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是冷宮也是棋子,民進黨當局「獨」害「臺北故宮」

2020-12-23 澎湃新聞
  臺北故宮雖然沒有「宮」,但建築採用中國傳統宮廷樣式,與博物院藏品相得益彰。 本文圖片 人民日報海外版   「南院」採用現代建材和流線造型。 

要說這個世界上有人討厭故宮,那就非「臺獨」人士莫屬了。因為歷史上的外患內戰,臺海兩岸一邊一個故宮。臺北故宮讓「臺獨」勢力很糾結,既要借之「爭取國際的光榮」「讓世界看到臺灣」,又因為其不可撼動的中國屬性而欲除之。於是,2000年民進黨剛執政,「故宮南院」計劃就登場了。「南院」的立院宗旨是展示臺灣和亞洲文化藝術,換言之,再造一個沒有中國的「臺北故宮」。

陳水扁任上動土、蔡英文上任前試營業,建了10多年,花了80億元(新臺幣,下同),佔地70公頃,2015年12月28日試營運後,進館人數與日俱減,別說外來遊客,臺灣內部遊的旅遊線都不排這個點,「南院故宮」淪為冷宮,按臺灣人的說法是「蚊子館」。近日,國民黨參選人郭臺銘到「南院」所在地嘉義,對著記者鏡頭說:「讓蔡英文來看看這裡(南院)的蚊子養多大了。」一份嘉義縣的民調顯示,超過六成的嘉義人認為「南院」已經成為了「蚊子館」。

空虛寂寞冷

「蚊子館」近景如何?一位臺灣網友的網上留言形象概括:看完可能會覺得空虛寂寞還覺得冷,一種落葉飄落的畫面,會覺得這裡挺無趣的,建議經過或者在附近可以進去拍拍照……否則就不要太強迫自己去了。

「南院」建在嘉義縣太保市過去的甘蔗田裡,當年陳水扁的「深情」喊話曾經打動人心:「過去這片土地滋潤了我們的物質,將來會滋潤我們的心靈。」但現在70公頃的佔地,除了20公頃的展場建築外,其餘50公頃都是荒地,設計圖上的亞洲各國園區早已不提,「成為亞洲羅浮宮」的口號也成了笑話,只有「本土」和「亞洲」的初衷堅守了下來。「南院」的常設展是「嘉義發展史」「亞洲佛教藝術之美」「亞洲茶文化展」「亞洲織品展」「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特展有過「南亞服飾特展」「日本伊萬裡瓷器特展」「高麗青瓷特展」「越南文化月展」和正在舉辦的「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

民進黨當局的臺北故宮院長們前僕後繼執行著「去中國化」的路線,去年7月上任的院長陳其南直接喊出「故宮臺灣化」,聲稱要「重新定位地理大發現時代東亞地中海概念中的臺灣福爾摩沙」。無論陳院長怎樣定位,除了蔡英文,絕大多數臺灣人不會跑到南太平洋去「尋根」,他們認定「故宮」就是「明朝、清朝的宮廷」,故宮寶物就是中國的寶物,對沒有中國的故宮不感興趣。結果,上任4個月的陳其南因將《祭侄文稿》「秘密」借展日本而下臺。臺灣記者的鏡頭裡,「南院」展場空空蕩蕩,老百姓在「南院」園區曬娃、溜狗、散步,就是不進展場。

花錢巧語騙

記者第一次接觸「故宮南院」是2007年。聽說奧運會發起人顧拜旦先生邀請中國參加奧運會的信件收藏在臺北故宮,在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前,記者從新聞角度出發申請採訪臺北故宮。當時接受記者採訪的是一位副院長,他對記者提出的顧拜旦信函的任何問題不肯定也不否認,態度冷淡,王顧左右。為了緩解採訪氣氛,記者請他介紹「故宮近期的重要活動」,這位副院長開始熱情起來,一直在談「南院」:平衡南北文化差距、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打造亞洲第一的現代化博物館……與副院長的讚不絕口相比,記者在其後聽到的,多是對「南院」的負評,有臺灣媒體爆出「南院」落戶嘉義,是陳水扁和時任嘉義縣長的政治交易。這位縣長在綠營頗有號召力,陳水扁在2004年連任時在嘉義縣狂吸超過六成的選票。「南院」邊建邊爆出官商勾結弊案,建案重新發包,官員不斷被查,成為政壇和社會爭議焦點。這邊國民黨籍民意代表痛批這個建案是「金光黨」,那邊民進黨挾嘉義民意要求「南院」快建早開,「給嘉義帶來榮景」。開館第九天,「南院」漏水,觀眾向嘉義縣反映,當時帶領人抗爭的嘉義縣長稱「這是臺北建的,是臺北的事」,好處已然入袋,「南院」已不關他事。

最慘的是真金白銀投進去的商人,「故宮南院」以帶動地方經濟的合理性立項,臺北故宮院長和民進黨籍嘉義縣長也一再許諾南院地區將成為旅遊業、房地產業新的增長點,並算出需要3600多間客房的數字,吸引臺灣各大集團紛紛進駐。結果,長榮集團在「南院」對門花20億元建的酒店建好不敢開業,義華花園酒店建好就降價出售,崧園陽光酒店也建好落鎖養蚊子,樺舍商旅去年停業。經營「樺舍」的樺福集團告訴臺灣媒體,當初招商時官方評估「南院」每年有百萬觀眾,結果每天最少時只有300人,還大多是學生,一直看不到起色。如此看來,當年的「金光黨」指控還真不是「鬥爭語言」。

處心積慮「獨」

蔡英文一上任就盯住了「故宮南院」。陳水扁打著「發展南部」的招牌建「南院」,蔡英文借著救「南院」的契機「改造」臺北故宮。陳水扁花了70億元建了個冷宮,蔡英文要花101億元實行「新故宮計劃」。這個計劃的主要內容是整建臺北故宮,優化「故宮南院」,在「南院」建個文物修復室就要花50億元。對此,不少文化人和媒體人氣炸了!一位資深媒體人在電視上追問:「南院」成「蚊子館」是因為沒有文物修復室嗎?是因為花錢不夠多嗎?在錯誤的地方建一個錯誤的博物館,展一些沒人看的東西,這才是癥結所在。別說再花50億元,就是500億元、5000億元也沒人看!蔡英文不妨「髮夾彎」,宣布「南院」另作他用。有人諷刺稱,既然陳水扁建的「蚊子機場」——屏東機場已租給民眾打太極拳,「南院」也可照此辦理。

媒體的質疑還停留在是否能救「南院」上,卻忽略了救「南院」的過程中「臺北故宮」遇險。聽聽陳其南任上整修「臺北故宮」的作法:2020年起閉館3年,文物南遷「南院」展出。這個內部文件疑似被臺北故宮敢怒不敢言的工作人員外流,被國民黨籍民意代表柯志恩公布,白紙黑字,引起社會震動,陳其南不得不改口。但他拋出的第二個計劃乾脆「肢解」了「臺北故宮」,現在的「臺北故宮」成為「東方文書館」,將現有的文物遷至臺中成立「東方書畫美術館」和「東方工藝美術館」,這樣一來,寶物還在,只是失去了其來處「故宮」,以「東方」替代「故宮」,「去中國化」的人馬終於攀上了「臺北故宮」這座頂峰。

在社會各界的批評聲中,民進黨當局似乎又收回了這隻測試風向的氣球,「臺北故宮」現任院長表示「新故宮計劃」會按已經通過的版本執行,其中並沒有涉及分散文物的內容。但他也留下了伏筆:「對故宮未來定位仍是開放討論。」

「臺北故宮」還用定位嗎?文物來源於北京,皆是中華文明的重器,「臺北故宮」該行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之責,如果這個最基本的事實還要討論,只能說提出問題者別有用心。為達其政治目的傷害傳承千年的中華文物,不僅是兩岸的罪人,也是對世界文明的犯罪。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南院」開幕的第三天,由成龍捐贈安置在中庭的圓明園12獸首被潑漆,當時「翠玉白菜」也同在「南院」。按「臺獨」的解釋,12獸首是「中國文化入侵」該被潑漆,那「翠玉白菜」不是「文化入侵」嗎?是否在未來也遭毒手?真是讓人捏把汗!雖然現在「新故宮計劃」已被臺灣的選舉新聞所覆蓋,但別有用心者不會收手,兩岸都應警惕!

(原題為《民進黨當局「獨」害「臺北故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民進黨當局「獨」害「臺北故宮」(說臺灣)
    「南院」的立院宗旨是展示臺灣和亞洲文化藝術,換言之,再造一個沒有中國的「臺北故宮」。  陳水扁任上動土、蔡英文上任前試營業,建了10多年,花了80億元(新臺幣,下同),佔地70公頃,2015年12月28日試營運後,進館人數與日俱減,別說外來遊客,臺灣內部遊的旅遊線都不排這個點,「南院故宮」淪為冷宮,按臺灣人的說法是「蚊子館」。
  • 民進黨當局處心積慮「去中國化」 對「臺北故宮」下手
    「南院」的立院宗旨是展示臺灣和亞洲文化藝術,換言之,再造一個沒有中國的「臺北故宮」。陳水扁任上動土、蔡英文上任前試營業,建了10多年,花了80億元(新臺幣,下同),佔地70公頃,2015年12月28日試營運後,進館人數與日俱減,別說外來遊客,臺灣內部遊的旅遊線都不排這個點,「南院故宮」淪為冷宮,按臺灣人的說法是「蚊子館」。
  • 臺當局花80億建臺北故宮南院 免費開放都沒人看
    摘要:有臺灣民代在臺立法機構會議上首次披露,即使臺北故宮南院舉辦免費開放活動,每天也只能吸引1500多名遊客,而臺灣當局為建設該博物館已先後花費近80億臺幣的巨額資金。
  • 民進黨魔爪伸向了臺北故宮
    當初蓋南院就是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喊出的口號,希望可以做到南北平衡,文化均富,才有了故宮南院計劃,現在把北院寶物搬到南院作展覽,那臺北呢?臺北就不需要南北平衡了嗎?故宮南院替代北院正館的天真想法,就像當年以為,只要蓋了故宮南院,就可以促進地方觀光與繁榮一樣的天真。 >>詳細    臺北故宮博物院閉館3年 引發臺灣學者質疑民進黨為何動臺北故宮的主意?
  • 政治爭拗不斷 臺北故宮南院命運多舛
    原標題:政治爭拗不斷 臺北故宮南院命運多舛   馬英九(右)、成龍(左)等人,在高鐵嘉義站前做熱身操,隨後騎腳踏車到故宮南院參加開幕典禮。   據《大公報》報導,臺北故宮南院從2003年10月破土動工,到今年終將修成正果。
  • 臺北故宮南院恐「人財兩空」(看臺灣)
    臺北故宮南院(右)景觀圖。(資料圖片)2015年底臺北故宮南院大操大辦進行試運營的場景猶在眼前,如今沒過兩年,就顯露出「退燒」跡象。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故宮南院今年上半年參觀人數較去年減少30%,觀光人潮不如預期,衝擊飯店、零售等周邊產業發展。
  • 俠客島:民進黨為何又要對臺北故宮下黑手?
    誰能想像,這種毫無辨識度的大路貨名,要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新名字?但這就是民進黨當局日前在籌備的最新動作。據島內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正「醞釀」給臺北故宮「降級」、改名。這些新名字之所以會被媒體知悉,應是有心人故意放話,測試「風向」。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民進黨當局給改名了嗎?
    民進黨當局推動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民進黨當局在臺灣島內公開推行「臺獨」政策已經不是秘密,而為了進一步推動「臺獨」政策和「臺獨」思潮在臺灣島內的發展,民進黨當局更是採取了一系列極端措施,迫使臺灣民眾接受「臺獨」思想,其中就包括了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拆除成龍所贈12生肖獸首
    14日是星期一,位於臺灣嘉義的臺北故宮南院閉門休館,僅數家媒體和工作人員到場。12生肖獸首銅像分別安置於一人多高的燈座上,沿著南院主建築的外圍走勢蜿蜒排開。最靠近大門的鼠首第一個被拆除,從工作人員鬆掉螺絲到取下僅兩三分鐘。  「心情是很複雜。」受院方委託負責拆除獸首的臺灣雕塑家蒲浩明接受記者採訪時稱,不願多談拆除獸首引發的爭議,只介紹如何保養封存。
  •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記者幾年前趕在旅遊旺季拜訪臺北故宮,當時因中文語音導覽器早被人佔盡,只能以英文導覽器勉強代替,為了穿越人潮,在侷促的展室中多看文物一眼,也是被折騰得夠嗆。 聽說臺北故宮的「兄弟」南院籌建過程長達15年,其間遭遇天災人禍導致工期延宕。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如馬英九所說,恰逢臺北故宮建院90周年,這份生日賀禮,「來得正是時候」。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12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當局立法機構表示,正在評估從2020年起封館整修3年,期間臺北故宮重要展品送至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  這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13日上午,陳其南召開記者會,改口稱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朝「不閉館擴建方向」設計,但未談及文物是否繼續南遷。
  • 第二座「臺北故宮」故宮南院 揭開神秘面紗
    據院長馮明珠透露,作為今年90周年院慶最大獻禮,臺北故宮南院區將於12月28日開館試營運。試營運為期半年,前3個月免費對外開放。臺行政當局6月16日召開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會議,為臺北故宮南院開張預做「搶客」部署。馮明珠預估,第一年將吸引逾100萬參觀人次。 作為南臺灣觀光教育文創重鎮,佔地68公頃、耗資近80億元(新臺幣,下同)的臺北故宮南院讓很多人充滿期待。
  • 韓國瑜盼文化再造城鎮 為臺北故宮南院衝人氣
    國民黨臺灣地區領導候選人韓國瑜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韓國瑜競選辦公室提供/周毓翔臺北傳真)周功鑫將臺北故宮博物院現在面臨的問題,及未來可參考的經營模式,分享給韓國瑜。韓國瑜在會後表示,大家都很擔心臺北故宮南院有參觀人數不夠的困境,因此特來向周功鑫請益,未來他打算用「文化再造城鎮」的方式,開發文化、教育、休閒等相關產業,讓臺北故宮南故宮重新衝刺起來,並吸引更多人前來參觀。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改名?民進黨當局操作「去中國化」無底線
    此外,一旦改制,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會改名也引起疑慮,還有人說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可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南院可改名為「亞洲博物館」。「真的假的?」對此,臺文化部門「政務次長」蕭宗煌說,目前沒有任何討論,至於「降級」說法,他稱博物館是文化機構,很難用行政層級論定。
  • 臺北故宮南院試營運 馬英九成龍騎單車助陣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馬英九(前右)、影星成龍(左2)等人從高鐵嘉義站騎腳踏車,到臺北故宮南院參加開幕典禮。圖自臺灣「中央社」  中新網12月28日電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今天開館試營運,馬英九、影星成龍等人上午9時從高鐵嘉義站騎腳踏車,到臺北故宮南院參加開幕典禮。  馬英九在臺當局「行政院長」毛治國、影星成龍、臺北故宮博物院長馮明珠等人陪同下,上午出席「故宮南院璀璨登場,低碳樂活單車行」活動,從高鐵嘉義站自行車廣場騎單車出發。
  • 蔡當局要關臺北故宮?被批「去中國化」到「失心瘋」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源:視覺中國)海外網11月13日電眼看民進黨最近「九合一」選情告急,為挽救南部選情,蔡英文當局聲稱要關閉臺北故宮3年,將文物運送至臺灣南部的故宮南院展出。對此,島內人士批蔡英文當局「去中國化」去到「失心瘋」。還有港媒指出,臺北故宮兩岸歷史文化的聯結,是「臺獨」的「眼中釘」,但中華文化早已在島內生根發芽,就算蔡英文當局永遠關閉臺北故宮,也無法切割兩岸歷史文化聯結。
  • 臺北故宮南院防水施工延宕 林全:質量重要
    記者卜敏正/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6月2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行政院長」林全昨天由臺北故宮博物院長林正儀等人喜陪同,到嘉義縣臺北故宮南院視察,他未苛責臺北故宮南院防水施工延宕,強調臺當局要解決問題,質量最重要,大廳工程於8月底前完成整修。他同時呼應嘉義縣長張花冠說法,臺北故宮南院要與地方融入,整合周邊產業,成為國際知名景點。
  • 綠營批臺北故宮南院展「統戰獸首」 暴其「逢中必反」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魏允平 環球時報記者 吳薇】剛開幕的臺北故宮南院,因展出香港藝人成龍捐贈的「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藝術品,被綠營批評為展出大陸的「統戰工具」。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29日對《環球時報》稱,綠營的質疑暴露了他們一貫的「逢中必反」的政治邏輯。
  • 馬英九向嘉義保證一定修建臺北故宮南院(圖)
    民眾與警員發生衝突歡迎馬英九的兒童歡迎馬英九的兒童  馬英九向嘉義保證一定修建臺北故宮南院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撰稿人韋博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22日重申在嘉義設分院,不論名稱、定位與預算從未改變。故宮南院在專業團隊的規劃和經營下將是具有國際水平的博物院,而非部分人士想像的地方級的花卉博物館。  嘉義縣長陳明文22日下午北上召開記者會呼籲馬英九重視這個案子,嘉義人希望有一個國際級的博物館。陳明文拿出「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把故宮南院變成花卉博物館的公文,批評根本是「狸貓換太子」,故宮院長周功鑫欺上瞞下,「不能譏笑嘉義人不懂古文物,所以看花最方便!」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傅雙琪、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該館耗資109.34億新臺幣,歷時11年完工。   臺北故宮南院首展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凸顯亞洲文化多元與交流,分別為「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尚青——高麗青瓷特展」、「揚帆萬裡——日本伊萬裡瓷器特展」、「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和「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