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朱元璋當年在南京營造的皇宮已經化作了塵土,但伴隨著不斷考古,人們還是可以摸出一些道道,尤其是紫禁城的輪廓也逐漸清晰。紫禁城中最宏大的「金鑾殿」奉天殿不久前也被考古專家們「尋」到,根據現場測定,奉天殿臺基南北兩端長達75.5米,這讓人們不禁想到:要是南京明故宮沒有被毀,該是多宏偉。而朱棣在北京精心建造的皇宮還在,儘管歷史上有過被毀,但它依然屹立在那兒,是人們心目中神聖的殿堂。遊客進去後,沒有一天根本參觀不下來,即便逛了一天,也感覺只是太匆匆。
如今,兩座故宮都聽不到了後宮的幽怨,但它們依然傳奇。光是誰的面積更大,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記者 胡玉梅 白雁
400多年前,利瑪竇曾經來過南京
他說,南京明故宮比北京故宮大
400多年前的南京,儘管已經從國都變成了南都,但熱鬧依然。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一肚子的好奇逛遍了南京城,「確實或許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與它匹敵或勝過它。」「論秀麗和雄壯,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利瑪竇在訪問了北京之後,還把北京和南京作了一番比較:此一城市之規模,其房舍之布置計劃,其公共建築物之結構,以及其防禦工事等,均遠遜於南京。
利瑪竇對南京的皇宮讚賞不已,「我還沒有見過世界上哪個國家的皇宮像南京的明故宮這樣雄偉!」究竟有多雄偉?利瑪竇的《利瑪竇中國札記》裡這樣寫道:「很難確定這重牆四圍的全長。當地人講了一個故事:兩個人從城的相反兩方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
南京明史專家馬渭源說,這說明,當時的南京明故宮要比北京的大。「如果南京明故宮還在,光是比大小,北京故宮就輸了。想想看,兩個人在一個點,同時沿城牆朝相反方向騎馬出發,要一天才能相遇,這得有多長呀。現在的北京故宮,如果是兩個人反方向,肯定要不了一天就相遇了。」
只是,利瑪竇的話能否可信?馬渭源認為:可信。利瑪竇寫《札記》的時候,已離開南京近10年,一直居住在北京故宮的邊上,甚至有段時間成為北京故宮裡的常客。論情感,利瑪竇對北京的感情要比對南京深得多,他到臨終尚未全部完成的《利瑪竇中國札記》是寫給他在羅馬的教皇宗主看的,也沒有必要討好中國官員。但他在書裡很少提到北京故宮的雄偉,而是大力著墨明故宮和南京城的宏偉、壯觀,應該來講,這是利瑪竇在對照了南北兩座宮殿後做出的如實、客觀的評價。
南京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母本
朱棣從明故宮「照搬」了啥?
北京故宮營造於1406年,動用十萬工匠,百萬夫役、耗銀無數。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專家說,北京故宮是參照南京明故宮為藍本設計建造的,「我們今天看到的北京紫禁城就是明成祖朱棣在鳳陽、南京紫禁城的設計基礎上建造的。朱棣曾是鎮守北京的燕王,他認為他的根基在北平,於是遷都北京。而且當時的北京由於連年戰亂城破垣敗。於是朱棣下令在元朝大都的東邊建一座新城,同時把皇宮也建起來。」
既然,南京明故宮是母本,那麼,當時的朱棣都「照搬」了些什麼?南京文物專家楊國慶說,朱棣照搬的是皇宮的營造制度和皇宮的布局。朱元璋是明代開國皇帝,開創了皇宮的營造體系,這被後代皇帝嚴格遵守,認為「祖制」不可違,不能隨意動。就皇宮的布局,北京是仿造南京。南京明故宮是「左祖右社」,北京故宮也是;南京明故宮設置的是前庭後寢,北京故宮也是。就風水而言,南京明故宮有一座靠山:龍尾山,也就是現在的富貴山。龍尾山有多重要?當時為了建明城牆,很多工匠死亡,為此,朱元璋派禮部官員到龍尾山祭祀祈福。這種做法也被朱棣照搬,北京故宮也有一座靠山:萬歲山,也就是現在的景山。元朝時,這座山叫青山,朱棣營建皇宮時,挖出來的護城河土都堆在青山上,並改名萬歲山。
除了皇宮布局,就連皇宮有多少個門、城門設置、名字也都一樣。「比如午門。午門的叫法是朱元璋開創的,以明故宮為開始,之後皇城的正南門都叫午門。」楊國慶說。
《明太宗實錄》上也記載:「(北京故宮)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明故宮 ,而高敞壯麗過之。」
面積
南京明故宮大
那麼,皇宮的面積、大小是否也要統一呢?不論600年前,明故宮多麼雄偉,現在都已經頹廢不堪了,似乎和北京故宮沒什麼好比的。那利瑪竇的話如何驗證呢?
在微博上,現代快報記者做了一個調查:究竟是明故宮大還是北京故宮大?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說一樣大;有的說,當然是北京故宮大;但更多支持南京明故宮更大一些。還有一些人說:「不好說,要實地測量了才知道呢。」
楊國慶說,人們說的明故宮是一種口頭稱呼,其實是明朝的皇宮,是皇城和宮城的合稱。那麼,究竟是哪個更大呢?「目前權威部門公布的北京故宮佔地面積是72萬平方米。而《南京明故宮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12~2032)》方案上顯示,南京明故宮遺址保護範圍總面積為101.25公頃,約比北京故宮整整大出28萬平方米。」馬渭源說。
前後花了20多年的時間才最終建成的明故宮,絕非今天的明故宮遺址公園那一小塊。這些年,通過地下考古,考古人員已經找到了南京明故宮的三界,北界在北安門,南界瑞金路,西界城東幹道,現在就皇城東界還沒有找到。有人說,明故宮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
皇城周長
北京故宮略微長一些
有趣的是,從皇城的周長來看,又恰恰顯示了相反的結果。
據楊國慶介紹,南京明故宮宮城長度為3.4505公裡,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城牆長0.755804公裡,東西城牆長0.96944公裡;明故宮皇城在朱元璋時期的長度是8.23008公裡,永樂三年,朱棣把西邊城牆進行了擴建,長度增加了兩公裡,變成了10.23008公裡。那麼北京故宮的長度如何呢?據顯示,北京故宮皇城是長方形的,南北城牆長3公裡,東西長2.5公裡……「北京皇城的長度要稍微長一點點,長了700多米。」楊國慶說。
這樣不同的答案真讓人暈乎,究竟哪一組數字更準確。
但楊國慶說,其實好理解,雖然南京明故宮是母本,但朱棣照搬的是規制,並不是大小。朱元璋建皇宮的時候,國力還不是那麼雄厚,加上朱元璋本人是農民出身,皇宮相對小一些,可以解釋得過去。到了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遷都北京,國力已經相當雄厚,加上朱元璋培養的能工巧匠們也被帶到了北京,所以,皇宮可能會更大一些。不過,他也認為,究竟哪個更大,還是要實地測量了才算。因為,資料常常會不準確。
金鑾殿
北京太和殿大,還是南京奉天殿大?
在北京故宮,最大、最輝煌的宮殿要屬太和殿。太和殿是清朝以後才有的名字,明朝時候也叫奉天殿。太和殿就是我們俗稱的皇帝的金鑾寶殿,在平時是不使用的。據記載,明清兩朝皇帝只在即位、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石壽節,也就是皇帝生日三大節的時候,才會使用,而且,都要在這裡舉行隆重的朝會典禮。
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坐落在全部用漢白玉雕砌的三重臺基上。太和殿,為什麼要建在臺基上呢?太和殿的臺基又為什麼不是一重呢?早在春秋戰國時候,宮殿建築的時尚是把房屋建在夯土臺上,一來少受地下潮氣的侵蝕,同時,外觀宏偉,居高臨下,能顯示皇宮的威嚴。整個大殿佔地2300多平方米,一把雕龍鎦金大椅高擱於七層階梯的臺上,這就是皇帝的寶座。
那麼,南京的奉天殿又如何呢?從去年開始,南京市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明故宮進行了考古,找到了三大殿的相對位置。「三大殿在明故宮遺址公園的位置,範圍比現在的公園大很多很多」。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是明故宮內著名的三大殿。其中,最南端的奉天殿,就是朱元璋當年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拜的「金鑾殿」。
1997年,為配合江蘇大劇院工程選址,南京博物院曾在明故宮遺址公園北部進行過局部發掘,當時發現了謹身殿的建築臺基,但奉天、華蓋兩殿卻一直無跡可循。在這次試掘的核心區域明故宮遺址公園內,考古人員首次發現了奉天殿的建築臺基遺址。試掘期間,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處明代大型夯土建築臺基。整個臺基以黃褐色的夯土夯築而成,殘存的夯土層最厚處有3.6米,結合文獻記載以及遺蹟方位判斷,這應該是明故宮奉天殿遺址的底層臺基。根據現場測定,奉天殿臺基南北兩端長達75.5米,明故宮三大殿中規模最為宏大的「金鑾殿」由此揭開了冰山一角。
臺基西側還出土了3個體量巨大的柱礎石,柱礎石的外立面近似於方形,邊長約1.8米,高1.35米,頂部還有圓形臺面。其中一個柱礎石下方,還保留有用一塊塊青磚砌築的磉墩遺蹟。柱礎石是古代建築中用來承受房柱壓力的墊基石,同時還可以抬高柱腳與地坪隔離,起到防潮的作用;磉墩則是以磚石砌築、用來加固柱礎石的基礎。考古專家介紹說,此次發現的3個柱礎石體量巨大,而且方位都處於南北向的一條直線上,應該是在奉天殿臺基之上的大殿主體基礎。
那麼究竟是太和殿大,還是奉天殿大?還有待考古進一步發掘,才能揭開這個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