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故宮如夢》 繼《我在故宮修文物》後故宮再次嘗試影視化之路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每經記者:溫夢華 每經編輯:杜毅

故宮口紅、故宮咖啡、故宮火鍋、「故宮美人」面膜……過去的一年,600歲的故宮憑藉著各種話題刷爆社交平臺,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網紅。

近年來,「新文創」無疑是網際網路公司和各大博物館口中頻頻被提及的一個熱詞。擁有技術的網際網路公司和擁有古老文化IP的博物館的攜手,讓古老的文化煥發出新的魅力。隨著5G時代的來臨,走在時尚前沿的600歲網紅故宮又將帶來怎樣的驚喜?

9月16日,騰訊和故宮博物院共同籤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這一次,數位化、5G成為被頻頻提及的詞語。據了解,未來三年雙方將通過「數位化+雲化+AI化」,在文物數位化採集與文化研究等領域助力「數字故宮」建設,故宮博物院預計將完成10萬件文物的高清影像採集、精修。

「數位化」成600歲萌系網紅又一關鍵詞

如今的故宮無疑已經成為文創界的超級IP、資深「網紅」和流量大咖。

「過去三年,故宮和騰訊在文旅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和幫助下,在『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擴大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年人當中的影響,打造『文化+科技』的實踐案例。」活動現場,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回望過去五年,「高冷」的故宮走下神壇,在一場「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文創大賽以將故宮變得年輕之後,古老的故宮開啟了萌系「網紅」親民之路。

從網店到線下快閃店,強大的故宮IP逐漸密織了一個矩陣:一方面推出出版、文創、壁紙、動漫、遊戲、影視等不同系列衍生;另一方面與網易、抖音、騰訊、天貓等多領域展開協同及戰略合作。

數據顯示,2015年,故宮的文創收入首次突破了10億元;2017年收入達15億元,超過1500家A股公司的收入。故宮文創產品數量超過一萬種。2018年10月~12月,故宮博物館銷售同比增長達到146%。

如今,除了衍生品領域,故宮也更加關注、強調科技對文化的賦能。相比此前故宮作為「網紅」的帶貨能力,此次「數位化」成為故宮更加重要的探索關鍵詞。

根據本次深化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三年,騰訊將為故宮博物院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提供更多實質性的支持。雙方共同研究文物數位化採集、存儲及展示方面的技術。預期將完成10萬件文物的高清影像採集、精修,並共同推動數位化採集行業標準的建立。並將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用戶研究等對故宮博物院的數字資源數據和產品服務進行改造研究,建設「數字故宮」。

不過,作為中國古老的文化IP,故宮擁有超過180多萬件文物,以及超過16萬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築,雖然已經進行了數以萬計的數位化工作,但就故宮整體規劃來看,依舊任重而道遠。

探索5G+新文創 打造影視劇《故宮如夢》

新文創時代,古代人物IP的帶貨能力絲毫不亞於當下的明星,這也讓市場看到博物館更多的價值潛力。

此前,由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和天貓聯合發布的《新文創消費趨勢報告》曾顯示,國內最帶貨的歷史人物是乾隆皇帝,他的吸金能力甚至超越了風流才子唐伯虎和「宮鬥專家」甄嬛,乾隆帶的貨是唐伯虎的10倍!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文化IP在網際網路浪潮下開啟了積極的合作轉型,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巨頭們也紛紛入局新文創。

每經記者注意到,早從2016年開始,騰訊便開始了在文創領域的布局,與故宮博物院合作,開始了對傳統文化IP的探索。從「玩轉故宮」地圖導覽小程序、「故宮:口袋宮匠」微信小遊戲、故宮QQ表情,到古畫會唱歌音樂專輯等一系列嘗試。

活動現場,騰訊公司營運長任宇昕詳細介紹了接下來將與故宮博物院做的三件事情:第一是助力故宮深度數位化,樹立智慧文博的「全球標杆」;第二是善用新科技,打造故宮文化研究的「創新引擎」;第三是發展新文創生態,播灑故宮文化的「文明之光」。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基於騰訊的科技能力和新文創思路,騰訊將攜手故宮,從構建數字文物庫、提升用戶體驗、提升大眾情感代入這三個維度推進『數字故宮』建設,形成一套面向未來的數字解決方案。」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表示。

此外,隨著5G時代的到來,騰訊和故宮博物院、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也將目光轉向5G+新文創戰略方向。

由騰訊影業製作出品、故宮監製的影視劇《故宮如夢》目前正在籌備。該劇集將採取「5G+4K超高清+互動多結局+場景沉浸」的形式。這並不是故宮第一次推出影視劇集,2016年故宮也曾推出過《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電影,不過可能因為偏紀錄像,當時電影累計票房僅645萬元左右。

據悉,除了此次的《故宮如夢》,未來三方也將通過紀錄片、大電影、VR場景、多屏互動等形式,探索5G時代下的新文創內容。

相關焦點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亓昊楠陳楊夫婦:宅在故宮修文物
    隨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際網路上大紅,一直隱藏在深宮裡的鐘表、木器、織繡、青銅器等珍奇文物背後的修復師,第一次向普羅大眾展示了他們的工作日常。故宮古董鐘錶修復師亓昊楠與他的夫人、故宮紡織品文物修復組組長陳楊分別出現在第一、第二集當中。古老修復工藝引發的熱潮仍有餘溫。如何定義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6))——他們做得了研究,修得了文物,跟得上時代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初步構建起「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古老的紫禁城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 川籍「文物醫生」故宮裡妙筆生花修文物
    楊頻是閬中市解元鄉人,現供職於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是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醫生」,專門負責古書畫的臨摹複製工作。他曾在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第三集登場。當天展覽間隙,記者專訪了這位妙手「修復歷史」的「文物醫生」。□本報記者 王青山臨摹品也可以是國寶級文物  記者:現代科技已可以纖毫畢現地複製古書畫,為何還要費時費力人工臨摹呢?
  • 你在故宮修文物,她在故宮開大G撒歡?這位空姐比法國總統還牛
    你在故宮修文物,她在故宮開大G撒歡?這位空姐比法國總統還牛不得不說現在網絡上面一直有很多喜歡炫富的網紅,而這些網紅裡面有一些是本身就有錢,而另外一些完全就是「交際花」靠著蹭別人的車拍照進行炫富。不過最近網上就有一個很火的空姐,很多網友調侃:你在故宮修文物,她在故宮開著大G撒歡?這位空姐比法國總統還牛!對於故宮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它可是國家5A級景區並且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1987年更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這樣的一個地方,你隨地吐口痰都很有可能會被罰款,而且早在13年的時候有關部門就表示故宮內不允許有機動車輛進入。
  • 央視《故宮》《故宮100》配音員是誰?歷史紀錄片怎麼配音?
    2012年,央視再次以故宮為主題,從面到點,將拍攝視角縮小,攝製了每集6分鐘,共100集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100》。《故宮100》講述了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將「看得見」的空間和「看不見」的紫禁城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向觀眾細細道來。2016年,央視又以故宮為主題,出品了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臺北故宮吊打北京故宮博物院?呵呵!那些絕世文物他們修都不會修
    其實鄭院長也還不錯,他在任的時候主持了故宮自1911年以來的首次大修。有很多珍貴的文物,像乾隆時期的雙面繡、通景畫等,被從塵封已久的文物都經修補後重見天日。故宮第二任院長是馬衡,在抗戰、內戰時對故宮文物保護作出重大貢獻,卻因政治原因下臺。故宮第三任院長吳仲超,任期30餘年,他也是故宮任期最長的院長,組織了大規模的文物回收、徵集工作,帶領故宮文物渡過了共和國建立後最艱難的一段時間。
  • 故宮北院今年開工 建成後用於展示、修復故宮文物
    故宮北院今年開工 建成後用於展示、修復故宮文物 2020-01-09 10:55:46 來源:新京報  |  作者:鄧琦 |海澱區供圖【故宮北院今年開工】昨日,海澱區十六屆人大六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位於中關村科學城北區(海澱北部)的故宮北院區將於今年動工,周邊的商業、旅遊、市政交通等服務配套也開始布局。另外,中關村科學城北區規劃有22個教育配套設施,包括16所幼兒園,5所小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未來一到兩年陸續建成。
  • 故宮文物南遷又火了,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誰的文物更具價值?
    此前大多數人了解故宮文物南遷的事都是十分表面化的,大多知道這件事是因為知道有臺北故宮的存在。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故宮文物南遷時運走了故宮大部分的文物,而後又全部運往臺灣了,這肯定是不符合史實物的。還有人認為運過去臺灣的都是最好的東西,以至於有人認為臺北故宮文物的價值比北京故宮文物的值錢。
  • 《故宮如夢》發首款概念海報 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6月17日,騰訊影業2019年度發布會上,影視劇《故宮如夢》正式亮相,並發布首款概念海報。  《故宮如夢》以明朝永樂年間北京皇宮的營建為背景,講述了以天才匠人蒯祥為代表的工匠們齊聚北京,在克服備料艱難、工藝限制等重重困難中,激情洋溢投身肇建紫禁城的風雲傳奇故事。
  • 鄧倫:我是幸運的「故宮人」
    再次走進故宮寧壽宮花園,鄧倫已經輕車熟路,徑直走到這個四進院落的最北端。站在倦勤齋前,他向一起來做任務的郭京飛介紹,「我第一次來錄《上新了·故宮》,就是在這。」在故宮文物醫院,鄧倫發現了他最感興趣的人——「修復文物的大內高手」。一進門,他就變身成為「十萬個為什麼」,對著老師連環發問:「她修的這個是玉嗎?」「這個是什麼木頭?」「修一個要多長時間啊?」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新任故宮院長給我們做過報告,說故宮新任領導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點文物,花了一年時間,清點出186萬件。他任內做了幾件大事:一是改造椅子、廁所等基建設施方便遊客;二是大量庫存文物重見天日,並擴大開放面積;三是禁止機動車進故宮城牆內,外國領導人也不例外;四是用VR技術打造數字故宮,向遊客展示未開放區域。
  • ...故宮發布的數字產品(故宮名畫記+故宮數字文物庫+故宮數字多寶閣)
    數字產品包含:「數字多寶閣」、「數字文物庫」、「數字建築」、主題App「紫禁城600」、「玩轉故宮」微信導覽等項目分別進行了升級或創新,運用現代信息數位技術,為觀眾呈現出更逼真、更細膩、更真實、更親近的故宮。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王津:再為故宮多修幾座鐘
    文物修復是幾代工匠間的對話從故宮西華門沿著宮牆往北走,文物鐘錶修復室在這排新修的灰瓦青磚建築裡,繞過院牆,穿過長夾道,再繞過院牆,是王津工作了四十多年的西三所。1977年,在故宮文物修復廠老廠長帶領下,16歲的王津第一次走進故宮西三所的小院。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選舉政治的考量  之前,陳其南給出的理由是,6年後故宮將迎來成立百年,而臺北故宮建築物年久失修,需要趕快進行修繕,「過去北院(臺北故宮)大修是一面施工一面開展一面辦公,大家都覺得不能再重蹈以前模式,因此決定在整建和擴建過程中停止開館。到時候整個故宮就像一座大工地,沒有參觀品質。」
  • 《上新了·故宮》開啟故宮禁地
    ▲「故宮兄弟」鄧倫(上)、周一圍(下)圈粉羊城晚報記者 王莉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風格各異的清宮影視劇等等,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隱藏在故宮博物院裡的秘密。一直作為別人鏡頭裡的「麻豆」的故宮如今終於主動出擊當上了「設計師」——故宮博物院首次以出品方身份打造的文化節目《上新了·故宮》上周六正式開播。節目中,演員鄧倫、周一圍擔綱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跟隨故宮專家、品牌設計師一起進宮識寶、穿梭古今。首期節目向觀眾展示了神秘的乾隆花園,探尋暫未對公眾開放的倦勤齋的故事。
  • 我在故宮順文物的不二之人是誰呢?
    相信文玩愛好者一般都看過一個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故宮順文物第一人他是誰呢?溥儀:他不僅順得多,而且件件是精品,關鍵他還是團夥作案,溥儀退位之後,估摸著自己在紫禁城裡可能住不了多久,不如早做打算。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