被嘲笑不敢交朋友,不是性格內向而是迴避型人格障礙作怪
    44 來源: 昭德心理 舉報   阿豪的父母從小對他要求十分嚴厲,總是以各種「別人家」的孩子來對比阿豪的表現
  • 迴避型人格障礙和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一個方面的特徵是:在他們眼裡,生活就是一團團的麻煩構成的,而這些麻煩之所以被稱之為麻煩,是因為它們需要耗費精力,並且跟責任有關,涉及到責任,就需要承擔,承擔就有可能讓自己失敗、受傷、不受控,然而又沒嚴重到讓自己走投無路要去死的地步,於是就迴避。
  • 迴避型人格:過於羞澀的「老實人」
    迴避型人格的人不同於普通的冷淡、避世,他們甚至連自己的心都在迴避。因此,迴避型人格的人,總是帶有盲目性、強迫性和非理智性的特點。「張醫生問道,」小美,你不覺得外面的陽光很好嗎?你不想去幼兒園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嗎?「「不想。」小美繼續搖頭,「我就想待在家裡,外面的小朋友們不喜歡我。」「怎麼會呢?」張醫生有些詫異,「難道你一個朋友也沒有嗎?」
  • 黃曉明極力維護「乘風破浪的姐姐們」,迴避型人格展露無疑
    可是這樣的表現真的只是謙虛那麼簡單嗎?是謙虛,還是「討好型」人格?其實都不是。黃曉明幾乎是自言自語說出的這句話,而且同時還低下了頭,這是一種明顯的自我否定的反應,對應性格上是一種低自尊的表現。看《中餐廳》裡黃曉明的表現,許多彈幕都評論說黃曉明是討好型人格。然而心理學的概念裡並沒有這個人格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