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吊打北京故宮博物院?呵呵!那些絕世文物他們修都不會修

2020-12-19 如斯精舍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了。

提起博物館,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故宮博物院。

身為網紅大IP的故宮博物院包攬了很多名聲,是好壞參半。

2011年,故宮就曾因管理失當,出了不少問題。

記得當時故宮丟失了數件珍寶,北京市公安局幫助故宮追回了文物。

為了表示感謝,故宮製作了一面錦旗送給北京市公安局,錦旗上寫著「撼祖國強威,衛京都泰安」,可故宮博物院把捍衛的「捍」寫成了「撼」

一時之間,身為文化傳播者的故宮博物院陷入了公眾的輿論漩渦。

\「燙手山芋」故宮院長

然而,禍不單行。

2011-2012年間,故宮先後經歷了「失竊、會所、錯字、拍賣、封口、瞞報、逃稅等「十重門」。

處在風口浪尖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只好引咎辭職。

其實鄭院長也還不錯,他在任的時候主持了故宮自1911年以來的首次大修。

有很多珍貴的文物,像乾隆時期的雙面繡、通景畫等,被從塵封已久的文物都經修補後重見天日。

倦勤齋通景畫

此外,鄭欣淼首次提出了「故宮學」的概念,主張「一個故宮」和「兩個博物院」,將北京、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放在一起研究,大大促進了海峽兩岸的文物交流。

鄭院長還曾組織原先在故宮辦公的13個外單位遷出故宮。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曾經幫助鄭院長給那些單位找房子、找資金。

鄭院長辭職後,58歲,臨近退休的單霽翔被任命為故宮的「看門人」。

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可一點兒都不好當,守護著數百萬件文物珍品的興衰榮辱,還聚焦著全國人民的目光,被人稱為「燙手山芋」絕不為過。

第一任故宮院長是易培基,章太炎的弟子,曾因組織文物南遷被人誣告「擅自處分故宮物品、盜賣文物」被迫下野。

故宮第二任院長是馬衡,在抗戰、內戰時對故宮文物保護作出重大貢獻,卻因政治原因下臺。

故宮第三任院長吳仲超,任期30餘年,他也是故宮任期最長的院長,組織了大規模的文物回收、徵集工作,帶領故宮文物渡過了共和國建立後最艱難的一段時間。

故宮的第四任院長是張忠培,他聲稱「故宮是個不完整的故宮」。

因為故宮裡除了故宮博物院以外,還有其他14個單位,嚴重影響著故宮格局的完整性。「故宮的文物,除民國政府運臺的以外,境內就有兩個單位佔著故宮近20萬件文物。」

張院長在故宮專門成立了法律處,解決故宮內單位的法律糾紛,期待故宮在未來的時間裡逐漸恢復原貌。

沒想到,他剛上任兩個月,景陽宮就被一把火燒毀,故宮遭遇了兩次小偷。張院長成為故宮任期最短的一位院長。

接下來,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第五任院長鄭欣淼和第六任院長單霽翔

\「多副面孔」的單院長

有人認為,沒人能比單院長更能勝任故宮院長。

為什麼呢?

單院長擔任過北京規劃委員會主任,熟悉城市功能空間,可以從城市空間管理的高度理解博物館的作用。

單院長還擔任過房山區區委書記,具備主幹線官員的典型能力,對政府管理、政治規則了如指掌。

除此之外,單院長曾擔任過國家文物局局長,熟悉文物管理的整體脈絡。單院長還寫過一系列專著,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或許可以對文物保護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簡而言之,單院長懂政治、會管理、有格局、懂文物、有關係。

照當時的情況來看,不會有人比單霽翔更合適帶領故宮走出「十重門」的陰影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單院長總要先了解了解情況。

上任伊始,單霽翔就穿著一雙老布鞋,帶著助理,繞著故宮走了一圈兒。1200座建築,9371間古建,他花了五個月才走完。

凡是故宮的門,沒有單院長沒推開過的,走壞了20多雙布鞋。

於是,他有了一個收穫。

故宮有多少件兒文物?

太多了,以前沒人能回答的清。

單院長卻能答上來:「1862690件(套),這是2016年底的數據。」

精確到個位數,答得理直氣壯,是他身體力行的結果。

1.設身處地院長

很快,單院長就發現了問題。

故宮太大了,但啥也看不著,有70%的區域豎起了「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的牌子;有80%的觀眾進了故宮就只能看看皇帝上朝、睡覺、結婚的地方。至於藏品,就更不用想了,因為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庫房裡,連工作人員也見不著。

單院長曾經在採訪中講述了一次令他終身難忘的經歷。

「我曾經見到從西北來的老人,拿著一個現代人都不用的行軍壺,裡面灌著開水,拿著家裡帶來的饃,在我們臺階上吃,我非常的感動。他們寧肯節衣縮食,也要到我們故宮來看看,看看我們的中國文化。那麼他這一次博物館之行,參觀故宮,我們應該給他們什麼呢?」

能看到什麼呢?

故宮廣場上一片混亂,到處都是叫賣的商販,大喇叭天天廣播,誰家愛的孩子丟了,趕緊來廣播室找啊。

排隊買個票,就幾個窗口,好幾個小時買不到票。進去參觀一到路口就蒙圈,完全不知道那是哪。

想上個洗手間,女士需要排出幾十米的長隊,從頭到尾一條直線。走累了想休息,只有鐵欄杆可以稍微倚靠。

這樣的故宮,去了等於受罪,沒人想去第二次。

於是後來,門前廣場上的小販全部被清理,廣場變得清新、典雅、莊重,開放了32個檢票口,所有人買票時間不超過3分鐘,單院長上任的第一年故宮的路口就擺了512塊標記,沒人會迷路。

經過大數據測算,女洗手間的設置比男洗手間多2.6倍,女士上洗手間再也不用擔心排隊。

參觀群眾累了,想休息,再也不用靠著鐵欄杆。故宮新設置的休息座椅和樹凳是實木的,既結實又舒服,還與古建築相協調,清掃起來也十分方便。

光是座椅就3500塊一把,真材實料,童叟無欺。服務起群眾來,單院長一點兒也不心疼錢。

當員工不無得意地告訴單院長,「現在有11000名觀眾可以『坐下了』」。

「這個數字是假的。」單霽翔直接說。

「你們去看吧,夏天太陽直射的地方沒人坐,冬天沒有太陽的地方人們不愛坐。」

於是,在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的單院長領導下,原來只有30%開放的故宮,逐漸變成了52%、76%、80%,原來的186萬件文物,99%在倉庫吃灰,現在大部分經掃描上傳在網上,誰都能一睹真容。

2.「詭計多端」單院長

單院長遇到不同的人,就使不同的套路,是出了名的套路深。

有一次上級領導來視察,走著走著,單院長拿出來一方印,他說:「這是全世界最大的皇帝印,可是這個印殼壞了。」

領導問:「哪咋壞了呢?」

單院長馬上就開始訴苦:「領導,咱們這個地下庫房是80年代建的,只能設定一個溫度、一個溼度,需要優先保護那些最嬌貴的字畫、這些印或者是其他文物,很容易就壞了,要不你們給我撥點款改善一下設備唄?」

領導問:「需要多少錢呢?」

單院長回答:「至少需要4個億。」

領導皺著眉,不太敢信:「怎麼需要這麼多?」

單院長回答:「因為有90萬件文物。」

領導說:「我知道了。」

回去以後,領導寫了很長的批示,同意了這項撥款。

單院長「得逞」以後,非常高興,決定再接再厲。

從此以後,領導去故宮就沒看過好地方,哪裡又破又荒涼,單院長帶著領導們去哪,然後要錢,屢屢奏效。

3. 拒之門外單院長

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凡爾賽宮、日本的皇宮,為了保護古建築,都不允許開車進入。

故宮也是古建築,同樣需要保護。

單院長好幾次跟上級反映這件事,都是不了了之。

以往的國賓接待,都是直接坐車到紫禁城裡才下車。

2013年法國總統奧朗德來訪,法國是尊重藝術的國家,單院長決定試試看。

迎賓的人已經在故宮門口準備歡迎了,單院長下令把故宮的門關上,不下車,不開門。

這一下迎賓的工作人員傻了,只好臨時更改行程,請奧朗德總統在門口下車,步行走進故宮。

沒想到奧朗德總統大為理解,欣然同意,領著眾人步行進宮。

奧朗德總統給大家開了個好頭。從此以後,國賓來訪,就再也沒有開車進過故宮。

而故宮裡原本只為國賓開放的大門變成所有人都能走的通道。

單院長在一次演講中說,「當年八國聯軍是騎著馬進的紫禁城,在我們太和殿前還搞了一個列隊。我覺得我們今天中國文化復興,首先應該從文化自身做起,我們的文化是有尊嚴的,我們的觀眾應該享受平等的文化待遇。」

相信未來故宮開放的展品會越來越多,除了單院長之外,還離不開無數文物工作者的努力。

\故宮文物修護

迄今為止,故宮博物院尚未完全向公眾開放,因為有大批文物尚待修理維護。

故宮的文物修復工作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1931年,故宮古物館設立裱畫室,聘用技工從事書畫、鍾 表、木器修復,配合文物陳列的需要。

1954年,故宮博物院開始擴充修整組,陸續從上海、北京調入一批修復技藝名家,並不斷補充年輕力量加入文物修整組。到1956年底,修整組的文物修復工種已達12種,人員近50人。

1957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文物修復委員會,研究文物修複方法,明確文物修復要求,規範修復工作,提升文物修復技術。

為了更好地保護故宮文物,1988年,故宮在修復廠的基礎上,成立了文保科技部,繼續沿承和挖掘傳統保護修復技術,並設立現代監測、分析實驗室,探索現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的應用及與傳統技術的結合。

2016年,文保科技部新址竣工,今天的「故宮文物醫院」誕生了。

文物醫院的修復一般有兩個步驟,先運用高科技的顯微儀器對文物進行掃描,顯示出文物的細節、材質、工藝等,再根據需要運用傳統方法修復。

目前,故宮文物醫院用於文物修復的高科技儀器主要有顯微雷射拉曼光譜儀(LRS)、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系統(OCT)、加裝真空泵的新型便攜X螢光光譜儀、大腔體X射線螢光光譜儀(XRF)、大尺寸掃描X射線螢光光譜儀、600kV-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X-CT)、多光譜成像系統、高光譜成像系統、軟X射線成像系統等。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CT)是最近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成像技術,它利用弱相干光幹涉儀的原理,檢測生物組織不同深度層次結構。故宮文物醫院購置後主要用來進行瓷器、琺瑯器的釉層結構氣泡分布、書畫顏料分布的研究,可以觀測到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文物淺層的深度結構信息。

如上圖中左側的清仿正德款釉裡紅三足鼎在修復前通過OCT對釉面結構進行無損分析,圖像中顯示了肉眼難以分辨的釉裡紅花紋和綠色斑點等信息。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領域的拓展,故宮文物醫院引進了軟X射線設備,使得加處理更加有針對性。

例如,現已陳列在慈寧宮雕塑館的一尊彩繪木雕菩薩,送進文物醫院後,文物醫生首先採用X射線照相技術,了解到它曾經被修復過,體內從頭到腳布滿了鐵釘。因此工作人員在制定修複方案時,就需要避免碰到鐵釘,避免文物結構鬆動。

這尊木雕菩薩的手指有缺失斷裂。修復時,木器組的人員需要根據這尊木雕菩薩的手勢形狀,想像缺失手指的形狀,再找到與文物相同或相似的木料進行雕刻,最後用專業的魚鰾膠進行粘連上色。

魚鰾膠一般指的是魚類的魚鰾熬製成的膠,其主要成分多為生膠質,不但粘度極高,而且還不會損傷文物,最好的魚鰾原料多出自黃魚、小黃魚和鱈魚。

黃魚鰾被買來之後,需要人工精挑細選,把與魚鰾相連的魚油魚腸等雜物摘除乾淨,然後挑選上等魚鰾,切成小段用溫水泡發,接下來再對其進行加熱熬膠

熬膠並不困難,最困難的工作還是砸魚鰾,需要將魚鰾放入鐵鍋中,用木質小槌不斷的砸,使其被搗成糊狀。

在砸膠的過程中,魚膘膠的粘度也在不斷增加,往往砸著砸著,魚鰾膠就把鐵鍋粘了起來。一不小心,鐵鍋倒扣在地上,導致魚鰾膠蒙灰塵,之前的工作徹底白費。

老祖宗曾用「好漢砸不了二兩鰾」,形容砸魚鰾膠的不易。即使年輕力壯的工作人員砸一天,所得到的魚鰾膠也不過半斤。

熬膠的同時,負責雕刻工藝的屈峰正在雕刻佛手,他曾經這樣總結文物修復工作:

「比如說古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人一樣,古代工匠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故宮的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古人在制物的過程中,把自己融到其中。很多人都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這麼簡單。

修復者在修復過程中,有跟文物的交流,有對文物的體悟,把自己的(精神)也融到裡頭。文物是死的,保留文物的目的,就是要讓文物傳播文化,保留一個物品在那裡,沒有什麼價值。」

單霽翔院長和故宮許許多多的修復工作者,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向我們傳達了一個理念:所謂文物的保護、文化的傳承,需要我們在尊重文物和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體悟,融入自己的精神,才能從中感受古人從文物中帶給我們的精神和能量。

希望寶馬車進宮的「事跡」不要在故宮重演,任何以炫耀特權為目的,破壞文物的行為,都為人所不齒,必被人譴責。

以上就是本期內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6))——他們做得了研究,修得了文物,跟得上時代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初步構建起「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古老的紫禁城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院內收藏有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瀋陽故宮、熱河行宮、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運到臺灣的二十四萬餘件文物,所藏的毛公鼎、散氏盤等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如西周毛公鼎、散氏盤;鎮宮之寶的玉器翠玉白菜、闢邪雕刻、《核舟記》的原型等;王羲之、顏真卿、宋徽宗書法手跡,近代張大千廬山圖卷等;還有北魏以下歷代金銅佛像,清恭王府紫檀家具等。
  •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中曠世奇珍數不勝數
    館藏文物中曠世奇珍數不勝數。最為遊客爭睹的,要數國寶西周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了。臺北故宮,珍品多到讓人震驚!裡面不能拍照,但是我知道裡面有好多曾經出現過在歷史書上的古董!「北京故宮一百五十萬件藏品,不乏珍品;臺北故宮五十萬件藏品,件件珍品。」朱老師如是說。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巔峰PK: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誰更厲害?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其實是一母同胎。抗戰爆發前夕,國民政府計劃將重要文物南遷。敗退臺灣之時,所運走的文物,便是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對比,吵了許多年。紫禁城北京故宮,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殿宇重重,樓閣座座,千門萬戶,巍峨莊嚴。宮殿本身就是博物院的一大寶藏。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出席動土儀式並表示,「我們有一萬個理由,一定要把最好的藏品送來,我們發愁的是好東西太多了,究竟選擇哪一些呢?」 於是,自然就引出了過去外界一直盛傳的臺北故宮藏品優於北京的說法,文章引述單霽翔過去曾透露的故事,其實故宮絕大多數文物並沒有南遷,南遷的文物只有22%去了臺灣,並稱臺北故宮收藏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只能算是「三級品」。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我給的統計出自北京故宮編的《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一書,這本書是故宮前院長鄭欣淼主持編寫的,其數據仍在被現任院長引用,徐邦達先生是故宮泰鬥,書畫方面的事情不可能繞過徐先生。其實吧,比較兩個博物館的藏品,說哪家「更好」很難,因為標準難以統一,你多一件青銅器,我多一件瓷器,又不能說青銅器和瓷器哪個更重要。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故宮文物南遷又火了,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誰的文物更具價值?
    此前大多數人了解故宮文物南遷的事都是十分表面化的,大多知道這件事是因為知道有臺北故宮的存在。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故宮文物南遷時運走了故宮大部分的文物,而後又全部運往臺灣了,這肯定是不符合史實物的。還有人認為運過去臺灣的都是最好的東西,以至於有人認為臺北故宮文物的價值比北京故宮文物的值錢。
  •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時間:2009-08-28 14: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名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成立時間】1962年   【藏品數量
  • 亓昊楠陳楊夫婦:宅在故宮修文物
    隨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際網路上大紅,一直隱藏在深宮裡的鐘表、木器、織繡、青銅器等珍奇文物背後的修復師,第一次向普羅大眾展示了他們的工作日常。故宮古董鐘錶修復師亓昊楠與他的夫人、故宮紡織品文物修復組組長陳楊分別出現在第一、第二集當中。古老修復工藝引發的熱潮仍有餘溫。如何定義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臺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很文藝的城市,這裡不僅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數不盡的展覽。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
  • 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他們都是做什麼的你清楚嗎?
    說起故宮,在我們的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北京故宮了。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還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值得每一個國人去自豪。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
  • 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值得一去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這裡之前最好做點功課,畢竟這裡收藏著故宮一半的珍寶,而且大部分都必留在大陸的更加貴重,值得細細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 南京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 北京 故宮、 瀋陽 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
  •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圖)
    同時帶走中央博物院文物120箱,精選中央圖書館所藏善本圖書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文物,運送工作由理事會秘書杭立武負責。  除卻理事級別的高官,負責挑選這批運臺文物的還有號稱「故宮四大金剛」的專家:書法專家莊尚嚴、瓷器專家吳玉璋、圖書專家梁廷偉以及玉器專家那志良,他們從堆積如山的文物箱中抽出自己眼中的精品,構成了今日臺北故宮價值連城的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