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讓我處於永無止境的探索中

2021-01-10 華西都市報
故宮,讓我處於永無止境的探索中

華西都市報2021-01-09 03:37:11.0特別報導

祝勇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
  1933年日寇佔領山海關,北平危在旦夕。13000多箱故宮文物,踏上了南遷的路途,開始了輾轉遷徙的歷程。南遷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宮廷收藏,是國寶級存在。在這些文物南遷的15年中,行程上萬裡,穿越大半個中國,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南遷史料整理與史跡保護研究」的組成部分,《故宮文物南遷》大型紀錄片於2020年啟動。該紀錄片總導演、總編劇是知名作家祝勇。他曾創作出不少優秀紀錄片作品,也得過多項紀錄片大獎。
  「拍攝紀錄片和寫作都是我的所愛,但我更重視寫作。一個作家,可以依憑最簡單的工具——文字的世界來表現世界,甚至是塑造世界,在我眼裡,世界上沒有比這更神奇的事了。」祝勇說。

以故宮為題材寫小說

  2011年祝勇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供職於故宮學研究所,擔任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故宮裡的空間,故宮裡的時間,一直滋養著祝勇的寫作。他充分運用「近水樓臺」,從書畫、建築、器物等多個領域入手,寫出大量關於故宮的文章。截至目前,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祝勇已經出版了包括《故宮六百年》《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隱秘角落》等九本書,並且即將出第十本。2020年11月29日,祝勇還因《故宮六百年》獲第五屆琦君散文獎。由於展現出一名深入社會肌理和時代脈搏的行走型作家的不俗實力,2021年1月6日,祝勇入選「名人堂·2020年度十大作家」,實至名歸。
  對此,祝勇還不盡興。他準備再寫小說。以故宮為題材寫小說,祝勇很明確自己的路線,「我既不會寫成帝王小說,也不會寫成宮鬥小說。對紫禁城,及其曾經在紫禁城中生活的人,我有自己的認識。我要寫宮殿裡複雜而又普通的人性。紫禁城裡生活的是一群特殊的人,但他們也是人,有最普通的人性,所以我要寫出他們的普通,以及他們的不普通。」

在故宮找到「精神故鄉」

  曾經有很長時間,祝勇一直找不到,哪裡才是故鄉的感覺。而當來到故宮博物院工作,他發現自己找到了。這個「精神上的故鄉」給祝勇提供了豐沛的寫作靈感和資源。他一直都很感恩,「我很幸運,能在故宮博物院工作,並把故宮當作我一生的寫作資源。對故宮的書寫,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角度,去回看我們民族的歷史,回看我們幾百年、甚至幾千年走過的路。」
  對祝勇而言,故宮就像迷宮,複雜而深邃,「我看到的似乎永遠只是它的某一個局部,而無法看到整體。這也是故宮最吸引我的地方。故宮的存在本身就帶有懸念。當解開了一個懸念,就發現有更大的懸念跟在後面。總之,在故宮,了解得越多,就發現自己了解得越少,它使我處於永無止境的探索中。在故宮,我想看到更多的事物。」也正是如此,在寫了這麼多有關故宮的書後,祝勇卻從沒感覺到喪失新鮮感和好奇心。

封面對話

  

封面新聞:「微故宮」和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上發布的紀錄片《故宮文物南遷》先導預告片,發布第一個晚上就達到了82萬人瀏覽量。您是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總編劇,是否可以給我們介紹這部紀錄片的情況?
  祝勇:

故宮文物南遷的路途,穿越大半個中國,經歷了無數的艱辛,更有人付出了生命。假如說抗日將士們把他們的血肉,築起我們新的長城,我們的故宮前輩們,則以書生意志,延續我們民族的文化命脈。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2900多箱南遷文物(含頤和園、古物陳列所等其他單位的文物)分三批運去中國臺灣,但那只是一小部分,其餘南遷文物留在了中國大陸。1950年至1958年,絕大部分文物重返北京,回到了故宮博物院。日本侵華戰爭使中國文物損失慘重,唯故宮文物損失甚微。故宮文物南遷的成功,有賴於全國人民的鼎力支持,是抗日戰爭中可歌可泣的一幕,更是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這部紀錄片將是一部史詩大片,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預計在2022年攝製完成並上線播出。
  

封面新聞:不少人一提到祝勇,就會首先想到你寫故宮的那些文章。故宮為你的寫作提供了肥沃的素材和靈感土壤以及寫作方向,但會不會也遮蔽了你其他領域內的努力?
  祝勇:

故宮給我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其實我想表達的許多內容,都可以收納在故宮這個主題之下,所以我目前沒有打算偏離以故宮為主題的寫作。其實大家可以從更寬範的角度來理解我的故宮寫作——我寫故宮,寫的其實不只是故宮。故宮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它是世界的縮影。所以,我2020年出版的一本創作回想錄,書名就叫:《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封面新聞:我讀過你寫的故宮,寫的蘇東坡,寫的李白,方向都是偏於歷史地理。如果用「大散文」或者「非虛構」的方式,寫當代題材,是不是相對來說對你吸引力沒那麼大?或者說,當代生活的深度不夠,不足以形成文學作品?
  祝勇:

這只是個人偏好,不是當代題材沒有吸引力。其實當代題材很值得去寫,因為當下之中國現實,提供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經驗,值得去深入挖掘。寫當代題材很有難度,因為它離我們太近,太容易視而不見,不容易以文學的眼光發現它們的價值,把它們撿選出來。其實寫當代,也需要歷史眼光,因為寫當代,不只是給當代人看,也要給未來的讀者看。對於未來的讀者來說,我們今天所經歷的一切都成了歷史。作家們書寫的當下是不是有價值,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上去考量。

相關焦點

  • 大宇宙與小宇宙: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
    從尺度上看,人類大致上處於這兩個宇宙極端的中間位置(圖 1-1)。(空間尺度以 10 為底的指數表示:有一種簡便的方法表示很大或者很小的數,避免寫很多 0。這就是以10 為底的指數表示方法。1 微米可以寫成 10 的 -6 次方米,即 10-6 米。1億可以寫成 10 的 8 次方,即 108。例如,1032 有 32 個 0。)
  •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這個「夢」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打造《故宮如夢》 繼《我在故宮修文物》後故宮再次嘗試影視化之路
    「數位化」成600歲萌系網紅又一關鍵詞如今的故宮無疑已經成為文創界的超級IP、資深「網紅」和流量大咖。「過去三年,故宮和騰訊在文旅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和幫助下,在『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擴大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年人當中的影響,打造『文化+科技』的實踐案例。」活動現場,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
  • 我在故宮「飛簷走壁」
    而比起建築技藝本身,劉暢更愛建築背後匠人的智慧,「建築中最複雜的那些魯班鎖、鬥栱、榫卯,這些構造其實只要你把它拆開了玩,就能找到裡面的好多機巧,但我覺得設計出這種機巧的人的智慧更好玩。」故宮前輩趙仲華先生也曾給過劉暢許多啟發,「趙工的巧思在於,他不滿足於探討顏色的等級制度,不滿足於排列從廡殿頂到硬山頂的尊卑,他想知道建築尺度中隱藏的奧妙。於是他熱愛測繪,並領導了1993年的測繪。」
  • 【重磅】故宮國際兒童畫展徵集啟動——「你好呀!故宮」我帶著我的作品來見你了!
    我和我的故宮」系列公益課堂,貫徹著蕃茄田藝術對於兒童藝術創新教育的使命「釋放每一個孩子的創造力」。「Hello!我和我的故宮」系列公益課堂自2月4日上線,在上周日迎來最後一期的課堂時光。蕃茄田藝術用12期藝術課程,帶領孩子展開了一系列故宮經典文化故事的學習,2位藝術大師親授教習不同的藝術手法,讓孩子們親自動手創作認識了紫禁城600多年來的多重樣態。
  • 揮之不去的噩夢 一戰恐怖遊戲《永無止境》視頻賞
    揮之不去的噩夢 一戰恐怖遊戲《永無止境》視頻賞 時間:2015-05-26 15:31:45 來源:3DM新聞組-鯛魚麵包
  • 讓我們一起探索,故宮存在的神秘事件,獨特的建築風格
    說到故宮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的,這裡以前是叫做紫禁城,是以前的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故宮是建在了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這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讓我們一起探索,故宮存在的神秘事件,獨特的建築風格。
  • 故宮,我來了!——故宮博物院有序開放首日現場直擊
    (原標題:故宮,我來了!——故宮博物院有序開放首日現場直擊)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題:故宮,我來了!
  • 在變化中成長(教育永無止境)
    而2020年面對著突如其來的特殊情況,學習的形式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從傳來朗朗書聲的教室,轉到屏幕前的你我他。幸運的是,網絡給這種突然的轉變預備好了平臺,且不評其優劣,但卻解了燃眉之急。尤其想特別提到的是一個我曾經工作過的國外大學,這所大學的環境和性質都很特殊,國內的社會環境相對來說對外比較不開放,而這所大學卻是由外方全資資助建立的,並且主要由國外的教授來授課。
  • 《上新了·故宮》| 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郭京飛神還原《赤壁賦》情境  國際在線消息:故宮博物院集中國古代建築與文物收藏之大成,這些有形的存在留給我們的不僅是親眼目睹的歷史,更是精神上的溯源。本周六《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三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聶遠、李沁將深度探索「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共同揭秘蘇東坡的生平,同時郭京飛也將驚喜參與場景復現,「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
  • 鄧倫:我是幸運的「故宮人」
    後來,很多人通過節目看到故宮不為人知的故事,紛紛留言說,「去了兩次故宮,感覺自己白去了」「原來我之前根本不認識故宮」「感謝我倫,故宮值得N刷」……鄧倫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或許不會時時刻刻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我們應該找機會去了解。這個節目也給了我一個機會帶著觀眾去看故宮,我很期盼有更多年輕人能夠了解並喜愛它。」
  • 《原神》永無止境的研究任務怎麼做 永無止境的研究任務完成攻略
    導 讀 原神全新的世界任務永無止境的研究來襲,在這裡完成我們的任務就可以獲得一定的原石、金幣、經驗的獎勵
  • 《上新了·故宮》開啟故宮禁地
    ▲「故宮兄弟」鄧倫(上)、周一圍(下)圈粉羊城晚報記者 王莉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風格各異的清宮影視劇等等,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隱藏在故宮博物院裡的秘密。一直作為別人鏡頭裡的「麻豆」的故宮如今終於主動出擊當上了「設計師」——故宮博物院首次以出品方身份打造的文化節目《上新了·故宮》上周六正式開播。節目中,演員鄧倫、周一圍擔綱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跟隨故宮專家、品牌設計師一起進宮識寶、穿梭古今。首期節目向觀眾展示了神秘的乾隆花園,探尋暫未對公眾開放的倦勤齋的故事。
  • 故宮數學、故宮物理……人大附等校將故宮教育列為「必修」
    今天上午,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學校等十餘所學校與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等機構「拉了個小群」,共同發起成立故宮教育協作體,故宮教育將成為協作體成員學校的「必修課」。
  • 感悟:人生旅程中奔波累了?何不駐足欣賞,一切源於永無止境
    人生旅程中奔波累了?何不駐足欣賞,一切源於永無止境 學習是場人生旅程  從咿呀學語到大學畢業直至踏入社會,好像一直都是學無止境。於是,我們一直奔波在學習的路上。我們這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幾乎都與學習為伴。何須感嘆自己學得太少,可曾明白一直都身在其中,所以請駐足欣賞人生中學習的旅程。工作是場人生旅程從涉世未深到滿身荊棘,人生就一直在工作的路上,踏入社會為找尋工作而奔波,找到工作為升職加薪而努力,人都是有進取精神,不管是疲於生活又或者是精益求精,內心的渴望驅使我們不敢懈怠,因為內在的渴望永無止境。
  • 《上新了·故宮》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展
    本周六《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三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聶遠、李沁將深度探索「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共同揭秘蘇東坡的生平,同時郭京飛也將驚喜參與場景復現,「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
  • 《上新了·故宮》等古老文化在綜藝節目中花樣呈現
    作為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影視作品圍繞故宮、天壇、長城、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產做文章,創作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 故宮出版社王亞民:賦能商業地產 要從故宮文化中汲取精華
    活動現場上,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故宮出版社社長王亞民帶來了《商業地產:文化賦能——以故宮「宮囍龍鳳呈祥」項目為例》主題演講。     王亞民表示,提取故宮文化DNA,以故宮文化創意賦能商業地產,要體現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情感價值以及市場價值。
  • 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鄧倫、聶遠、李沁深度探索蘇軾特...
    今日20:30,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三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聶遠、李沁將深度探索「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共同揭秘蘇東坡的生平,同時郭京飛也將驚喜參與場景復現,「神還原」《赤壁賦》的壯闊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