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起前行|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2021-01-13 澎湃新聞

海報設計 白浪9月13日,「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拉開帷幕,展演持續至11月。展演期間,來自北京、江蘇、廣東、廣西、四川、陝西、上海等地的14臺劇目,將集結亮相申城舞臺,所有參演劇目均為國內原創。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劇照。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變為故宮博物院,至今也有95周年。600年的滄桑巨變,故宮國寶也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日前,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就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並於今年7月剛剛首演。10月29、30日,該劇將在上音歌劇院演出兩場,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作品上海展演。

《朝天宮下》劇照。《朝天宮下》是江蘇大劇院自2017年正式開幕運營以來出品的首部原創話劇作品,主創主演團隊均由江蘇大劇院邀請並組建,集結了江蘇省最好的話劇力量。該劇編劇由江蘇文聯主席章劍華擔任,他曾創作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全景式地記載了故宮的歷史變遷與風風雨雨,獲得過中國徐遲報告文學獎和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品。話劇正是改編自三部曲中的《承載》。此前,熱播電視劇《國寶奇旅》也改編自這部報告文學,話劇可說是電視劇的姊妹篇。從去年11月籌備至今,章劍華九易手稿才完成劇本定稿。

《朝天宮下》劇照。自「九一八」事變後,為防日寇劫毀,故宮13427箱又64包國寶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大逃亡」:曾分五次南遷,暫存上海法租界,在朝天宮文物庫房建成後,南遷文物分五批運往南京。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轟炸上海,南京告急,南遷文物再次分三批向西遷移……直至1947年全部東歸。

《朝天宮下》劇照。歷時十年,輾轉萬裡,這批中華文明的瑰寶在歷經顛沛流離後,最終被守護,幾乎無一損毀、遺失,堪稱奇蹟。

《朝天宮下》劇照。四幕話劇《朝天宮下》正是講述朝天宮地下庫房南遷文物的一段歷史。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城,南京淪陷,2000餘箱尚未來得及西遷、存放在南京朝天宮地下文物庫房的故宮文物危在旦夕。危急關頭,故宮人堅持「國家亡了,有復國之日。文物一毀,文化一亡,就永無復興之望」的理念,與日本侵略者鬥智鬥勇,進行文化較量與文化抗爭,終於使日本侵略軍掠奪故宮文物的企圖成為泡影,中華國寶得以保全。

《朝天宮下》劇照。全劇氣勢宏大、製作精良,演員分別來自南京市話劇團和江蘇省話劇院,幾位主演都是話劇舞臺的老戲骨,包括郝光、馬小寧,孫嵐等。該劇導演蔡向亮是軍旅導演出身,他表示,自己在了解到這段文物南遷的歷史後深受震撼,因此對該劇的歷史真實性十分重視。「我對整部戲的總體要求是真實感、年代感和帶入感,這種真實感將貫穿在話劇始終。」

《朝天宮下》劇照。

《朝天宮下》劇照。於是,全劇第一幕,拿著明晃晃刺刀的軍隊徑直從觀眾身邊大踏步走過,直接從臺下上臺衝入朝天宮,舞臺上,聲光電的變化及大屏幕的展現,勾勒出具有時代感的畫面,令現場觀眾置身於硝煙瀰漫的戰爭歲月。

《朝天宮下》劇照。為體現真實感,江蘇大劇院還組織道具設計師赴南博查閱資料,與文物專家一起研究商討,一比一復原了一批當時南遷的珍貴歷史文物,如「紅燒肉」「翡翠白菜」等。此外,劇中出現的「太和鼎」「金嵌寶石碗」「黑釉盞」等一系列文物道具,還會被打造成文創產品。(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首演,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部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7月31日晚,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在江蘇大劇院戲劇廳進行首演,烽火下的「護寶」傳奇, 一場「文物南遷」的往事穿過歲月長河再現。8月1日,該劇還將上演第二場。烽煙南渡,四幕劇情扣人心弦「『九一八』烽煙驟起,北平岌岌可危;紫禁城風聲鶴唳,國寶何去何從?」
  •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首演反響熱烈,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部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7月31日晚,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在江蘇大劇院戲劇廳進行首演,烽火下的「護寶」傳奇, 一場「文物南遷」的往事穿過歲月長河再現。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波瀾壯闊的「文物南遷」往事穿越歲月長河在舞臺上動人展現,烽火下的「智慧護寶」傳奇激蕩起大家心中的萬千感慨,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的風骨長存。編劇在「文物南遷」這個歷時多年、複雜多變的重大事件中截取了一個片斷,側重講述了南京淪陷之後,朝天宮文物倉庫主任祝同禮帶著他的學生周若男以及看門人孫大爺,與日軍巧妙周旋、據理抗爭、鬥智鬥勇,捨生忘死地保護未能及時轉運的一千多箱故宮文物的故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這段血淚史、愛國史。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波瀾壯闊的「文物南遷」往事穿越歲月長河在舞臺上動人展現,烽火下的「智慧護寶」傳奇激蕩起大家心中的萬千感慨,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的風骨長存。 600年滄桑,故宮的歷史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故宮的國寶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 五年前,我創作了《故宮三部曲》,全景式地記載了故宮的歷史變遷與風風雨雨,其中重點展示了抗日戰爭期間,故宮文物歷經千難萬險、行程兩萬公裡、在另一個戰場上鮮為人知的壯舉,著力表現了一批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和歷史擔當。
  • 《朝天宮下》10月29日亮相「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
    中國江蘇網·新江蘇訊(通訊員 李卉)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獲邀參演2020年「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10月29日-30日將登陸上音歌劇院。《朝天宮下》是江蘇大劇院出品的第一部原創話劇,由江蘇文聯主席章劍華編寫。該劇主創主演團隊均由江蘇大劇院邀請並組建,結合了江蘇省最好的話劇團力量。
  • 江蘇原創話劇《朝天宮下》上海展演獲盛讚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李卉 記者 李鳴)10月29日、30日,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獲邀參與 「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在上座率上限為75%的情況下,一票難求,全場售罄,演出當晚掌聲、喝彩聲不斷。
  • 《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
    話劇《朝天宮下》主演郝光,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60歲那年,隨劇組第一次走進了朝天宮的地下文物庫房,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都說一座朝天宮,半部南都史,多少歷史滄桑和近百年前的故宮文物南遷事件息息相關。今明兩晚,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朝天宮下》在上音歌劇院再現護寶傳奇,譜寫一曲中國知識分子為存續文脈不屈抗爭的壯麗詩篇。
  • 2000餘箱故宮國寶是如何絕處逢生的?話劇《朝天宮下》即將上演
    故宮文物幾乎涵蓋了整個古代中國的文明發展史和所有藝術文化門類,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和載體,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它們也曾背井離鄉、九死一生,在無數仁人志士的捍衛下,這批國家寶藏才得以保全。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將再現那段崢嶸歲月。
  • 用郵票聊聊「故宮文物南遷路」
    以史為鑑,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2002-6《汝窯陶瓷》郵票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國子監、承德避暑山莊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
  • 藝起前行|線下藝術之旅不停步,全國14臺劇目金秋集結上海
    9月8日開始,「藝起前行」將陸續開票,最低票價80元,觀眾在各劇院的購票網站、大麥網等均可購票。上海市民「足不出滬」,就能「進劇場,看大戲」,感受豐富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最新的文藝創作成果。「藝起前行」展演信息聚焦「小康社會」「建黨百年」兩大主題參與此次展演的作品,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黨100周年」等兩大重要主題,通過現實題材、革命歷史題材等原創精品佳作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1933年,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故宮南遷文物分批運往上海。2月5日夜,北平全城戒嚴,故宮博物院的第一批南運文物從神武門廣場起運,由幾十輛板車輪流運往火車站,軍隊全程護送,沿途軍警林立。一直到5月15日,故宮博物院13427箱又64包的文物分5批被運走。
  • 朝天宮地下庫房深藏的 2000箱故宮國寶「刺激」了他
    本報記者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再現那場史詩般的文物南遷   隨著故宮熱、文物熱、國寶熱、收藏熱,近幾年可酷可萌、可甜可鹹的「故宮」已經成為老少通吃的地表最強IP。除了故宮博物院常年人滿為患,圍繞故宮的紀錄片、綜藝節目、文創產品這兩年也是火得一塌糊塗。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1937年「七七事變」後,文物從南京分三路向西遷移。4月2日,@演員趙立新 發問「日本人佔領北京八年,為什麼沒有搶走故宮裡的文物並且燒掉故宮?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嗎?」,一時引發巨大爭議。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國寶奇旅》姊妹篇《朝天宮下》要來了!章劍華親自操刀編劇
    劇中,故宮國寶如何在日本侵略者鐵蹄下安全轉移,牽動著觀眾們的心。近日,一部江蘇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再次將這批國寶的命運沉浮搬上舞臺:南京朝天宮前危機四伏,文物倉庫主任帶著學生,正想轉移從故宮南遷而來的文物,不料此時,日本文物搜查隊隊長帶著京都大學文物教授前來搜查…… 目前,這部作品正進行著緊張的三幕聯排。
  • 揭秘故宮文物南遷,他們才是真正的國寶守護者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開始全面侵略中國,8月13日,日軍開始轟炸上海,南京岌岌可危,南京政府行政院就命令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將存放在南京朝天宮的文物火速轉移,這批文物,是「九一八」事變日軍大舉侵華後,從1933年2月5日開始,陸續自紫禁城運出的,五年後,一場更為艱難的守護又將開始,國民政府和押運人員研究決定,將這批中華重寶分三路向西遷移,其中一路
  • 歷史老照片:故宮文物南遷的珍貴畫面,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
    故宮博物院全部同意將部分珍貴文物(很多文物太大了,沒法移動)緊急轉移。2月6日至5月15日,13427箱故宮文物,前後分五批踏上了南遷之路。圖中是第三批文物木箱裝車。14年的文物南遷之路始於太和門廣場。整齊的木箱、細緻的封條、井然有序的隊伍,無不昭示著中國人恪盡職守、保護國寶的精神。集結在午門外準備南遷的故宮文物。文物木箱被裝上卡車,繼續遷移。
  • 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了多少?有這麼多被遷往臺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故宮文物南遷迫在眉睫,準備工作千頭萬緒。幾百萬件文物不可能全部運走,也不可能細細篩選,結果有些精品未被收入,次品卻整箱帶走。這些被選中的文物包括書畫、銅器、瓷器、象牙、琺瑯、善本等,共分5批,計13491箱62萬件。
  • 「藝起前行」:十四臺新創大戲匯申城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從「陳奐生」進城到「新劉三姐」開網店,從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到崑曲《眷江城》……今年9月至今,上海發起的「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吸引了14臺國內高水準優秀新創作品匯聚申城舞臺。
  • 故宮文物南遷之後:國民黨敗走臺灣,帶走近三千箱文物
    漫長的南遷由此而始,流離顛沛給整個時代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 1933年1月,日軍進入山海關,華北屏障失守、局勢險惡,故宮作為重要的文化寶庫,此刻全然暴露、危如累卵。面對北平隨時可能失守的危險,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自1月31日起將故宮所藏文物分批裝箱運往上海,並由國民政府指令北平市政府及交通部門全力協助,以求完成故宮文物南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