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故宮博物院
600年前的2020年12月8日,大明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1420年12月8日),永樂皇帝頒布詔書:「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於趨事,天人協贊,景貺駢臻。今已告成。」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
故宮是什麼?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而美自何而來?祝勇先生在《故宮六百年》中的回答是: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今天,我們就分享《故宮六百年》的後記——
中國人價值觀的偉大,成就了故宮的偉大
《故宮六百年》後記
書寫完了,書裡的時間和現實中的時間,都來到了2019 年。
合上書稿,我想起了德國作家託馬斯·曼說過的一句話:「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我願意用這句話來自勉。
作家路遙也喜歡這句話,把它寫進自己的創作手記《早晨從中午開始》。寫完《平凡的世界》,路遙把他的筆從窗子扔了出去。我想他那時一定會輕鬆許多,像是告別了一次孤寂的長旅。
關於這座城,我似乎說了很多,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因為我寫的這些,對故宮來說只是很小的、很小的一部分,接近於零。這是一座無法一言以蔽之的城,這是一座拒絕總結的城,我們看到的,永遠是它的一個局部、一個側影。它不是一句話、一個顏色、一個形象,甚至不可能是一本書。故宮、六百年,讓我的寫作無論多麼努力,都接近於徒勞。但我仍然相信言說的價值,自打我開始寫作那一天起,我就對言說的價值堅信不疑。
我到底想寫什麼呢?我寫了它的建築(故宮是一個永不停歇的建築工地),寫了發生在它內部的一些事件,寫了裹挾在這些事件中的權術、陰謀、黨爭、宮鬥,寫人性的撕裂、變異與掙扎——當下許多中國人,不是對此津津樂道嗎?也正是因為這份津津樂道,為影視公司創造了紅利,催生了宮鬥劇產業的蓬勃發展。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人民文學出版社
應當承認,這些構成了中國歷史中不堪的一面,為柏楊先生所說的「醬缸文化」提供了生動的案例。故宮是中國封建專制的大本營(明清兩代將封建集權推向了最高峰),是帝國最殘酷的沙場,宮廷中的風輕雲淡、舉手投足,都可能帶來骨肉相殘、生靈塗炭。
但即使如此,在故宮,依然找得見日常生活,找得見最樸素的親情與關愛,更找得見神聖的奉獻與犧牲。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人不僅是利己的,更是利他、利群的。或者說,唯有做到利他,才能實現利己。
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中華文明未曾斷流,其中的原因,須從文明的內部去找。毋庸置疑,在我們的世界裡,有罪孽與墜落,但也有拯救與飛升,就像這輝煌浩大的故宮,無數次幾乎被摧毀,又無數次地涅槃重生。中國人能穿越黑暗與血腥活到今天,中國歷史沒有中斷在某一個黑暗的時刻,不是因為這黑暗不夠強大,而是因為我們文明中的正面價值比這黑暗更加強大,這些正面價值包括:隱忍、寬容、犧牲、仁愛,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道家所說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等,幾乎包含了我們文明正面價值的所有內涵。
就此我們看到了兩個故宮,一個是王朝政治意義上的故宮,另一個是文化意義上的故宮。站在現代的立場上,我們可以對王朝政治進行抨擊,而對故宮的文化價值,我們不能不頂禮膜拜。紫禁城表面上是一座城,背後是一整套的價值觀。是中國人價值觀的偉大(在軸心時代就已經奠定),成就了這座城的偉大。一切的恩怨、宮鬥都是速朽的,縱然像朱棣、乾隆這樣的不世之君,也只是匆匆過客,只有故宮(紫禁城),超越了個體,超越了王朝,得以永恆。
固然,對所有的惡行,我們都不能視而不見(即使在今日的世界中,貪婪、無恥、自私、偽善仍在大行其道,我們經常感嘆某些人見利忘義,其實他們的心中根本就沒有義,所以也根本談不上忘不忘),但同時,我也相信人類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利」,非但成不了「利」,反而會害及自身。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還是有些樂觀的,我相信善比惡堅韌,美比醜持久;我相信明天會更好,這好,是對我們文化價值的信任與堅守,是人性的棄惡與揚善。我想起魯迅在小說《藥》裡,透過人吃蘸血饅頭,寫盡了世界的殘酷與辛酸,然而在小說最後,他還是忍不住在犧牲者的墳頭,放上了一隻代表希望的花環。
祝勇
現在我來回答我在自序中提出的問題:故宮是什麼?我想說,它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它不是帝王的私產,更不是什麼「逆產」,而是體現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九千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它的美,來自時間的孕育,來自萬物的和諧,來自真與善的賜予。每當有惡與醜的力量試圖挾持這座城,這座城中都會自生出一種力量與之抗衡,就像我們身體裡健康細胞與病變細胞的博弈一樣。在這樣的博弈中,這座城並沒有被摧毀,而是變得愈發硬朗和健康。
我們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其實,故宮也是一面鏡子,它照見了我們的美與善,也照見了我們的醜與惡。卑鄙的人從中看見了卑鄙,他們永遠對官場技能、後宮爭鬥情有獨鍾;而高尚的人則從中找到了高尚,這高尚滋養了我們的過去,同樣也將滋養我們的未來。
- End -
×
作者簡介
祝勇,作家、紀錄片導演、博士,現任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
「祝勇故宮系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國務院新聞辦、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天山腳下》總導演,《天山腳下》獲評新中國70年紀錄片百部推薦典藏作品。
祝勇 |《故宮六百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
本書以紫禁城建築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築、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在故宮(紫禁城),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了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這樣,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區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
——祝勇
祝勇先生多年來勤勉地書寫故宮,從建築到古物,從宏大的歷史事件到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他用散文的筆法、詩意的筆觸以及極具現場感和想像力的敘述為讀者呈現了一座「紙上的故宮」。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評價道:「祝勇以文學的方式書寫故宮,對於傳承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很有意義。」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在祝勇的作品中則看到了「歷史的尊嚴、民間的生命、民族的個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跡」。
2020年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特此推出《祝勇故宮作品精選集》,收錄祝勇經典作品六部:《故宮六百年》《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古物之美2》《故宮的古物之美3》。隨套裝贈送《古物之美》手帳,以及祝勇私章古風信箋一張(其上印刷祝勇寄語「三更有夢書當枕」)。
請跟隨祝勇,走進這座「紙上的故宮」,閱讀一段段古物的故事、藝術的故事、歷史的故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