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5日,在高達35米的保護罩下,太和殿修繕正式開始。
太和殿修繕歷程回顧
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2006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 據悉,目前太和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畢,修繕方案也已獲得國家主管部門批覆。
據介紹,「落架大修」是中國古建修繕工程常用的工序,但此次大修卻不會採用整體落架的方式,即不會採取將建築各部件按照嚴格順序拆下,然後再按拆時順序逐一「組裝」。
此次修繕工程會肩負一項調查任務,即將太和殿建築打開,查看各部件的損失情況。「這相當於為太和殿做一次外科手術。」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主任李永革如此形容這次大修
詳細
太和殿盛裝迎客六大亮點
☆太和殿重新開放 推出10個重量級展覽
修繕一新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太和殿日前重新向遊客開放,並推出陶瓷展、書畫展、清宮民族語文辭書展、典籍展、捐獻文物展5大精品展。另外,清代金銀器展、乾隆朝玉器展、清代王翬小品山水畫展、宮闕述往、清代宮廷服飾展5大精品展也即將亮相。
☆聚集眾多難得一見的真品
陶瓷展上「宋代孩兒枕」:「這可是真品。年代這麼久遠,當然難免有所磕碰、損傷。」陶瓷展上,現場工作人員向早報記者解釋北宋定窯白釉孩兒枕上的「傷痕」。這件陶瓷通體白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小男孩兒形象。枕作孩兒俯臥榻上的樣子,以孩兒背作枕面。小孩兒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繡球,兩足交叉上蹺。身穿長袍,外罩坎肩。榻為長圓形,周邊還印有花紋,枕身釉呈牙白色。男孩兒眉清目秀,眼睛炯炯有神。工作人員介紹,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個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首次放「鎮物」
封蓋、塗灰泥……2007年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一個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是故宮首次安放鎮物。
「『龍門』是指正脊中心的位置,將寶匣放入正脊的過程就叫『合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首先解釋了一串術語的含義,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築都有寶匣,它們就是俗稱的「鎮物」。
☆電子觸控螢幕導覽故宮文物
輕輕一點屏幕,不僅把展櫃裡的國寶文物拉到眼前,還能把古代書畫的題跋、畫中人物的表情及古代陶瓷的款識、細節隨心所欲地看個遍———電子觸控螢幕剛剛亮相故宮博物院陶瓷館和繪畫館展廳,這種先進的導覽系統立即引起了觀眾們的興趣。
☆外國「活地圖」指路
今天起,故宮太和門將成為觀眾服務中心,數十位故宮「活地圖」開始為觀眾免費提供指路、諮詢等服務,其中十餘位為外國人,分別來自法國、義大利等國。除了太和門,故宮還在箭亭、昭德門及貞度門等設立諮詢臺,能夠為觀眾提供地道的英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語種服務。
☆輪椅暢行紫禁城
大約100年前,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為了能在紫禁城中騎自行車,下令鋸掉一些宮殿的門檻;今天,殘疾人遊客坐在輪椅上,也能暢通無阻地遊覽這座昔日皇家禁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稱,在北京奧運會和帕運會期間,中外殘疾人士可以藉助宮內新建的無障礙設施,遊遍紫禁城內「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等精華景觀。
開心遊覽Tips
▲迎奧運 故宮新舉措一覽
▲金鑾殿重開參觀須經安檢
古老的太和殿
☆太和殿(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俗稱「金鑾殿」,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御筆。
太和殿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簷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簷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頂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徑為一米零六,高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採自川、廣、雲、貴等地;清代重建後,用的是松木,採自東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故宮門匾無「火筆」,三大殿三次被焚三次重建
前朝三大殿始建於明初永樂年間,先後三次被雷電擊中焚毀,三次重建。三大殿初名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明代中葉重建時改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清初改為現在的名稱。三大殿均有「和」字,象徵天地人陰陽平衡,萬物和諧有序。三大殿的名稱源自《周易》乾卦的彖辭:「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這段話的意思是天的法則時刻都在變化,在此變化中,萬物各依其本性生存。只有保持宇宙的大和諧,才能使萬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使天下萬國都得到安寧。
門字的最後一筆改勾為豎體現古代消防理念。
有些細心的人會注意到,在紫禁城所有門匾中,繁體的「門」字最後一畫筆勢垂直向下,沒有勾腳,從勾變成了豎,為什麼要寫成這樣呢?在古代,每個字的筆畫都可以區分其五行屬性,「門」字的勾腳是屬於「火筆」,因古代建築多為土木結構,易被火焚,古人擔心帶有「火筆」的「門」字會招火,所以將門匾中的「門」字最後一畫從勾筆改為豎筆,這種寫法很早就有,明清宮殿的匾額中的「門」字都這樣書寫。
☆太和殿上的「屋脊六獸」傳說
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 這些小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
在其他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裡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個。其他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是九個小獸。
☆故宮太和殿等為何無滿文?
到故宮參觀遊覽時人們會發現,乾清宮、坤寧宮、寧壽宮、神武門等內廷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等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只是用漢文書寫,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明朝的時候,紫禁城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漢文書寫的。到了清代,皇帝是滿族,就把滿文定成了國文,並在全國通用。順治皇帝住進紫禁城以後,便把皇宮中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改成用漢滿兩種文字並列書寫,少數匾額上還有蒙文,一般是滿文在左,漢文在右邊,這是由於人們習慣上都以左為上右為下,所以滿文都寫在了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