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來魯開講:讓文物活起來,讓紫禁城走向下一個六百年

2020-12-18 大眾日報

「堅定不移貫徹讓文物活起來的思想,驕傲地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現任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表示。

1月8日,「京行大講堂」在山東會堂舉行,活動現場座無虛席,各方踏雪趕來的觀眾,聽「網紅院長」講故宮往事。通過數百張珍貴圖片、數據、現實案例,單霽翔院長詳細介紹了故宮的在邁向世界一流博物館進程中的努力與實踐,包括環境整治、文物建築的修繕和保護、展覽改造升級後的線上「智慧故宮」、文創產品研發以及文化傳承推廣等方面的成效,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把故宮這部600年的文化畫卷,在聽眾眼前鋪陳開來。

單霽翔院長表示:「做好文物保護要認識到文物為誰保護,由誰來保護。更要認識到保護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傳承才是目的。讓子孫後代能世代享用文化盛宴。」

單霽翔院長認為世界之最也沒有觀眾滿意重要。「故宮作為古代皇宮建築群有多項世界之最:宮殿最多,藏品最豐,保存最好、觀眾最多。但觀眾只是跟著導遊的旗子走,並沒有欣賞到故宮之美,難得的文化之旅得到了什麼呢?還是要有人文關懷,讓觀眾來有所得,流連忘返,這比多少世界之最都重要。」

文物保護,公眾的參與最重要。 「一個古建築著火了或是一個文物被盜了,都是大事。過去我們視文物保護為自己的責任,99%的文物都鎖在庫房。今天我們知道了,只有公眾有了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文物才能更安全,所以我們加大了故宮開放的力度。每個人都對文物有監督權,文物才能安全。」

「文物得不到保護,得不到觀眾的賞識和喜愛,是沒有尊嚴的。我們的使命是要讓文物神採奕奕,光彩照人,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

5G時代,還要打造智慧故宮。「馬上進入5G時代,故宮和華為合作。人們參觀時通過一部手機就能了解想看的文物在什麼位置、故宮正在辦哪些展覽、展廳現有多少人參觀等系列實時信息。不斷利用新的網際網路技術來為觀眾,讓觀眾更輕鬆,更便捷感受故宮。」

他還特別提到了喜歡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年輕人。「我特別感動的是,這部慢節奏、充滿文化情懷的片子,點讚最多的居然是年輕人,尤其是在校大學生,所以每年報考故宮博物院要來修文物的畢業生持續增長。但年輕人在報名前,要了解文物修復保護是一項充滿奉獻精神的職業,需要默默無聞地堅守,要能擇一業,終一生。」

單霽翔最後表示,「讓文物活起來,不要讓文物被鎖在庫房裡,讓文物重回人們的生活,展現它們的魅力和尊嚴,成為促進人民生活的積極力量,堅定不移貫徹讓文物活起來的思想,驕傲地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可新 實習生 王陽 報導)

相關焦點

  • 我市11件館藏文物進京「祝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圖為參展文物。鳳陽縣博物館供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國內收藏文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的博物館,北京故宮是世界著名遺產地及旅遊目的地。為紀念故宮建成600周年,自9月10日起,「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紀念展亮相故宮博物院。
  • 「老故宮」李文儒榕城開講紫禁城
    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文 張旭陽/攝  10日是故宮博物院95歲生日,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當過10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7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館員的李文儒,7日晚帶著新出版的《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走進三坊七巷麒麟書局,與榕城書友面對面交流。開講前,68歲的李文儒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
  • 紫禁城600歲刷屏了!王旭東:讓故宮活起來
    陶瓷館專館在武英殿將重新開放,以中國陶瓷發展史為綱,展現中國陶瓷8000年延綿不斷的發展歷程,改陳後文物數量由原來的400件增加到1000件。「中國與凡爾賽展」將還原一個更豐滿、更全面的18世紀中法兩國文化和藝術盛況。「每個展覽都會有焦點,我們不排除出現『爆款』文物,但是更希望人們可以在文化殿堂中靜靜地汲取營養。」王旭東說。王旭東尤為看重青少年公益活動。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六百年走過風雨歷程
    作為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紫禁城用600年的時光,講述了一個傳承與發展的故事;她的建造者、使用者將智慧和財富凝結於這座城中,而如今,她的守護者們,為了她的延年益壽,為了她的「丹宸永固」,一代一代、殫精竭慮、全力以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9月10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午門-雁翅樓展廳開幕,以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生動展現紫禁城六百年走過的風雨歷程。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詳細介紹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詳細介紹  展覽時間:2020年9月10日-2020年11月15日  展覽於2020年9月1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2020年11月15日結束。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  展覽門票: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 六百年前,紫禁城正式落成
    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故宮是什麼?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而美自何而來?祝勇先生在《故宮六百年》中的回答是: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今天,我們就分享《故宮六百年》的後記—— 這是一座無法一言以蔽之的城,這是一座拒絕總結的城,我們看到的,永遠是它的一個局部、一個側影。它不是一句話、一個顏色、一個形象,甚至不可能是一本書。故宮、六百年,讓我的寫作無論多麼努力,都接近於徒勞。但我仍然相信言說的價值,自打我開始寫作那一天起,我就對言說的價值堅信不疑。我到底想寫什麼呢?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換算成陽曆,當天就是1420年12月8日,正好是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造完成了。」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
  • 策展人帶你看懂紫禁城六百年大展:太和殿的第十隻走獸到底是啥
    這是紫禁城六百歲生日之年,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 這個展覽不以明星文物為亮點,故宮所藏186萬件文物退居次席,紫禁城六百年的歷史走上前臺,成為主角。展覽基於歷史研究,選取從1406年到2002年中的18個歷史片段,連起六百年的變遷。 缺少明星的展覽,更需要細看。
  • 紫禁城六百年光陰,全都濃縮在了這場大展中
    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紫禁城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巋然屹立了600年。 9月10日至11月15日,重磅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故宮午門開展。
  • 六百年的紫禁城,領略極致之美!
    攝影/劉順兒妞 六百年紫禁城 為什麼是中國人的「鎏金典藏」? 位於太和門外的斷虹橋,引出了故宮彎彎繞繞的金水河。這可能是故宮最早的一座建築,而橋上那頭有點逗比的石獅子,是故宮新晉的網紅之一,它的目光也許曾穿越六百年,抵達那個著名的歷史瞬間: 1403年,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即位皇帝,改年號為永樂。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一場浩大的工程拉開序幕。
  • 六百年紫禁城,初雪依舊,人不同
    紅牆金瓦,與白雪最配 立冬之後 日日關注天氣 不過等一朝雪落 看故宮美成紫禁城 半夢醉人間
  • 六百年的故宮,五千年的文明!VR直播帶你「穿越」歷史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坐落在北京中心古老而神秘的紫禁城迎來了建立600周年紀念重要時刻。紅牆青磚琉璃瓦,集高貴和權利於一身的紫禁城充滿了歷史積累留下的厚重感,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
  • 祝勇:了解紫禁城的歷史,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我們了解北京,了解明朝歷史,了解紫禁城的歷史,這個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去向更遠的文化源流中尋找,這樣很多東西才能看的清楚。這個眼光就是文化的眼光,所以故宮我們一定要從兩個眼光來看,一個是王朝意義上的故宮,還有一個就是文化意義上的故宮。我寫《故宮六百年》既要關照到王朝意義,因為畢竟有兩代、24個皇帝。
  • 讓文物活起來,中國文物學會文化創意發展委員會今日成立
    2020年,將迎來紫禁城600周年。 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中,文物承載了我們燦爛的文明。加強文物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為我們所關注和思考。保護和利用好文物資源,讓文物活起來,實現「古為今用」,「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發揮好文物的文化引領作用,是文博人的重要使命,也是文化創意領域的發展方向。
  • 建築學院團隊助力「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
    本站訊(通訊員 鍾夢倩 攝影 劉鶴鳴)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天津大學建築學院作為本次大展的合作策展單位受邀參加開幕儀式,出席開幕式的有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孔宇航,院長助理、建築系副系主任楊崴,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張鳳梧,及參與策展的建築學院教師何蓓潔、智能與計算學部教師張毣與部分策展團隊成員。
  • 單霽翔鄭州二砂文創園開講:讓「沉睡」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單霽翔: 讓「沉睡」文物活起來 實現對文化遺產的良性保護) 本報訊(鄭報全媒體記者 董佔卿 張改華 通訊員 張黎)昨日上午,鄭州二砂文化創意園包浩斯建築內高朋滿座,由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先生帶來的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坐落在北京中心的古老而神秘的紫禁城迎來了建立600周年紀念重要時刻。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
  • 觀察|解讀紫禁城磚瓦的文明密碼
    (《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 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 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
  • 博物·印象(1)丨六百年紫禁城:中國最好的博物館
    而博物館裡的每一件「文物」,都深藏著人類文化的一段故事。現在,這些文物靜靜地佇立在那裡,訴說著它們所經歷的陳年往事,見證著如今的歲月靜好。在博物館裡邊走邊看,你會不知不覺間就融入無邊的歷史長河……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2020年,600歲的故宮,經歷了歷史的風霜雪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