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飛簷走壁」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吳奕樊 人文清華講壇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12月28日正午12點,

「鴻圖華構·人文清華故宮行」直播節目,

帶你走進紫禁城,

走進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

今天,節目嘉賓之一,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劉暢

為你講述,

在故宮飛簷走壁測繪古建築的日子~

童年與故宮結緣

劉暢,從小成長於紫禁城腳下,自幼兒園起就有大把時光在故宮裡乘涼玩耍。「四五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我的幼兒園就在故宮附近的宣仁廟,老師隔三差五帶著我們一堆小朋友逛故宮。感覺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孩童時期的劉暢穿梭於故宮的紅牆黃瓦,紫禁城的韻味,潛移默化地沁入他早年的生活體驗,也培養了他對故宮發自心底的喜愛。

在故宮「飛簷走壁」

1987年,劉暢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1992年畢業後,他進入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作,並於1993年至1998年期間參與了故宮古建築全面測繪工作。這是故宮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系統的測繪。

從此,在故宮爬房、上柱和鑽梁架成了劉暢的「家常便飯」,「幾乎走遍了每個院子,鑽了大部分的梁架,爬到吊頂上去當吸塵器。」

劉暢在故宮測繪的第一個區域是漱芳齋,幾年後全國熱播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中,小燕子和紫薇等格格們的住所就是這裡。

對劉暢而言,古建高懸在半空的梁架裡藏滿了歷史的秘密,如不親身爬上去一窺究竟,就永遠無法窺得歷史真相的細節。

他曾發現柱子上藏著匠人特殊的「上梁儀式」的痕跡,也曾偶然間發現牆上糊的紙中掉出古代匠人溝通所用的媒介碎片……回想起發現這些秘密的情景,劉暢難掩興奮之情:「我恨不得有機會再爬一遍。」

乾隆花園是劉暢最喜歡的一處,乾隆的審美品味如何影響花園的設計和裝修,室內裝修的精湛工藝背後隱藏著哪些歷史故事,都讓他著迷不已。劉暢表示乾隆花園項目給他帶來的啟發是最深刻的,「發現自己以前對文物和古建築的理解,對歷史匠人的理解,都通過這個項目再上了一個臺階。」

而比起建築技藝本身,劉暢更愛建築背後匠人的智慧,「建築中最複雜的那些魯班鎖、鬥栱、榫卯,這些構造其實只要你把它拆開了玩,就能找到裡面的好多機巧,但我覺得設計出這種機巧的人的智慧更好玩。」

故宮前輩趙仲華先生也曾給過劉暢許多啟發,「趙工的巧思在於,他不滿足於探討顏色的等級制度,不滿足於排列從廡殿頂到硬山頂的尊卑,他想知道建築尺度中隱藏的奧妙。於是他熱愛測繪,並領導了1993年的測繪。」

「一靠驗,二靠算。」每一個數據的獲得,都需要經歷反覆的測量和檢驗。古代匠人間流傳著這樣的口訣:「差一寸,不用問。差一尺,正合適。差一丈,用得上。」表面看,以「寸」為丈量單位似乎是不需要縝密計算的粗糙活計,而實際上,「寸」這樣的單位只不過是工匠腦中「合理」的整數,其背後是一套清晰的比例關係和計算方法,隱藏著古建營造者更深層的智慧與邏輯。

「孤獨的測量者一旦讀懂了古人的用心,他們便擁有了無價的歡喜,在學術喑然的今天,也擁有孤獨的驕傲。」對劉暢來說,每一次測量都是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

在故宮測繪的五年,劉暢獲得了「測繪積極分子」的稱號,「當時我的英雄事跡就是,上去給構架量完尺寸,下面的同事沒記下來。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可以把這些數字複述一遍。」這個「飛簷走壁」的功夫,為他日後走遍中國許多地方進行古建測繪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回憶起記憶裡故宮最美的一天,他的眼睛裡仍然充滿亮光,「96年或97年,一場大雪過後,我自己跑到太和門前面,整片雪地上只有我自己的腳印,我覺得好像一下子擁有了故宮一樣,皇上可能也沒有這樣踩腳印。等著太和門開門,踩到太和殿前。感觸特別深,有點要掉眼淚的感覺。這也和一直沉浸在古建築和建築史當中是有關係的。」

孜孜不倦

解釋故宮之謎

1998年,劉暢離開故宮,返回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拜入建築史學家郭黛姮先生門下,成為梁思成先生的再傳弟子,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

師承名門,劉暢謹遵郭先生教誨,對古建與歷史始終保有一份敬畏之心,「文物能告訴你什麼?是和你的修養、學識、積累、時間都相關的。要是有足夠強的敬畏心,面對一個文物,你能看到的東西就肯定不一樣。」

留校任教之後,劉暢也常常和故宮合作開展研究項目,「我即便回到清華教書,在最忙的那段時間裡,也希望能保證每周都來。我有一段時間被學校派到新疆去,援疆那段時間,每次回北京我都肯定會來故宮。」「故宮對我來說是部特別大的謎語書,好多秘密藏在角落裡。發現是第一步,解釋是第二步。」而解開故宮的這些謎題,則需要恆久的熱愛和長期的投入。

自幼年結緣故宮至今,劉暢對故宮的喜愛之心,也在歲月中沉澱出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小時候哪裡會覺得這是遺產,就覺得這是可以用來摔跟頭、打盹的地方。」而年逾半百後再回首看故宮,劉暢心中更多的是傳承與責任:「現在再來看這個事情,與其說是看故宮,還不如說在看一個行業,看建築這個行業如何理解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對於我來說,建築史與其說是描繪一個物的演變的歷史,不如說是描述造這個物的人的想法演變的歷史。」

古建築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知己,而故宮這部600年的宏大「謎語書」靜靜地佇立在那裡,等待更多有志之人的探索。

錢穆先生說,任何一國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且要附隨「一種溫情與敬意」。

故宮,是帶著敬意了解中國歷史的重要所在。

中國的「中」字是怎麼來的,它與紫禁城的中軸線、北京城的格局有什麼關係?皇宮建成什麼樣,皇帝自己說了算嗎,是什麼決定了紫禁城的規制和樣貌?

六百年紫禁城,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鴻圖華構·人文清華故宮行」大型直播,故宮博物院與清華大學合作,邀請知名學者帶領觀眾近距離欣賞故宮建築,觀看歷史細節,讀解中國文化。

2020.12.28正午12點,在故宮,讀中國。

活動信息

特別直播

《鴻圖華構·人文清華故宮行》

直播時間

2020年12月28日(星期一)

12:00-14:00

主講嘉賓介紹

王軍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

故宮研究院建築與規劃研究所所長

著有《城記》等,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暢銷書獎、文津圖書獎、中國建築圖書獎等。2016年完成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專題研究《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文化價值研究》,對紫禁城與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時空格局作出揭示與論證,指出「北京舊城平面布局保存了支撐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最具基礎性的人文信息,彰顯驚人的文化連續性,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

劉暢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

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

2012至2014,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與保護研究生院兼職副教授。1992至1998,任職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主要著作有《山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天王殿精細測繪報告》《乾隆遺珍》《北京紫禁城》等;並在海外合作出版《The Emperor’s Private Paradise: Treasures from the Forbidden City》《Juanqinzhai》等;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主要有《算法基因:高平資聖寺毗盧殿外簷鋪作解讀》《康熙三十四年建太和殿大木結構研究》等。

張淑嫻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博士。1995進入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作,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從事明清皇宮建築的保護及其歷史與藝術的研究工作。致力於清代皇宮內簷裝修的研究,發表《倦勤齋建築略考》《揚州匠意:寧壽宮花園內簷裝修》《乾隆時期地方製作宮廷建築內簷裝修的特點》《從清宮建築內簷裝修看乾隆帝的藝術品位》等學術文章。出版專著《明清文人園林藝術》《金窗繡戶:清代皇宮內簷裝修研究》。

資料來源:劉暢《北京紫禁城》 清華大學出版社

原標題:《我在故宮「飛簷走壁」》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飛簷走壁探秘梁家山
    飛簷走壁探秘梁家山 2019年05月06日 08:48:22  武義新聞網  網友互動交流
  • 600歲故宮如何防火?
    年近600歲的故宮從明朝建成以來,曾經多次遭受火災。新中國成立後,故宮有了自己的故宮消防排, 2016年中隊被命名為故宮特勤消防中隊。這個編制45人的中隊負責故宮博物院及天安門地區方圓3.74平方公裡的防火滅火和應急救援任務,實現了故宮數十年無火情。
  • 飛簷走壁的壁虎,斷尾是一種自衛方式
    它們能飛簷走壁,在我們讀小學的時候,曾經還學過它們的一篇文章。說到這裡,應該有個別的小夥伴已經猜出我今天要講述的蜥蜴名字是什麼了。沒錯,今天的主角就是「壁虎」。此時可能有些小夥伴會想,為什麼壁虎被人們稱之為「壁虎」呢?我們可以從字面上去了解,把「壁虎」二字先拆開,分別是一個「壁」一個「虎」。
  • 叮咚,你的故宮貓小可愛上線啦!
    沒錯,我招財就是這樣的可人兒!貓咪,擁有獨一無二治癒力量,引無數英雄敗在它的「魔爪」之下,心甘情願成鞠躬盡瘁的貓奴。不過,可別輕易說愛貓之人玩物喪志。畢竟,第一批心甘情願當鏟屎官的可都是——文化人。擼貓,可是文化人兒的事文人愛貓,大約是因為鼠患。古代書籍刊印本就不易,讀書人歷來珍重,心愛的書籍被老鼠亂啃亂咬,這事兒誰也忍不了。
  • 鄧倫:我是幸運的「故宮人」
    再次走進故宮寧壽宮花園,鄧倫已經輕車熟路,徑直走到這個四進院落的最北端。站在倦勤齋前,他向一起來做任務的郭京飛介紹,「我第一次來錄《上新了·故宮》,就是在這。」後來,很多人通過節目看到故宮不為人知的故事,紛紛留言說,「去了兩次故宮,感覺自己白去了」「原來我之前根本不認識故宮」「感謝我倫,故宮值得N刷」……
  • 【聽見閱讀的力量】閱讀一座城 故宮建成600年(1420-2020)
    故宮全景建築地圖《探秘建築》分為7個主題:名字、空間、時間、地點、設計、布局、建築物,每個主題從不同角度為讀者解讀有關故宮的相關知識。但每一個問題並非簡單的知識問答,也並非有答案。600年的故宮經歷了什麼?
  • 故宮,我來了!——故宮博物院有序開放首日現場直擊
    (原標題:故宮,我來了!——故宮博物院有序開放首日現場直擊)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題:故宮,我來了!
  • 女兒在家中「飛簷走壁」,媽媽淡定打麻將
    女兒在家中「飛簷走壁」,媽媽淡定打麻將當寶寶長到四五歲的時候,他們的肢體動作就已經比較協調了,這個時候他們可以完成一些高難度動作,家長們自然是望塵莫及。也正因為如此,家長們對孩子就放心了,畢竟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很少會跌倒了。
  • 故宮,讓我處於永無止境的探索中
    「拍攝紀錄片和寫作都是我的所愛,但我更重視寫作。一個作家,可以依憑最簡單的工具——文字的世界來表現世界,甚至是塑造世界,在我眼裡,世界上沒有比這更神奇的事了。」祝勇說。以故宮為題材寫小說  2011年祝勇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供職於故宮學研究所,擔任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故宮裡的空間,故宮裡的時間,一直滋養著祝勇的寫作。
  • 樓層這麼高,為什麼蟑螂仍能飛簷走壁,寄居家中?
    苦惱的同時,不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蟑螂難道能飛簷走壁,爬上高樓?「稱王稱霸」的蟑螂:德國小蠊與美洲大蠊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得搞清楚,寄居在我們家裡的蟑螂究竟屬於哪個品種。蟑螂腿——「飛簷走壁」的利器世界上共有4600多種蟑螂,而僅有30多種與人類居住的區域相關,約有10種被公認屬於害蟲。其中,被部分人當做寵物餵養的犀牛蟑螂等,沒有什麼高強的爬牆能力。而敢將自己的棲息地搬進高樓大廈的蟑螂,或多或少都有飛簷走壁的絕技。上面說的德國小蠊和美洲大蠊,都是其中翹楚。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打造《故宮如夢》 繼《我在故宮修文物》後故宮再次嘗試影視化之路
    每經記者:溫夢華 每經編輯:杜毅故宮口紅、故宮咖啡、故宮火鍋、「故宮美人」面膜……過去的一年,600歲的故宮憑藉著各種話題刷爆社交平臺,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網紅。近年來,「新文創」無疑是網際網路公司和各大博物館口中頻頻被提及的一個熱詞。擁有技術的網際網路公司和擁有古老文化IP的博物館的攜手,讓古老的文化煥發出新的魅力。
  • 600歲故宮如何防火?308口鐵銅鎏金銅大缸坐鎮
    年近600歲的故宮從明朝建成以來,曾經多次遭受火災。新中國成立後,故宮有了自己的故宮消防排, 2016年中隊被命名為故宮特勤消防中隊。這個編制45人的中隊負責故宮博物院及天安門地區方圓3.74平方公裡的防火滅火和應急救援任務,實現了故宮數十年無火情。
  • 飛簷走壁、聚水為劍,動物一旦成為「物理大師」將會怎樣?
    飛簷走壁的「應用物理大師「——壁虎 電影《蜘蛛俠》讓無數人夢想自己有一天也能飛簷走壁,但你知道嗎? 壁虎 多少年來,人們對壁虎飛簷走壁的秘訣一直眾說紛紜,直到電子顯微鏡的出現,科學家才發現壁虎飛簷走壁的秘訣。
  • 燕子李三真能飛簷走壁?專家:看完這條被解剖的大腿
    李聖武出生於1919年,在家也是排行第三,16歲跟著別人學武,18歲與人合夥搶劫金店、銀樓和洋行,21歲時李聖武流竄各地,惡習不改,到處搶劫,並且為擴大自己在道上的影響,將李景華的一些嫁接到自己身上,到處吹噓自己能「飛簷走壁」。
  • 6歲孩子向我介紹600歲的故宮|《我要去故宮》蘊育少兒文化自信
    這是6歲的孩子拋給我的問題。真是冷門呀!我如實回答:不知道。6歲的娃已經知道這些故宮的知識?是的,且他還沒去過故宮。但,雖行未至,心早已嚮往之。這是我的表弟家的小侄子,因為防疫宅家,將近三個月沒見面了,這一見面著實讓我驚訝。他告訴我他有一套好書《我要去故宮》,一共20本,非常好看,他願意借給我看看。
  • 高空「蜘蛛人」飛簷走壁 換來餘杭絕美夜景
    8月4日上午,筆者來到位於南苑街道永安金鑫大廈的頂樓,百米高空中找到了這些身穿橘色工作服,會「飛簷走壁」的「蜘蛛人」。上午9點,太陽雖然還沒展示出它的最大威力,但作業現場的氣溫已接近35℃,陽光直曬在皮膚上微微發燙。「蜘蛛人」楊俊正和他的隊友進行著作業前的準備工作。
  • 【圖解蟲案】「飛簷走壁」的蛾蚋幼蟲
    全景:管道、牆壁、地面全是水請跟隨我的鏡頭,尋覓蛾蚋現場。「飛簷走壁」的蛾蚋幼蟲有沒有顛覆你的三觀原來蛾蚋的幼蟲也上牆簡直要上天了
  • 「顛倒屋」落戶重慶 屋內體驗「飛簷走壁」
    據悉,該顛倒屋耗費80噸鋼材,1萬多顆釘子,100多名工人耗費2個半月時間完成,耗資約600萬元。
  • 裝死、勸架、飛簷走壁,這些動物簡直要「成精」,最後一個逆天了
    「飛簷走壁」同樣也是貓咪必備的絕技之一,但是比起這隻貓咪的走車窗絕活,「飛簷走壁」也只是小菜一碟啦。步伐穩健毫不慌張,妥妥的大俠範!「貓哥,別打架給我個面子!」看到自家的貓咪兄弟和其他貓咪起了爭執,大金毛趕忙跑過去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