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打招呼的小男孩,第一印象就很甜 | 社交型寶寶養成記01

2020-11-08 李昀宸LYC
大家好,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是一名兒童測評師,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是和可愛的孩子們,以及他們的家長共同度過的。在工作中發現,爸爸媽媽對於寶寶的社交能力發展尤其重視,所以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

在工作中接觸了很多小朋友,每次遇到小朋友,我都會主動與他們打招呼,但是每個孩子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有些孩子會躲在媽媽身後,害羞地拉起媽媽的裙角;

有的孩子會呆呆地站在原地,像被「定住」了一樣;

而有的孩子會先盯著你看一會,然後開心地咧著嘴朝你笑。

我記得有一個2歲的小男孩凱凱,讓我印象很深刻。

我到測評室的時候,他正在玩玩具,他抬頭看到我,便說了一聲:「叔叔好。」

我瞬間感覺被這個小傢伙甜到。

媽媽在一旁提醒道:「這位是老師,你要說老師好。」他又說了一聲:「老師好。」

和孩子打過招呼後,我對媽媽說:「寶寶好有禮貌,你是怎麼培養的呀。」

媽媽笑著說:「小時候,他也挺害羞的,不怎麼喊人,我們也沒有勉強他,就是每次在遇到認識的人,我都會先打招呼,然後告訴他,可以怎麼稱呼別人,慢慢地他就開始自己叫人了

我很認同這位媽媽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真實感受,同時自己做好榜樣,潛移默化地讓孩子養成主動打招呼的好習慣。

01懂禮貌對孩子的積極作用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禮貌?

禮貌可以是在遇到一個熟人時,會微笑點頭,或者揮揮手打個招呼,在需要幫助時,會先說請字,在得到幫助時會說一聲謝謝。

禮貌是一種社會化的產物,在人們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一種規範。

那麼懂禮貌有什麼作用呢?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TA需要和除了爸爸媽媽以外的人打交道。

比如在別的小朋友看中了自己喜愛的玩具時,(而TA當下並不想給別人玩時)TA需要知道如何禮貌地拒絕;

在自己碰到困難需要向他人尋求幫忙時,TA需要知道如何禮貌地求助;

在遇到一個對自己熱情打招呼的老奶奶時,TA需要知道如何禮貌地回應。

生活中的等等情況,都需要孩子以禮待人。

對他人有禮貌,一方面代表著你對對方的尊重,道理很簡單,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另一方面,以禮待人,是希望通過這種行為提升對方對自己的好感,幫助自己更好地與對方建立關係

但是,有的小朋友就是不愛打招呼或者不叫人。

02為什麼有些孩子不愛叫人?

孩子見了人不願打招呼的情況很常見,當然有很多種原因,除了家長沒有做好示範之外,我歸納了3點常見的心理原因:

第一個原因,天生氣質敏感,有點怕羞

由於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類型不同,孩子可能生下來就比較安靜害羞,遇到生人會怕生。對於這些膽小羞怯的孩子,家長要花一些心思。

比如,出門前先告訴孩子,我們出去是要去做什麼,可能見到那些人,提前告訴孩子,理解孩子心中的顧慮,儘可能給孩子提供一些信息,讓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第二個原因,缺乏安全感,害怕陌生人

有些小孩平時在家時間比較多,與外界接觸較少,見到陌生人會產生一定的不安全感,或者父母對孩子要求較高,孩子就變得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對外就表現得不自信,與他人交往也就沒那麼自然。

所以,當小孩不與他人打招呼時,家長不應該指責孩子,也許應該反省下自己,是否和孩子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係,是否忽視了孩子的真實需求,是否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面子而讓孩子打招呼。

第三個原因,產生逆反心理,不肯打招呼

2-3歲是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段時期,孩子會很反抗對外界強加給他的東西。如果孩子以前愛喊人,突然又不跟人打招呼了,你就要考慮到是不是叛逆心理。

如果覺察到孩子有些小叛逆,爸爸媽媽讓TA打招呼,TA偏不,那這時候父母要先冷靜,聽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用負面語言評價或指責TA。

03陪養懂禮貌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

尊重孩子,觀察孩子,有的放矢地根據孩子的原因進行引導才是關鍵,多些鼓勵,降低期望值,一步步來,才能調動孩子的主動性。

(1)父母不要把孩子推在前面,自己要先做一個有禮貌的父母。

家長的帶領很重要,這種帶領不是嘴上的道理,而是內化成內心的信念,外化為實際的行動。

家長自身要相信禮貌待人的積極作用,如果只是會做做樣子,做出一些形式,想讓孩子在形式裡面得到教育,是不大可能的,你要知道孩子是一種內在具足的生物,瞬間分辨你是認真的,還是在做樣子

(2)利用孩子的觀察和模仿能力。

我們都知道孩子具有強大的模仿能力,讓孩子看著你是如何與陌生人打交道的,他們自然而然會模仿你。

你在外面的行為,孩子也都看在眼裡,不隨地吐痰,不亂闖紅燈,對待老人耐心有禮,孩子就會自然看到和學習。

(3)創造讓孩子需要和別人打交道的機會。

有一次我在KFC吃飯,就看到一位媽媽邀請小朋友去問服務員拿張餐巾紙。

媽媽說:「寶寶,我們的餐巾紙好像用完了,你可以幫媽媽問那位姐姐拿一張嗎?記得要和姐姐說謝謝哦。」

孩子一開始有些猶豫,但在媽媽的鼓勵下,就去拿了,服務員把紙巾遞給孩子,孩子輕輕地說了聲:「謝謝姐姐」,服務員高興地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頭說:「小朋友不客氣。」

我看到拿著紙巾回來的孩子,有一種成功的喜悅。

幫助孩子把任務具體化,孩子也會很願意去完成,在實踐中感受到禮貌待人帶來的尊重和溫暖,孩子也就記住了這樣的體驗。

社交型寶寶首要的外在表現就是有禮貌,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就會在第一印象上加分哦。

相關焦點

  • 可怕的熊孩子是怎麼產生的 | 社交型寶寶養成記04
    某個周末,一個爸爸帶著他3歲的兒子來測評,小男孩剛到測評室的時候,像一陣風一樣衝了進去,到處跑來跑去。01 一個「熊孩子」我用玩具讓孩子安靜了沒1分鐘,他很快就盯上了我桌子上放著的測評記錄紙和黑色水筆。
  • | 社交型寶寶養成記05
    想要培養一個具有良好社交能力的寶寶,就要因材施教,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區別化、個性化的教育。每當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要耐心地幫助孩子尋找背後的原因,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嚴厲地對孩子進行呵斥,這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也會影響敏感型孩子的安全感。不過,敏感型的寶寶天生更具有豐富的情感,他們的同理心的發展比一般的寶寶更具有優勢,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寶寶發揮這種優勢。
  • 「我特沒安全感,擔心孩子會和我一樣」 | 社交型寶寶養成記06
    一般會採用陌生人情境測試,通過父母與寶寶的短暫分離,來觀察孩子在分離與重聚時的反應。01 一個沒安全感的媽媽有一個18個月的男寶寶,在安全感測評中表現出很強的焦慮。當媽媽跟寶寶說完再見,剛起身走向門口時,小男孩馬上就跑過去抱住媽哭個不停,媽媽安撫了半天也停下來。
  • 有條件的愛讓TA變得沒自信 | 社交型寶寶養成記02
    01 不太自信的小女孩依依是一個3歲的小女孩,她在做圖片詞彙測試的時候,每做一題都會看一眼媽媽,在媽媽的催促下,她才小心翼翼地選一個。但孩子做得結果並不好,在好幾個詞彙選錯後,媽媽有些責怪道:「你怎麼連睡覺的床是什麼都不知道,媽媽不是在家教過你嗎?」
  • 孩子不愛打招呼怎麼辦?
    不然今天不帶你回家……」這些語言不但對孩子學會社交沒有幫助,還會傷害孩子。想讓孩子學會打招呼,你需要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原因。但如果孩子已經4、5歲,依然不願意打招呼,那就需要注意行為習慣的培養了。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首因效應」。通俗來說,就是在社會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別看打招呼是一件小事,它其實決定了孩子未來在社交中,留給別人的「首因印象」如何。
  • 我愛我家|弟弟「養成」記
    怕生、敏感、缺乏安全感,是同樣小小年紀的文文對他的第一印象。小女孩心裡充滿著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這段突如其來的沒有血緣牽絆的「姐弟關係」,她很難說已然做好了準備。 接下來一段時間與小男孩並不算愉快的相處似乎印證了文文的擔憂。
  • 別再逼迫孩子打招呼了,容易讓娃厭惡、反感,培養社交能力是關鍵
    當然現在不管在哪裡,見到人都應該打招呼,但是養成這種習慣,是要從小開始的。寶媽想這樣可不行,孩子這樣沒有禮貌,長大以後也是這樣,社交能力肯定不行,於是每次帶小寶出門見到人的時候,都讓小寶打招呼。,是社交的一個問題,可以改正的,但是必須是有正確的方法才行,這也是培養社交能力的關鍵,這3個技巧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有禮貌。
  • 培養寶寶社交四部曲
    2歲開始,寶寶進入社交期,作為家長,怎麼樣給寶寶正確培養社交能力呢?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社交四部曲。1. 做好孩子的榜樣。2歲的孩子模仿能力已經非常強了,榜樣這個詞聽起來有些俗氣,但是在社交這件事件上,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我們大人給寶寶展現出社交的愉悅,重視與人的交往,理解對方的情緒,孩子也會模仿我們去做。
  • 問題專欄1:孩子不愛打招呼怎麼辦?這三方面引導順利過渡認生期
    01今日問題:孩子不愛打招呼怎麼辦?曾有一個教育基金會,為了深入了解中國家庭最關心的問題。他們對中國兩個大區兩千多個家庭進行統計調查。報告裡的大數據顯示:孩子三歲以下,是最基本的生活問題,吃喝拉撒睡的事兒;三歲以後,是社交能力的問題。爸媽們對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視程度是排在學習前頭的。很多父母表示都為孩子的社交頭疼過。
  • 可能養成了「迴避型人格」,父母要警惕
    迴避型人格,是對全面的社交抑制、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無法產生自我認同感、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的一種性格。這種人格多出現在童年時期,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什麼都做不好,因而敏感又自卑。擁有這種人格的人成年後在社交和職業上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 一歲寶寶總是害羞,緊張、怎麼教會寶寶打招呼?早教課程幫助你
    二、活動重難點1 重點:初步建立打招呼的意識2 難點:模仿學習說 「你好」「再見」「母雞」「小豬」「小狗」等玩具中出現的單詞三、活動準備材料:繪本:你好、再見,玩具愛打招呼的小火車,襪子、玩偶、皮筋、小盒、鑽圈視頻:騎車丁零零、小火車開車啦、你好、再見
  • 孩子有社交恐懼症怎麼辦?
    對孩子來說,打招呼就是學會社交的第一步。不然今天不帶你回家……」這些語言不但對孩子學會社交沒有幫助,還會傷害孩子。想讓孩子學會打招呼,你需要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原因。我們的性格一般分為四種:活潑型、力量型、平和型、完美型,針對孩子不打招呼的具體表現,就可以大致判斷Ta是屬於哪一種性格:寶媽:樂樂,來跟阿姨打個招呼寶寶:不,沒勁,我不要!
  • 塑造完美第一印象的八大秘訣
    完整的社交系統很複雜,但兩個陌生人從初次見面到決定下一次是否深入了解的關鍵點卻只在於「第一印象」,也就是說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後續社交的敲門磚,不懂得如何塑造第一印象便會失去後續交往的機會。第一印象的塑造本質上只是個體力活,並不是只有顏值高的人才能擁有完美的第一印象。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外在」並不僅僅是張單純的2D照片。
  • 不怕孩子內向,只怕養成「迴避型人格」,這些表現希望你娃沒有
    我們最害怕的,是孩子養成"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有著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等特徵,是一種人格障礙。"性格內向"和"迴避型人格"雖然都傾向於獨處,但是兩者卻有很大區別,後者比前者情況更為嚴重,已經是一種心理疾病了。
  • 又甜又糯的寶寶小名,讓寶寶健康茁壯成長
    那在眾多的寶寶小名中,今天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又甜又糯的小名。康康「康康」是一個疊字小名,寓意健康平安,福泰安康,作為寶寶小名來說,帶有父母對其一生順遂,身心健康,平安幸福的祝願。在字音上,康康帶有後鼻韻音的去聲調,讀音有爆破感,非常清脆,容易讓寶寶學會,並快速應用其名與家人交流。
  • 心理學:第一印象包括哪些方面?如何給別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首因效應」,也就是俗稱的「第一印象」,是指兩個人第一次相見所形成的印象會對今後彼此關係的進展、相互之間的評價產生重大的影響。不僅會固定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看法,還會影響兩人的態度,從而影響彼此雙方的發展。
  • 孩子不愛叫人,想讓孩子見人就主動打招呼,聰明媽媽都這樣做
    03.逆反心理有時候孩子不打招呼,不叫人是因為逆反心理,明明會叫叔叔阿姨,我就是不叫。要跟爸爸媽媽逆著來,你越是叫我幹嘛,我越不幹嘛。04 .害羞有研究證明,有1/5的寶寶天生是害羞的,還有一部分寶寶是在一段特殊時期害羞,還有一部分寶寶是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才變得害羞。
  • 孩子見生人不敢打招呼?越強迫越不敢,只需3步來化解
    但如果孩子已經4、5歲,依然不願意打招呼,那就需要注意行為習慣的培養了。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首因效應」。通俗來說,就是在社會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別看打招呼是一件小事,它其實決定了孩子未來在社交中,留給別人的「首因印象」如何。
  • 金貴寶寶壞習慣養成記
    但是呢,大人又缺乏正確的育兒常識,這不孩子越養越淘氣,簡直就是壞習慣養成記。 眾所周知,寶寶的輔食添加次序是由精細軟爛到多樣耐嚼的,而大人生怕仔仔噎著了,所有的食物能煮爛絕不限於煮軟,能煮軟的食物還得用剪子剪一下才給仔仔吃,基本上仔仔不用費嘴嚼就把東西咽下去。
  • 大學生竟然被嘲諷,因為書讀得多,所以不愛打招呼不懂禮貌?
    因此,在很多親戚眼裡就變成了,這孩子內向,不愛說話,嘴巴不甜。自家親戚熟一點的也就算了,有很多結婚了,過年過節女孩到夫家或者男孩到老婆娘家去,也這樣的時候,那些話就更難聽了。本身性格說內向吧,說不上,只是跟不熟的人話不多,不會那麼熱情,跟熟的人一起懂的人一起,我可以是個神經病,哈哈~言歸正傳,昨晚,婆婆跟老公他舅舅在家裡喝酒,他舅舅剛剛從老家回來,聊著聊著聊到他女兒跟她相親對象回家見家長了,對方家長很喜歡,覺得人家小姑娘嘴真甜,很會說話。說著說著就說到我了,很不爽,說我嘴不甜,不愛跟長輩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