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害羞?或為迴避型人格障礙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超級害羞?或為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患者因害怕被拒絕而迴避人際交往,其實內心孤獨

●過於強調「不和陌生人講話」導致孩子迴避社會接觸,不利於人格完善

醫學指導/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左小萍

太害羞會讓人在社會人際交往中吃不開,不利於開拓「人脈」,也影響找對象。害羞的背後是害怕別人的批評和拒絕,嚴重到「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程度,患者連上學、上班都不敢去,內心卻很苦悶,覺得受到大家的孤立。廣州有精神心理專家指出,發展到人格障礙再治療已經很難改變,提醒為人父母者不要一味教孩子迴避社會交往,那不利於塑造完善的人格。

文/廣州日報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胡譽懷

很難和同事相處 自認「醜小鴨」

26歲的格拉迪斯在一家公司幹了8年秘書,曾獲得老闆的賞識而準備升職,但新的職位需要和同事們進行團隊協作,她以無法勝任為由而拒絕。她說此後老闆就沒給她加過薪,還經常當眾罵她,讓她沒臉跟同事、客戶等交往。她認為同事們都吹毛求疵、自以為是,讓她無法忍受。因此,她不喜歡參加同事的聚會,平時只愛看書或者和母親一起看電影。她沒有男朋友,認為自己是一隻沒人喜歡的「醜小鴨」,但她夢想有朝一日能找到愛她、呵護她、包容她缺點的「靈魂伴侶」。

格拉迪斯覺得自己不正常,有「社交殘疾」,就去看心理諮詢師。在心理診室,她描述了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印象:「害羞、膽小、孤獨、隱形、安靜、沉默、不友好、緊張……」她也認可自己就是這個樣子的。最後,她被確診為「迴避型人格障礙」。她接受了心理諮詢,但表示無法參加團體心理治療。

表現:

不敢與人交往 埋怨受到孤立

在生活中,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儘量迴避社交活動,不敢冒險或嘗試新鮮事情,害怕出洋相被人嘲笑,嚴重者甚至不敢去上學、上班。原來,他們過於在乎自己的缺點,對別人的負面評價和拒絕極端敏感,性格自卑,鄙視自己,自視低人一等,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儘管實際上不是他們想的那樣。他們十分害羞,說話容易臉紅、結巴,擔心自己說錯話,特別害怕當眾講話,經常感到尷尬,長期緊張害怕。迴避就是他們的應對機制,迴避那些讓他們害怕的精神刺激——對於他們來說,被拒絕是很痛苦的事情。

迴避型人格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人際交往。由於害怕被人拒絕,他們不願意交朋友,除非很肯定對方喜歡自己、不會拒絕自己。即使能交上朋友,他們也不相信別人,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令友情很難加深。在親密關係上,他們也會束手束腳,有的人覺得與別人發生身體接觸是很難受甚至很痛苦的事情。其實,患者並不是不想與人交往,甚至內心很渴望與人交往,但就是感到不好意思,只好逃避現實,活在幻想之中,抱怨自己很孤獨,被人孤立冷落。

起因:

「不和陌生人講話」值得商榷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形成與遺傳、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有關。一些研究發現,兒童受到父母冷漠對待,被小夥伴排斥,就容易出現這種問題。

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左小萍表示,迴避型人格障礙可能與患者生活的家庭父母強勢有關,特別是父母對孩子有著諸多要求,例如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講話——這對保護孩子有積極意義,但也相當於迴避社會接觸,導致孩子對沒有惡意的人也不理不睬,缺乏信任,久而久之跟外界缺乏聯繫,社交圈子大為縮小,逐漸形成不開朗的個性。她建議家長不要「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畢竟社會上的壞人還是少數,以後孩子要面對社會上的各種狀況,應教他們分辨好人和壞人,識別對方不懷好意的表現並提高警惕。總而言之,不宜一味迴避社會交往,而是鼓勵孩子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會更有利於人格的完善。

對策:

不妨找個性格開朗的伴侶

國外有調查顯示,人群中有約1%~2%的人符合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診斷。迴避行為在未成年人身上很常見,他們羞澀、怕生、尷尬,對別人的批評很敏感,但通常是成長期的正常表現。左小萍表示,醫生下人格障礙的診斷通常很慎重,不夠18歲的患者人格個性未能定型,再害羞也只能說是「適應障礙」。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還可出現其他精神障礙,如曠野恐懼症、強迫症、依賴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等,這些症狀相互混淆,醫生通常需要一定的時間深入了解才能做出明確的診斷。

在治療上,迴避型人格障礙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包括社交技能訓練、認知治療、團體治療等,逐漸增加患者的社會接觸。心理醫生首先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因為他們可能迴避治療。隨著治療的深入,醫生會糾正患者的錯誤想法,讓他們明白到自己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不堪。如果患者伴有抑鬱、焦慮等其他精神障礙,還需要服用相應的精神藥物治療。

左小萍表示,人際交往能力差是可以改善的,可以針對性地進行行為脫敏,讓害怕見人的患者到人多的地方去,儘量和大家在一起,但不一定要說話,可以先聽別人說話,再慢慢開始和人交往。但她指出,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將持續終生,迴避型人格障礙也不例外,而且很多患者不想改變,沒有求治的意願,故治療起來很棘手。她建議患者最好能找一個性格開朗、社交能力較強的伴侶,性格互補會讓家庭比較有活力。

相關焦點

  • 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 害怕見陌生人、害怕陌生環境等。成年以後這些問題對患者的社交和職業功能產生不利影響。這類患者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
  • 迴避型人格障礙和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一個方面的特徵是:在他們眼裡,生活就是一團團的麻煩構成的,而這些麻煩之所以被稱之為麻煩,是因為它們需要耗費精力,並且跟責任有關,涉及到責任,就需要承擔,承擔就有可能讓自己失敗、受傷、不受控,然而又沒嚴重到讓自己走投無路要去死的地步,於是就迴避。
  • 迴避型人格障礙特徵及治療方法
    迴避型人格障礙又稱迴避型人格或逃避型人格,是病態人格的一種 只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迴避型人格。 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被批評指責後,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而陷於痛苦,且很難從中解脫出來。他們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擔心自己的言行不當而被人譏笑諷刺,因而,即使參加集體活動,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
  •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原因是什麼
    核心提示: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非常自信的,而有些人則是出現了自卑的心理,時間長了引起了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情況,當然引起迴避型人格障礙發生的原因還有一些其他的,那麼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原因是什麼呢?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那些遁跡荒野、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們則很可能屬於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現代社會中,隱居者已很難找到一塊清淨的樂土,於是,他們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作親密的接觸,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種有意義的孤獨與暫時的迴避人世並非一種病態,相反,真正具有迴避型人格的人並不敢深入到自己心靈的內部去;他們的迴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點。
  • 迴避型人格障礙怎麼調適?
    迴避型人格障礙有明顯的行為退縮、自卑心理,面對挑戰通常採取迴避態度,沒有能力應付,他們的迴避帶有強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的特點,如果長期得不到重視和幫助,這類人的生活、工作、人際交往都會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那麼對這類人格障礙應該如何調適呢?
  • 大學生怕被嘲笑不敢交朋友,不是性格內向而是迴避型人格障礙作怪
    整個大一上期,阿豪基本上迴避了所有的集體交流。而到了大一下期,阿豪的表現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連同寢室的正常來往都開始刻意迴避。舍友將阿豪的情況報告了輔導員,輔導員為阿豪安排了心理檢測,結果顯示阿豪存在迴避型人格障礙。
  • 與迴避型人格相處的障礙
    迴避型人格表現:(1)因為害怕批評、否定或排斥而迴避涉及人際接觸;(2) 因為會失望而不敢跟別人交往,而且很怕與新事物接觸,這可以說是社交恐怖症的升級或變異。處理方式:學消除自卑感通過一些事件去增強一些自信,多次這樣下去會減少對一些恐懼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多接觸一些活動,可以消除一些交往障礙會聆聽/創建親密關係
  • 青少年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諮詢
    2.分析和診斷這位男孩是一名迴避型人格障礙患者。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點是行為畏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能對付,主要表現特徵是: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②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③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迴避;④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避不回答問題;⑤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⑥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
  •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病理因素
    核心提示:迴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 窺視現代人人格漏洞——迴避型人格障礙,你中招了沒有?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看 ,那些遁跡荒野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居者 ,則可能屬於迴避型人格。現代社會隱居者難以找到清淨之地,他們往往關閉自己的心靈,不與他人接觸唯求自安。渴望一種有意義的孤獨與暫時的迴避人世並非一種病態,相反,真正具有迴避型人格的人不敢深入自己內心,他們的迴避帶有退縮行為、心理自卑,面對挑戰時採取迴避態度或無力應付的狀態。
  • 關於迴避型人格障礙,你不得不知道的幾個道理
    遇到這種情況,會感覺到一種「迴避疏遠」,即使想要親近,也很難受。在DSM-5人格障礙分類中,分為三個大類:A類是古怪或者奇特組,包括偏執型、分裂樣和分裂型人格障礙;B類是反覆無常組,包括反社會型、邊緣型、表演型以及自戀型人格障礙;C類是焦慮組,迴避型、依賴型以及強迫型人格障礙。
  • 自卑退縮、逃避社交的背後,往往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八種常見人格障礙》第1篇–迴避型人格障礙作者:蔡銀兵人格通常指一個人在行為上與心理上獨有的傾向,以及全部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主要由氣質與性格兩大部分組成。性格與氣質不同的是,性格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多為後天習得。如一個人自信或是自卑、大方還是吝嗇、勤勞或者懶惰等等,這些特點往往是在成長環境中所學習到的。因此,氣質具有穩定性,而性格具有可塑性。一個人的人格通常在成年以前就逐漸趨向於穩定,成年後的人格幾乎無法改變。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在人格分類中,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病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弱,能力感不足,以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 擁有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他們懼怕見到陌生人、與陌生人說話。 在成年之後,人格會給他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社交能力缺乏、過分敏感與自卑,很難信任他人以及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具體來講,迴避型人格有哪些表現呢?
  • 今日推薦壁紙及叨叨叨:「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診斷基準
    DSM-Ⅳ以及DSM-Ⅴ中對於「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診斷基準,如下頁中所示,必須要滿足七條診斷項目中的四條及以上才可以。另外,還必須要符合人格障礙的一般性診斷基準。人格障礙的一般性診斷基準的內容為:①患者的想法、感受、人際關係的相處方式、行為方式(這些也被稱為「個人行為類型」)都明顯地偏離了其所屬的文化範圍;②個人行為類型缺乏靈活性,不僅限於私生活,甚至會滲透到整個社交生活中;③會給實際生活帶來明顯的障礙或痛苦;④大多數行為可追溯到青少年時期或剛剛成年的時候,會持續很長的時間;⑤無法歸於其他的精神疾病或者藥物性、身體疾病。
  • 今日推薦壁紙及叨叨叨:「自戀型」「邊緣型」「迴避型人格障礙」
    基於這種追求完美的想法,感覺自己也必須是足夠特別的人才行,這種被稱為「自戀型」。也就是說,在這種強烈自戀的狀態下,一旦現實不如其意,就會覺得一切都了無意義,非常的麻煩。認為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總是碌碌無為。因為其設定的目標過高,所以反而無法滿足於平凡普通的生活狀態。除了轟轟烈烈的事情外,其他都是讓人感覺麻煩的事情。
  • 從《心靈捕手》看迴避型人格
    如果說表演型人格障礙是「見人就表演」的話,那麼,迴避型人格就是「見人就迴避」。(前文)迴避型人格示意圖學術界的一部分人甚至稱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焦慮型人格」,指這類人會因追求安全感而裹足不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的迴避型人格障礙診斷標準為:1、由於害怕被批評,而否定、排斥或迴避人際接觸較多的職業活動
  • 後退後退再後退---迴避型人格
    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一些人,想與人交往,又害怕被人嫌棄;想得到別人的關心和體貼,又害羞,不敢親近,做事畏畏縮縮,不敢袒露自己的內心。迴避型人格大多如此,這些行為來自病人心理上的自卑、交往時的焦慮,內心處在自卑和矛盾的狀態,嚴重妨礙了正常的社會生活。
  • 你有迴避型人格障礙嗎?具有哪些特徵呢?
    甚至下意識迴避別人的眼神,避免過激的討論,往往帶著不愉快去工作,接受別人的意見,迴避自己的想法,由於害怕被拒絕,被反對而常常想要逃避當時的情況,長時間如此會導致人們具有迴避人格障礙。然而迴避型人格障礙有哪些特徵呢?
  • 和「迴避型人格」的家人或伴侶生活在一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01「迴避型人格」是一個不常被提起、比較陌生的概念。根據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的數據,只有1%的人是迴避型人格。然而,不管概率有多小,只要你的家人或伴侶是這1%,那麼對你們的影響就是10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