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許倩
600年故宮的「再發現」
與此前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關注鐘錶、瓷器和書畫等可移動文物不同,《我在故宮六百年》將視角轉向了不可移動文物——古建築。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等為線索,通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
片中,故宮自歷史走來的漫漫600年從去年推出的一場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講起,展覽的籌備過程實為故宮的守護與傳承再現的過程。片中對故宮第一座角樓修繕參與者的採訪中帶觀眾走進故宮的過往,也在一張張經拓制而來的畫作中穿越時空看見故宮新生。
對大IP故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和創新化的視角呈現讓該片播出以來備受關注,目前豆瓣評分9.3。「穿越時空,物與人對話的故事永遠治癒」「與歷史聯接、交叉、傳承,奇妙且有意義。」有網友評論。
薪火相傳讓故宮丹宸永固
600歲故宮歷久彌新,離不開中國古建營繕傳統中的「歲修保養」;而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宮人的薪火相傳。片中,長春宮遊廊彩畫繪製,養心殿扶脊木更換,角樓、乾隆花園古華軒修繕等細節,都展現了匠人高超的技藝和智慧。
作為故宮第三代大木匠的夏榮祥在故宮度過了42個春秋。去年故宮「丹宸永固」大展時,他曾受邀前來指導展品設計。然而隨著第三代工匠逐漸退休,修故宮的絕活也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為此,一項長期的人才培養計劃制定出來,年輕人跟著老師傅們學習修復技藝。
由聚焦修復文物的專家與匠人們到紫禁城內的古建築,《我在故宮六百年》通過對圍繞古建築的歷史和保護而設計的綜合性展覽以及瓦、石、金、木、文、畫等文物的修復過程的影像呈現,開啟了一場古建與故宮守護人之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