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皇權威嚴的象徵,也見證了中華數百年歷史的更替變遷!

2020-12-18 攝影師九三

故宮·雪 故宮最喜歡的三個點,蜿蜒的金水河,太和門前的石獅子,午門

故宮 我承認我好喜歡故宮,請忽略我的小胖手。。。

自元代建都京城,故宮就成為歷代皇權威嚴的象徵,也見證了中華數百年歷史的更替變遷。

聽人說,每周六晚上故宮角樓都會亮燈,一直想去拍幾張夕陽下、華燈初放的夜景照片。6月11號這一天,上午還陰雨綿綿的,下午太陽出來了,天空上藍天白雲格外晴朗,抓緊時間趕緊做飯,5點半飯做好了,顧不上吃,背上相機,拿起手機直奔故宮,由

於路上堵車,趕到故宮已是7點多了,放眼望去,還好,太陽還沒完全落山,夕陽下的故宮分外壯觀,拿出相機和手機一通拍,記錄下這美好的時刻。

只可惜等到天黑了,角樓的燈也沒亮起來。後來聽旁邊的人說,為了節約用電,現在角樓的燈只有節日才亮起。

相關焦點

  • 故宮屋脊上的飛禽走獸,和尋常百姓家的就是不一樣
    去過故宮的人們就會發現,在宮殿屋脊的四角都有一排飛禽走獸做裝飾。如果留心的話,每座宮殿上怪獸的數量還是有區別的。故宮作為皇權的中心,是有要嚴格的等級制度。建築上顏色和數量的使用都非常有講究。這些構件被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如龍鳳、獅子、海馬等動物的形象,象徵著吉祥和威嚴。故宮裡屋脊的四角,都有各種樣式的怪獸。這一排怪獸依次排開。排頭是一個騎鳳凰的小人,後面的是一排小獸,最後是一個較大的獸頭。這些走獸的排列順序很有講究。數量的多少是依照宮殿的大小和等級來確定的。數量最多可達九隻,然後隨著宮殿的等級依次降低。
  •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從故宮的獨特角度看古典中國的歷史風雲變幻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在故宮,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領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紫禁城的壯麗和威嚴,在六百年後,依然會讓我們感到氣勢磅礴,顯示著皇家稱霸天下的王者至尊。某種文化意義上,它變成了象徵著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體現著東方古代建築的繁複結構和複雜宏大。
  • 故宮太和殿那把曾遺失的龍椅在歷史上有過什麼樣的發展變遷
    皇帝的寶座中的「寶座」是佛家用語,一般是稱諸神佛所坐之具,用七寶裝飾。後被人間的天子所借用,在舉行重大的祭祀慶典時,「寶座」被尊稱為皇帝,象徵人世間至高無上的權力。據明朝歷史記載,弘治十八年春,奉天門寶座上的石頭忽然裂開,不久,天子升天。
  • 獻給孩子的知識大寶典《這裡是故宮》:了解故宮冷知識,讀懂故宮
    青磚鋪墁,紅牆碧瓦,六百年風雨裡,威嚴依舊。 這裡是故宮,這裡是中國的驕傲。 明清時期的紫禁城,儼然成為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既象徵皇權,承載著王朝興衰,又是萬千民眾功成名就的理想之地,凝結了華夏民族的文化血脈。
  • 故宮屋脊上的小獸,看盡了百年的光陰
    故宮承載著中國古代數百年的歷史光陰,雄偉壯麗的建築氣勢磅礴,但在建築的頂上卻「生活」著一群反差較大的小獸,它們陪伴故宮走過無數個日日夜夜,見證著興盛走向衰落,它們被統稱為「脊獸」,是故宮屋脊上的守護神。在中國古人的眼中,在宮殿廟宇等屋脊上裝飾「龍吻獸」可避火災、驅魑魅。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2日CCTV-9每晚8點檔,跨年播出,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
  • 《國家寶藏3》: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六百年故宮如約走來!
    滿懷期待的我如約而至,第三期第一期開篇便是「王炸」——故宮。張國立老師的旁白說道:「國家寶藏第一季我們走過華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我們看到五千年孕育的生機。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民族貢獻過什麼?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攜手做出回答。」
  • 故宮龍椅為何坐不得?這個人曾有機會坐,卻死活不敢坐!
    龍椅是一種權威的象徵,自古以來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控者才可以坐的位置,龍椅就是一個王朝的第一把交椅。人們都認為龍椅是純金製造,其實不然,龍椅是用黃銅打造,只是在外面刷了一層金漆,古代皇帝這麼窮啊,龍椅都不是純金的,真可惜。
  • 故宮太和殿是紫禁城裡最彰顯皇帝至高無上皇權的「金鑾殿」
    自唐朝起,因「金鑾」二字的尊貴與霸氣,人們只把皇宮裡最彰顯帝王皇權至高無上的大殿稱為「金鑾殿」,而太和殿就是紫禁城裡的「金鑾殿。只有和「天子」皇帝有關的大事件,才能在這兒舉行儀式和慶典。太和殿和沿故宮中軸線依次往北的中和殿、保和殿,是明清皇帝處理國事的前朝。今天只簡單介紹一下太和殿。
  • 故宮龍椅,為何一般人不敢坐上去?
    歷史的大河滾滾向前,無數的朝代更替,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新的痕跡。他們讓歷史變得曲折坎坷,但又冥冥之中一直努力向前。說起古代歷史,我們總是從每個朝代的皇帝開始歷史的序幕。那麼提起皇帝,我們總是能夠想到皇帝坐在龍椅上開朝會,與一同官員討論國家大事的情景。
  • 故宮裡的怪獸來教育我們要珍惜歷史文化遺產
    一、故宮裡有許多的大怪獸北京故宮裡有許多石頭雕刻的龍、獅子、烏龜等怪獸,他們是古代皇權的象徵,也是故宮裡的鎮守者,伴隨著故宮建立,在這裡生存了幾百年,其實他們是真實地生活在故宮裡的,是真正的主人。比如故宮大門上的鐵環獸,叫做椒圖,傳說他是龍的第五個兒子,他喜歡安靜,可以照顧一家一戶的安寧,是性情溫順的龍子。太和門的看門怪獸是個銅獅子,一直很威嚴,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他的頭上卻開了白色的小花,據說還是三千年才一次花的優曇婆羅花,但是獅子卻很不樂意,他請小雨幫他摘下來,最後發現是虛驚一場,原來這些都是是草蛉蟲的蚜。
  • 故宮最「古怪」的現象之一,門上插著箭頭,為何數百年來沒人敢拔
    一提到北京城,小夥伴們馬上就能說這裡是我們國家的首都,除此之外,這裡還是我國遠近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古城中還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建築,比如故宮、長城、頤和園等,而故宮相對來說是一座古老的世界性建築,更是世界文化遺產。
  • 百年荔枝樹 見證歷史
    供圖 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縣勐烈鎮紅疆村半邊街村民小組有一棵上百年樹齡的荔枝樹,巨大的樹冠,宛若一把大傘,保護著這裡的土地和人們。對於當地人來說,只要你知道,或者你聽說過,就想著要去目睹它的雄偉。它是歷史的遺物,見證了世事變遷。 這株荔枝樹直徑約1米,高約20米,枝幹茂密,鬱鬱蔥蔥的樹葉,遮擋著刺眼的陽光。約100平方米大的樹冠,就像一把大傘,遮擋著炎炎夏日的陽光。走近看,老荔枝樹的枝幹,長滿了苔蘚,星星點點的紅色果實掛滿了枝頭。樹的主人已年近古稀的樹的主任楊忠平介紹: 「這是祖輩留下的,我一記事這棵樹就已經這麼大了,小時候曾跟著爸爸摘果賣過。
  • 故宮太和殿上的神獸
    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二十四位皇帝在這裡生活居住治理國家。而在故宮裡面有著很多有特殊寓意的動物。今天來聊一聊故宮太和殿上的那些動物。十個神獸圖片龍,是一種能興風作雨的神獸,它是皇權神聖的象徵。鳳,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常用來象徵祥瑞,也用來比喻有聖德的人。
  • 故宮金鑾殿中龍椅,是用黃金做嗎?原來它的材料這麼珍貴!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王朝更是不斷更替,從古至今也是為後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其中不乏一些有名的古代建築,說到古代建築,相信可能很多小夥伴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故宮了吧,這裡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權利的中心。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微博話題閱讀量2.2億、豆瓣評分9.3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探向歷史記憶的深處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見微知著解鎖文明密碼  ■本報記者 宣 晶  丹,是宮牆的紅;宸,為深邃的宮殿;紅牆內,深宮中,烙下了歷史的印痕。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春天,他們接到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策劃籌備一場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丹,是宮牆的紅色;宸,為深邃的宮殿。六百年來,紫禁城曾見證無數風雲變幻,如今,它也成為歷史本身。展覽講述的,是有關紫禁城建築規劃、肇建、變遷、修繕與保護的種種往事,而紀錄片記錄了策展過程中,故宮人探尋紫禁城古建前世今生的獨特經歷。追根溯源。
  • 西安那座園林式的清真寺,見證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的歷史變遷
    這是一座中國園林式的建築,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 同時它見證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的歷史變遷。西安化覺巷清真寺,據史料記載是建於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這座因穆斯林教徒而建立的教堂,剛開始時,只是一座小小的廟宇,後通過宋、明、清的重修與擴建,形成了如今規模宏大,莊嚴肅穆的古建築群。同時它也是中國唯一座園林式的清真寺。
  • 不是印象中的巍峨宮牆,卻是真實的北京故宮,人頭攢動,遊客如織
    不是印象中的紅牆綠瓦,卻是數百年風雨飄搖的見證。磚牆的腐蝕,是時光的痕跡。宮殿前威嚴的石獅是傳說中祥瑞的象徵,摸一摸就會獲得好運哦!這個好像是皇后的宮殿前的經幡,祈福用的好像,旁邊有介紹來著,沒仔細看,記不清了,跪求原諒。太和殿又稱金鑾殿,經常聽人說這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其實不對,這個宮殿的作用主要是舉行祈福,宴請的作用,有時還用來當考場。
  • 《我要去故宮》:太和殿浴火重生,經歲月洗禮後最珍貴的歷史見證
    《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多部清宮戲那麼火,不僅是有好演員,還因為劇裡的故宮景,也為戲加了不少分。而《上新了·故宮》是有史以來第一檔進宮拍攝的綜藝節目,由鄧倫和周一圍共同主持並擔任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跟隨故宮專家進宮識寶,探尋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