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貫徹讓文物活起來的思想,驕傲地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現任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表示。
1月8日,「京行大講堂」在山東會堂舉行,活動現場座無虛席,各方踏雪趕來的觀眾,聽「網紅院長」講故宮往事。通過數百張珍貴圖片、數據、現實案例,單霽翔院長詳細介紹了故宮的在邁向世界一流博物館進程中的努力與實踐,包括環境整治、文物建築的修繕和保護、展覽改造升級後的線上「智慧故宮」、文創產品研發以及文化傳承推廣等方面的成效,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把故宮這部600年的文化畫卷,在聽眾眼前鋪陳開來。
單霽翔院長表示:「做好文物保護要認識到文物為誰保護,由誰來保護。更要認識到保護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傳承才是目的。讓子孫後代能世代享用文化盛宴。」
單霽翔院長認為世界之最也沒有觀眾滿意重要。「故宮作為古代皇宮建築群有多項世界之最:宮殿最多,藏品最豐,保存最好、觀眾最多。但觀眾只是跟著導遊的旗子走,並沒有欣賞到故宮之美,難得的文化之旅得到了什麼呢?還是要有人文關懷,讓觀眾來有所得,流連忘返,這比多少世界之最都重要。」
文物保護,公眾的參與最重要。 「一個古建築著火了或是一個文物被盜了,都是大事。過去我們視文物保護為自己的責任,99%的文物都鎖在庫房。今天我們知道了,只有公眾有了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文物才能更安全,所以我們加大了故宮開放的力度。每個人都對文物有監督權,文物才能安全。」
「文物得不到保護,得不到觀眾的賞識和喜愛,是沒有尊嚴的。我們的使命是要讓文物神採奕奕,光彩照人,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
5G時代,還要打造智慧故宮。「馬上進入5G時代,故宮和華為合作。人們參觀時通過一部手機就能了解想看的文物在什麼位置、故宮正在辦哪些展覽、展廳現有多少人參觀等系列實時信息。不斷利用新的網際網路技術來為觀眾,讓觀眾更輕鬆,更便捷感受故宮。」
他還特別提到了喜歡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年輕人。「我特別感動的是,這部慢節奏、充滿文化情懷的片子,點讚最多的居然是年輕人,尤其是在校大學生,所以每年報考故宮博物院要來修文物的畢業生持續增長。但年輕人在報名前,要了解文物修復保護是一項充滿奉獻精神的職業,需要默默無聞地堅守,要能擇一業,終一生。」
單霽翔最後表示,「讓文物活起來,不要讓文物被鎖在庫房裡,讓文物重回人們的生活,展現它們的魅力和尊嚴,成為促進人民生活的積極力量,堅定不移貫徹讓文物活起來的思想,驕傲地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可新 實習生 王陽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