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故宮」李文儒榕城開講紫禁城

2020-12-24 福州新聞網

  李文儒接受專訪。

  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文 張旭陽/攝

  10日是故宮博物院95歲生日,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當過10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7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館員的李文儒,7日晚帶著新出版的《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走進三坊七巷麒麟書局,與榕城書友面對面交流。開講前,68歲的李文儒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

  遊客看故宮

  要學會視覺轉換

  擔任過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中國文物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的李文儒,是中國博物館研究方面的「大咖」,有30多年的博物館工作經歷。

  去年故宮有1900多萬中外遊客,成為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遊覽勝地。李文儒說:「故宮由皇宮變成博物院,是社會革命的結果,600年來紫禁城的空間沒變,但遊客的視覺意識應該轉換。建造紫禁城的明朝永樂皇帝當初是希望朱家的帝業能夠承傳萬世,但他想不到幾百年後他的宮殿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現代文明社會,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對待傳統文化?李文儒認為大家要學會反思,並非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都是好東西,都值得傳承。如今的故宮是皇權文化的「標本」,它的存在不是向大家炫耀和展示皇權文化,宣揚「明君」的「聖地」。紫禁城的美在於選址、規劃、布局、結構、造型、著色中,遊客觀看時主要是看它無與倫比的建築之美。

  故宮文創產品

  「太熱太搶鏡」

  李文儒在故宮當副院長期間主要負責學術研究、數位技術和文創產品的開發,「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宣傳詞是他想出來的。他說:「故宮的文創產品早就有,只是早先主要在外賓服務點才銷售,一般國內遊客看不到。到本世紀初,故宮才正式開發面向普通遊客的文創產品。故宮裡的文物帶不回去,但是有關故宮的文創產品可以帶回去。」

  如今故宮文創產品種類有上萬種,連續多年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作為故宮文創產品發起人的李文儒卻高興不起來。他說:「故宮的文創品現在種類太多了,銷售量太大了,有點搶鏡了。我很擔心遊客忘了去逛故宮的初心,故宮主要功能是博物館,這是不能改變的。」

  由於故宮文創產品熱,現在各地博物館、文化景點都在搞文創產品。李文儒覺得文創產品對文化傳播有好處,但不能成為博物館、文化景點的主業。故宮有先天優勢,故宮文創產品成功經驗在各地無法複製。「我們現在看到各地的文創產品多數銷售情況並不好,常常面市一陣子就被市場淘汰了。文創產品需要潛心『精作』,而不能只有數量沒有質量,各地文創熱要降降溫了。」

  記錄故宮深處

  不為人知的細節

  李文儒說當自己看到紫禁城紅牆的某個角落,被一年又一年的雨水衝刷出蒼老蒼涼痕跡的時候,時常會牽出別樣的思緒;當黃昏日暮,遊客散盡,管理人員斷電、關門、上鎖,那沉重又清晰的聲音響起時,仿佛能感覺到來自那個年代的聲音……在故宮的17年,李文儒常自帶相機,記錄下紫禁城裡的一些日常畫面,這些畫面構成了《紫禁城六百年》兩本書的主枝。

  這次來福州,李文儒挑了60張照片,從10月7日起至16日在麒麟書局舉辦「故宮的日常攝影展」,幫助福州人去探訪故宮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李文儒強調:「我這展覽不是專業的攝影展,而是展現一位老文史工作者眼中的日常故宮,與人們熟悉的專業美學攝影、網紅建築攝影作品不同,它們都是質樸的面相,希望福州人有空去看看。」

相關焦點

  • 李文儒揚州論劍:故宮文創也有失敗案例
    故宮和大運河,都是世界文化遺產,一個是固態的古代宮殿群落,一條是流動的人工運河奇蹟。未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何打造屬於運河的文創產品?「無論是從歷史還是業態上看,大運河都比故宮更具優勢。」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原副院長李文儒,今日在受邀參加「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發展論壇」時說道。
  • 紫禁城今天600歲!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今天,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同時,故宮出版社推出的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3本新書發布。
  • 這16本書,帶你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
    2020年,正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之際。這座歷經六百年風風雨雨的紫禁城,默默見證了朝代更迭、榮辱興亡、西風東漸、振興中華的歷程。>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600年歷史的紫禁城,如何變成今天的故宮博物院?
  • 紫禁城的由來:故宮為什麼俗稱叫做「紫禁城」?
    故宮是中國明清時代的皇家宮殿,在那時候被稱之為紫禁城,故宮是後來才叫的。這座城是中國古代宮廷的建築精華,佔地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的佔地面積就達到了15萬平方米,整座城裡面大大小小的宮殿有七十多座,毫不誇張的說光房屋就上千間。
  • 歷史中的紫禁城——故宮
    提起故宮,很多人會沉迷於他的輝煌,然而等到夜深人靜之時,當人聲鼎沸歸於平靜,這時的故宮便回到原本的紫禁城,「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正是描寫了故宮往日的悽涼。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書單|穿越十個甲子,故宮的故事都在這裡
    《紫禁城六百年》:建築背後那些道不盡的權力與美學 《紫禁城六百年》 李文儒(著);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7月1日 紫禁城,它曾是為帝王建造的宮殿,在歷史的湧動中,上演了多少君主與民主、集權與公權的對峙與交替
  • 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
    中國現在保存最好、佔地面積最大以及居住過皇帝最多的皇家宮殿應該就是位處於北京的故宮了,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皇朝的皇家宮殿,在舊時被稱為紫禁城,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位置,也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之作。北京故宮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下令開始建設,是基於南京故宮為藍本建造的,建築工期比較長,直到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歷時12年。北京故宮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總長961米,東西共寬753米,四面築有高度達10米的城牆,城外則有寬52米的護城河。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 北京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宮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始建。那麼故宮為何又被稱為紫禁城呢?紫禁城取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表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徵,另外皇宮戒備森嚴,又是禁地,所以稱為紫禁城。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 歷史上,故宮為何被稱為紫禁城?
    歷史上,故宮為何被稱為紫禁城?故宮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宮殿,建於明成祖時期,有24位明清帝王在這裡居住過,大家都知道的是,故宮在歷史上還有一個稱呼叫紫禁城,故宮為何被稱為紫禁城,你知道嗎?古代帝王一般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他們認為在地上有皇宮,在天上也是有皇宮的,天上的皇宮也就是天宮,天宮也叫紫宮,這是根據紫微星來命名的,帝王自比天子,自己住的地方自比天宮,因此故宮被帝王們比作紫宮。在古代封建社會,故宮可不是像今天這樣,隨便進出全民開放的,當時的故宮由重兵把守,對老百姓來說,這裡就是禁地,因此故宮又被稱為禁宮,駐守故宮的軍隊被稱為禁軍。
  • 易烊千璽等名人用聲音對話紫禁城600年,QQ音樂助力故宮文化出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的公益音頻特別節目——《你好呀!故宮——聽見你的600年》(下文簡稱《你好呀!故宮》)至今已在QQ音樂上線42期。這檔節目以歷史輕科普為定位,選取禮儀、服飾、珍寶收藏等30個有趣的文化主題,根據18位故宮資深專家的獨家「爆料」,邀請包括迪麗熱巴、朱一龍、邊江等26位社會各界名人,用聲音講述最真實接地氣的紫禁城生活。據悉,該節目在QQ音樂上線以來,站內總曝光量已超3億,單期最高收聽近83萬,成為了QQ音樂最受聽眾喜愛的熱門長音頻節目之一。
  • 故宮博物院專家「狀元大講堂」開講「利瑪竇進紫禁城」啦
    12月19日,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的「狀元大講堂」如期而至,偌大的場館內座無虛席,眾多市民慕名而來趕來聆聽講座,觀眾中不乏金髮碧眼的「歪果仁」,本期講座特別邀請到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果美俠副主任,主題為《康乾時期西洋人出入的紫禁城殿宇》,帶領市民走一次幾百年前西洋人在宮廷的出入線路,解讀不一樣的歷史趣事。
  • 知識分享: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019.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宮又稱"紫禁城",這裡的"紫"不是指顏色,而是指紫微垣。紫微垣是星官名,是古代天象中最重要的三垣之一。  紫禁城可是名副其實的"禁區"。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皇權尊嚴和自身的安全的考慮,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壁壘森嚴。紫禁城內不光是宮殿重重,樓閣櫛比,還圍以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崗哨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是根本沒辦法進去的。所以,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紫禁城"的名稱也得以廣泛流傳。
  • 給孩子做一本紫禁城護照逛故宮
    今年故宮600歲了,原計劃是年初就帶孩子參觀紫禁城,豈料疫情爆發,計劃一直擱淺。直到8月初,和姐姐一拍即合,準備帶著兩個小朋友去參觀故宮。如何帶幼兒參觀故宮?準備:1、故宮相關知識提前了解。疫情期間,雖然我們不能親臨故宮,感受雄偉的皇家建築群,但是在家裡我們跟著「故宮直播」(現在網上也可以看,非常推薦),提前雲遊了一遍故宮,直播裡介紹了很多有意思的小細節,我也一一記錄下來。除此之外,每集6分鐘的《故宮100》紀錄片,時長對小朋友很友好,適合親子觀看。
  • 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叫故宮?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明清時期人們都稱呼其為「紫禁城」。許多人也許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又是什麼時候改名叫了故宮的呢?關於紫禁城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紫微垣乃天帝所居,皇帝自稱是天帝之子,即天子,故所居皇宮被喻為天上的紫宮。
  • 紫禁城的地基有多穩?故宮地下還有宮殿!故宮負責人在上海揭秘故宮...
    紫禁城的地基是怎麼樣的,牢不牢固?傳聞中故宮地下還有宮殿,真的是如此嗎?日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在上海參加上海廣播電視臺《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時揭秘:除了巍巍宮殿和186萬件精美的文物,故宮「地下的故事」同樣精彩。
  •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說明書——紫禁城100
    在第四次遊覽故宮之後,我把這本320頁的「紫禁城100」背回了家。紫禁城100仿佛每次到故宮看到的景象都是一樣的。《紫禁城100》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不僅僅是一本布滿枯燥文字的歷史書籍,裡面用使人耳目一新的繪畫方式,多方位立體呈現給我們一個最完整的紫禁城。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這裡的原樣,很多宮殿為防止高空墜物也已經安裝防護網,使得這些老建築愈發顯得衰敗。可是書中的繪本,向我們完美地展現了它落成時鼎盛的景象。
  • 北京紫禁城為什麼改名叫「故宮」?紫禁城在當時又有什麼含義呢?
    明清兩代的皇宮在建成時,原本就叫「紫禁城」,而不是現在所說的「故宮」。說起紫禁城名字的來源,還要從天上的星星說起。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紫禁城:「紫」取自紫微垣,古代人們對於宇宙的一種遐想。人們把天上的數以百計星星們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位於中央的是「紫薇垣」,住著眾仙之王的天帝,所以人間的皇帝自稱天子,也幻象自己住在天下的中央,所以取了「紫薇垣」中的「紫」字。「禁」,就是禁止入內的意思,這裡皇帝住的地方,一般老百姓禁止入內。
  • 紫禁城600歲刷屏了!王旭東:讓故宮活起來
    (本報記者王珏攝)「我們將迎來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通過一系列活動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在辭舊迎新之際,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給人們帶來一份「大禮」。自2019年4月8日上任後,王旭東首次面對媒體,並接受人民日報專訪,介紹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點活動。
  • 故宮為什麼又叫紫禁城?故宮裡有條人工河,它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導讀:故宮為什麼又叫紫禁城?故宮裡有條人工河,它起著什麼樣的作用?今天小編給大家聊聊坐立在北京的故宮,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出現在明朝,當時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搬到了北京,然後修建了故宮,故宮的另一個名字便是紫禁城,一方面要完成朱元璋的遺願,另一方面天子守國門,所以把都城遷往北京,明朝的文化深受漢朝的影響,所以故宮的建築多採用紅色。
  • 解密紫禁城名字來歷 現在為什麼叫做故宮
    去天安門遊玩的朋友,一定會去故宮看看,明清兩朝時,故宮是國家權力中心,現在雖然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博物館,但走進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皇家的威嚴。但是故宮這個名字,並不是它原來的稱謂,明清時被稱作紫禁城。許多人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那什麼時候又改名叫了故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