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的弟弟都是被出生安排好的,而來自中國開封SOS兒童村的文文,卻有一個「養成得來」的弟弟。在她的心裡,他們倆早已是異父異母卻能彼此扶持的親姐弟了。
一首歌、一張成績單、一杯白開水……那些記憶中的片段都如珍珠般熠熠生光。它們串聯在一起,共同構成了那段文文與弟弟從陌生到熟悉、從陪伴到相依的過程,記錄著文文的弟弟「養成」之旅。
初識
文文與弟弟的第一次見面,是在他四歲剛剛來到兒童村的時候。文文還記得,當時弟弟稚嫩的小臉上寫滿對未知環境的恐懼和不安,一邊眼神閃爍地不時看一眼兒童村的新家庭,一邊用一隻手緊緊抓住哥哥的衣領,好像時刻在害怕哥哥會突然離去。
怕生、敏感、缺乏安全感,是同樣小小年紀的文文對他的第一印象。小女孩心裡充滿著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這段突如其來的沒有血緣牽絆的「姐弟關係」,她很難說已然做好了準備。
接下來一段時間與小男孩並不算愉快的相處似乎印證了文文的擔憂。大概因為弟弟年紀更小,又是初來乍到、表現得沉默寡言、內向封閉,媽媽的注意力天平明顯傾向了他那一邊,與之相對能夠全身心陪伴文文的時間和精力都有所減少。
文文感覺自己因為這個「新來的小屁孩」在家中受到了冷落,吝於給他好聲色。而弟弟也因為這種態度不敢展示出什麼親近的意思。兩個孩子就這樣生疏而冷淡地僵持著,幼稚而又倔強。
察覺到這種狀況,媽媽看在眼裡、急在心頭。為了改善兩個小孩之間的關係,媽媽特意讓文文承擔起輔導弟弟功課的任務。小小的文文雖然有些不情願,但也不好推託拒絕。
在朗朗書聲中,時間流走得很快,他們的關係也在指導與幫助中不知不覺緩和了許多。不過,小孩子最喜歡「認死理」。害羞的弟弟,始終還是嘴硬著、不肯叫文文一聲「姐姐」。
認可
面對不肯鬆口的弟弟,文文忍不住產生了新的擔憂。只是,她也在相處過程中漸漸發現,小小的男孩是那樣不善於言語表達。
被拋棄的經歷和來兒童村之前發生的一些事情,令他形成了心思細密、極為敏感的性格,很難對人真正敞開心扉。想要讓他付出真心,只有以誠相待、將心比心、持之以恆。弟弟的「養成」絕非朝夕之功。
依舊保持聯繫的姐弟倆
事情的轉折來得偶然卻又必然,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弟弟平時貪玩,小男孩不知輕重,常常搞得自己破皮流血才肯回家,玩耍中磕碰得身上一塊青一塊紫的。
他怕被媽媽教訓,總是偷偷喊文文給他包紮。那天,正在文文給弟弟上藥的時候,弟弟喃喃著低語到:「謝謝,姐姐。」
那一刻,文文知道,小男孩終於認同和接納了自己。她感覺心裡有種熱熱的東西在湧動,一種欣慰而又有些自豪的情緒就要噴薄而出。「我終於是他真正的姐姐了!」
帶著這樣的新鮮感和激動感,文文每天都要陪弟弟玩耍,教他握筆、寫字,聽他講老家的事。「新新」姐弟倆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
隨著距離的不斷拉近,文文看到了弟弟更多的閃光點。小男孩算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別看外表不愛說話,小腦瓜卻很靈光,一首歌聽一遍就能完完整整記下來。
看著小小的他踩在板凳上,一邊刷牙一邊滿臉青澀又帶點臭屁地唱著「我的心在等待,永遠在等待」,一家人都笑翻了。有了這樣一個可愛的弟弟,文文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
波折
不過,再好的關係也不可能發展得一帆風順、沒有一點波折。更何況,「甘蔗沒有兩頭甜」,兩隻小刺蝟離得近了,就得小心留神,以防身上的刺扎傷彼此。
上了小學四年級,弟弟結識了一些同齡的朋友,每天找各種理由出去和他們玩。本以為是朋友之間的正常交往,文文卻聞到了每天晚歸的弟弟身上那一股揮之不散的煙味。
在耐著性子引導、詢問了好久後,文文才知道,四年級的弟弟竟然迷上了網遊。他晚歸的原因並不是商討作業,而是在網吧上網。一股無名火湧上女孩心頭。
有史以來第一次,文文打了弟弟。弟弟沒有哭,文文卻哭了起來。一滴滴淚水從眼中滑落,有些叛逆的小男生詫異又帶有幾分尷尬地望著眼前長自己幾歲的姐姐,不發一語,空氣似乎都要凝固了。
之後,文文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願意理睬弟弟,而倔強的弟弟也並未主動示好、承認錯誤。直到學期期末,弟弟將一張成績單放到姐姐面前。看到直線上升的成績和弟弟臉上有些不好意思的神情,文文與弟弟終於重歸於好。
關心
隨著年紀的增長,文文的學業越來越重,經常早出晚歸,一天與弟弟見面的時間不超過十分鐘。雖然時間短暫,弟弟給文文帶來的溫暖卻是實在而持久的。
每天早上,弟弟都會負責叫醒文文這個姐姐,保證她按時上學;每晚回家,總有一杯涼白開靜靜在桌子上放著,確保文文一回家就能及時補充水分、驅除疲勞。
男生還是一如既往的不喜言語,但他想幫姐姐緩解壓力的心意已經得以傳達。
臨近文文高考,弟弟突然因為腸梗阻住院。沒有了早上的人工鬧鈴、晚上的一杯涼水,姐姐的心裡也感覺空了一塊似的。為避免影響考試發揮,文文不被允許去看望弟弟,連打個電話都受到限制。
下了考場,姐姐直奔醫院。幾日不見,弟弟好像消瘦了很多,左手舉著吊瓶、右手拿著胃管望著文文直發愣。
本以為見到弟弟會笑的文文禁不住淚盈於睫,暗暗責備自己不是個好姐姐,在弟弟最需要自己的時候不在他身邊。文文抱住弟弟安慰道:「都會好起來的。」
令她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已經很難說話的大男孩首先關心的仍然是姐姐:「姐,考試怎麼樣?」從喉嚨裡艱難擠出的這短短幾個字卻飽含著關心與親情。文文的淚水,一下就溢出了眼眶。
姐弟倆的日常聊天
如今,文文已經長大成人,成為了兒童村離村校友,與她的好弟弟天各一方、很難相見。
但她用愛心和真心澆灌「養成」的這個可愛的弟弟,與弟弟形成的那種「不是親人更勝親人」的羈絆是一直穩定可靠、不會改變的。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天種下愛的幼苗,秋天可以收穫到的是來自特殊親情的養分和力量。
文文知道,在成長的道路上可能會遇到無數的坎坷挫折。但是,有這樣在兒童村同自己一起長大的親兄弟,她堅定地相信,未來的路必然能走得十分寬廣而踏實。
點擊原文 · 歡迎來我家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