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保存最好、佔地面積最大以及居住過皇帝最多的皇家宮殿應該就是位處於北京的故宮了,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皇朝的皇家宮殿,在舊時被稱為紫禁城,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位置,也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之作。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它們的佔地面積很大,有72萬平方米之多,而建築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整體建築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總計有九千餘間。所以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那它是什麼時候開始建造的呢?
北京故宮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下令開始建設,是基於南京故宮為藍本建造的,建築工期比較長,直到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歷時12年。北京故宮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總長961米,東西共寬753米,四面築有高度達10米的城牆,城外則有寬52米的護城河。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為三大殿,這是是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則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這就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正因為北京故宮的佔地面積大,保存完整,所以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五大宮分別為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那故宮為什麼在以前被稱為紫禁城呢?這是因為故宮的一草一木都是具有某種象徵意義的,它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精華。而「紫禁城」這個名字就與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很大的關係。古代中國人祟尚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就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而建的。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了三垣,周圍環繞著二十八星宿,其中紫垣(也就是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裡的「紫」,就是「紫垣正中」的紫,意喻為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而「禁」則指是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的意思。遊覽故宮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故宮裡的宮殿名,都有「仁」、「和」、「中」、「安」等字,比如中和殿、太和殿等,這些字眼所代表的意義即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傳統的儒家理念。所以舊時的人們稱北京城為紫禁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