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2021-01-08 讀我網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許倩


   600年故宮的「再發現」


  與此前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關注鐘錶、瓷器和書畫等可移動文物不同,《我在故宮六百年》將視角轉向了不可移動文物——古建築。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等為線索,通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


  片中,故宮自歷史走來的漫漫600年從去年推出的一場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講起,展覽的籌備過程實為故宮的守護與傳承再現的過程。片中對故宮第一座角樓修繕參與者的採訪中帶觀眾走進故宮的過往,也在一張張經拓制而來的畫作中穿越時空看見故宮新生。  


  對大IP故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和創新化的視角呈現讓該片播出以來備受關注,目前豆瓣評分9.3。「穿越時空,物與人對話的故事永遠治癒」「與歷史聯接、交叉、傳承,奇妙且有意義。」有網友評論。


  薪火相傳讓故宮丹宸永固


  600歲故宮歷久彌新,離不開中國古建營繕傳統中的「歲修保養」;而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宮人的薪火相傳。片中,長春宮遊廊彩畫繪製,養心殿扶脊木更換,角樓、乾隆花園古華軒修繕等細節,都展現了匠人高超的技藝和智慧。 


  作為故宮第三代大木匠的夏榮祥在故宮度過了42個春秋。去年故宮「丹宸永固」大展時,他曾受邀前來指導展品設計。然而隨著第三代工匠逐漸退休,修故宮的絕活也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為此,一項長期的人才培養計劃制定出來,年輕人跟著老師傅們學習修復技藝。


  由聚焦修復文物的專家與匠人們到紫禁城內的古建築,《我在故宮六百年》通過對圍繞古建築的歷史和保護而設計的綜合性展覽以及瓦、石、金、木、文、畫等文物的修復過程的影像呈現,開啟了一場古建與故宮守護人之間的對話。

 

 

 

相關焦點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近兩百年前的清朝宮廷春晚節目單上留下了怎樣的文藝華彩?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為何承擔著「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微博話題閱讀量2.2億、豆瓣評分9.3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探向歷史記憶的深處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見微知著解鎖文明密碼  ■本報記者 宣 晶  丹,是宮牆的紅;宸,為深邃的宮殿;紅牆內,深宮中,烙下了歷史的印痕。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他的新書與講座,聚焦於如何幫助觀眾認識,故宮不僅是建築群,而是一個博物館,從而看到更多紅牆黃瓦之下更多的內涵。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 現在,高明老師再次把他的視角和筆觸轉移到了六百年來,歷久彌新的偉大建築——故宮。這又是一次偉大的藝術與文化的碰撞,是一種完美的融合,是一次全新的筆墨升華。
  • 故宮,讓我處於永無止境的探索中
    該紀錄片總導演、總編劇是知名作家祝勇。他曾創作出不少優秀紀錄片作品,也得過多項紀錄片大獎。  「拍攝紀錄片和寫作都是我的所愛,但我更重視寫作。一個作家,可以依憑最簡單的工具——文字的世界來表現世界,甚至是塑造世界,在我眼裡,世界上沒有比這更神奇的事了。」祝勇說。以故宮為題材寫小說  2011年祝勇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供職於故宮學研究所,擔任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
  • 紀錄片《中醫》在京開機 2012年將在央視播出
    據悉,《中醫》將分赴法國、德國、荷蘭、美國、日韓和東南亞等國拍攝,最終成片12集,每集45分鐘,將於2012年在央視播出。據悉,該片還將推出國際版。《中醫》將於2012年在央視播出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歐盟是除了亞洲以外世界上最大的草藥市場。
  • 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這讓我的心底生起來的那股言說衝動,每次都鎩羽而歸。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8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帶著《故宮六百年》亮相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故宮的魅力,分享這本書的獨到之處。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關注的一件文化盛事。
  • 央視《故宮》《故宮100》配音員是誰?歷史紀錄片怎麼配音?
    1、以故宮為主題的三大紀錄片2005年,央視以故宮為主題,播出了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故宮》拍攝視角廣大,像一本百科全書,將故宮的肇建歷史、建築藝術、使用功能、館藏文物等向觀眾娓娓道來。2012年,央視再次以故宮為主題,從面到點,將拍攝視角縮小,攝製了每集6分鐘,共100集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100》。《故宮100》講述了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將「看得見」的空間和「看不見」的紫禁城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向觀眾細細道來。2016年,央視又以故宮為主題,出品了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600年故宮為孩子拍紀錄片,這種文化的科普,是給孩子美好的禮物
    故宮六百年了!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洗禮,故宮早已不是那個常人難以觸及的紫禁城,成為了都能進入的朝聖地。每一天,都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來到這裡,聆聽著承繼百年的風聲,沐浴著參透百年的陽光。前任院長單霽翔,把自己稱作:故宮的看門人,「當我從前任院長手中接過六百年的接力棒時,我就有義務讓故宮再來六百年。」單霽翔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當外賓來訪,要乘汽車進入故宮時,他果斷下令,關上午門,要求外賓步行進入。紫禁城的保護體現在日常的生旅之中,前些日子的故宮內開大奔傷了多少人的心!
  • 六百年前,紫禁城正式落成
    故宮是什麼?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而美自何而來?祝勇先生在《故宮六百年》中的回答是: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今天,我們就分享《故宮六百年》的後記—— 因為我寫的這些,對故宮來說只是很小的、很小的一部分,接近於零。這是一座無法一言以蔽之的城,這是一座拒絕總結的城,我們看到的,永遠是它的一個局部、一個側影。它不是一句話、一個顏色、一個形象,甚至不可能是一本書。故宮、六百年,讓我的寫作無論多麼努力,都接近於徒勞。但我仍然相信言說的價值,自打我開始寫作那一天起,我就對言說的價值堅信不疑。我到底想寫什麼呢?
  •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從故宮的獨特角度看古典中國的歷史風雲變幻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在故宮,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領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雖然以前很多古文字方面的老師在我的求學經歷中不止一次告誡我「文史不分家」絕對不只是一句漂亮話,可是看著這些歷史相關的文字,我居然還需要略翻一下明代和宋代的歷史典籍,查找幾個印象中似是而非的詞語。
  • 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簡介
    一座紫禁城,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寶島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65萬件傳世珍寶的背後是一場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曾執導《故宮》、開創國內「紀錄大片」風格的總導演周兵稱,紀錄片試圖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
  • 13萬「老鐵」同時在線刷直播,故宮六百年背後的故事憑什麼讓網友...
    作為《故宮六百年》出版方,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在快手平臺直播,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助理宋強表示,快手的3億日活用戶、200億條視頻存量和特有的「老鐵文化」,對傳統出版社來說是新的資源與天地;國內最老牌文學出版社的這次創新嘗試,希望以更親民、開放和接地氣的方式助力傳統文化傳承,讓文學進入更多人的世界。
  • 《上新了·故宮》百年前皇家地暖什麼樣?
    探秘故宮神秘,發現皇室趣味生平,於愛奇藝獨播的《上新了·故宮》每次都讓觀眾過足了癮。江南風格北用,舞美奇觀大戲臺的獨創,都讓人對清朝帝王家的生活好奇不已;尤其是清末時期,西方文化衝擊下宮裡人們的日常更讓人神往。
  • 六百年的故宮,五千年的文明!VR直播帶你「穿越」歷史
    恰逢故宮建成600年,央視採用VR全景直播方式360°展現「紫禁城600年」的恢宏磅礴,觀眾通過「央視頻」APP就可進行全方位參觀。 600年前的宮殿,5000年的文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故宮的美一是美在建築,二是美在古物。故宮收藏的古物,多達186萬多件,每一個物件,都收斂著歷朝的風雨,凝聚著時間的力量,都是不同時代的文化精神。藉助虛擬實境技術,我們可以探尋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驚訝與感嘆古老文化,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真正體會古物之美,實現了在家就能穿越歷史的夢想。
  • 《掬水月在手》斬獲金雞獎後 這些資深紀錄片導演剖析藝術紀錄片
    其中,不僅有影視界資深紀錄片導演周兵、陳傳興的分享解讀,更有來自全國重點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紀錄片專家和相關知名學者李怡、張同道、何蘇六、侯洪,就「藝術紀錄片創作與傳播及其史學地位與價值追求」這一主題展開了多維度的深入探討與交流。出於疫情防控的考慮,論壇採用線上方式進行。
  • 百集紀錄片《故宮100》解說詞及藝術解析,值得珍藏(上)
    【紀錄片《故宮100》藝術解析】一、引 言百年滄桑,風雲巨變。當清晨的第一抹光輝撒向那一片斑駁宮牆的時候,這座坐落在現代化都市裡的古老皇城緩緩打開城門開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前來參觀的遊客。故宮,舊稱紫禁城,現闢為「故宮歷史博物院」。
  • 一年一集,史上最難等的紀錄片更新了!還是在這個特殊日子裡!
    4年前,有一集不到30分鐘的紀錄片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幾乎全體網友的關注!而後便銷聲匿跡,只在每一年更新一集,同樣都是不到半小時的時長,卻每次都讓大家激動不已。沒錯,這就是4年前伴隨故宮養心殿進入世紀大修,而拍攝的「年更」紀錄片《故宮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