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蓋、塗灰泥……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標誌著金鑾殿百年大修工程完成近六成。」昨天,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透露,明年奧運前,彰顯皇家氣派的太和殿有望重新迎客。寶匣半個世紀後「回家」
此次安放在太和殿正脊中心的寶匣為銅鎏金質地,抽屜樣式,表面雕有龍紋,體積大約是25釐米×30釐米×8釐米。
晉宏逵介紹,據康熙年間《太和殿記事》記載,匣內應有金錢、金銀銅鐵錫錁、金銀銅鐵錫牌、五色寶石、五經、五色緞、五色線、五香、五藥、五穀。
民國時,寶匣曾被取出過,解放後被放回。上世紀50年代,故宮博物院取出並登記。除金錁外,其餘物品存放在古建部資料室。
由於年代久遠,部分匣內物已碎成粉末,無法辨認。此次,工作人員將金錁、五經、五色緞等物的殘餘用紙包好註明,外套一隻黃絲袋,塞入匣筒。另外,一份詳細記述了此次修繕經過的《太和殿修繕工程紀事》也被放入匣內。
故宮大修首次安放「鎮物」
「"龍門"是指正脊中心的位置,將寶匣放入正脊的過程就叫"合龍"。」晉宏逵首先解釋了一串術語的含義,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築都有寶匣,它們就是俗稱的「鎮物」。
按傳統,安放寶匣時要舉行相應儀式,反映出古人趨利避害的心理。一般,寶匣為銅、錫或木盒子,內放經卷、五香、五穀等。
「此次寶匣歸安是故宮大修以來的第一次,反映出古建保護的新理念。」晉宏逵介紹,不僅要保護古建築本體,還要著力保護古建築蘊含的傳統文化觀念。隨著大修推進,紫禁城內其餘現存寶匣也將逐步歸安。
每塊瓦片「對號」回原位
太和殿正脊兩端的小獸稱作「正吻」,安裝它成為修繕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晉宏逵解釋:「太和殿正吻太大了,高3.4米,重約4.3噸,由十三塊黃色琉璃脊件拼接而成,是目前我國現存最大的正吻,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正吻安裝過程分三步。首先,施工人員按編號排序;用升降梯將脊件吊運到腳手架上層平臺,用麻繩捆綁結實,再用吊鏈吊起放到原有大致位置,進行細調;最後安裝連接吻鎖、吻鏈和吻件間連繫固定的銅鋦。
太和殿有扇瓦4萬多塊,底瓦10萬多塊,每塊瓦被拆下來擦拭時都有編號。這次安裝時,保證每塊瓦都「對號」入座。 本報記者劉冕RJ207
相關消息
太和殿修繕重點轉向油漆彩繪
本報訊(記者劉冕)「隨著太和殿正脊合龍,大殿上重屋面修繕已接近尾聲,即將安裝避雷設施。下一步大修重點將轉向油漆彩繪。」昨天,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透露了這一消息。
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殿高35.05米,為重簷廡殿式,面積達2377㎡。去年年初,這座紫禁城的「心臟」啟動了300餘年來首次大規模修繕。之前,工作人員對大殿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全面「身體」檢查。
「目前,土木工程等"大動作"已接近尾聲,油漆彩繪等將成為工程重點。」晉宏逵介紹,外簷將採取復原油飾彩畫,目前地仗已基本完成;內簷彩畫則原狀保存,僅作除塵清洗。RJ207
圖為鎏金寶匣放回「龍門」