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1-01-08 央廣網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

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

(《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

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

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

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從紫禁城落成到今天,昔日的紫禁城已成為故宮博物院,跨入了第601個年頭,至今仍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故宮博物院和其他多數博物館相比,除了具有豐富的藏品外,一個突出特點在於建築本身就是最重要的「館藏」,而古建保護傳承對故宮來說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之一梁君健告訴記者,如果說《我在故宮修文物》關注的是鐘錶、瓷器、書畫等可移動文物,那麼《我在故宮六百年》關注的是故宮不可移動文物——古建築。

故宮時間跨度大、古建數量多,故事如何講述?《我在故宮六百年》從一場耳熟能詳的展覽說起。

東華門內,設立於1958年12月的故宮博物院古建部負責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2020年春天,他們接到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策劃籌備一場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

丹,是宮牆的紅色;宸,為深邃的宮殿。六百年來,紫禁城曾見證無數風雲變幻,如今,它也成為歷史本身。展覽講述的,是有關紫禁城建築規劃、肇建、變遷、修繕與保護的種種往事,而紀錄片記錄了策展過程中,故宮人探尋紫禁城古建前世今生的獨特經歷。

追根溯源。為探尋紫禁城最初的模樣,攝製團隊沒有局限於故宮四方紅牆內,而是跟隨策展團隊奔赴千裡之外的安徽鳳陽尋找答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最初想把皇城建在家鄉,卻在六年後意外叫停,鳳陽的中都皇城成了一座皇家「爛尾樓」,卻保留了紫禁城「土作」工藝的秘密,由此揭示了「丹宸」得以「永固」的根本原因。

見微知著。在午門展廳,一片藍色瓷磚赫然出現在「丹宸永固」大展上,在453件展品中似乎毫不起眼。事實上,它身世神秘,來自遙遠的德國,是靈沼軒遺留下來的建築材料,見證了紫禁城作為皇宮的最後餘暉。100多年前,這些印有精美花紋的瓷磚漂洋過海,塗裝在這座故宮唯一的西洋水殿中,意外地成為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的一個見證。

傳承古今。養心殿正殿後簷雨搭上的明瓦屋頂,或是北京僅存的一處「貝殼屋頂」。屋頂瓦片由大而平的海月貝殼製成,如珍珠般玲瓏剔透,展現著古人的工匠技藝和生活智慧。在展覽籌備過程中,為展示這些明瓦的功能和沿革,當代故宮保護者前往蘇州拙政園和廣東沿海地區,為明瓦的修復尋找材料……

「圍繞故宮古建築的歷史、保護和展覽,我們既講述故宮六百年的歷史沿革,展現紫禁城承載的無限時空,也挖掘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老、中、青古建保護者們代代相傳的獨特故事。」梁君健介紹,《我在故宮六百年》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等為線索,通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

「這些「新發現」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中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間的文明密碼。」梁君健說。

細膩呈現故宮古建修繕過程和技術,跨越時空尋找歲月印記

「等了四年多,終於等到你!」「期待已久,跨年最大驚喜來了!」新年第一天,在以年輕用戶為主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上,《我在故宮六百年》第1集《「丹宸永固」的秘密》播放量接近70萬,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與彈幕評論。

作為口碑佳作《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前就「自帶流量」。據了解,此次創作團隊基本是原班人馬,鏡頭語言、影片風格也一脈相承。

據悉,《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攝製,內容製作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創作團隊和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合作完成。

在《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創作中,梁君健擔任策劃和撰稿人,而他與故宮的緣分則更早,2010年時就和其他紀錄片團隊成員一起深入故宮博物院做調研,撰寫了數萬字的調研報告,為後來創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拍攝一部故宮古建修繕保護紀錄片的想法,早在4年多前就萌生了。」梁君健說,《我在故宮修文物》拍攝結束後,團隊成員們聚在一起聊天,想拍古建這個「大文物」的想法不謀而合。

古建修繕門檻高,專業性強,相應地也給拍攝者帶來挑戰;拍什麼、怎麼拍,以及如何跟上故宮古建保護專家們的「節奏」,成了創作團隊的「必修課」。

2020年5月開機,不久因疫情影響暫停,再次開機就到了7月下旬,直到片子播出前,12月還在補拍鏡頭。「故宮不是一天修好的」,能在幾個月時間內完成一部講好故宮故事的紀錄片,背後是團隊的長期沉澱和留心學習。

「在古建部拍攝的時候,我注意到,一位老師的辦公桌上有兩本書,分別是《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和《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這兩本都是八九十年代的書,我找到後放在手邊,經常翻閱,拍攝、採訪過程中遇到問題也會去書裡找答案,這樣採訪溝通的時候能聽得更明白、聊得也更深入。」梁君健說。

時空,是《我在故宮六百年》的一條內在線索。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帶著歷史的記憶,凝聚成故宮這一文化符號。「我們想要講述一個關於時間的故事。這次故宮六百年大展的策展思路是以時間軸展開的,而《我在故宮六百年》想講述的,同樣離不開紫禁城六百年的時光。」梁君健說,紀錄片從古建築出發,探秘紫禁城最初的模樣,也在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等中探尋古建的生命脈絡與那些驚心動魄的跌宕起伏,還有「隱秘角落」裡不為人知的趣事,「這部片子帶我們重新認識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故宮。」

不局限於一城一池,六百年間有著廣闊的空間線索。現在的故宮博物院,是開放包容的中華傳統文化客廳,而古往今來的紫禁城,也一直是一個承裝天下萬物的容器,世間的精彩皆匯集於此處。

「我們拍到在修養心殿的過程中,屋頂一些磚瓦壞掉了,而新換的琉璃瓦是在山西燒制的;一根扶脊木糟朽了,替代它的木頭來自東北,經由天津的木材市場連夜運進故宮。」梁君健告訴記者,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宮牆之內有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宮牆之外的天下人也與這座城池發生奇妙的關聯。」

一切歷史都是人的歷史,丹宸永固皆因代代故宮人薪火相傳

「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畫糊」,俗稱「八大作」,是紫禁城營造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木作可以說是營繕中最重要的主作,木匠更有「百藝之首」的美譽。

拍故宮角樓,是不少攝影愛好者的「心頭好」;修過角樓,則是木匠可以回味一輩子的榮耀。

夏榮祥,1975年進入故宮,2017年退休,在這裡度過了42個春秋。作為故宮的第三代大木匠,他先後參與了兩座角樓的修繕。「丹宸永固」大展在即,古建部的狄雅靜請夏榮祥過來指導展品設計。

1981年,夏榮祥跟著年富力強的師傅們參與修繕了東南角樓;1985年修繕西南角樓的時候,夏榮祥自己也成長為掌線師傅。

開展前,夏榮祥來到午門展廳,大木匠的傳統工具已經按照他的建議製作完成。在展廳,夏榮祥走到一張1957年故宮西北角樓大木修繕工程竣工,匠人和專家們在工地的合影留念前。夏榮祥的師傅們就在合影之列。值得一提的是,照片右邊還有一張輪廓圖,上面寫著照片中修繕者們的姓名。

六百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而對於建築和建築的守護者而言,卻意味著數代甚至數十代的滄桑更迭。在《我在故宮六百年》裡,表面是講建築、講營造、講修繕,歸根結底還是在講人的故事。

「一切歷史都是人的歷史,我們希望能體現當下正在發生的人和事,探討人和建築的關係。」該片另一位導演張越佳說,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關注故宮的恢弘建築,關注流光溢彩的珍貴文物,但對它們的建造者、守護者知之甚少。「《我在故宮六百年》裡,他們是主角。」

楊紅是故宮古建部的中堅力量,從她的師父王仲傑老先生那裡系統地研習明清官式建築的「油作」和「彩畫作」的傳統知識。這幾年,她一直在從事故宮彩畫的畫樣複製,雖然師父已經退休,但遇到難題,她還不時地去拜訪和求教。

王仲傑老先生是「古建彩畫」領域的泰鬥級人物,86歲高齡仍執著於彩畫保護和創作。「老先生給我印象很深,退休後那麼長時間,他每天在家一有空,就自己拿起筆去畫彩畫,做研究,他還給我們展示過一個3米多的捲軸,想把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上有代表性的彩畫復原在這樣一個捲軸上。」

退休後,夏榮祥也沒閒著,一直專注於給年輕的故宮人講授匠作課程,古老的技藝得以代代延續傳承。

張越佳說,影片所要呈現的正是許多像王仲傑、夏榮祥一樣的故宮守護者,如何用妙手與巧思、智慧與心血來延續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無價生命。

歷史文物承載燦爛文明 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

我在故宮六百年——「我」是誰?

這是不少觀眾看到片名後的疑問,也是創作者拍攝時一直思考的問題。

「我」,是在紫禁城佇立六百年的建築。故宮是當代中國人對於自我身份和共同歷史的重要認同符號,故宮的古建築則是紫禁城的時間機器,一磚一瓦間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

戲曲是清代紫禁城重要的娛樂項目,逢年過節少不了它。「在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中,工作人員清理養心殿的一塊透風磚時,居然在裡面發現了一張近200年前的戲折,是清代的「跨年演出節目單」。」梁君健說,這份穿梭時光而來的意外禮物,它的主人是誰,為什麼會留在這裡,當時演出的氣氛怎麼樣,留給了我們無限的研究和想像空間。

「我」,是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和學者。六百年來,這裡遭遇過雷擊、焚毀、糟朽等數之不盡的大病小災,但一代代工匠、學者在漫長的接力中付出時間與責任,一次次「妙手回春」,留下了紅牆黃瓦,流光溢彩,更留下了可以再說六百年的紫禁城。

宮牆之外,天下人也是故宮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愛護者。「今天人們對古老故宮的愛,是大家更願意圍繞故宮創作的直接動力。」《我在故宮六百年》撰稿人司徒格子告訴記者,近幾年故宮變得越來越「年輕」,從一個嚴肅的文化形象變得讓人可親可近。「遊客模樣也悄然變化,越來越多的人穿上清宮戲裡的衣服來拍照、錄視頻。這些變化都是深愛故宮的人推動出來的。」

紀東歌在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從事瓷器修復工作,因《我在故宮修文物》而為觀眾熟知,這次在《我在故宮六百年》,許多觀眾一眼認出她,直呼「親切」「驚喜」。

紀錄片也為故宮帶來活力與改變。「片子播出後,好多年輕人羨慕我們,非要學這個。」紀東歌一邊清潔著手中的藍色瓷片,一邊說道,「但光學這個清潔材料可能都要學一年。」

如今,文保科技部從幾座小院搬進了位於故宮西側院牆內的文物醫院,在採用傳統工藝保養修復文物的同時,文物醫院也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吸引更多年輕力量投身文保事業,共同守護故宮的「健康」。

每當夕陽西下,從北京景山公園的萬春亭鳥瞰,故宮紅垣溢彩、黃瓦流光,大氣磅礴盡展眼前。如今,故宮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地標,無論是春暖花開、寒冬雪落,還是新上了專題展或文創品,都有很多人專程去「打卡」。

物的延續和人的傳承,讓故宮留存至今,也讓每一個身處當下的人在這片古老的建築中獲得力量和信念,伴隨故宮從悠遠的歷史走向生生不息的未來。(本報記者 柴雅欣)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今晚就踏上你的紫禁城時間之旅吧!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近兩百年前的清朝宮廷春晚節目單上留下了怎樣的文藝華彩?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為何承擔著「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觀察|解讀紫禁城磚瓦的文明密碼
    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還有些房子裡,地上堆著氈子、被褥、門帘等紡織物,雖然不是皇帝使用的,但也是古人用的,有保存的價值。於是故宮專門對這些織物進行除菌、燻蒸、修復等,建立了織繡庫房。現在,東華門城樓變成故宮古建館,數千件與古建相關的樣式雷燙樣、構件等被展示出來,成為很多建築學專業學生的課堂。而午門和神武門兩大城樓被修繕完成後,給了故宮單霽翔巨大的驚喜。午門加上東西雁翅樓,成為故宮空間最大的展示空間,近幾年,「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紫禁城裡過大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等大型展覽,都選在午門展廳。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坐落在北京中心的古老而神秘的紫禁城迎來了建立600周年紀念重要時刻。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
  • 六百年前,紫禁城正式落成
    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故宮是什麼?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而美自何而來?祝勇先生在《故宮六百年》中的回答是: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今天,我們就分享《故宮六百年》的後記—— 中國人價值觀的偉大,成就了故宮的偉大《故宮六百年》後記書寫完了,書裡的時間和現實中的時間,都來到了2019 年。
  • 單霽翔來魯開講:讓文物活起來,讓紫禁城走向下一個六百年
    「堅定不移貫徹讓文物活起來的思想,驕傲地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現任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表示。1月8日,「京行大講堂」在山東會堂舉行,活動現場座無虛席,各方踏雪趕來的觀眾,聽「網紅院長」講故宮往事。
  • 上新了故宮王麗坤是哪一期什麼時候播出 解鎖紫禁城裡演唱會
    ­上周五(11月16日),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迎來了第二期的播出。本期特邀嘉賓王麗坤在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周一圍的帶領下,一同解鎖「紫禁城裡的演唱會」,探秘故宮現存最大的戲樓暢音閣。  ­《上新了·故宮》自第一期播出就得到了觀眾們的高度評價,故宮文化綜藝節目讓文物都活了起來。
  • 揭秘故宮古建保護那些事兒
    明年,故宮將迎來600周歲生日。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故宮古建經歷過哪些變遷?故宮的古建保護者又是怎樣保護這座紫禁城的?日前,在位於故宮東華門角樓的古建館內,《故事集:古建工程師的一甲子——於倬雲百年誕辰展》的策展人謝安平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就著一張張斑駁的舊照和泛黃的圖紙,將故宮古建築保護的種種往事娓娓道來。故宮曾清出垃圾25萬立方米曾經的紫禁城是什麼樣子?
  • 600年故宮為孩子拍紀錄片,這種文化的科普,是給孩子美好的禮物
    故宮六百年了!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洗禮,故宮早已不是那個常人難以觸及的紫禁城,成為了都能進入的朝聖地。每一天,都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來到這裡,聆聽著承繼百年的風聲,沐浴著參透百年的陽光。前任院長單霽翔,把自己稱作:故宮的看門人,「當我從前任院長手中接過六百年的接力棒時,我就有義務讓故宮再來六百年。」單霽翔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當外賓來訪,要乘汽車進入故宮時,他果斷下令,關上午門,要求外賓步行進入。紫禁城的保護體現在日常的生旅之中,前些日子的故宮內開大奔傷了多少人的心!
  • 故宮東、西六宮啟動古建「零修」,修繕將在這一重要慶典前完成
    記者昨日(3月28日)從首開旗下的房地集團獲悉,故宮現已經啟動了東、西六宮古建築的下架油飾保養。太極殿、儲秀宮等宮殿不久就將以更「健康」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工人們這是在顛砍油皮(砍活),這屬於古建傳統油漆施工工藝裡的一環一一砍活,是將舊油漆和地仗(油飾前的基層)按規範清除乾淨。」站在柱前的房地集團總承包部故宮項目(部)項目經理王旭向記者揭秘。地仗工藝,是中國古建築油漆作傳統營造技藝中的一種特殊工藝,通俗地講,就是為木構件穿上一層「防護衣」,以更好地對其保護。
  • 央視紀錄片 故宮100 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
    觸摸歷史跳動的脈搏,感悟眾多精英人物的命運,傳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見證故宮百年大修的整個歷史過程。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在歷史中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永樂元年農曆正月十三,禮部尚書李至剛提出北平應立為京都。永樂皇帝當即非常高興地答應了下來。在這之後的幾個小時裡,將北平升為北京,成為王朝第二個京都的一道聖旨昭告了天下。
  • 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8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帶著《故宮六百年》亮相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故宮的魅力,分享這本書的獨到之處。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關注的一件文化盛事。
  • 央視《故宮》《故宮100》配音員是誰?歷史紀錄片怎麼配音?
    1、以故宮為主題的三大紀錄片2005年,央視以故宮為主題,播出了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故宮》拍攝視角廣大,像一本百科全書,將故宮的肇建歷史、建築藝術、使用功能、館藏文物等向觀眾娓娓道來。2012年,央視再次以故宮為主題,從面到點,將拍攝視角縮小,攝製了每集6分鐘,共100集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100》。《故宮100》講述了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將「看得見」的空間和「看不見」的紫禁城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向觀眾細細道來。2016年,央視又以故宮為主題,出品了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祝勇:了解紫禁城的歷史,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我們了解北京,了解明朝歷史,了解紫禁城的歷史,這個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去向更遠的文化源流中尋找,這樣很多東西才能看的清楚。這個眼光就是文化的眼光,所以故宮我們一定要從兩個眼光來看,一個是王朝意義上的故宮,還有一個就是文化意義上的故宮。我寫《故宮六百年》既要關照到王朝意義,因為畢竟有兩代、24個皇帝。
  • 我在故宮「飛簷走壁」
    原創 吳奕樊 人文清華講壇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28日正午12點,「鴻圖華構·人文清華故宮行」直播節目,帶你走進紫禁城,走進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童年與故宮結緣劉暢,從小成長於紫禁城腳下,自幼兒園起就有大把時光在故宮裡乘涼玩耍。「四五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我的幼兒園就在故宮附近的宣仁廟,老師隔三差五帶著我們一堆小朋友逛故宮。
  • 故宮,讓我處於永無止境的探索中
    該紀錄片總導演、總編劇是知名作家祝勇。他曾創作出不少優秀紀錄片作品,也得過多項紀錄片大獎。  「拍攝紀錄片和寫作都是我的所愛,但我更重視寫作。一個作家,可以依憑最簡單的工具——文字的世界來表現世界,甚至是塑造世界,在我眼裡,世界上沒有比這更神奇的事了。」祝勇說。以故宮為題材寫小說  2011年祝勇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供職於故宮學研究所,擔任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
  • 六百年的紫禁城,領略極致之美!
    攝影/劉順兒妞 六百年紫禁城 為什麼是中國人的「鎏金典藏」? 位於太和門外的斷虹橋,引出了故宮彎彎繞繞的金水河。這可能是故宮最早的一座建築,而橋上那頭有點逗比的石獅子,是故宮新晉的網紅之一,它的目光也許曾穿越六百年,抵達那個著名的歷史瞬間: 1403年,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即位皇帝,改年號為永樂。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一場浩大的工程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