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建院95周年 | 對話從神武門到安達森的南遷傳奇

2020-12-23 上遊新聞

今日

故宮建院95周年

紫禁城落成600年

一路走來,風雨見證

走過600個歲月的紫禁城,歷經文化傳承與歷史滄桑依舊屹立如昔,而走過95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始終精心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的舊藏珍寶。

對於故宮文物的保護,南岸也曾參與其中,那是一段世界文物播遷史上的奇蹟,講述著從神武門到安達森洋行的「距離」。

溯·歷史

硝煙四起裡,它肩負重擔

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2月5日晚,北平全城戒嚴,南遷文物從神武門廣場出發,軍隊全程護送,沿途軍警林立,人類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文物大遷徙正式拉開序幕。

幾經輾轉,1938年5月,故宮9000箱文物由漢口秘密進入重慶,分三處保藏。其中一處,便是安達森洋行的4個倉庫,共存放文物3694箱。

圖源 | 故宮角樓咖啡

安達森洋行位於南濱路慈雲寺旁,由瑞典人安達森開設,當時,他的洋行主要經營鬢毛、臘肉及百貨等出口貿易。在文物藏放期間,日本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並且大量使用燃燒彈。每當天空出現飛機,安達森便會安排人員將瑞典國旗掛上房頂以求安全。

在這場「文化長徵」中,安達森為保護國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最終讓3694箱故宮文物在「重慶大轟炸」中倖免於難。

觀·今朝

它重換新生,開啟古今對話

安達森洋行現存倉庫建築8棟,其中4棟建築為南岸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另有1棟優秀歷史建築和3棟傳統風貌建築,佔地10000平方米,倉庫面積約2700平方米。

青磚牆,紅磚柱,築土為牆,石質基座,儘管如此,經歷百年歲月,其屋架也嚴重受損。對比周圍無數老牆上的紅色「拆」字,安達森洋行舊址的牆上,卻被人寫上了「不拆」二字。

2016年10月26日,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來渝對安達森洋行舊址進行踏勘,期間多次見牆面上的「不拆」二字而感到觸動。看著這些「不拆」的字樣,單院長沉默良久,最後向它們深深鞠了一躬。單院長認為,「不拆」看似平凡,其背後卻是保留了一座城的文脈,而保留歷史的「遺產」,是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

為了讓大家能更好的感受這段歷史文化,安達森洋行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建設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以修舊如舊為原則,在設計中延續原有建築多樣化的材料特點,重新修復青磚牆面、青瓦屋面,將夯土牆以現代技術重建,既保留開埠建築特色,又引入故宮文化,以圖文與實物結合的形式還原真實歷史,展示南遷史實,以「文化中心和共享中心」為理念,進行古今碰撞,文化融合。讓更多的人從不同高度,不同角度感受開埠建築和安達森洋行所蘊藏的歷史文化。

故宮角樓咖啡也將攜手故宮文創IP首次走出紫禁城,入駐南岸;此外,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還將開設紫禁書院,遊客可在此閱讀、購買故宮出品圖書;開設故宮講堂,邀請故宮博物院專家舉辦傳統文化講堂;打造故宮文化數位化展廳等業態豐富的前沿文化陣地,讓歷史文化遺存更深入的融進現代城市生活。

故宮文物是源遠流長且從未中斷的中華文化的載體與見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根脈。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是為紀念抗戰期間故宮文物南遷的壯舉而設立,它將承載深刻而意味雋永的國家命運和歷史記憶。

從安達森洋行到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是從舊到新的蛻變,是將歷史與新潮融合發展的多維空間。在這裡,我們探索文化的脈絡,探尋老城的記憶,領略都市文化旅遊新名片的魅力!

恢弘大氣,承載歷史長河

這是故宮

詩情畫意,延續城市文脈

這是南岸

當故宮遇上南岸

文化,歷史,傳承

又將織成怎樣一幅山河繪卷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故宮分院來了!抗戰時期,重慶守護了大批故宮南遷珍寶
    還有,你知道嗎,重慶與故宮歷史淵源悠久——抗戰時期,安達森洋行舊址、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等,是故宮文物南遷到重慶的重要存放點,其中安達森洋行舊址曾存放故宮文物3694箱,重慶與故宮博物院一道不畏艱險,為保護故宮稀世珍寶盡到最大努力。
  • 用郵票聊聊「故宮文物南遷路」
    2020年紫禁城迎來了建成六百周年的紀念,這座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宮殿建築群,在這六百個春秋輪轉中,經歷了從帝王的宮殿到百姓的博物館的轉變。以史為鑑,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J120《故宮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郵票這在今天看來,當然是明智之舉和不二選擇,可放到1932年北平的歷史時空裡,卻遭遇到洶湧的反對聲浪,甚至來自一些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他強調,整修期間文物遷往南院展出,南院北院都是故宮博物院,因此不存在故宮閉館的問題。據他預估,如果文物遷往南院展覽,可帶動300萬以上境外觀光客前往嘉義。  這一解釋並不讓人信服。境外觀光客來臺灣多去臺北市,參觀臺北故宮自然順路,因此故宮保持每年400萬到500萬的參觀量。但有多少人願意乘坐高鐵到嘉義,然後再搭接駁車到南院看展?
  • 第二座「臺北故宮」故宮南院 揭開神秘面紗
    在建中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   (資料照片) 大陸遊客赴臺觀光,臺北故宮博物院幾乎是必看景點。據院長馮明珠透露,作為今年90周年院慶最大獻禮,臺北故宮南院區將於12月28日開館試營運。試營運為期半年,前3個月免費對外開放。臺行政當局6月16日召開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會議,為臺北故宮南院開張預做「搶客」部署。馮明珠預估,第一年將吸引逾100萬參觀人次。 作為南臺灣觀光教育文創重鎮,佔地68公頃、耗資近80億元(新臺幣,下同)的臺北故宮南院讓很多人充滿期待。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故宮南院」;無獨有偶,面臨同樣問題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於2015年確定了「故宮北院」的設計方案。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故宮,融匯華夏數千年之典藏,文物何去何從,牽動著每個人的心。有人想拍賣故宮文物,購500架飛機用於抗日;有人寄希望於通過國際幹預來保障文物安全。幾經博弈,最終在1932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故宮文物南遷議案。接到南遷命令後,經過反覆斟酌,1932年秋,故宮人開始進行文物挑選。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北溝傳奇」:故宮國寶深藏臺中山洞的那些往事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運送臺灣地區的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藝起前行|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變為故宮博物院,至今也有95周年。600年的滄桑巨變,故宮國寶也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日前,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就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並於今年7月剛剛首演。10月29、30日,該劇將在上音歌劇院演出兩場,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作品上海展演。《朝天宮下》劇照。
  • 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了多少?有這麼多被遷往臺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故宮文物南遷迫在眉睫,準備工作千頭萬緒。幾百萬件文物不可能全部運走,也不可能細細篩選,結果有些精品未被收入,次品卻整箱帶走。這些被選中的文物包括書畫、銅器、瓷器、象牙、琺瑯、善本等,共分5批,計13491箱62萬件。
  •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記者幾年前趕在旅遊旺季拜訪臺北故宮,當時因中文語音導覽器早被人佔盡,只能以英文導覽器勉強代替,為了穿越人潮,在侷促的展室中多看文物一眼,也是被折騰得夠嗆。 聽說臺北故宮的「兄弟」南院籌建過程長達15年,其間遭遇天災人禍導致工期延宕。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如馬英九所說,恰逢臺北故宮建院90周年,這份生日賀禮,「來得正是時候」。
  • 一艘軍艦、一條環線……快到年底,值得重慶人期待的事還有多少?
    {"title":"一艘軍艦、一條環線……快到年底,值得重慶人期待的事還有多少?"11月15日比賽將從南濱路起跑不過今年的重馬賽事規模有所縮減從30000人調整到4900人以內其中全馬4000人迷你900人取消了親子項目同時今年的重馬僅限重慶常住人口參加這場母親河畔的奔跑可以遲到但不會缺席
  • 「南院」是冷宮也是棋子,民進黨當局「獨」害「臺北故宮」
    陳水扁任上動土、蔡英文上任前試營業,建了10多年,花了80億元(新臺幣,下同),佔地70公頃,2015年12月28日試營運後,進館人數與日俱減,別說外來遊客,臺灣內部遊的旅遊線都不排這個點,「南院故宮」淪為冷宮,按臺灣人的說法是「蚊子館」。近日,國民黨參選人郭臺銘到「南院」所在地嘉義,對著記者鏡頭說:「讓蔡英文來看看這裡(南院)的蚊子養多大了。」
  •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首演,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部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7月31日晚,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在江蘇大劇院戲劇廳進行首演,烽火下的「護寶」傳奇, 一場「文物南遷」的往事穿過歲月長河再現。8月1日,該劇還將上演第二場。烽煙南渡,四幕劇情扣人心弦「『九一八』烽煙驟起,北平岌岌可危;紫禁城風聲鶴唳,國寶何去何從?」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際,西華門內寶蘊樓二層的「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展」上,這一奇蹟正通過泛黃的照片、《起運呈文》、《文物車輛翻車報告》等一一鋪陳。鋪陳的是故事,樹起的是豐碑。烽煙驟起,何去何從「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虎視華北,故宮文物危如累卵。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國寶大遷徙中的頤和園文物
    關於解放前南遷文物北返一案的文件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有一組名為「關於解放前南遷文物北返一案的文件」的展品。這組略顯斑駁的檔案資料,在眾多文物精品中看似平凡,甚至在觀展中極易被忽略,但是在它背後,卻引出一段頤和園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傅雙琪、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該館耗資109.34億新臺幣,歷時11年完工。   臺北故宮南院首展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凸顯亞洲文化多元與交流,分別為「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尚青——高麗青瓷特展」、「揚帆萬裡——日本伊萬裡瓷器特展」、「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和「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
  • 故宮大部分東西被南遷,臺北故宮的東西比北京故宮值錢?不可能!
    今天達說文物想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故宮文物的那些事兒。當然我們現在主要談論的是關於故宮文物南遷的事情。文物南遷的事情一發生後坊間一直有傳言說故宮大部分東西被南遷,臺北故宮的東西比北京故宮值錢等等諸如此類,小編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不可能!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波瀾壯闊的「文物南遷」往事穿越歲月長河在舞臺上動人展現,烽火下的「智慧護寶」傳奇激蕩起大家心中的萬千感慨,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的風骨長存。編劇在「文物南遷」這個歷時多年、複雜多變的重大事件中截取了一個片斷,側重講述了南京淪陷之後,朝天宮文物倉庫主任祝同禮帶著他的學生周若男以及看門人孫大爺,與日軍巧妙周旋、據理抗爭、鬥智鬥勇,捨生忘死地保護未能及時轉運的一千多箱故宮文物的故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這段血淚史、愛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