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河南和安徽的兩家考古單位對明故宮遺址西北側的內務諸庫舊址(專門掌管宮廷事務的機構)展開了新一輪考古發掘,由此引發了眾多市民對南京明故宮的再一次聚焦和關注。
明故宮在明清時期經歷了多次戰亂和破壞,地面遺蹟已所存有限,然南京民間卻賦予了它們許多故事傳說,其中虛虛實實真假難辨,讓這座幾近湮沒的皇城至今仍然散發著無限神秘的氣息。
梳妝檯
南京白馬石刻公園內,有一組拱形石構件,共五座,前後排列,似乎是一個通向某處的券門,每座券門由數塊太湖石拼合而成,表面有精心打磨的水波紋,石塊之間則由榫卯相扣,使拱形結構非常穩固。這組石構件被南京人俗稱為「馬娘娘梳妝檯」,是明朝初年南京明故宮遺物。
「梳妝檯」最早發現於明故宮武英殿遺址以北,據考證,其所在的具體位置應該是在明故宮西北角的一座御花園裡,位於大善殿與九五飛龍殿之間。當年,大善殿是「太祖覽讀之所」,殿後有石假山,下假山為望江樓,樓後為九五飛龍殿。學者推測,「馬娘娘梳妝檯」應該是花園假山下的券洞構件。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正宮,居住在坤寧宮,地處明故宮的中軸線上,與大善殿相去甚遠,這組石構件不可能是馬娘娘梳妝檯。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政嚴酷,濫殺大臣,馬皇后在諫阻殺戮、保護功臣方面,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在當時南京人眼裡,馬皇后就是一位樂於救世的「活菩薩」。南京的許多史跡都被民間附會為「馬娘娘梳妝檯」,如明孝陵裡的明樓、觀音閣前的平臺等,加之馬皇后又長期被朱元璋任命主持後宮,而那一帶保存下來的遺蹟,只有這一組石構件,很可能因此被後世民間傳為馬皇后的梳妝檯。
「梳妝檯」從明初以來就一直在明故宮遺址西側,清代甘熙在《白下瑣言》中「呼為圪墶山」。1986年南京體工隊在其址建造田徑場,「梳妝檯」被編號拆卸,存放在田徑場的東側圍牆邊。到了2000年,中山陵園管理局在紫金山和玄武湖之間原白馬村建成白馬石刻公園,收集南京各地散落的石刻,「梳妝檯」遂被重新組裝,整體搬遷到白馬公園內。
血跡石
在今明故宮公園奉天門遺址前,有巨石平臥,雲紋雕飾,隱約可見。細看石面,中間部分有許多不成形狀的淡紅斑塊,參差錯落,相連成條。這是奉天殿之雲龍陛石,南京民間相傳,石頭上的「血跡」,是方孝孺不肯草詔,被敲齒血濺石上成影,每逢雨後,血色鮮紅欲滴,嗅之似有腥味!因名「血跡石」。
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率領將士自金川門入京城(今南京老城區),推翻了他侄兒朱允炆的統治,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史稱「靖難之役」。朱棣一即位,就召翰林學士方孝孺入朝,命他起草詔書,宣告新帝登位。方孝孺忠於舊主,不肯草詔,擲筆於地,且哭且罵,「上怒,命抉其吻,剔其舌,孝孺猶噀血犯御座」。據說,現在看到的血跡石,就是當年方孝孺向朱棣噀血的痕跡。
其實此石是朱元璋營造宮室時,採自應天府(今南京)郊區的大連山中,又名南京紅或金陵紅,是在三億年前的石炭紀海底沉積而成。由於鈣質硬殼骨骼的海生生物遺體侵入,又與海水中的氧化鐵和氧化錳成分相作用,出現絳褐色的團塊和條紋。此類巖石遇雨血色愈深,甚至有「流血」現象,其實是含鐵礦物質隨水滲出所致。
清光緒八年(1882),兩江總督左宗棠為明初在靖難之役中死難的方孝孺等四位忠臣建四君子祠,血跡亭是該祠的核心,亭中立有血跡石和血跡碑,碑記為左宗棠親撰。祠、亭成為清末江寧(今南京)頗有影響的紀念建築,中外遊客探訪明故宮遺址時無不入內參謁。民國時期,四君子祠和血跡亭均已毀圮,1915年,民國政府在明故宮遺址上建南京古物陳列所,血跡石就立於陳列廳中央。抗戰時期古物陳列所毀於戰火,館藏文物盡遭洗劫,只有這塊血跡石竟在原址上歷劫而存。
五鳳樓
登上南京午朝門公園的午門城樓,你的眼光立即會被數列整齊排列、體量巨大的柱礎所吸引。時光回溯到明朝,這城樓之上曾有一座正樓和四座方亭,柱礎就是它們的遺存。據記載,樓和亭均是黃瓦金頂,重簷彤飾,形若朱雀展翅,蔚為壯觀,俗稱五鳳樓。相傳,朱元璋晚年十分害怕當年隨他一起徵戰的功臣在他死後謀反,於是密謀屠殺功臣:他以慶功為名,將所有功臣召集到午門的五鳳樓上,然後用轟天大炮將他們一網打盡,五鳳樓也因此化為焦土。
其實,這個故事完全是子虛烏有,它源於清代的一些小說、評書、戲劇之中。類似的說法還有炮打功臣樓、火燒慶功樓等。
那麼,午門頂上的五鳳樓是如何消失的呢?據史料記載,當是在明清易代之際毀於清兵之手。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佔領南京,在明故宮午門前,築起八旗兵駐防城,五鳳樓等建築開始遭到八旗兵丁破壞。到了清代晚期,在文人的筆下,「昔之五鳳樓、文華、武英殿基不過指識其處而已,惟紫禁城內正殿舊址,階級猶存。」五鳳樓已經只剩下地基了。
九龍藻井
普陀山,中國四大名山之一,觀音菩薩的道場,山上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並稱為普陀山三大禪寺,架構成觀音道場的主體。其中法雨寺九龍殿的藻井上,有一組九龍戲珠的立體圖案:一龍盤頂,八龍環八根垂柱昂首舞爪而下,正中懸掛一盞琉璃燈,宛若一顆明珠,是普陀三寶之一。據傳,九龍藻井是清康熙年間為割斷明室龍脈,從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的金鑾寶殿之上拆卸、搬遷過去的。
這個傳說十分接近歷史真相。據《普陀山志》記載,法雨寺是康熙三十八年重修的,寺名也是康熙所賜,那年三月,康熙南巡至杭州,特意傳旨全國,說普陀山乃朝廷香火之地,他自己帶頭捐獻金鼎建設普陀山寺,還號召天下臣民捐錢捐物,共種福地。
當時,康熙接見了法雨寺的住持別庵性統,對其建寺工作大加褒獎,並下發了「拆金陵舊殿以賜」的聖旨,即將明故宮宮殿拆來用於建普陀山寺。為了將明故宮的大殿完整地拆運到普陀山,工匠們將拆下的建材一一編號,然後打包裝箱,由水路從南京運到舟山,再在普陀山重新組裝、拼接,最終完成了這座大殿的重建,它就是法雨寺的九龍殿。
九龍殿為雙層重簷歇山頂,屋脊上各有六隻神獸,最前面的神獸是仙人騎雞,這是皇家宮殿特有的規制。九龍殿的黃色琉璃瓦、九龍藻井和大殿下面的龍形柱礎,都是明故宮的原物。
來源:金陵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