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18日是第40個「國際博物館日」,北京故宮當天啟動「點亮歷史」原狀展陳照明方案,包括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在內的中軸線六大宮殿幾百年來首次亮燈。
原狀陳列是故宮博物院深受觀眾喜愛的展覽類型。幾十年來,鑑於相關技術不甚成熟,特別是國際上也沒有可以參考的案例,出於文物保護的考慮,故宮原狀陳列的大殿裡一直少有照明設施,觀眾在門外聚集參觀,狹窄的空間和內部較差的光線讓參觀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讓觀眾既能較好地欣賞原狀陳列,又能平衡文物保護和展陳效果之間的關係,是故宮面臨的巨大挑戰。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說,故宮博物院專門成立課題組,研究原狀陳列宮殿照明效果的提升問題。經過兩年多的實驗、論證、多輪專家組的評審,並在養心殿樣板區試驗成功基礎上,故宮正式開始推動中軸線宮殿照明改造工程,最終確定包括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在內的中軸線六大宮殿的原狀展陳照明方案。課題組通過對2014年全年「日光數據」與「殿內光數據」的採集與分析,結合每個宮殿建築特點及功能,多次進行現場試驗及論證,提出最大限度貼近自然光照射效果的設計方案。
王亞民說:「安全性是首要考慮的。照明是中國古建開放中面臨的普遍問題,故宮這次沒有動管線、沒有鑿牆打洞,儘可能避免燈具設施與建築立面接觸的弊端和安全隱患,成功解決照明問題,為中國其他古建、遺址的照明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同時,定製化燈具擁有良好的可逆性、可移動性以及隱蔽性,設計上綜合參考了華表、旗杆基座、宮燈、宮殿建築立柱等元素。
記者在現場看到,亮燈後的太和殿,殿前的匾額、臺階上的金鑾寶座、寶座後的屏風、階前分立兩邊的瑞鶴與香爐等文物,以及頭頂的藻井等,顯得更加金碧輝煌;帝後大婚的坤寧宮洞房在光照下,紅色雙喜、龍鳳呈祥的地毯和座墊等顯得越發喜慶。
太和殿裡安裝了38盞照明燈,坤寧宮安放了48盞,此次中軸線六大宮殿一共裝置了128盞照明燈。
同日,「故宮博物院教育中心」啟動,崑曲《牡丹亭》亦首次「唱響」故宮,在慈寧門前上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