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設計 白浪9月13日,「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拉開帷幕,展演持續至11月。展演期間,來自北京、江蘇、廣東、廣西、四川、陝西、上海等地的14臺劇目,將集結亮相申城舞臺,所有參演劇目均為國內原創。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劇照。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變為故宮博物院,至今也有95周年。600年的滄桑巨變,故宮國寶也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日前,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就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並於今年7月剛剛首演。10月29、30日,該劇將在上音歌劇院演出兩場,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作品上海展演。
《朝天宮下》劇照。《朝天宮下》是江蘇大劇院自2017年正式開幕運營以來出品的首部原創話劇作品,主創主演團隊均由江蘇大劇院邀請並組建,集結了江蘇省最好的話劇力量。該劇編劇由江蘇文聯主席章劍華擔任,他曾創作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全景式地記載了故宮的歷史變遷與風風雨雨,獲得過中國徐遲報告文學獎和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品。話劇正是改編自三部曲中的《承載》。此前,熱播電視劇《國寶奇旅》也改編自這部報告文學,話劇可說是電視劇的姊妹篇。從去年11月籌備至今,章劍華九易手稿才完成劇本定稿。
《朝天宮下》劇照。自「九一八」事變後,為防日寇劫毀,故宮13427箱又64包國寶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大逃亡」:曾分五次南遷,暫存上海法租界,在朝天宮文物庫房建成後,南遷文物分五批運往南京。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轟炸上海,南京告急,南遷文物再次分三批向西遷移……直至1947年全部東歸。
《朝天宮下》劇照。歷時十年,輾轉萬裡,這批中華文明的瑰寶在歷經顛沛流離後,最終被守護,幾乎無一損毀、遺失,堪稱奇蹟。
《朝天宮下》劇照。四幕話劇《朝天宮下》正是講述朝天宮地下庫房南遷文物的一段歷史。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城,南京淪陷,2000餘箱尚未來得及西遷、存放在南京朝天宮地下文物庫房的故宮文物危在旦夕。危急關頭,故宮人堅持「國家亡了,有復國之日。文物一毀,文化一亡,就永無復興之望」的理念,與日本侵略者鬥智鬥勇,進行文化較量與文化抗爭,終於使日本侵略軍掠奪故宮文物的企圖成為泡影,中華國寶得以保全。
《朝天宮下》劇照。全劇氣勢宏大、製作精良,演員分別來自南京市話劇團和江蘇省話劇院,幾位主演都是話劇舞臺的老戲骨,包括郝光、馬小寧,孫嵐等。該劇導演蔡向亮是軍旅導演出身,他表示,自己在了解到這段文物南遷的歷史後深受震撼,因此對該劇的歷史真實性十分重視。「我對整部戲的總體要求是真實感、年代感和帶入感,這種真實感將貫穿在話劇始終。」
《朝天宮下》劇照。
《朝天宮下》劇照。於是,全劇第一幕,拿著明晃晃刺刀的軍隊徑直從觀眾身邊大踏步走過,直接從臺下上臺衝入朝天宮,舞臺上,聲光電的變化及大屏幕的展現,勾勒出具有時代感的畫面,令現場觀眾置身於硝煙瀰漫的戰爭歲月。
《朝天宮下》劇照。為體現真實感,江蘇大劇院還組織道具設計師赴南博查閱資料,與文物專家一起研究商討,一比一復原了一批當時南遷的珍貴歷史文物,如「紅燒肉」「翡翠白菜」等。此外,劇中出現的「太和鼎」「金嵌寶石碗」「黑釉盞」等一系列文物道具,還會被打造成文創產品。(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