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溫夢華 每經編輯:杜毅
故宮口紅、故宮咖啡、故宮火鍋、「故宮美人」面膜……過去的一年,600歲的故宮憑藉著各種話題刷爆社交平臺,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網紅。
近年來,「新文創」無疑是網際網路公司和各大博物館口中頻頻被提及的一個熱詞。擁有技術的網際網路公司和擁有古老文化IP的博物館的攜手,讓古老的文化煥發出新的魅力。隨著5G時代的來臨,走在時尚前沿的600歲網紅故宮又將帶來怎樣的驚喜?
9月16日,騰訊和故宮博物院共同籤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這一次,數位化、5G成為被頻頻提及的詞語。據了解,未來三年雙方將通過「數位化+雲化+AI化」,在文物數位化採集與文化研究等領域助力「數字故宮」建設,故宮博物院預計將完成10萬件文物的高清影像採集、精修。
「數位化」成600歲萌系網紅又一關鍵詞
如今的故宮無疑已經成為文創界的超級IP、資深「網紅」和流量大咖。
「過去三年,故宮和騰訊在文旅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和幫助下,在『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擴大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年人當中的影響,打造『文化+科技』的實踐案例。」活動現場,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回望過去五年,「高冷」的故宮走下神壇,在一場「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文創大賽以將故宮變得年輕之後,古老的故宮開啟了萌系「網紅」親民之路。
從網店到線下快閃店,強大的故宮IP逐漸密織了一個矩陣:一方面推出出版、文創、壁紙、動漫、遊戲、影視等不同系列衍生;另一方面與網易、抖音、騰訊、天貓等多領域展開協同及戰略合作。
數據顯示,2015年,故宮的文創收入首次突破了10億元;2017年收入達15億元,超過1500家A股公司的收入。故宮文創產品數量超過一萬種。2018年10月~12月,故宮博物館銷售同比增長達到146%。
如今,除了衍生品領域,故宮也更加關注、強調科技對文化的賦能。相比此前故宮作為「網紅」的帶貨能力,此次「數位化」成為故宮更加重要的探索關鍵詞。
根據本次深化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三年,騰訊將為故宮博物院文物數位化保護工作提供更多實質性的支持。雙方共同研究文物數位化採集、存儲及展示方面的技術。預期將完成10萬件文物的高清影像採集、精修,並共同推動數位化採集行業標準的建立。並將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用戶研究等對故宮博物院的數字資源數據和產品服務進行改造研究,建設「數字故宮」。
不過,作為中國古老的文化IP,故宮擁有超過180多萬件文物,以及超過16萬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築,雖然已經進行了數以萬計的數位化工作,但就故宮整體規劃來看,依舊任重而道遠。
探索5G+新文創 打造影視劇《故宮如夢》
新文創時代,古代人物IP的帶貨能力絲毫不亞於當下的明星,這也讓市場看到博物館更多的價值潛力。
此前,由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和天貓聯合發布的《新文創消費趨勢報告》曾顯示,國內最帶貨的歷史人物是乾隆皇帝,他的吸金能力甚至超越了風流才子唐伯虎和「宮鬥專家」甄嬛,乾隆帶的貨是唐伯虎的10倍!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文化IP在網際網路浪潮下開啟了積極的合作轉型,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巨頭們也紛紛入局新文創。
每經記者注意到,早從2016年開始,騰訊便開始了在文創領域的布局,與故宮博物院合作,開始了對傳統文化IP的探索。從「玩轉故宮」地圖導覽小程序、「故宮:口袋宮匠」微信小遊戲、故宮QQ表情,到古畫會唱歌音樂專輯等一系列嘗試。
活動現場,騰訊公司營運長任宇昕詳細介紹了接下來將與故宮博物院做的三件事情:第一是助力故宮深度數位化,樹立智慧文博的「全球標杆」;第二是善用新科技,打造故宮文化研究的「創新引擎」;第三是發展新文創生態,播灑故宮文化的「文明之光」。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基於騰訊的科技能力和新文創思路,騰訊將攜手故宮,從構建數字文物庫、提升用戶體驗、提升大眾情感代入這三個維度推進『數字故宮』建設,形成一套面向未來的數字解決方案。」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表示。
此外,隨著5G時代的到來,騰訊和故宮博物院、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也將目光轉向5G+新文創戰略方向。
由騰訊影業製作出品、故宮監製的影視劇《故宮如夢》目前正在籌備。該劇集將採取「5G+4K超高清+互動多結局+場景沉浸」的形式。這並不是故宮第一次推出影視劇集,2016年故宮也曾推出過《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電影,不過可能因為偏紀錄像,當時電影累計票房僅645萬元左右。
據悉,除了此次的《故宮如夢》,未來三方也將通過紀錄片、大電影、VR場景、多屏互動等形式,探索5G時代下的新文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