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儒接受專訪。
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文 張旭陽/攝
10日是故宮博物院95歲生日,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當過10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7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館員的李文儒,7日晚帶著新出版的《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走進三坊七巷麒麟書局,與榕城書友面對面交流。開講前,68歲的李文儒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
遊客看故宮
要學會視覺轉換
擔任過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中國文物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的李文儒,是中國博物館研究方面的「大咖」,有30多年的博物館工作經歷。
去年故宮有1900多萬中外遊客,成為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遊覽勝地。李文儒說:「故宮由皇宮變成博物院,是社會革命的結果,600年來紫禁城的空間沒變,但遊客的視覺意識應該轉換。建造紫禁城的明朝永樂皇帝當初是希望朱家的帝業能夠承傳萬世,但他想不到幾百年後他的宮殿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現代文明社會,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對待傳統文化?李文儒認為大家要學會反思,並非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都是好東西,都值得傳承。如今的故宮是皇權文化的「標本」,它的存在不是向大家炫耀和展示皇權文化,宣揚「明君」的「聖地」。紫禁城的美在於選址、規劃、布局、結構、造型、著色中,遊客觀看時主要是看它無與倫比的建築之美。
故宮文創產品
「太熱太搶鏡」
李文儒在故宮當副院長期間主要負責學術研究、數位技術和文創產品的開發,「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宣傳詞是他想出來的。他說:「故宮的文創產品早就有,只是早先主要在外賓服務點才銷售,一般國內遊客看不到。到本世紀初,故宮才正式開發面向普通遊客的文創產品。故宮裡的文物帶不回去,但是有關故宮的文創產品可以帶回去。」
如今故宮文創產品種類有上萬種,連續多年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作為故宮文創產品發起人的李文儒卻高興不起來。他說:「故宮的文創品現在種類太多了,銷售量太大了,有點搶鏡了。我很擔心遊客忘了去逛故宮的初心,故宮主要功能是博物館,這是不能改變的。」
由於故宮文創產品熱,現在各地博物館、文化景點都在搞文創產品。李文儒覺得文創產品對文化傳播有好處,但不能成為博物館、文化景點的主業。故宮有先天優勢,故宮文創產品成功經驗在各地無法複製。「我們現在看到各地的文創產品多數銷售情況並不好,常常面市一陣子就被市場淘汰了。文創產品需要潛心『精作』,而不能只有數量沒有質量,各地文創熱要降降溫了。」
記錄故宮深處
不為人知的細節
李文儒說當自己看到紫禁城紅牆的某個角落,被一年又一年的雨水衝刷出蒼老蒼涼痕跡的時候,時常會牽出別樣的思緒;當黃昏日暮,遊客散盡,管理人員斷電、關門、上鎖,那沉重又清晰的聲音響起時,仿佛能感覺到來自那個年代的聲音……在故宮的17年,李文儒常自帶相機,記錄下紫禁城裡的一些日常畫面,這些畫面構成了《紫禁城六百年》兩本書的主枝。
這次來福州,李文儒挑了60張照片,從10月7日起至16日在麒麟書局舉辦「故宮的日常攝影展」,幫助福州人去探訪故宮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李文儒強調:「我這展覽不是專業的攝影展,而是展現一位老文史工作者眼中的日常故宮,與人們熟悉的專業美學攝影、網紅建築攝影作品不同,它們都是質樸的面相,希望福州人有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