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故宮建院95周年
紫禁城落成600年
一路走來,風雨見證
走過600個歲月的紫禁城,歷經文化傳承與歷史滄桑依舊屹立如昔,而走過95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始終精心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的舊藏珍寶。
對於故宮文物的保護,南岸也曾參與其中,那是一段世界文物播遷史上的奇蹟,講述著從神武門到安達森洋行的「距離」。
溯·歷史
硝煙四起裡,它肩負重擔
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2月5日晚,北平全城戒嚴,南遷文物從神武門廣場出發,軍隊全程護送,沿途軍警林立,人類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文物大遷徙正式拉開序幕。
幾經輾轉,1938年5月,故宮9000箱文物由漢口秘密進入重慶,分三處保藏。其中一處,便是安達森洋行的4個倉庫,共存放文物3694箱。
圖源 | 故宮角樓咖啡
安達森洋行位於南濱路慈雲寺旁,由瑞典人安達森開設,當時,他的洋行主要經營鬢毛、臘肉及百貨等出口貿易。在文物藏放期間,日本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並且大量使用燃燒彈。每當天空出現飛機,安達森便會安排人員將瑞典國旗掛上房頂以求安全。
在這場「文化長徵」中,安達森為保護國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最終讓3694箱故宮文物在「重慶大轟炸」中倖免於難。
觀·今朝
它重換新生,開啟古今對話
安達森洋行現存倉庫建築8棟,其中4棟建築為南岸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另有1棟優秀歷史建築和3棟傳統風貌建築,佔地10000平方米,倉庫面積約2700平方米。
青磚牆,紅磚柱,築土為牆,石質基座,儘管如此,經歷百年歲月,其屋架也嚴重受損。對比周圍無數老牆上的紅色「拆」字,安達森洋行舊址的牆上,卻被人寫上了「不拆」二字。
2016年10月26日,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來渝對安達森洋行舊址進行踏勘,期間多次見牆面上的「不拆」二字而感到觸動。看著這些「不拆」的字樣,單院長沉默良久,最後向它們深深鞠了一躬。單院長認為,「不拆」看似平凡,其背後卻是保留了一座城的文脈,而保留歷史的「遺產」,是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
為了讓大家能更好的感受這段歷史文化,安達森洋行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建設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以修舊如舊為原則,在設計中延續原有建築多樣化的材料特點,重新修復青磚牆面、青瓦屋面,將夯土牆以現代技術重建,既保留開埠建築特色,又引入故宮文化,以圖文與實物結合的形式還原真實歷史,展示南遷史實,以「文化中心和共享中心」為理念,進行古今碰撞,文化融合。讓更多的人從不同高度,不同角度感受開埠建築和安達森洋行所蘊藏的歷史文化。
故宮角樓咖啡也將攜手故宮文創IP首次走出紫禁城,入駐南岸;此外,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還將開設紫禁書院,遊客可在此閱讀、購買故宮出品圖書;開設故宮講堂,邀請故宮博物院專家舉辦傳統文化講堂;打造故宮文化數位化展廳等業態豐富的前沿文化陣地,讓歷史文化遺存更深入的融進現代城市生活。
故宮文物是源遠流長且從未中斷的中華文化的載體與見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根脈。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是為紀念抗戰期間故宮文物南遷的壯舉而設立,它將承載深刻而意味雋永的國家命運和歷史記憶。
從安達森洋行到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是從舊到新的蛻變,是將歷史與新潮融合發展的多維空間。在這裡,我們探索文化的脈絡,探尋老城的記憶,領略都市文化旅遊新名片的魅力!
恢弘大氣,承載歷史長河
這是故宮
詩情畫意,延續城市文脈
這是南岸
當故宮遇上南岸
文化,歷史,傳承
又將織成怎樣一幅山河繪卷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