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南博朝天宮庫房
現代快報記者
顧煒 攝
在南京朝天宮,紅色的院牆外,有一塊石板上刻著「故宮分院」。這裡便是南京博物院的朝天宮庫房,一直深藏著一批南遷文物,坊間傳言這批文物共有2000多箱,10萬餘件,有的價值堪比「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東坡肉」和「翡翠白菜」。
昨天,江蘇省文化廳召開「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神秘的朝天宮庫房今年正好80歲,將首次迎來大修。未來有望開門迎客,揭開南遷文物的神秘面紗。
現代快報記者
徐萌 胡玉梅
庫房修繕
當年世界領先 80年前,已有防火防盜系統
朝天宮庫房和南京市博物館緊挨著。從外圍看,這個庫房更像一個堅固的大碉堡。高出圍牆的部分,小小的窗戶向內設置,就像碉堡的小型發射窗口。公眾可以看見的玻璃窗戶,只在正面有。「這裡存放的都是南遷文物。」文博泰鬥、原南京博物院院長梁白泉告訴現代快報記者,1931年,北京故宮籌劃在南京建一個存放文物的庫房,選定了朝天宮的位置,1936年11月建成。
「朝天宮庫房地上三層,地下一層。每層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四層加起來近萬平方米。」梁白泉說,為方便文物運輸,地上的樓層設有坡道,設計可謂相當科學。
這個庫房設計師赫赫有名,那就是童寯(jun)。南京下關電廠、南京首都飯店……都是由童寯操刀設計的。梁白泉說,「這種四方結構、少窗戶、大鐵門的配置,正是為文物庫房而設計的。當時條件有限,還沒有恆溫恆溼系統,但防火防盜系統都不缺。」據了解,作為當時的文物庫房,安防、消防等,都是世界領先的。
見證傳奇歷史 南遷文物曾在這裡匯聚分散
「所有的南遷文物,都曾經在這裡匯聚,安放了一年多的時間。」梁白泉說。
1933年2月,第一批南遷文物從北平抵達南京浦口火車站時,由於政府高層就文物去向產生分歧,兩列火車滯留一個月,文物才卸車轉水運至上海,存放在上海一家銀行的地下倉庫。1936年11月,南京朝天宮庫房建設完畢,文物分5批運到南京。
在朝天宮庫房住了大半年,南遷文物再次動身。1937年11月,上海失守,當時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南遷文物也跟著一起避難。梁白泉說,「南遷文物分兩路西遷,一路途經武漢輾轉四川峨眉山附近,另一路去往昆明。」
1945年抗戰勝利後,分散在三個地方的文物陸續運抵重慶。此後,又經過長途跋涉,於1947年回到南京。但在南京解放前夕,文物先後多次從南京運往臺灣,形成了海峽兩岸兩個故宮(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守望。餘下的文物,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北京故宮先後四次到南京來運文物,有代表意義的文物都被挑走了。」
藏著什麼寶貝 大多是清宮酒杯、碗盤等瓷器
坊間傳言,朝天宮庫房存放了2000多箱南遷文物,一直沒有開封過。平日裡朝天宮庫房都是大門緊閉,連工作人員也不能隨便入內。梁白泉說,「庫房管理有嚴格的制度,進入庫房需要領導批准,每次進去都要登記,而且不能一個人單獨進,要多個人一起進。」
庫房裡究竟有些什麼寶貝?南京博物院一位負責人說,其實,部分南遷文物已經展出過了,比如:青花壽山福海瓷爐造型仿青銅鼎、《八駿圖》《坤輿萬國全圖》等。前兩天,南博推出的博物館奇妙夜活動中,那些嘀嘀嗒嗒動起來的鐘表,也都來自「清宮」,是南遷文物的一部分。在南博特展館,還有專門的《陳設清宮》展,展出的都是南遷文物。
梁白泉說,「其實,來自北京故宮的藏品重複度很高,雖然剩餘的南遷文物還有幾千箱,但很多是重複的。多為瓷器,如清宮的酒杯、碗、盤等,還有極少數掛品、書畫、地毯。」
有望開門迎客 未來將推出南京博物院院史展
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南京博物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嵇亞林透露,朝天宮庫房計劃改造升級,不過目前還沒立項。
嵇亞林介紹說,朝天宮庫房今年正好80歲,按照現在的文物庫房要求,顯然落後了。庫房原有的通風、防蟲防潮等功能退化,排水功能有待改善,缺乏恆溫恆溼裝備,現有條件已不符合文物儲藏的時代要求,所以要改造提升。
梁白泉告訴記者,80年來朝天宮庫房只經歷過一次小修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增加過幾根管道,幫助房頂排水。」
記者看到,《南京博物院「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中,要將朝天宮庫房建成現代化文物庫房,並闢出場地籌建專題展廳和數字資源利用中心。
「升級改造後,希望這裡除了作為庫房用,還能作為博物館的功能使用。這裡將推出南京博物院院史展。」嵇亞林透露,未來的院史展中,就包括了南遷文物。
其他亮點
南圖打造「國學館」
根據南京圖書館「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南圖將開展五類工程建設。
一是「館中之館」工程,開展「國學館」「館史館」「少兒館」等建設。「國學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會把經史子集,以及跟傳統文化有關的所有圖書集中到這個館。」南圖館長徐小躍特別提到了「國學館」的建設。二是「文化傳世」研究工程,通過一系列重大項目的推進,整理典籍書目和文獻資源。三是「資源採集」重組工程,通過全媒體和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信息資源收藏和閱讀的高度數位化。四是「精準服務」打造工程。五為「儲備書庫建設工程」,旨在解決館內書庫容量不足的問題。
太湖將進行水下考古
省文物局公布的「十三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亮點多多。
在文物修繕方面,將完成100項紅色遺產、名人故居、古民居和一批省級以上文保單位的修繕和展示提升功能。
在世界遺產方面,完成海上絲綢之路、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準備工作,推進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工作。
在探究地域文明研究方面,將完成一至兩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示範公園建設,公布第三批江蘇省大遺址名錄。
完成太湖水下文物資源調查,開展水下文物考古發掘。太湖是古代航道的重要區域,在它形成的過程中也有地面文物沉到水下。文物局發言人殷連生透露,具體水下有哪些文物資源,還需要考察完才能知道。
省文化館、戲校尋新家
據介紹,現有的江蘇省文化館面積太小,無法滿足公眾需求,新家計劃建設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每天接待人數超過2000人;而江蘇省戲校新校區建築面積也不小,計劃能容納2000名學生。
來源: 現代快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