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彩虹聊育兒#開始更新孩子的問題系列專欄文章,每一期為一個育兒問題,如果你有任何育兒問題,可以評論或私信我,很可能變成第二天的文章哦。我是#彩虹聊育兒#,一名兒童心理學講師,您的關注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曾有一個教育基金會,為了深入了解中國家庭最關心的問題。他們對中國兩個大區兩千多個家庭進行統計調查。
報告裡的大數據顯示:
孩子三歲以下,是最基本的生活問題,吃喝拉撒睡的事兒;三歲以後,是社交能力的問題。
爸媽們對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視程度是排在學習前頭的。
很多父母表示都為孩子的社交頭疼過。
有一位跟我諮詢的媽媽小林每次帶著孩子上街遇到熟人,孩子都不愛打招呼,甚至就習慣往她身後一躲,搞的場面十分尷尬。
反過來孩子只要遇到了他熟悉的小夥伴或者回家看到姥姥姥爺,就會喋喋不休說個沒完。
這讓小林十分奇怪:明明孩子以前見人就笑,怎麼孩子長大了一點就變的靦腆了呢?
其實,每個人都有社交圈,孩子也不例外,大人出門打招呼、問好,已經成為了刻在骨子裡的禮儀。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他不一定會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又或者他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內向的孩子。
如果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強迫去打招呼、去迎合大人的社交圈,那麼孩子長大後就很容易對社交產生焦慮和牴觸,遇到困難也更容易迴避,而不是解決。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孩子不想打招呼的心理都是怎麼回事。
1.陌生人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艾恩斯沃斯(M.Ainsworth)採用陌生情景技術發現,陌生人焦慮有不同表現形式:孩子會啼哭會緊緊抱住父母,拒絕陌生人的接觸;或者會將目光從陌生人臉上移開。
孩子從幾個月開始,一般到三歲左右,但也可能持續到四歲五歲,進入認生期。
這個認生期是由於陌生人的突然出現而產生的某種程度上的恐懼、緊張或不安的情緒,也叫做陌生人焦慮。德國教育學專家Christiane曾經指出:寶寶的認生期隨著他的成長而自然產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間,認生期就到來。
認生期其實並不完全是壞事,心理學家甚至認為認生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裡程碑,它可以帶給孩子自我保護以及說明孩子目前處於一個正常的發育期。
另外,心理學家發現,多數孩子在跟媽媽產生依戀關係以後,對陌生人會作出積極的反應,抗拒陌生人的接近,警惕媽媽這裡有陌生人要注意。
這個時候孩子不打招呼很可能就是處於認生期,一個正常的必經階段。
2.叛逆期
如果孩子是2到3歲左右的話,那可能是孩子第一次進入到逆反期。這個時間段的孩子,有了些自己的思想,不想再鸚鵡學舌。
就和青春期一樣,家長會感到孩子不如以前聽話了,如果家長還為了面子要強迫孩子打招呼,那必然會引起孩子的抗拒。
兒童心理學專家孫瑞雪說:
「兒童出生時,他的意識是混沌的,與萬物是渾然一體的。到3歲左右,開始發現自己同世界實際是分離的。自我,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萌芽。
3歲以後是孩子與母親在混沌共生後的分離期,這時孩子的內心呼聲就是:媽媽,別再逼我打招呼了!讓我自己去感受這件事吧。
3貼標籤
知乎上有個熱搜曾引起熱議: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說從小父母就會嫌棄自己不愛打招呼不說話,他經常會聽到下面這幾句話:
家長經常犯的錯誤,就是輕易地給孩子貼上了標籤。
那我們家長為什麼這麼容易就說出這些話呢?
因為我們在給自己的孩子表現得不夠好解圍,我們怕別人說你怎麼這麼教孩子。
比如我們就會聽到家長這麼說: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
「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很可能就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父母的話,往往對孩子有著極強的心理作用,孩子就會在這些標籤化的話語中長大並且對自己出現相當大的認知偏差。
可以說,父母越這樣說孩子,孩子就越不說話、越不打招呼。
1父母要站在孩子這一邊
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提到的一位媽媽的做法就非常好:
孩子不願意和其他人打招呼,大人完全不責怪孩子,只是微笑地和孩子說:「我家寶寶現在還沒準備好是嗎?我相信寶寶準備好了,一定會叫的哦。」
引導孩子時,語氣一定要溫和並充滿期待,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開口。如果孩子還是不想開口的話,那就慢慢來。
因為打招呼不一定非要用大聲問好的方式,點頭示意、給予對方微笑或者握手都是一些禮貌的方式。等孩子慢慢習慣其中一種方式後,剩下的再去嘗試。
只要父母站在孩子的一邊,他們就會感受的到父母的支持,無論怎麼做,起碼都不會傷害他們的最自尊。
2 家長做好自己,孩子自然會看到
其實每次我給家長做兒童心理分析的時候,在很多問題上都會提到這一點。舉個例子,有很多爸爸自己不愛做家務,卻總指揮孩子去幹這幹那,美其名曰鍛鍊孩子。時間長了,孩子自然也就不願意去做:爸爸都不做,我為什麼要去做呢?
著名詩人多蘿西·勞·諾爾蒂曾寫過一首詩《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們將學會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誠實中,他們將學會正直;
如果孩子被公平對待,他們將學會正義;
如果孩子被關心和體諒,他們將學會尊重。
在教育中,我們總是強調的一點要以身作則。為人父母如果對別人待答不理,那你也別指望孩子熱情。如果父母自身對待別人就熱情好客,那麼孩子在潛移默化下也會有一些變化。
3為孩子和要打招呼的人建立連接
相信你會發現許多孩子對自己熟悉的人非常的熱情,打招呼這件小事更是不在話下。那麼很多家長會說在路上遇到一個自己的熟人,不可能直接去給孩子建立感情啊。
首先要給孩子時間,孩子在觀察這個陌生人時,家長可以保護著說:「我們孩子從來沒有這麼認真地傾聽別人說話呢。」
其次要讓孩子學會去表達友善。
心理學家卡耐基在早期名著《如何贏得朋友》中也總結了六條給人留下良好印象的途徑,這些都可以成為孩子們學習表達友善的方式:
● 真誠地對別人感興趣;
● 微笑;
● 多提別人的名字;
● 做一個耐心傾聽者,鼓勵別人談他們自己;
● 談符合別人興趣的話題;
● 以真誠的方式讓別人感到他自己很重要。
只要讓孩子和你的「熟人」建立起友善的連接,那麼往往孩子打招呼這件事就是小菜一碟了,這麼做可以給足孩子尊重,也能得到「熟人」的理解。
說了這麼多,家長一定要記住,孩子不打招呼≠沒禮貌。
家長也沒必要覺得孩子不打招呼會丟自己的臉。一切都要隨著孩子自身意識的發展去學習適應。
私下裡可以和孩子溝通交流:「寶貝你剛才為什麼不打招呼呢?」
只有充分的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是真正的陪伴孩子一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