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吳奕樊 人文清華講壇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12月28日正午12點,
「鴻圖華構·人文清華故宮行」直播節目,
帶你走進紫禁城,
走進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
今天,節目嘉賓之一,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劉暢
為你講述,
在故宮飛簷走壁測繪古建築的日子~
童年與故宮結緣
劉暢,從小成長於紫禁城腳下,自幼兒園起就有大把時光在故宮裡乘涼玩耍。「四五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我的幼兒園就在故宮附近的宣仁廟,老師隔三差五帶著我們一堆小朋友逛故宮。感覺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孩童時期的劉暢穿梭於故宮的紅牆黃瓦,紫禁城的韻味,潛移默化地沁入他早年的生活體驗,也培養了他對故宮發自心底的喜愛。
在故宮「飛簷走壁」
1987年,劉暢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1992年畢業後,他進入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作,並於1993年至1998年期間參與了故宮古建築全面測繪工作。這是故宮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系統的測繪。
從此,在故宮爬房、上柱和鑽梁架成了劉暢的「家常便飯」,「幾乎走遍了每個院子,鑽了大部分的梁架,爬到吊頂上去當吸塵器。」
劉暢在故宮測繪的第一個區域是漱芳齋,幾年後全國熱播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中,小燕子和紫薇等格格們的住所就是這裡。
對劉暢而言,古建高懸在半空的梁架裡藏滿了歷史的秘密,如不親身爬上去一窺究竟,就永遠無法窺得歷史真相的細節。
他曾發現柱子上藏著匠人特殊的「上梁儀式」的痕跡,也曾偶然間發現牆上糊的紙中掉出古代匠人溝通所用的媒介碎片……回想起發現這些秘密的情景,劉暢難掩興奮之情:「我恨不得有機會再爬一遍。」
乾隆花園是劉暢最喜歡的一處,乾隆的審美品味如何影響花園的設計和裝修,室內裝修的精湛工藝背後隱藏著哪些歷史故事,都讓他著迷不已。劉暢表示乾隆花園項目給他帶來的啟發是最深刻的,「發現自己以前對文物和古建築的理解,對歷史匠人的理解,都通過這個項目再上了一個臺階。」
而比起建築技藝本身,劉暢更愛建築背後匠人的智慧,「建築中最複雜的那些魯班鎖、鬥栱、榫卯,這些構造其實只要你把它拆開了玩,就能找到裡面的好多機巧,但我覺得設計出這種機巧的人的智慧更好玩。」
故宮前輩趙仲華先生也曾給過劉暢許多啟發,「趙工的巧思在於,他不滿足於探討顏色的等級制度,不滿足於排列從廡殿頂到硬山頂的尊卑,他想知道建築尺度中隱藏的奧妙。於是他熱愛測繪,並領導了1993年的測繪。」
「一靠驗,二靠算。」每一個數據的獲得,都需要經歷反覆的測量和檢驗。古代匠人間流傳著這樣的口訣:「差一寸,不用問。差一尺,正合適。差一丈,用得上。」表面看,以「寸」為丈量單位似乎是不需要縝密計算的粗糙活計,而實際上,「寸」這樣的單位只不過是工匠腦中「合理」的整數,其背後是一套清晰的比例關係和計算方法,隱藏著古建營造者更深層的智慧與邏輯。
「孤獨的測量者一旦讀懂了古人的用心,他們便擁有了無價的歡喜,在學術喑然的今天,也擁有孤獨的驕傲。」對劉暢來說,每一次測量都是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
在故宮測繪的五年,劉暢獲得了「測繪積極分子」的稱號,「當時我的英雄事跡就是,上去給構架量完尺寸,下面的同事沒記下來。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可以把這些數字複述一遍。」這個「飛簷走壁」的功夫,為他日後走遍中國許多地方進行古建測繪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回憶起記憶裡故宮最美的一天,他的眼睛裡仍然充滿亮光,「96年或97年,一場大雪過後,我自己跑到太和門前面,整片雪地上只有我自己的腳印,我覺得好像一下子擁有了故宮一樣,皇上可能也沒有這樣踩腳印。等著太和門開門,踩到太和殿前。感觸特別深,有點要掉眼淚的感覺。這也和一直沉浸在古建築和建築史當中是有關係的。」
孜孜不倦
解釋故宮之謎
1998年,劉暢離開故宮,返回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拜入建築史學家郭黛姮先生門下,成為梁思成先生的再傳弟子,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
師承名門,劉暢謹遵郭先生教誨,對古建與歷史始終保有一份敬畏之心,「文物能告訴你什麼?是和你的修養、學識、積累、時間都相關的。要是有足夠強的敬畏心,面對一個文物,你能看到的東西就肯定不一樣。」
留校任教之後,劉暢也常常和故宮合作開展研究項目,「我即便回到清華教書,在最忙的那段時間裡,也希望能保證每周都來。我有一段時間被學校派到新疆去,援疆那段時間,每次回北京我都肯定會來故宮。」「故宮對我來說是部特別大的謎語書,好多秘密藏在角落裡。發現是第一步,解釋是第二步。」而解開故宮的這些謎題,則需要恆久的熱愛和長期的投入。
自幼年結緣故宮至今,劉暢對故宮的喜愛之心,也在歲月中沉澱出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小時候哪裡會覺得這是遺產,就覺得這是可以用來摔跟頭、打盹的地方。」而年逾半百後再回首看故宮,劉暢心中更多的是傳承與責任:「現在再來看這個事情,與其說是看故宮,還不如說在看一個行業,看建築這個行業如何理解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對於我來說,建築史與其說是描繪一個物的演變的歷史,不如說是描述造這個物的人的想法演變的歷史。」
古建築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知己,而故宮這部600年的宏大「謎語書」靜靜地佇立在那裡,等待更多有志之人的探索。
錢穆先生說,任何一國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且要附隨「一種溫情與敬意」。
故宮,是帶著敬意了解中國歷史的重要所在。
中國的「中」字是怎麼來的,它與紫禁城的中軸線、北京城的格局有什麼關係?皇宮建成什麼樣,皇帝自己說了算嗎,是什麼決定了紫禁城的規制和樣貌?
六百年紫禁城,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鴻圖華構·人文清華故宮行」大型直播,故宮博物院與清華大學合作,邀請知名學者帶領觀眾近距離欣賞故宮建築,觀看歷史細節,讀解中國文化。
2020.12.28正午12點,在故宮,讀中國。
活動信息
特別直播
《鴻圖華構·人文清華故宮行》
直播時間
2020年12月28日(星期一)
12:00-14:00
主講嘉賓介紹
王軍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
故宮研究院建築與規劃研究所所長
著有《城記》等,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暢銷書獎、文津圖書獎、中國建築圖書獎等。2016年完成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專題研究《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文化價值研究》,對紫禁城與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時空格局作出揭示與論證,指出「北京舊城平面布局保存了支撐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最具基礎性的人文信息,彰顯驚人的文化連續性,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
劉暢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
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
2012至2014,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與保護研究生院兼職副教授。1992至1998,任職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主要著作有《山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天王殿精細測繪報告》《乾隆遺珍》《北京紫禁城》等;並在海外合作出版《The Emperor’s Private Paradise: Treasures from the Forbidden City》《Juanqinzhai》等;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主要有《算法基因:高平資聖寺毗盧殿外簷鋪作解讀》《康熙三十四年建太和殿大木結構研究》等。
張淑嫻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博士。1995進入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作,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從事明清皇宮建築的保護及其歷史與藝術的研究工作。致力於清代皇宮內簷裝修的研究,發表《倦勤齋建築略考》《揚州匠意:寧壽宮花園內簷裝修》《乾隆時期地方製作宮廷建築內簷裝修的特點》《從清宮建築內簷裝修看乾隆帝的藝術品位》等學術文章。出版專著《明清文人園林藝術》《金窗繡戶:清代皇宮內簷裝修研究》。
資料來源:劉暢《北京紫禁城》 清華大學出版社
原標題:《我在故宮「飛簷走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