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宮首次發現奉天殿建築臺基 南北長達75.5米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南京明故宮,曾作為洪武、建文、永樂三代帝王的皇宮長達54年之久,也是營造北京故宮的建築藍本。去年10月,我市啟動「明皇宮遺址公園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國際競賽」,並在明故宮遺址範圍展開考古試掘,探尋600多年前的皇家建築布局和相關歷史遺存。

  記者昨日了解到,由南京市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成立的聯合考古隊在考古試掘過程中,先後發現了奉天門建築基址,以及明故宮三大殿之一奉天殿的大型夯土建築臺基,並出土了大型柱礎石、磉墩、排水溝等重要建築遺存。試掘期間,考古人員在各探溝底部均發現了青灰色的淤泥層,這一發現也印證了文獻中「填燕雀湖建皇宮」的相關記載。

  午朝門公園發現明代夯土基址

  廊廡遺蹟首次為奉天門「定位」

  如今南京的御道街—午朝門公園—明故宮遺址公園一線,是600多年前明故宮宮城的核心區域。據文獻記載,從午門(現午朝門)向北,位於中軸線上的皇宮建築依次為金水橋(現內五龍橋)、奉天門、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等。由於年代久遠,這些氣勢恢宏的皇家宮殿多已湮滅,留存至今的地面建築只剩下午朝門和內五龍橋。

  據市博考古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考古試掘分為兩個階段,分別在午朝門公園和明故宮遺址公園兩個區域內展開。2011年10月至今年1月,考古人員率先在午朝門公園東北側展開「地下搜索」,最大的發現是一處由夯土與碎磚瓦層交錯夯築的明代建築基址,此外還有6個呈對稱分布的磉墩遺蹟,以及用石灰作粘合劑的磚砌包牆。根據建築基址的結構及位置,專家推測為明故宮奉天門東側廊廡建築的基礎,這一發現首次確認了午門內第一道城門——奉天門的準確方位。據史料記載,入午門,過內五龍橋,便是奉天門,這裡也是皇帝「御門聽政」之所。

  在建築基址北側,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條600多年前的皇宮「排水管道」。排水道呈東西走向,殘長8米左右,寬約0.45米,由三面石板砌築圍合呈水槽狀。儘管只是條「不起眼」的排水溝,但其所用石材質地堅實,砌築手法規整考究,兩側石板上沿還特意切削出向內凹陷的斜角,可以將外部積水集中在水槽內快速排出。

  明故宮遺址挖出奉天殿建築臺基

  「金鑾寶殿」揭開冰山一角

  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是明故宮內著名的三大殿。其中,最南端的奉天殿,就是朱元璋當年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拜的「金鑾殿」。

  1997年,為配合江蘇大劇院工程選址,南京博物院曾在明故宮遺址公園北部進行過局部發掘,當時發現了謹身殿的建築臺基,但奉天、華蓋兩殿卻一直無跡可尋。在此次試掘的核心區域——明故宮遺址公園內,考古人員首次發現了奉天殿的建築臺基遺址。

  試掘期間,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處明代大型夯土建築臺基。整個臺基以黃褐色的夯土夯築而成,殘存的夯土層最厚處有3.6米,結合文獻記載以及遺蹟方位判斷,這應該是明故宮奉天殿遺址的底層臺基。根據現場測定,奉天殿臺基南北兩端長達75.5米,明故宮三大殿中規模最為宏大的「金鑾殿」由此揭開了冰山一角。

  臺基西側還出土了3個體量巨大的柱礎石,柱礎石的外立面近似於方形,邊長約1.8米,高1.35米,頂部還有圓形臺面。其中一個柱礎石下方,還保留有用一塊塊青磚砌築的磉墩遺蹟。柱礎石是古代建築中用來承受房柱壓力的墊基石,同時還可以抬高柱腳與地坪隔離,起到防潮的作用;磉墩則是以磚石砌築、用來加固柱礎石的基礎。考古專家介紹說,此次發現的3個柱礎石體量巨大,而且方位都處於南北向的一條直線上,應該是在奉天殿臺基之上的大殿主體基礎。

  考古人員還在探溝內出土了一件雕刻精美的龍首形散水構件。該構件造型為龍頭狀,龍角微微上揚,雙目圓睜,龍嘴處還有用作排水的孔洞。專家表示,這一構件當年是放置於奉天殿外的高臺四面,用來排出臺上積水的「散水孔」,精美絕倫的雕工,讓後人得以一窺明代皇家建築構件的華麗瑰美。

  「探溝解剖」驚現淤泥層

  青灰色淤泥印證「填湖造宮」記載

  關於明故宮的建造過程,民間一直有「遷三山填燕雀」的說法。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下令修建宮城,他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選址在鐘山的「龍頭」前建造皇宮,而當時的燕雀湖(現前湖)剛好位於此地。為此,朱元璋徵發軍民工匠20多萬人,填燕雀湖建造皇宮,明故宮也因此成為中國都城史上唯一一個填湖建宮的遺址實例。此次試掘期間,考古人員在各條探溝內均發現了青灰色的淤泥層,這也印證了文獻中關於「填燕雀建皇宮」的記載。

  經過對各探溝內夯土層的局部解剖,午朝門公園和明故宮遺址公園內均發現有青灰色的淤泥層。這些淤泥層位於明故宮建築遺址的夯土層下方,距離地表深度近5米,土層內多為青灰色的淤泥,與上部夯築堅實、質地緊密的夯土層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專家表示,這些淤泥應該是當年填埋燕雀湖時留下的原始堆積,這一發現為印證「填燕雀建皇宮」的文獻記載提供了考古實證。

  連結

  明故宮的那些事兒

  明故宮地處南京城東側鐘山西趾之陽(今御道街一帶),坐北向南,前朝後寢。據史料記載,明故宮的建設分為三個階段,歷經26年的營建、改造,最終形成了後來的規制格局。

  1366年—1367年,是明故宮的創建初期,這一階段解決了選址問題並奠定了明代宮殿的基本模式,形成了三朝二宮制度。「正殿曰奉天殿,前為奉天門,殿之後曰華蓋殿,華蓋殿之後曰謹身殿,皆翼以廊廡。謹身殿之後為宮,前曰乾清宮,後曰坤寧宮,六宮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門南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

  1375年—1377年是明故宮建設的第二個階段。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朱元璋停止中都建設後,開始大規模改造明故宮。此次改造主要是裝飾門闕:「午門翼以兩觀,形成闕門,中有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奉天門左右建東西角門,奉天殿左曰中左門,右曰中右門……」同時又增建了一些殿宇,如東華門內建文華殿,為東宮視事之所;西華門內建武英殿,為齋戒時居住之地。

  1392年,朱元璋再次擴建大內,增加宮前建築,改建金水橋,又建端門、承天門、長安東西二門,向南直抵洪武六年建成的洪武門,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宮殿布局。

  (朱凱 郭安寧)

相關焦點

  • 北京故宮與南京明故宮哪個大?專家稱實地測量才算
    紫禁城中最宏大的「金鑾殿」奉天殿不久前也被考古專家們「尋」到,根據現場測定,奉天殿臺基南北兩端長達75.5米,這讓人們不禁想到:要是南京明故宮沒有被毀,該是多宏偉。而朱棣在北京精心建造的皇宮還在,儘管歷史上有過被毀,但它依然屹立在那兒,是人們心目中神聖的殿堂。遊客進去後,沒有一天根本參觀不下來,即便逛了一天,也感覺只是太匆匆。  如今,兩座故宮都聽不到了後宮的幽怨,但它們依然傳奇。
  • 老北京故宮三大殿不為人知的皇宮故事
    故宮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中心位置,其中重要建築為太和、中和、保和外朝三大殿。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宮殿七十多座,房屋超過九千間。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比故宮還厲害的中國十大古建築
    乾陽殿,基高九尺,三重屋簷,面闊13間,進深29架,東西面廣345尺,南北進深176尺。從地面至鴟尾的高度為270尺 ,折合現代計量單位為長101.43米,寬51.744米,高70多米。不同的是含元殿踞龍首原高處,高出平地十餘米,殿十一間,前有長達75米的龍尾道,愈發顯得氣魄非凡。尤為難得的是,含元殿的開間尺寸和最大梁袱跨距都不及後世,用料相對較小。但正是因為用較少的材料卻構成了宏偉的宮殿,更能說明當時的技藝已相當純熟。
  • 因為這個原因 故宮三大殿「瘦」了一半
    來源:科技日報北京故宮擁有數量龐大的宮殿建築群,而其中的核心則是位於南部區域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們曾經是皇帝舉行國家活動的重要場所。公眾去故宮參觀,可以看到三大殿矗立在三層臺基之上,給人高大、威嚴之感。
  • 故宮建築的黃金分割是什麼
    故宮【九五之尊中國黃金分割】紫禁城的建築完美體現了九五之尊中國黃金分割。如天下聞名的天安門城樓其城臺設五個門洞,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明代奉天殿即清代太和殿,採用的是宮殿建築的最高等級形制,也是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二者之比為9比5;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處的土字形大臺基,其南北長度為232米,東西寬度為130米,對二者約分,二者之比也剛好為9比5。
  • 鮮為人知的明中都,竟是一座「爛尾」的皇城
    走進明中都皇城午門,臺基上龍鳳、麒麟、祥雲等造型的浮雕千姿百態、十分精美,皇城牆體及建築構件的磚雕刻工精細,形象生動。中都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雲霽街為副軸線貫通東西。中軸線長十三裡,由正南洪武門前鳳陽橋起,穿洪武門進入中都城,經洪武街、大明門、承天門入禁垣,再經外金水橋(外五龍橋)、午門入皇城,進奉天門至奉天殿。奉天殿是中軸線中心。
  • 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單體體量排名,故宮裡的太和殿只能屈居第三
    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長6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曲阜孔廟大成殿長45.69米,寬24.85米,高 24.8米,殿基2.1米;泰山岱廟天貺殿殿闊九間,進深四間,長43.67米,寬17.18米,高22.3米。通過對比,太和殿長寬高都超過其餘兩大殿,位居三大殿之首毋庸置疑。
  • 南京|玩轉總統府+明故宮
    南京總統府不僅歷史顯赫,而且還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築,因其獨特的風格、優美的景色成為了南京遊的必遊之地。明故宮是明初三朝皇宮,其建築宏偉,氣勢巍峨,沿中軸線布局的方式開創了明皇宮的設計先河,成為北京故宮的藍本。
  •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晉宏逵:故宮600年營建往事
    目前擔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先後出版《清乾隆內府繪製京城全圖》(主編)、《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築實測圖集》(參編)以及系列工具書《明代宮廷建築大事史料長編》(主編)等。其核心建築時間,《明太祖實錄》記載是「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朝鮮的李朝《太宗實錄》記「永樂十五年十一月初二日起,立奉天殿(即清太和殿)、乾清宮」,與當時詞臣歌頌這項工程的詞賦相同。到永樂十八年皇帝宣布營建北京告成,總共3年5個月,「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此外還在皇城東南建了皇太孫宮、東安門外東南建十王邸,也達8350間。
  • 東方三大殿指我國的哪三大建築 這三大建築有何特點
    東方三大殿:1、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
  • 故宮是什麼?
    「大房子」大房子被其他小建築包圍它的建築規模與工程質量最高用來給弱勢人群居住和聚落集會在中國的半坡、姜寨等遺址中都發現過「大房子」故宮佔地78萬㎡,長約960m,寬約750m建築有約15萬㎡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得知故宮有90多座院子、980座房屋除了主要的前朝後寢宮殿還有各類其他功能建築
  • 怪象在明故宮屢現 揭開南京「百慕達」真相
    但此時的明故宮破敗不堪,奉天殿已經化為塵土。後來,清軍佔領了南京,清軍將軍、都統二署設在明故宮。他們在裡面肆意折騰,明故宮就剩下大致輪廓了。  明故宮遭受的第三次浩劫發生在清朝末年。太平軍進攻南京,與駐紮在明故宮的駐防清軍進行激烈的戰鬥,明故宮成了雙方交火的戰場。
  • 故宮600年營建往事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王府應有前寢宮5間、穿堂7間、後寢宮5間,周圍廊60間,而燕王府前中後三宮各9間,宮門兩廂99間。宮殿間數是古代表達等級的方法之一,特別是11間的承運殿,是朝廷「正衙」的寬度。廊房多寡,說明了庭院的寬闊程度。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特別是明初,朱元璋以恢復漢族制度為己任,更不允許違反制度。對燕王府發生的逾制現象,只能用它沿襲並改造了元大內的建築來解釋。
  • 《中國建築史》讀記:故宮「一貫之雄偉氣魄」「毫不畏懼之單調」
    【《中國建築史》讀記:故宮予人印象最深處,「一貫之雄偉氣魄」,「毫不畏懼之單調」】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皇城,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左右,大小宮殿共有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也是世界五大宮之首。
  • 唐代宗元陵發現大型下宮建築基址
    元陵依山為陵,陵園主體略呈長方形,東西長1472米,南北寬1437米。陵園神道之南有乳闕和鵲臺遺址,其中乳闕位於神道最南端,北距南門門址約600米,鵲臺位於乳闕之南約3293米。下宮位於陵園南門門址西南約3532米,東距鵲臺約1086米。整個陵區周長約20公裡。
  • 故宮地下還有宮殿!故宮負責人在上海揭秘故宮...
    隨著故宮博物院工作的開展,需要進行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建設前必須要進行專業的考古,以確保工程本身對紫禁城的建築沒有損害。2014年一次工程建設時,故宮的考古人員曾對紫禁城東城牆的牆基進行過一次非常專業的考古考察。城牆的地下,埋藏著五層基礎,每層基礎由一層磚和一層夯土構成,「是非常紮實的地基。」趙國英透露,通過這次發掘,可以告訴大家,「紫禁城的城牆非常堅固,大家可以放心。」
  • 故宮太和殿明明比太廟高兩米,為何說太廟要高三尺?答案讓人振奮
    眾所周知,北京故宮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的等級最高,俗稱金鑾殿。太和殿也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木質結構大殿,它位於北京故宮南北中軸線最顯眼的位置,始建於永樂十八年。剛開始名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為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今名。太和殿是北京故宮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它反映了古代中國最高的建築水平。然而,如此高規格的太和殿卻被另一棟建築「超越」了。自古以來,北京城的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太廟要比太和殿還要高三尺。」
  • 聚焦故宮太和殿
    2007年4月5日,在高達35米的保護罩下,太和殿修繕正式開始。榻為長圓形,周邊還印有花紋,枕身釉呈牙白色。男孩兒眉清目秀,眼睛炯炯有神。工作人員介紹,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個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