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宮殿,是中國古代漢族宮廷建築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到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佔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故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故宮距今(2016年)592年了
故宮為何又被人稱之為紫禁城呢
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包括宮殿樓在內的建築共786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群。紫禁城取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表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徵,另外皇宮戒備森嚴,又是禁地,所以稱為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紫禁城的房屋傳說有九韆九百九十九間半,隻比天帝的一萬間少半間,據現代古建築物專家的科學統計,故宮大小宮、殿、堂、樓、閣等共有房屋8700多間。太和殿是外朝的主殿,俗稱金鑾殿,現在人們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的,殿前廣場麵積3萬多平方米,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的地方。舉行盛典時,文武官、儀仗隊近韆人在此整齊地排列等待謁見皇帝,由於過於寬廣,大臣們可以說完全看不到在殿內的皇帝,使皇帝和眼前的金鑾殿越發顯得神秘莫測。
嚮太和殿延伸的臺階,雕鑿著雲和龍的紋樣,這樣的臺階隻能允許皇帝一人通過。上麵就是中國民間所說的金鑾寶座。寶座正上方有「盤龍藻井」。藻井上雕刻著一條龍,龍嘴下麵叼著一個晶亮的圓球,稱為「軒轅鏡」。據說牠是中國古代祖先「軒轅氏」製造的,可以分辨真假天子,袁世凱登基時,因為心虛害怕軒轅鏡會掉下來砸死自己,於是下令將龍椅往後移瞭若干寸。永樂帝在營建紫禁城時,將處理各種政務公事的場所外朝和皇帝的個人生活場所內廷分開瞭,在保和殿的北側是內廷,也就是皇帝的住處。內廷的進出口乾清門前,放置著雌雄各一隻金獅。
故宮有哪幾個宮殿
提起紫禁城,人們就會想起數不盡的宮殿樓閣,走不完的迴廊小徑,但是,紫禁城再大,也不可能無法丈量,宮殿再多,也不可能統計不完。
偌大的紫禁城,從建築佈局來看,大體可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中心建築為三大殿,內廷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供奉神祗以及宮眷生活的地方。
明代時修建的外朝三大殿,分彆是奉先殿、華蓋殿和謹身殿。但是,次年即遭焚毀,而後又重建,再遭火災。明嘉靖四十一(1562)年,三大殿改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大清入主中原後,於順治二(1645)年,將三大殿更定名稱為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太和殿在外朝三殿中最為重要,建築麵積最大,同時型製規格也最高。太和殿後麵是中和殿,再後麵是保和殿,三大殿都在南北貫穿的一條中軸線上。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嚴格對稱的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
以乾清門為界,與外朝相對的是內廷部分。內廷的建築佈局與外朝一脈相承,嚴格的按照南北中軸貫穿。主體建築依次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乾清官是內廷正殿,為明代皇帝的寢宮和平時處理政務的地方。「乾清宮」之名得於《易經》的「乾,天也,故稱乎父」和《道德經》的「天得一以清」。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後,曾數次被焚毀,現在我們看到的乾清宮是清嘉慶年間建的。
交泰殿在乾清宮後,得名於《週易》的「天地交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含"天地交閤、康泰美滿"之意。交泰殿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順治十二(1655)年、康熙八(1669)年兩次重修。嘉慶年間乾清宮的失火,殃及此殿,後重建。清二十五寶璽就貯藏在此殿,乾隆以後,此殿不再使用。
坤寧宮在交泰殿之後,其名得於《易經》的「坤,地也,故稱乎母」和《道德經》的「地得一以寧」。 乾清宮代表陽性,坤寧宮代表陰性,以表示陰陽結閤,天地閤壁之意。坤寧宮自明朝的永樂十八(1420)年建成以後,於正德九(1514)年、萬曆二十四(1596)年兩次毀於火患,萬曆三十三(1605)年重建。清代承襲明製,於順治二(1645)年,對坤寧宮重新進行瞭修繕,順治十二(1655)年,仿照盛京(今瀋陽)清寧宮再次重修。嘉慶年間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簷,後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