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人行為類型是否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所屬的文化氛圍
2:是否給個體本人和生活帶來了明顯的障礙和困擾
3:是否可以追溯到幼年或者青少年時期,
4: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5:無法歸於其他的精神類疾病或者藥物性、身體疾病
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一個方面的特徵是:在他們眼裡,生活就是一團團的麻煩構成的,而這些麻煩之所以被稱之為麻煩,是因為它們需要耗費精力,並且跟責任有關,涉及到責任,就需要承擔,承擔就有可能讓自己失敗、受傷、不受控,然而又沒嚴重到讓自己走投無路要去死的地步,於是就迴避。
迴避型人格的另一個方面的特徵就是在人際關係中很容易受到傷害,一方面基於過度敏感過於在意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基於內心的自卑,這也是迴避的主要原因。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自尊心很強卻沒有自信。害怕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帶給自己的心理傷害,進而迴避社交活動和人際關係,這也類似於人常說的「玻璃心」,與其冒著可能痛苦受傷玻璃心碎一地的風險做什麼不如什麼都不做。
對於很多人來說,花費一些時間、精力和投入去參與社會活動或者增進與他人的交往,是一件給自己帶來更多收益和很自然的事情。然後迴避型卻沒有這樣認知,在他們看來,這是非常刻意的,雖有收益,更多的卻是未知的風險,與他們內心設想的巨大風險相比,這點收益完全可以忽略。
不積極的心態加劇了他們迴避的特性,這也涉及到一個「心能量」的問題。迴避型人格身上的心能量相對偏少一些,因為很小的時候,就沒有得到過足夠的安全感,或者被掌控過度,沒有辦法做到放心的去適度冒險探索外在的世界,導致他們成人之後仍然習慣性的逃避探索外在世界,寧願蜷縮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自娛自樂或者自怨自艾。
他們心能量不足也源於他們自身對於失敗的過度恐懼,所以提不起勁朝目標奮進或者稍有不對就立馬選擇放棄,相比於失敗帶來的痛苦,乾脆就什麼都不幹了。
但是心靈的能量跟物理能量是相反的,後者越用越少,而前者卻能夠因為適度的運用刺激而產生更多。而逃避型很少去也不願意去用到自己本來就不多的心能量,外界刺激不足,久而久之,就直接枯竭了。
也有在成年的經歷中,心靈受過重創,為了避免再次受到同樣的痛苦傷害而逃避,或者嘗試逃避卻失敗時產生的某種精神不安定的反應的拒絕反應。這就構成了雙重逃避的心理。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為了不看見花兒凋謝,而直接選擇不開。這源於他們無法承受看見花謝的痛苦,也因為他們過分期待花會永遠盛開。
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最常伴隨著迴避型人格出現的,也有一部分迴避型人格呈現出焦慮型依戀人格,這類人除了一部分先天性的有神經質且具有焦慮特質外,還源於從小父母的否定式教育,他們比較擅長察言觀色,過度在意別人的感受和態度,強烈需要他人的認同感,這與依賴型人格障礙有一定的相似度,依賴型人格障礙也是最常伴隨焦慮型依戀人格的一個人格障礙。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依賴型人格障礙伴隨著焦慮型依戀有著很強的掌控欲。
迴避型依戀分為疏離型和恐懼型,大部分迴避型人格在親密關係中呈現的是恐懼-迴避型依戀人格,他們內心深處渴望著親密關係,但是親密關係相比人際關係需要更親近無保留的接觸、更大程度的打開心扉、彼此更加深層次的接納。
這與他們的迴避特質是相悖的,所以他們會有意無意在自己和對方之間築起一道牆來保護自己不去承受那讓自己極度不舒服的部分,這樣一來,關係中的另外一方會有種自己被忽視甚至被拒絕的痛苦意識,久而久之受不了而選擇離開。
迴避不會覺知自己構建的牆對於親密關係和對方的傷害,他們會覺得果然對方離開我了,早就知道是這樣的結果了,沒有人會愛我,付出果然會有傷害等等。因為他們缺乏對於他人的同理心,也可以說很小的時候,就沒有被培養過這種同理心,不知道同理心是個什麼東西。
恐懼-迴避型依戀人格在親密關係裡非常害怕會被拋棄,所以與其害怕對方離去,不如自己先離去。但是對方真的離去,又會陷入到痛苦糾結當中。想要有好的親密關係,但是又不敢袒露心扉,想要被關愛但是又不敢放心去依賴對方,即使對方表現出了對自己很多的愛意和關心,卻依然在內心構想著反正都會離我而去都會受傷的結局,渴望卻又恐懼親密關係是他們的主要特徵,經常會如此反覆與另一方拉扯糾纏多年。
因為對於被愛的渴望,很多的恐懼-迴避型依戀人格會自己在心裡構建一個親密關係的完美人設,把它有意無意的套在關係中的另外一方身上,結果造成的結局就是毫無意外的崩盤。
這與另外一種疏離-迴避型依戀不同,疏離型可以說基本做到徹底去依戀化了。
迴避型人格和迴避型依戀人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迴避型依戀是通過自身強大的壓抑系統而試圖達到一種假性獨立對親密關係無欲無求的狀態,迴避型人格是因為自身對於失敗的害怕而選擇逃避,對於不好的結果的恐懼而無法付諸行動。
如果說它們之間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採取的都是迴避的態度,缺乏積極的意願,心能量都偏弱,都極度害怕受傷害。
然而真的要這樣下去嗎?
勇敢回到深遠的過去吧!去挖掘那些曾經的經歷,直面痛苦,痛苦就無處遁形,也許迴避曾經是一種防禦手段,保護過自己免受傷害,但是它們也會讓你失去將來。想想自己過往曾經勇敢挑戰過的那些事兒,努力增加自己性情的穩定,去拿回你人生的主動性。
花開花謝,冬去春來,才是符合順應自然的規律,就像歡樂和哀傷是人類共同的體驗。清晨喚醒你的第一縷陽光和慢慢沉入地平線的最後那抹晚霞;大雨中的蹣跚行走和花叢中的旖旎軟語,都是人生最美的風景。
我是曉軼 想跟我聊聊 諮詢微信號zhyy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